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是好皇帝?不好說,他雖然勤政,卻有這三個致命的弱點


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明思宗朱由檢,在大明宮的煤山自縊身亡。身邊陪同的人,僅僅有一個太監。

朱由檢一共做了17年的皇帝,時間雖然不長,但是卻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皇帝,歷史上對他的評價也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一位明君,理由是他即位之初就翦除權奸惡宦魏忠賢;也有人說他是昏君,理由是他圓殺袁崇煥,純粹屬於自毀長城。孰是孰非,莫衷一是。

朱由檢究竟明君還是昏君?這個筆者不敢斷言,但是歷代史學家但是有一個共同的觀點,那就是朱由檢是一個勤政的皇帝。一個勤政的皇帝,最後為什麼會落到身死國滅的下場?僅僅都是因為滿清,因為李自成的客觀原因嗎?難道崇禎皇帝自身就沒有缺點嗎?難道真如某些史學家所言,"崇禎帝非亡國之君,環境使然"嗎?今天就讓我們翻開史書,一起探討一下這個頗具爭議的皇帝身上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弱點。


崇禎皇帝是好皇帝?不好說,他雖然勤政,卻有這三個致命的弱點


朱由檢的勤政

明思宗朱由檢所繼承的明朝,已經是一個充滿矛盾和危機、行將滅亡的爛攤子。朝中政治黑暗而混亂,朝外農民軍的起義,已經發展到了波及全國大部分地區的大起義,而在關外,對後金的作戰每況愈下。朱由檢就是在這種內憂外困的情況下,登上了大明王朝這個業已搖搖晃晃的皇帝寶座的。

朱由檢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他倒是沒有退縮,也沒有破罐破摔只圖一時之安樂。他反倒是勵精圖治,利用自己掌握的政權,作出了最大努力,企圖挽救明朝的頹運,但還是沒有奏效,最後以身死國滅而告終。

朱由檢為了能夠力挽狂瀾,挽救已是大廈將傾的明王朝,他自即位起,就一直是勤奮從政,不知疲倦,為了國事費盡心血,從這方面講,可以說他是明代歷史上少有的

"好皇帝"

朱由檢經常召見大臣,"面決庶政",這種做法,他一直堅持下去,翻開關於崇禎時期的歷史書籍,此類記載比比皆是。他除了白天處理政務,晚上也經常幹到深夜。

當時的一個叫李清的官員,曾在《三垣筆記》中寫道:"凡下科疏,類硃批日時以防壅遏,多有子、丑時者,蓋批閱至丙夜不休也。勳哉!"

《烈皇小識》上也記載了朱由檢勤政的一個故事。說的是有一次,思宗去慈寧宮見明神宗的昭妃劉氏,禮畢"就便坐,俄欠身偃別榻",劉氏"戒勿驚,命尚衣謹覆之,左右植立以俟"。片刻之後,思宗醒來,"攝衣冠起謝曰:"神祖時海內少事。今苦多難,兩夜省文書,未嘗交睫,在太妃前困不自持如此!"劉氏聽後"為之泣下"。

這些還只是朱由檢的日常工作狀態。如果說遇上了軍機急事,他更是廢寢忘食。我們也舉幾個例子看一下。

崇禎二年(1629年)冬,因京師受到後金軍隊的威脅,他"憂勞國事,旨中夜數發"。後來,有一次畿輔地區受到後金兵的入犯,他下詔求言,"官民陳事者,報名會極門,即日召對"。

崇禎四年四月京師大早",他"苧袍步禱"。

崇禎六年夏,"大旱",他又"步禱南郊。迴鑾大雨,畿內活足"。

"步禱"、"南郊"按現在人的看法,當然是迷信,但是在那個時候,這可是朝廷大事,"國之大事,唯祀與戎。"這其實就是反映了朱由檢勵精圖治的精神。

朱由檢除了自己勵精圖治之外,也很重視任用有實際オ能的人才。他為了能迅速扭轉朝中頹廢的局勢,甚至提出了"濟變之日,先才後守"的主張。在這個思想主導下,他任用了一些非科班出身的人員,下面的兩個例子,雖然效果不佳,但是也說明朱由檢"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態度。


