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卿的一首詩,每逢佳節倍思親,近鄉情更怯,親情更期盼


劉長卿的一首詩,每逢佳節倍思親,近鄉情更怯,親情更期盼

思鄉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和素材,古往今來很多詩人都通過手中的筆記錄下自己對故鄉的懷念和回憶。且不說在詩詞高峰時期的唐宋,即使在詩詞沒落的明朝也有不少的思鄉類的詩作,令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同身受。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位明朝詩人韓雍。

韓雍 ,明朝詩人,江蘇蘇州人,字永熙。正統七年進士,少有才名,為人中正不阿,性格剛毅沉穩,歷任廣東、江西、廣西等地刑名和軍務等官職,才幹卓著,為官有道,治軍嚴謹,但多次被牽連和誣告,起起落落,幾經沉浮,因性格剛直而經常遭非議和誹謗。後受命平定邊疆少數民族之亂,因功遷左副都御史,提督兩廣軍務。因不阿諛宦官而遭猜忌排擠和傾軋,最終以年老致仕。

韓雍,一生四處為官,漂泊流離,但筆耕不輟,詩作頗多,語言平實,直抒胸臆的詩作居多。最喜歡韓雍的這首“桐樹花香月半明,棹歌歸去蟪蛄鳴。曲曲柳灣茅屋矮,掛魚罾。”,詩中將詩人初夏與友人夜宴後歸來的所見所聞描寫得十分生動有趣,動靜結合,靜謐柔美,畫面樸素真實,色香味俱全,場景感非常逼真,令人印象深刻、感同身受。

劉長卿的一首詩,每逢佳節倍思親,近鄉情更怯,親情更期盼

詩人在兩廣為官期間,來往於苗瑤族之地,奔走於群山大河之間,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安定苗裔之民而東征西討,評定內亂,外撫蠻夷,立下了不少的功績。有一次在桂江之畔,品嚐到鮮美的桂江鯽魚,恰逢佳節之時,於是提筆揮毫寫下一首小詩。

《桂江鯽魚甚巨且美食之有作》

明代: 韓雍

桂江霜鯽長如許,絕似松江一尺鱸。

鯽美終非故鄉物,臨風長嘯憶三吳。

前兩句以寫所見之物鯽魚,桂江流經廣西北部,是西江的一大支流,河流湍急,暗礁密佈,但水質潔淨,魚蝦品質高,因此桂江魚蝦蟹成為當地的美食和特產。桂江秋冬之際的鯽魚能長到一尺多長,體態修長,身形俊美,味道鮮美,能極大地勾起人的食慾。然後第二句採用對比和想象的手法,桂江的鯽魚雖然體態優雅,與家鄉松江府的鱸魚非常相似,都是一尺長左右,體形朗逸,味道鮮美。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桂江的鯽魚和松江的鱸魚作為對比,通過魚的對比穿透時空的距離和情感的維度,身處桂江的自己和安放在松江的心靈遙相呼應,平視中透出淡淡的思想情懷和故事。站在桂江之畔的詩人,長身而立,遙望東方,看桂江一江冬水向東流,心緒和意念彷彿也隨著這一江之水回到家鄉松江,而桂江之魚和松江之魚卻是這思鄉和懷念的載體和平臺,遙知此魚不是此魚,但由美食美味自然而然的聯想到家鄉,美味又成了聯繫所處之地和家鄉之地的橋樑和紐帶,銜接的非常的自然,足見詩人的文學功底的深度。


劉長卿的一首詩,每逢佳節倍思親,近鄉情更怯,親情更期盼

後兩句由寫景自然的過渡到寫思鄉之情,寫景抒情,動靜結合。桂江的鯽魚雖然鮮美無比,可惜畢竟不是家鄉的物產和特產,淡淡的失落和惆悵在筆尖流淌和觸發,身在異地,即使異鄉的物產在豐富畢竟不是故鄉,國人安土重遷的情懷可以說是根深蒂固。因此,詩人長身而立,在江風的吹拂下,站在桂江邊,而思緒卻已經飄向千里之外的吳地故鄉,回憶起故鄉的山山水水,人物事情,簡直是身在邕桂而心在姑蘇,離家很久了思鄉之情只能靠大吼一聲聊以自慰。三吳是長江下游江南的統稱,泛指江南地區,也表達出詩人的故鄉籍貫。

韓雍的這首詩通過對比、聯想等手法,將桂江和松江、為官之地和家鄉之處緊密的聯繫起來,有共同點也有不同的特徵,銜接緊密,過渡自然,人在之地為生養之所,心之所向之處則為故鄉。詩作語言平實卻包含深意,情感濃淡相間,語言細膩,讀起來朗朗上口,以魚為素材有趣,很容易的拉近時空距離,貼切而生動,是寫思鄉的一篇佳作。

劉長卿的一首詩,每逢佳節倍思親,近鄉情更怯,親情更期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