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硬筆書法作品裡面,簡體字和繁體字能否混合運用?

強哥書畫


【硬筆是現代寫字工具,對簡繁體字沒有硬性要求】



在一般情況下,硬筆書法不同於傳統書法對筒繁體字那麼高的要求,正常的硬筆書法創作,選用簡體字即可。因為硬筆字,只是想解決日常之用。




如果參加硬筆書法比賽,參賽選手通常都會選用繁體字進行硬筆書法的創作。因為比賽評委(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在體育比賽中的“裁判”)們基本上都是軟硬筆書法方面的專家、學者,他們已經習慣於以書寫繁體字的內容為評價藝術標準和喜好,所以說創作簡體書法參賽獲獎的可能性較繁體字少之又少,故筆者還是建議:在參賽硬筆書法作品中,還是運用繁體字創作為佳。


大祥福


相逢便是緣,壹庸做一淺述。

1.對於硬筆書法,現在沒有形成系統的考量標準,都藏在傳統書法的影子裡,大家都在摸石過河,也沒有硬性的要求,不過,現在好多硬筆書法作品都是源自傳統書法,在正規的硬筆書法作品中,多見於硬筆臨摹傳統書法的現象,所以都是有繁用繁,無繁用簡。

2.現在最常用的是實用硬筆字,硬筆書法這個概念也是模稜兩可,含糊不清,實用的硬筆字,能不能繁簡共用,也要分清場合,正規場合最好全用簡體,對於隨意的場合,比如筆記,會議記錄等,都是怎麼順手怎麼寫。


壹庸詩書文


我覺得沒啥,簡體繁體都是漢字,只要不寫錯字別字,算不得什麼硬傷。即便書協大賽大展對簡繁混用頗不待見,只能說明書協中有的領導個人比較在乎,並不代表權威或定則。真正熱愛書法的人,是不會為了迎合書協規則去刻意調整改變什麼的。

漢字是書法的載體,簡寫繁寫都是文字的表現形式,執著於統一用簡體或統一用繁體,並無現實意義,因為書法藝術的精髓本不在此。況且,能多認識幾個繁體字,並不能說明學識就淵博、文化內涵就深厚,不是一碼事情,不能偷換概念。

對待這個問題,完全可以自由一些,寬鬆一些。如果想用繁體字表達作品,可以邊臨習邊識記積累,能寫多少寫多少,等臨讀帖子多了,繁體字的儲備量自然也就上來了,大可不必為求精確逐字去查繁體字典。我自己就是這樣的,邊學邊寫,以寫為主,我覺得確實沒必要單獨抽時間去識記繁體字。

抱庸淺談。插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抱庸詩書


硬筆書法是從毛筆字衍生出來的。它出現的比較晚,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產生的。硬筆傳到我國時間更早一些那時作為比較方便的書寫工具,沒有人說寫鋼筆字叫書法。無論從寫字或稱書法,在寫一些正規的小條幅,或抄寫經文,詩詞都應尊守筆書寫法則,不能簡繁字混寫。那樣就顯得不倫不類。








田宗連


不要混在一起使用,會不倫不類。

繁體字屬於中國過去的文字系統,而簡體字是新中國成立以後使用的簡化字體,簡體字楷書參照了繁體字草書的寫法以及刪除偏旁部首等方法進行簡化,不僅書寫格式不同,也因為書寫格式的不同導致筆順的變化,已經和古代的繁體字不完全是一回事了,雖然都是中國漢字但是不要一起用。好比有一種說法叫“真草偏枯”在一個字裡不要左邊用草書右半邊用楷書,不是一個系統的東西不要放在一起使用。

否則就不倫不類了。尤其書法,最好寫繁體字,而教兒童識字等硬筆字最好用簡化字。





法永禪師


行不行不曉得,大家將就著看一哈吧☺不建議混用,多查字典咯











魚肝油666


一、簡體字在中國一共進行了三次,現在通行的版本是新中國成立後進行的漢字簡化。

我國的漢字簡化一共進行了三次:一是民國時期進行過一次,但由於當時社會爭議比較大,簡化漢字方案公佈不久便被收回了,沒有在社會上廣泛傳播;第二次是新中國成立後,即1956年進行了第二次簡化,當時正值全國掃盲運動如火如荼地進行,全國範圍內文盲太多,用比較易識易記的簡化漢字,便於在廣大農村推廣和普及,事實上也確實取得了很好的實效。但遺憾的是,這次漢字簡化有些改得莫名其妙,不倫不類,失去了漢字的本章,比如這個“愛”字,原來是有個“心”字在中間的,其實放在中間筆畫也不多,但刪減以後就失去了字的本來意義了;第三次漢字簡體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後 ,那次漢字簡化更是把漢字改得面目全非,好在這個方案也施行了不到一年時間便自生自滅了,也沒有在社會上推開。但一些象我這樣50歲上下年紀的人還能記得當時的簡化字的樣子。

二、繁體字是漢字的本來樣子,有些還能找到它本來的象形意義。

中國的漢字經過近五千年的發展演變,大致從魏晉以後基本定型,再沒有太大我變化,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繁體字的樣子。如果寫書法作品,最好還是用繁體,因為這樣能夠從古碑帖中找到根源,寫出的字形也很美。

如果一般的寫作,尤其是硬筆寫字,則可以用簡體,因為這樣的作品主要是實用,或者說更方便讀者認讀,如果用繁體反而顯得麻煩。如果在創作時對繁體字掌握得不熟練,那樣就乾脆全部用簡體來寫,也比兩種字體混在一起要好得多。

不論用哪種體寫字,最好不要繁簡體混用,那樣會顯得不倫不類,甚至會被認為作者不會繁體字。


方圓居文化


小區封閉,在家練字


liangxusheng


硬筆書法這個概念出現才不過幾十年光景,放在中國書法五千年曆史的大概念去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沒有人要求寫硬筆字一定要使用簡體或繁體字,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喜好,因為在我看來,硬筆字不屬於書法範疇,書法一定是用毛筆蘸墨汁寫漢字。



在傳統書法作品中也沒有人規定一定要使用繁體字還是簡體字,但傳統書法崇尚師古臨帖,大家約定成俗都寫繁體字成為一種基本要求了。



對於現在的人來說,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繁簡字的識別與區別的確是一個大問題,因為繁體字僅僅用於書法作品,而工作學習生活中又幾乎完全不用繁體字,這的確會使得我們的書法創作經常出現繁簡字混用的尷尬,比如“不遺餘力”四個字中的餘字,很容易出現問題,一出現問題,還總會有人抓住不放,狠懟一番。



其實,完全沒有必要較真,既然硬筆書法沒人管,毛筆書法也應該互相理解,差不多得了,都是書法圈的人,互相不要為難。


永書101


在硬筆書法作品裡面,簡繁體能否混用?這,這是個不是問題的問題。


首先,既然是書法作品,不為識文斷字,簡繁混合,甚至故意多用繁體也是可以的。有些簡體太簡單了,太單薄,還是繁體更利於書法表現。就比如,書法的"書",當然的"當"等等。

其次,臺灣地區、香港地區多用繁體,所以剋意使用簡體也許會影響可能的書法交流,甚至還得專門學習繁體才能避免尷尬。另外,主要是書法本就以古法為主,而古法都是簡化之前的,你說要簡化還是要繁體?!

最後,書法的本質是以漢字形態表現和表達造型趣味和審美,客觀說,繁簡適中的漢字是最適合書法的需要的,所以,最好是太繁的簡單點,太簡的,複雜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