清代著名書法家董誥,行書真跡品鑑,筆法瀟灑雋秀,結體獨具風格

前言:

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贊、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



行書的特點及用筆技巧簡述:



清代著名書法家董誥,行書真跡品鑑,筆法瀟灑雋秀,結體獨具風格

行書是一種典型的實用性與藝術性二者兼美的書體,是書法史上的主流書體,它自然為歷代書家所鍾愛,也讓歷代書家在其中盡展其能。一千多年來,擅長行書而有成的書家可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他們構成了行書發展史上的壯觀,也使行書風格的演變錯綜複雜。雖然如此,我們仍然可以從大的方面去把握、梳理。按照書家取法的源頭、變法的依據以及行書筆法的演變走向和歷史已然呈現的創作風貌,並表現為行書風格的嬗遞和走向多元,在當代則呈現為共存並列狀態。


清代著名書法家董誥,行書真跡品鑑,筆法瀟灑雋秀,結體獨具風格

行書是五種書體中書家最多,作品最精彩,風格最明顯,個性最突出,實用性最強,影響力最大的一種書體。由於行書的點線連帶、自由流暢以及書家風格的張揚特點,使得行書在章法上形成了不同於篆、隸、楷書的特徵,行書用筆、結字、章法和風格韻味的不具一格,大小由之,長短不等,斜正不拘,寬窄自如,巧拙相生等,既是行書章法的有利之點,可以讓作者自由發揮,盡情揮灑,各顯風采。


清代著名書法家董誥,行書真跡品鑑,筆法瀟灑雋秀,結體獨具風格

古人作行書沒有不兼用側鋒者,無不以“中鋒取勁,側鋒取妍”為準的,因此不能偏信筆筆中鋒的說法。在行書名家中,就連以多用中鋒著稱的顏真卿,其名作《祭侄稿》亦時露側鋒之筆。行書的用筆特點,應是以中鋒立骨,以側鋒取態,微露鋒芒,而富生意,隨著筆勢的往來,翻騰起倒,筆意到處,則體勢也就自然圓活,風骨也就自然勁健。

清代著名書法家董誥,行書真跡品鑑,筆法瀟灑雋秀,結體獨具風格


清代著名書法家董誥,行書真跡品鑑,筆法瀟灑雋秀,結體獨具風格


清代著名書法家董誥,行書真跡品鑑,筆法瀟灑雋秀,結體獨具風格


清代著名書法家董誥,行書真跡品鑑,筆法瀟灑雋秀,結體獨具風格


清代著名書法家董誥,行書真跡品鑑,筆法瀟灑雋秀,結體獨具風格


清代著名書法家董誥,行書真跡品鑑,筆法瀟灑雋秀,結體獨具風格


清代著名書法家董誥,行書真跡品鑑,筆法瀟灑雋秀,結體獨具風格


清代著名書法家董誥,行書真跡品鑑,筆法瀟灑雋秀,結體獨具風格


學習書法的樣本一定要選名貼,選老師一定要選名書法家。古人云:取法其上,乎得其中; 取法其中,乎得其下。什麼是名貼,楷書選歐柳顏趙,行書選蘇黃米蔡。選老師,要選名書法家,而不要選名人、名家。所謂書法家,就是專門研究書法的老師。所謂名人、名家,是有名望的人和在其他領域裡有成就的人。

書者介紹:

董誥(1740~1818年),清代官員、書畫家。字雅倫,一字西京,號蔗林,一號柘林,浙江富陽(今杭州市富陽區)人。工部尚書董邦達長子,與其父有"大、小董"之稱。

乾隆二十九年(1764)中舉,隔年會試,名列一甲第三,得中探花,乾隆皇帝將其改為二甲第一,作金殿傳臚,形降實升。嘉慶四年(1799),董誥六十歲,已從庶吉士、編修、工部侍郎、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等,擢為文華殿大學士(即宰相),欽賜"紫禁城騎馬"。直軍機先後四十年。董誥精書法,善繪畫,更通曉軍事。他五次歸還故里,生活簡樸,平易近人,從不倨傲,深為鄰里稱道。董誥卒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終年七十九歲。



古人對用筆及臨摹的要義簡述:

文徵明曰:“真書血脈貫通,放之便是行草;行草動必有法,整之便是正楷,能書者要是一以貫之。”由於在點畫交際處,一枝筆於紙面極低空中作過度動作,故看上去好像筆不離紙一般,如此一筆接一筆,一筆管束一筆,自然氣脈貫注,精神聚正如豐坊《書訣》所謂:“

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離,輕轉而重按,如水流運行,無少間斷,永存乎生意。

在臨摹的過程中,結構是第一性的,用筆是第二性的。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說道:“古人論書,以勢為先。中郎曰九勢,衛恆曰書勢,羲之曰筆勢。蓋書形學業,有形則有勢。兵家重形勢,拳法重樸勢,義固相同。得勢便已操勝券。”體勢的變化,最終導致了點畫發生變化,線條也發生了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