崇禎皇帝是好皇帝?不好說,他雖然勤政,卻有這三個致命的弱點


崇禎二年(1629年)年底,後金兵¨逼都城",有人推薦草澤義士曰申甫者,"有將才",這個申甫其實就是一個遊方僧人,但是他"好談兵,方私制戰車火器"。朱由檢聽到推薦後,立刻"取其車入覽,授都司僉書";"即日召見,奏對稱旨",又"超擢副總兵,敕募新軍,便宜從事"。

但是很可惜,由於事出倉猝,申甫所募"皆市井遊手,所需軍裝戎器又不時給",他受命不久便在作戰中死去,其新軍被殲滅殆盡"。

朱由檢還根據推薦,提拔了一個叫做劉之倫的四川人,把他由庶吉士ー下子提拔為兵部右侍郎,"副尚書閔夢德協理京營戎政"。情況大致和申甫差不多。

朱由檢為了能夠任用有真才實學的人,他甚至想著改革科舉制度。朝中當時也有不少有識之士,也認為應該破格擢升那些有能力的人。

崇禎三年(1630年),御史王道純"疏陳破資格之說,言銓除、舉劾、考選,甲乙科太低昂,宜變通,則賢才日廣"。

崇禎九年(1636年),山陽武舉陳啟新上書言:"天下三大病。士子作文,高談孝悌仁義,及服官,恣行奸慝,此科目之病也;國初典史授都御史,貢土授佈政,秀才授尚書,嘉靖時猶三途並用,今惟途,舉貢不得至顯官,一舉進士,橫行放誕,此資格之病也;舊制,給事、御史,教官得為之,其後途稍隘,而舉人、推官、知縣猶與其列,今惟以進士選,彼受任時,先以給事、御史自待,監司郡守承奉不暇,剝下虐民,恣其所為,此行取考選之病也。請停科目以絀虛文,舉孝廉以崇實行,罷行取考選以除積橫之習。"

這些官員的上言,正與朱由檢改革用人制度、打破過分看重進士資格積習的想法相合,因而朱由檢看後大喜,"詔所司立行"


崇禎皇帝是好皇帝?不好說,他雖然勤政,卻有這三個致命的弱點


朱由檢的用人,不止限於進士出身的科舉,所以在他在位的期間,出任地方大吏巡撫的舉人出身者,數量遠遠超過明代以前的任何皇帝在位之時。

史載:"明世舉於鄉而仕至巡撫者,隆慶朝止海瑞,萬曆朝張守中、艾穆。莊烈帝(即明思宗)破格求オ,得十人。"

朱由檢為了打破用人唯重進士的局面,想了許多的方法,史書中對此的記載也可以說是俯拾皆是,簡單摘舉一些。

"重保舉","令兩京文職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各舉堪任知府一人,亡論科第貢監",令"輸林科道"官及"撫按司道知府","各舉州縣官一人",也不論資格"行換授",允許宗室參加科舉、"還許以將軍、中尉"等銜,"換授文官"":"特設裕國足民科、奇謀異勇科",大力"訪求徵辟","破格旁求"。

朱由檢的勤政還體現在他在生活上自我嚴格要求上面。朱由檢和大多數皇帝不同,他不貪戀女色。講一個小故事,說朱由檢剛即位不久,有一次在便殿中批閱奏章,忽然飄來一陣香菸,竟引發了性慾之感。他甚感疑惑,就走出宮殿,避開了香菸,那種感覺當即消失。

這原來是有宦官在暗處焚香,發出迷人的香氣。於是他便詢問太監這香是從哪來的。太監回答說是"宮中舊方"。他把太監斥責了一番,下令"毀之勿復進",並深有感慨地說:"皇考、皇兄皆為此誤也!"

