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

小光音樂帶你走進音樂殿堂,瞭解音樂起源,成就你的音樂夢想;



我國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

馬思聰

馬思聰(1912-1987)廣東海豐人,早年在法國學習小提琴及作曲。回國後創辦私立廣州音樂院,後應聘南京中央大學教育學院音樂系、廣東中山大學、香港中華音樂院等任職。解放後出任中國“音協”副主席、中央音樂學院首任院長。文革期間遷居美國,1987年5月病逝費城。


我國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

馬思聰是我國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且是有相當影響的作曲家,他寫了相當數量的小提琴曲、歌劇、舞劇、交響音樂,各種形式的室內樂、大型合唱及一定數量的群眾歌曲、藝術歌曲、民歌改編歌曲。在這些作品中,以小提琴曲影響最大、成就最突出,如《第一回旋曲》《內蒙組曲》《西藏音詩》《牧歌》《山歌》《慢訴》《跳龍燈》《跳元宵》等。


我國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

交響音樂創作是他的另一個重要領域。他先後創作了兩部交響曲、兩部管絃樂組曲(即《高山組曲》以及為話劇《屈原》所寫的配樂和舞臺劇音樂《晚霞》)。

大合唱是他創作中的重要部分,作品有《拋錨大合唱》《石鼓口大合唱》《民主大合唱》《祖國大合唱》《春天大合唱》《工作組曲》《鴨綠江大合唱》《淮河大合唱》等。


我國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

馬思聰在美國家中讀樂譜

馬思聰的小提琴作品多取材於民間曲調,因此,其充滿著濃郁的民族風格,同時,其音樂以調性音樂為前提,自由地運用多種現代多聲寫作技巧和小提琴演奏技術,表現出具有深沉廣博或恬淡素雅的音樂風格。

他的交響樂與合唱作品都追求和聲語言、配器、聲部色彩上的相互對比,又緊密相聯的特徵,因此具有獨特新穎的音樂個性。他將民族分格與歐洲音樂技巧有機融為一體,創作出氣勢宏偉、形象生動的音樂作品。


我國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

100年前在北京

馬思聰在歌劇、舞劇上的創作,體現出他對大型音樂體裁的熱情,表現出他對這類作品的駕輕就熟的功力。

總之,馬思聰以自己的演奏、教學與創作,為我國近現代音樂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