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算是一種提高文化修養的行為嗎?

寅春樹


看電影算是一種提高文化修養的行為嗎?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首先,我們得搞清楚什麼是“文化修養”。中國人的文化修養重在德、智、體、美的提升。

如果你看電影,僅僅是“打發時間”消遣消遣,看完就了事,既不思考也不回味。那想提高文化修養,門都沒有。


如果你有“君子當自強不息”的覺悟,有“三省吾身”的習慣,有“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夢想,有“反思的思想才是真正的思想”的哲學思維。那好吧,別說看電影了,哪怕你是去菜市場買菜的整體過程,你都能提高自己的文化修為。


電影本身可以是娛樂消遣的商業產物,也可以是美學、藝術的一種表達方式。看電影的本質是看故事,屬於精神上的需求。不管你看完電影后是覺得熱血澎湃腦充血,或者憤憤難平氣難消、或者愁上眉頭怨留心,只要你能產生心理上的共鳴,不管你喜不喜歡這個故事,你都是帶著腦子去看的,或多或少你都會有些感受和收穫。


如果你再把這種收穫慢慢吸收,轉化為自己的思想和行為,OK,恭喜你,你成功提升了自己的修為。

至於能否在德智體美上有所幫助,這就仁者見仁啦!畢竟,讀萬卷書還得行萬里路。

有所覺悟,還得驗證於實踐,不是嗎?


愛刷電影


這個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吧。首先要明確幾個目的,才能找到答案。

一、你看電影的目的是什麼?

打發時間、尋找刺激、瞭解歷史或是獲得新認知等~~

二、喜歡電影的類型?

愛情片、喜劇片、戰爭片、恐怖片、科幻片或者是紀錄片等等~~

有時候想要了解一些事物可以有很多途徑,比如查閱相關書籍、互聯網還有就是一些影視素材。當然在現在這個高度科技化的時代,我們更多是的通過互聯網來獲取新的認知,這種方式相比查閱書籍要來的更快更有趣。

因此看電影也是一種能夠提高文化修養的行為,當然影視題材必須是真實可信的。

推薦看一些 勵志片或者是紀錄片

《聽見天堂》是根據意大利聞名盲眼電影音效大師──米可曼卡西(Mirco Mencacci)的經歷改編而成。影片除了真實題材,導演克里斯提諾波頓更融入了70年代意大利動盪的社會狀態,自由意識形態的高漲與社會運動的興起,學生與勞工湧上了街頭抗議所有不合理的政策,就如同米可在盲人學校裡對既有體制的奮力抗爭。

透過《聽見天堂》傳遞著一個共通的理念:不論處在何種狀態中,每個人都有勇敢去追求夢想的權利。

《當幸福來敲門》取材真實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當今美國黑人投資專家Chris Gardner。成功詮釋出一位瀕臨破產、老婆離家的落魄業務員,如何刻苦耐勞的善盡單親責任,奮發向上成為股市交易員,最後成為知名的金融投資家的勵志故事。

《永不妥協》《荒野生存》《肖申克的救贖》《辛德勒名單》等這些都是不錯的勵志片

那麼,何為文化修養?

具有較全面的知識體系,在學習中思辯。不斷完善自己的世界觀,這就是我對"文化修養"的理解與追求。


柒十三部電影


這個問題提的好,因為它涉及到文化對人的薰陶和影響這一很大的課題。

電影之所以長盛不衰,日益繁榮,就在於觀眾喜歡,而喜歡的重要原因就在於電影是提高人的文化修養的重要方式。

看看我國一代代人不正是在電影及其他文化產品的薰陶下,提高了文化修養,從而使中國文化延綿不斷嗎?

50年代的生人是看著《英雄兒女》、《青春之歌》等老電影成長的一代人,革命前輩的精神通過電影,很形象、很生動地滲透到他們內心,提高了他們使命意識和文化修養,堅定了他們的人生觀,使他們儘管艱難還是堅定地走在人生的大路上。

60後、70後生人,是看著改革開放初期的一系列電影長大的一代人,《牧馬人》、《天雲山傳奇》等電影補充了他們在閱歷上的缺失,增強了他們對人生、對苦難的認識,從而提高了文化修養,成為改革開放的中堅力量,也是今天肩負著撫養老人、培養孩子的堅韌的一代人。

以80後、90後、乃至00後為主體的當代青年,是享受中國電影繁榮的一代人。接受電影的影響很大,更豐富,既有娛樂至上的觀念崇尚,也有正能量文化的理解與包容。隨著主旋律電影的更新與調整,生動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也逐步滲透到他們內心,提升了他們的文化修養,道德認知,人格成熟等人生最主要的素養,從而使他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的骨幹力量。

自然,人在接受電影影響,提高文化修養的同時,也給電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下中國電影的空前繁榮正是在這一要求下形成的。