此時的朱由檢不過才十七歲,正是在兩性關係方面易於失控的青年時期,而他身為至高無上的皇帝,完全有為所欲為的條件,但卻能在這方面如此自我控制,誠為難得。

崇禎十五年(1642年)九月,按原定計劃"採良家婦女充九嬪,而刑科給事中光時亨請緩之,俟寇平舉行",明思宗馬上接受了這一建議。朱由檢在衣食日用方面,也是相當節儉。這些事在很多史籍中也有著很詳細的記載,不妨摘一些附下:

"上恭勤節儉,勵精圖治。自神宗以來,膳羞日費萬餘金,上命盡減,但存百分之一。舊制,冠袍靴履日一易,上命月一易。"

"上禁諸臣服飾袖長不得過一尺。宮中盡撤金銀等器俱用陶器。並諭誡諸臣,不得擅用金銀。"

綜上所述,朱由檢的這些勤政的表現,都是難能可貴的,這些優點對於挽救明朝的危機無疑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但是,朱由檢身上,也有著嚴重的性格弱點,而這些弱點對於明朝的統治危機,又產生著推波助瀾的影響。

弱點之一:急於求成的心理,造成用法嚴苛

朱由檢繼承皇位時,年僅十七;崇禎十七年(1644年)去世時,也不過才三十四歲。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青年皇帝。但是他所面臨的局勢卻極為複雜。這就使他很容易的產生急躁情緒。朱由檢急於求治,他曾經說說這樣的話,充分反映出了他心情的迫不及待

"慎重即因循,何益?"

但是世上的事物,往往是欲速則不達。處理國家政務更是如此,操之過急,只能把事情搞得更糟。朱由檢由於性急,在處理棘手的政務時,採用了急功近利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結果不僅難題解決不了,反而越搞越大,於是遷怒於文武百宮,責備他們不能盡職盡責

,從而形成以嚴厲處罰文武百官的局面。對於這種情況,朝中許多正直的大臣是持反對意見的,屢屢上書。

崇禎二年(1629年)九月順天府尹劉宗周所上奏疏中所說:"陛下求治之心,操之太急。醞釀而為功利,功利不已,轉為刑名。"

崇禎二年(1629年)十ー月,河南府推官湯開遠在奏疏中說:"皇上急於求治,諸臣救過不給。臨御以來,明罰敕法,自小臣以至大臣,與眾推舉或自簡拔,亡論為故為誤,俱概奪成配不少貸,甚則下獄拷追,幾於刑亂國用重典矣。"

"崇禎三年(1630年),劉宗周又ー次上疏尖銳批評:"陛下以重典繩下,道黨有誅,封疆失事有誅。一切詿誤,重者杖死,輕者謫去,朝署中半染赭衣。而最傷國體者,無如詔獄。"

朱由檢沒有接受這些大臣的意見,這就使得有一些媚上的官員,在評議處罰事宜時,寧嚴勿寬,不敢為受寃屈的官吏說公道話。


崇禎皇帝是好皇帝?不好說,他雖然勤政,卻有這三個致命的弱點


崇禎八年(1635年)湯開遠在奏疏中指出這種情形說:"臣讀明旨,謂諸事皆經確核,以議處有銓部,議罪有法司,稽核糾舉有按臣也。不知詔旨一下,銓部即議降議革,有肯執奏曰"此不當處'者乎?一下法司,即擬配擬成,有肯執奏曰"此不當罪'者乎?至査核失事,按臣不過據事上聞,有原功中之罪、罪中之功,乞貸於朝廷者乎?是非諸臣不肯分別也,知陛下一意重創,言之必不聽,或反以甚其罪也。"

上面所述的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更有許多的官吏為了不受迎合朱由檢,甚至故意輕罪重判。

"但將應擬杖者擬徒,應擬徒者擬戍,應擬成者擬闢,則可不駁。"於是"一時諸司官無不以殘刻為事"。

朱由檢在位期間,對官員的嚴厲是有名的,可以說是明朝歷代皇帝之最了,他所誅殺的總督竟達七人,包括鄭崇儉、袁崇煥、劉策、楊一鵬、熊文燦、範志完、趙光撲。而巡撫更是多達十一人,這還不算一個畏罪自殺的。