大樹作筆


很高興參與這個問答

看電影是否算是一種提高文化修養的行為,在我看來電影都是濃縮的精華,相對於電視劇,劇情的冗長,電影更像是精簡版的劇集,每一段每一秒,每一幀都是經過幕後無數人的心血製作而成,最終投放在熒屏上,這是電影最顯性的呈現,下面分析下看電影的行為

1 看電影這個行為是屬於現代人娛樂消遣的一種方式,相對於部分年輕人比較熱衷的 KTV

逛街、購物、聊天、看劇 、綜藝等有著安靜 便捷、成本小、效率高等優勢。

2 上面提過電影都是濃縮的精華,裡面有歷史或者科技的展現,有創作者天馬行空的創意,也有令人匪夷所思的情節,其表達的主旨 是由編劇和導演共同輸出的價值觀。所以在你看電影的時候你有可能瞭解到各個國家的歷史文化,人文環境,也有可能瞭解到各個國家的發展史更有可能體會到人世間的人情冷暖,這並不比上面所說的任何消遣方式無聊吧

3 我看過很多的電影主要是歐美電影居多,當然我覺得並沒有覺得自己文化素養提高了多少,只是我在看待問題的時候多了更多的方向去思考,面對極端事情時首先想到的不是他怎麼做出了這麼十惡不赦事情簡直該死 而是去想他這麼做背後的原因是什麼,總之對待任何事情更多的是以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去看

4 以上就是我對看電影這個行為的理解,歡迎大家討論。


智剪影帝


也許不是與心情年齡有關,過去曾經喜歡看電影故事或者大眾電影雜誌,後來偶爾也可以買到電影劇本,假如知道電影院要放這本電影肯定會約一個小姐妹去看這場電影,甚至還有些得意已經知道電影的主要情結和扮演電影演員男女主角。

八十年代電影票一毛錢一張,電影院是長椅子導士電影院放的電影基本上多去看,有一年大眾電影評選年度最佳女演員投票可基本上可以全部猜中,那時我可以不買衣服也可以不吃零食就一個愛好看書看電影就好像有癮,後來結婚之後已經三十三年看電影不會超過五次。

今天其實我心情不好,就是一直陪我看電影的菊花我夢到她了,再過三天就是她的祭日我在她三十年祭日的時候想在她三十五週年祭日我燒房子她可現在不可能了,並不是疫情原因而是我在一七年除夕夜對她說我從此不在燒紙錢給她了,我自己的老公多沒有照顧好。

菊花以為我忘記了她吧她對我說想水果,我知道她最喜歡吃桔子,她得白血病的時候我每一個星期二去常州一院看她帶雜誌還有一些桔子,我今天想了一天是否要把菊花要吃水果告訴她的弟弟,因為菊花的父母也多去了天堂菊花為她的弟弟付出最多自己節約,把錢多寄給他讀大學的弟弟可憐她生病的時候她的弟弟在外讀大學回家不方便好像一次也沒回家。現在她弟弟已經是名利雙收的人了百度一查她的弟弟是商界精英風雲人物,可我不想打電話或發短信給他。我的好朋友菊花我沒有忘記你啊,你永遠活在我的心中!





8088情義無價


看電影算是一種提高文化修養的行為嗎?這要看你喜歡看的是什麼樣的影片,不能一概而論。

如果你喜歡看那些低俗搞笑的爛片,或者是那些令人作嘔的“神劇”的話,這類毫無“營養的東西怎能助你提高文化修養?只會讓你的素質、品味越來越低下。

如果你喜歡看的是經典的藝術片之類的話,說明你本身就是一個有一定文化修養,有較高品味的人。這類影片能夠讓你瞭解許多普世的價值觀;能夠藝術地展示故事情節;能夠真實地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所以你在觀賞這類影片的過程中,不但能得到高級的美的享受,並且你的文化修養水平、藝術品味等都能不斷得到提高,這是毫無疑問的。





逍遙信天翁


看電影是一種提高文化修養的行為,當你有意識的進行時,它可以幫你更快速的提高文化修養。

文化修養,簡單理解為學識。我們常常聽到類似的話:“這個人學歷高,文化水平高”,在我們的思維裡,會默認這種表述,因為這是個普遍的現象。那麼這裡的“文化修養”,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的學識。

提高文化修養,是為了提高思辨能力及感知世界的能力。我的爺爺奶奶在大學以前會常常說,“要好好讀書,將來考上好大學”;考上大學後,他們又會說,“可以可以,考上大學了,有出息了”。在他們的理解下,考上大學,有一個高的學歷(文化修養),就不要像他們那樣在農田裡幹活,能在城市裡工作,活得更體面。其實本質是綜合能力的提升。