"終崇禎世,巡撫被戮者十有一人:薊鎮王應豸,山西耿如杞,宣府李養沖,登菜孫元化,大同張翼明,順天陳祖苞,保定張其平,山東顏繼祖,四川邵捷春,永平馬成名,順天潘永圖,而河南李仙風被速自鎰,不與焉。"

朱由檢不止是對地方大員的總督、巡撫用法嚴苛,即使是作為"國之重臣"的閣臣,他們可是"貴極人臣,備受尊禮”,但是在崇禎一朝,卻被連殺兩人。其中的薛國觀,被"賜"自盡。當他奉命自殺後,"準取殮"的聖旨,更是遲遲不予發出,屍體被吊了兩晝夜之久,史書稱之為"真從來未有之慘"

"輔臣戮死,自世廟夏言後,此再見也"。

崇禎當政的十七年中,由於罪廢相踵,使得官員的更換十分頻繁。比如說抵禦後金軍隊的前沿,薊鎮總督這個職務,曾經在半年之中,接連換了五個人


崇禎皇帝是好皇帝?不好說,他雖然勤政,卻有這三個致命的弱點


崇禎十七個年頭中,兵部尚書換了十四人,刑部尚書換了十七人,內閣大學士更是在十七年中,換了五十人,就連百官之首的首輔,也被換了

十幾人

朱由檢對百官的嚴峻刑法,目的在於"逼人趨事赴功",但結果卻適得其反,因為百官為了"躲得法去","一齊委曲規避","不做事",時人對此多有議論,就連他身邊的首輔,對此也是有著不同的意見。

"邊臣任事少,畏事多,固是時勢艱難,人多掣肘,亦因功令太嚴,恩威莫測,恐一干聖怒,則無功有罪,是以畏首畏尾,俱不敢做,即舉用一人,亦恐有受人營求、為人復官之嫌,所以蓄縮耳。"

弱點之二:剛愎自用的性格,造成身邊奸佞得志

朱由檢不是沒有獨立意識,而是太有獨立意識了,獨立已經演變成主觀了。他過於相信自己,不能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遇事剛愎自用。正是由於朱由檢的自信,所以他的自尊心特別的強,最後變成了虛榮,只能聽誇獎,而不能聽批評。這樣一來身邊的正直之士就越來越少,奸佞之士就越來越多。崇禎二年(1629年)九月,劉宗周曾毫不客氣地說他:有所"擘畫,動出諸臣意表,不免有自用之心"

。後來,大學士謝陞也曾批評他:"惟自用聰明,察察為務。"

朱由檢即位後不久,由於大學土劉鴻訓曾說過"主上畢竟是衝主",對他流露出了輕視的情緒,因此儘管劉是一個"銳意任事"的人,他也深為銜恨,"欲置之死"。崇禎二年(1629年)春天,明思宗終於藉故將劉充軍代州;之所以沒有殺死而僅充軍,還是多虧了"請大臣力救"的緣故的。

朱由檢對劉鴻訓的處罰,充分反映了他極強的虛榮心。剛愎自用再加上虛榮,使朱由檢只對合乎自己想法的意見感興趣。崇禎元年(1628年)冬,錦州兵譁變,督師袁崇煥請給餉,朱由檢"召問請大臣,皆請發內帑"。這時候"性警敏、善伺意指"的禮部右侍郎周延儒,揣知皇帝是不同意這樣做的,於是就獨自進言,以邀崇禎之寵。

"關門昔防敵,今且防兵。寧遠譁,餉之;錦州呼,復餉之,各邊且效尤。"

周延儒的這種說法,正好對了朱由檢的心思。於是不久後即"特旨"任命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參機務"。

崇禎四年(1631年)冬,朱由檢不顧輿論的反對,派遣宦官出守邊鎮,一時之間,朝廷大譁。而時任禮部右侍郎的王應熊,則在上言中為朱由檢此舉極力辯護,"語皆迎帝意",於是明思宗對之大加"眷注",第二年進左侍郎,再過一年更"特旨擢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


崇禎皇帝是好皇帝?不好說,他雖然勤政,卻有這三個致命的弱點


這些迎合朱由檢的"聰明"大臣,都得到了加官進爵的賞賜,還有一些不願意迎合朱由檢,敢於說真話的大臣,下場就很是可憐了。嘉善人錢士升,崇禎六年(1633年)九月被任命為大學士,九年(1636年)三月,鑑於明思宗為政操切,"因撰《四箴》以獻,大指謂寬以御眾,簡以臨下,虛以宅心,平以出政"。"其言深中時病"。

錢士升的進言,就讓朱由檢很不開心。僅僅過了一個月,朱由檢的報復就來了。朱由檢在他所上的另一個奏疏中寫下令其極為難堪的批語:"即欲沽名,前疏已足致之,毋庸汲汲。"

這裡所說的"前疏",就是指《四箴》疏而言。錢士升見後,惶恐至極,連忙"引罪乞體",朱由檢當即批准,一點也沒有挽留。朱由檢喜歡阿諛奉承,厭惡聽逆耳之辭,這便給了那些善於逢迎的奸佞之徒竊取官位的機會。咱們前邊提到的周延儒、王應熊

之流被任為閣臣。

這些奸佞之徒竊取官位,對於明朝的政治,起著加速走向黑暗深淵的影響,因為他們對朱由檢的缺點,只會文過飾非,不但起不到諫錚的作用,反而會使朱由檢越來越狂妄自大。這裡講一個《烈皇小識》中記載,諷刺奸佞之徒的笑話。這個笑話的主人公就是崇禎年間,著名的佞臣,曾經也當過首輔的溫體仁。

"溫體仁,烏程籍,歸安人;王應能,巴縣人,同相濟。吳宗達奉行兩人意旨,毫無短長,時目為"片"。適禮部尚書黃士俊,丁未狀元;左右侍郎孔貞運、陳子壯,己未榜眼探花。京師為之語日:"禮部重開天榜,狀元、榜眼、探花,有些煌(黃,指黃士俊)恐(孔,指孔貞運);內閣翻成妓館,烏歸(烏程、歸安,指溫體仁)、王巴(巴縣王應熊)、篾片(吳宗達),總是遭瘟(溫,指溫體仁)。"(按:時溫、王、吳三人均在內閣任職)一時傳以為笑。

弱點之三:多疑的性格,造成宦官的專權

朱由檢為人多疑,他對文武百官基本上不信任。時人李清在其《三垣筆記》

一書中記載

"上(指朱由檢)每閱章疏,必召皇太子同觀、且語之國:'凡閱科道疏,須觀其立意,或薦剡市恩或救解任德,此立意處。若鋪張題面,娓娓紙上者,借耳,無為所欺也。""

從上面的記載,我們不難看出,朱由檢對於士大夫階層,是極度不信任。不信任士大夫,但是還得料理國事,於是,就只能轉而重用身邊的家奴—宦官。

朱由檢在這一點上,自己並不十分避諱,曾經公開承認自己之所以會重用宦官,原因是因為文武官員老是糊弄自己,對自己不真誠。

"文武各臣,朕未嘗不用,因其蒙恂,勉用內臣耳"

當時的士大夫階層對於朱由檢不信任文武官員,信任宦官,大都持反對態度。時人楊士聰在明思宗死後曾就此評論說:"先帝(指明思宗)既以獨斷誅魏忠賢,收倒持之柄而自操之,遂謂此輩由我操縱,故厭薄朝臣,則以中官參之。"時人談遷也曾指出:"(明思宗)直謂三尺在我,此曹(指宦官)亦何能為!"