一個行為背後的主體是人,我相信只要你有這個意願,看電影是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化修養的。一部劇本能被拍成電影,相信都會有其價值性。電影中的人物、情景或者一句話都有可能打動我們的感知,使我們思考以前未關注過的事物。電影想表達主題內容,也能很好的將我們帶入思考中。觀影后,寫影評,看影評都是一個很好的提高行為。

歡迎評論交流


Boy先生


看電影,甚至於看同一部電影,對不同人而言也是具有雙重屬性的。對絕大多數人而言,它是“娛樂的”甚至“乏味的”,而對一小部分人來說,它又可以是有文化研究性質的,讓人有所體悟的。這個現象產生的因素大致有兩方面。

一方面是文化積累,僅僅把某些經典看做娛樂的,一看而過,或者說是甚至乏味的看不進去,其實是因為作為觀眾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識。比如李滄東的《薄荷糖》,你要是不瞭解韓國近二十年間的動盪變革,你不會理解男主最後站立於火車軌道上大呼的“我要回去”。這樣電影自然看得乏味,因為你沒有這方面的文化歷史積澱。這樣的電影,類似的還有史詩片《阿拉伯的勞倫斯》,因為讚譽很高,兩年前的某個夏天我找來看了,看是看了,可也沒覺得也多麼震撼人心,甚至可以說有些無聊,看過也就忘了。其實我很清楚,覺得無聊,不能從中得到審美感受,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自己缺乏對一戰時英國及阿拉伯及勞倫斯等等這些史實的瞭解。說簡單點,要怪就怪自己沒文化。


電影冷知識TOP1


看電影當然是提高文化修養的行為。


首先電影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產品,欣賞電影跟我們看書、聽音樂一樣是審美鑑賞活動。

與電視或現在的網絡視頻相比,技術手段更集中更講究,其中包括鏡頭、畫面、敘事等等。


電影跟其他藝術之間的關聯是很緊密的,曾經有學者稱電影是一個魔盒,我們可以在影視作品中看到所有藝術的影子。比如很多電影的故事是從文學名著改編而來;電影中的造型要符合美學要求;音樂是電影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我是一名教電影的老師,上個學期我用兩個月的課程給學生拉了斯皮爾伯格的名作《辛德勒的名單》,每一個段落都有才華橫溢的手法。為什麼這部電影的主體運用的是黑白色呢?斯皮爾伯格本人在接受採訪時說:為了緬懷那個黑暗的時代。如果你要是再深入一點,為什麼黑白就是代表黑暗呢?你就需要去看看專業書籍,看看電影史。這個過程就能提升文化修養。

可能對於非電影專業的人看電影不太會留心裡面的手法,只是關注情節,人物命運。比如前年很火的電影《我不是藥神》,是根據一個真實故事真實的人改編的,打動了很多人,同時從這裡我們對善與惡的劃分已經不會再以前那樣狹隘,這就是藝術昇華、淨化心靈的功能。

如果你不是電影的專業學習者,又想讓電影對自己的文化有提高,還是要多看看影評,比如在豆瓣上有很多電影的影評,大多都是從文化和意義層面進行分析的,有助於一個非專業的觀眾去深入理解電影,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


解放電影院


一部好的電影就像一部好書,看完之後讓人回味無窮,彷佛置身其中一般,也會有很多延伸想法,這取決於你看的影片種類以及對影片的感悟!

電影是一種影像藝術,他把文字變成畫面,讓我們可以更直觀的瞭解每個故事,把看完的書在腦海中形成的畫面,完整的搬到了熒幕上,好的電影細膩程度甚至超過了我們自己讀書後所幻想的畫面。

哪些電影才算好的影片?

商業類影片

不可迴避的一個問題,拍攝影片是個不小的投入,而收回成本,創造更大的利潤,也成了每部電影的主要任務之一,因此給人形成了高票房等於好電影的感覺,其實並非如此,商業片快節奏,驚險刺激,場面宏大,吸引了無數觀眾,除了視覺衝擊外,並不會產生太多的想法,想也只是回顧某個片段,這樣的電影每個人都看過,有的電影成為了經典,但他不會提高你的修養。

文藝類影片

此類電影並不以純粹的盈利為目的,裡面也沒有過多驚險刺激,不以誇張的特效和故事吸引人的眼球,而更偏向於作品本身對人生和世界的感悟,引導別人向更深層次思考,人性、哲學、世界觀有了更充足的空間,與其說是電影,不如說是一種思維方式,眼前的畫面更像一種思考狀態,一部電影百味人生,看過這類影片後,心中會有千言萬語,其影片內容也會深深的印到觀眾的心裡。

孰好?孰壞?

其實兩者是完全兩種類型,無所謂好壞,就是即可以喜歡《變相金剛》《蜘蛛俠》,也可以喜歡《薇洛妮卡的雙重生活》,兩種電影帶給觀眾的感受不一樣,如果單以提高文化修養論,建議看文藝類影片,譬如《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傲慢與偏見》《藍》《白》《紅》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