綜上所述,朱由檢在位期間,從總體上看,太監是受到重用的。這種狀況對當時的政治發生了什麼影響呢?按之當時的實際,其影響可以說是甚為消極,可以歸納出三點

第一,引起了宦官與文官武將的矛盾。文官武將與宦官的衝突,當時時常發生。舉其中的一個例子。太監張彝憲總理戶工兩部時,建專署,檄諸曹謁見,禮視堂官"。工部主事金鉉恥不肯為,再疏爭,明思宗不聽;乃約兩部諸僚:私謁者眾唾其面。張憲得知,甚為惱火,即尋找事端,對之加以彈劾,金鉉因之"落職"而去。


崇禎皇帝是好皇帝?不好說,他雖然勤政,卻有這三個致命的弱點


第二,嚴重影響了文官武將的積極性。也舉一個例子。《烈皇小識》記載,崇楨十二年(1639年)發生的一件事情頗能說明這一問題:明思宗為了鑄錢,把內庫的許多銅器發到寶源局,其中有的是三代及宣德年間的文物,"製造精巧絕倫"。一些商人聽到消息,提出以銅千斤交換一千斤銅器,以使這些文物免遭"譭棄"。但負責此事的主事某卻不肯答應,說:"古器雖譭棄可惜,我何敢私為輕重?"商人繼續交涉;"宣銅下爐,尚存其質;至三代間物,則質清輕之極,下爐後,唯有青煙一縷爾。此則誰認其昝?"主事某仍不答應,說:"聖性猜疑甚重,若如公言,必增聖疑。如三代物不便下爐,則有監督內官,共同驗視,罪不在我。"於是,這批古器最終"譭棄殆盡"。商人所講的話,未必全部正確,但他們的主張卻無疑是正確的,對封建國家及商人都有利益。這個主事當然明白這一點,但是他為什麼會不負責任地拒絕了商人的主張,置封建國家的利益於不顧?其原因就是因為朱由檢重用、信任宦官,已經嚴重影響了外廷官的積極性。

第三,敗壞了軍政事務。

宦官多半缺乏必要的修養和教育且奉派而出,大權在手,便往往肆意妄為,這對軍政事務的危害非常嚴重。當時就有人說過:"若輩多市井庸愚,冥然無覺,妄自尊大,故天下事日壞。"這裡也有一個例子。

崇禎十一年(1638年),真定巡按李模曾上《監臣貪肆非常》一疏,揭露真定分守太監陳鎮夷"貪婪暴虐",據這個奏疏說的是陳鎮夷上任時,橫徵暴斂的情形,但是這種情況,絕對不是這一個太監僅有的,它是當時太監的通病。

"舊知識郭名揚先往保定迎接,饋銀三百兩",因而"一到任,即題充旗鼓,關通賂賄,倚為腹心"。"營兵每月餉銀二兩二錢,乃每名扣除四錢、七錢不等"。"領兵上關,每名該行糧升半,止給一升。草每束折銀四分人已,馬多餓倒,以致兵土憤恨。槐樹鋪逃去馬兵三百餘名,鎮城又逃去二百名,佯付不知,支糧如舊"。"令郭旗鼓向每營將官索要(獻饋)三千兩"。"火功(攻)營將王震仲素負氣骨不肯應承","即終日提營中官役呵責"。王震仲無奈,"央郭旗鼓解說,送銀爐、銀如意各一件,羅緞、潞綢各十匹,馬二匹,驟頭,尚嫌不足"。對待地方官,則"箕踞漫罵,稍不遂意,開口提參。逼致生日饋獻,銀鑄壽星、爐爵杯盤及繡段等件,充斥衙署"。其實,當時派出的宦官,

"在在播惡,不獨一陳鎮夷"。只是"他處撫按不敢直陳",椎有李模"能據實入告"而已。

《明史》在敘及這時的太監監軍時曾評論說:"請監多侵克軍資,臨敵輒擁精兵先遁,諸將亦恥為之下,緣是皆無功。"明史的這個論斷,可說是對明思宗重用宦官之惡果的一個簡明扼要的總結。


崇禎皇帝是好皇帝?不好說,他雖然勤政,卻有這三個致命的弱點


所以從上面的這些情況來看,崇禎帝朱由檢,雖然在明代諸帝可以說是很勤政的,但是他身上卻存在著許多的致命的弱點,歸納來說,一是急於求成,導致了"功令太嚴,吏苦東溼";二是虛榮而剛愎自用,給奸佞之徒鑽了空子;三是不信任百官,寄希望於宦官,正是這幾點,造成了明王朝政治的更加混亂。最後落得了身死國滅的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