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凄惨苦恋故事背后,是作家警世救世苦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和平年代。科技高度发达,社会制度先进,文化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

1914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历时4年多,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卷入,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一战充分暴露出西方文明内部存在的症结,以及掩盖在文明下面的丑恶与虚伪。

欧洲不仅在物质方面遭受巨大破坏,在文化道德方面也陷入衰败状态。1918年,斯宾格勒出版《西方的没落》一书,指出西方文明将和其他所有文明一样,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之途。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凄惨苦恋故事背后,是作家警世救世苦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

对一战后欧洲社会道德衰败的反思,也体现在文学创作,如斯蒂芬·茨威格1922年写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斯蒂芬·茨威格在晚年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一书中介绍,一战后,他开始“过隐居的生活,安安静静搞自己的创作”,开始着手写一系列大师传记。同时他也“抱着完全冷静、不积极的态度写了像《马来亚狂人》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样一些中篇小说”。他不无得意地回忆,这两部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达到了平时只有长篇小说才会有的程度”,“那两部小说被改编成了戏剧;他们的片断由人们公开朗诵,后来又被改编成电影。”

这部小说不仅当时就畅销,今天仍然是书店必备的经典书目。它的魅力何在?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凄惨苦恋故事背后,是作家警世救世苦心

书影

一、苦恋一生却得不到半点回应,陌生女人的遭遇令人同情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部中篇小说,其主体结构采取书信体裁,以一个陌生女人在临死前向她热爱一生的作家倾诉衷肠形式,讲述她苦恋一生的遭遇。

信的开篇,陌生女人告诉作家:“我的孩子昨天去世了——为挽救这个幼小娇嫩的生命,我同死神足足搏斗了三天三夜。”接着讲述了自己绝望地与病魔抗争失败之后的痛苦。她恳请作家:“请你相信我讲的一切,我要求你的就只有这一件事:一个人在其独生子去世的时刻是不说谎的。”

她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中,童年生活非常孤单和贫困。这时,作家搬来成为她家的邻居。她很快被风度翩翩的作家迷住了。当母亲随继父搬家到别的城市的前夜,她甚至逃出来准备和作家私奔,只是因为作家身边有别的女人才作罢。

她不得不跟着母亲、继父在另一个城市度过两年的孤独生活。等到她成人了,她孤身返回维也纳,并找到机会委身于作家。作家和她同居,但既没有认出她,也没有珍惜她。

陌生女人委身作家之后,就怀孕了。她不愿告诉作家,因为她深知作家不会承认这件事。她爱他、了解他,不愿让他为难,所以选择自己在一家环境极其糟糕的妇产医院生下孩子。得不到作家的人,她就把孩子当成作家的化身来热爱。为了抚养孩子,她做起了皮肉生意。

她的命运曾有一个转机:一位有财产有地位的老鳏夫包养了她还要娶她。不幸的是,在一次社交场合中,她再次遇到了作家,并在作家的勾引下,不顾老鳏夫的颜面随他私奔,自然也就失去这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可悲的是,作家这次仍然没有认出她来,还给她过夜费。在信的最后,她终于对作家表达悲愤:“我的孩子死了,我们的孩子——现在这个世界上,我除你之外再没有一个好爱的人了。”“但是对于我来说你又是谁?你从来都没有认出我,你从我身边走过就像是从一条河边走过。”在这种情况下,她依然不愿苛责作家,而是用自己的逝去惩罚作家。

斯蒂芬·茨威格是以擅长刻画人物情感著称的作家。他的中短篇小说大多写孤独的人,表现他们的下意识活动和在情欲驱使下的奇特经验,尤其擅长描写妇女的不幸和她们的痛苦心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是这类作品的典范。

他以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位在炽烈情欲驱使下献身爱情的女子的形象。尽管有些离奇、匪夷所思,但出色叙事技巧使读者不得不信服这种感情,纷纷为这位不幸的女子洒下一抔热泪。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凄惨苦恋故事背后,是作家警世救世苦心

徐静蕾主演同名的改编影片

二、陌生女人的悲剧,折射出一战后欧洲社会的道德衰败

绝大多数人都会把这部小说当成是一个爱情悲剧来读。但完全把这部小说当成爱情悲剧,未免辜负了作者在故事背后隐含着的警世、救世之心。

造成陌生女人的人生悲剧的根源,首先在于那个不负责任、处处留情的作家。他长期单身,却到处沾花惹草。什么样的女人都敢于勾引,对于陌生女人的投怀送抱也来之不拒,可以说是当时欧洲社会寻欢作乐、醉生梦死人生观的体现。陌生女人想以自己的死去作为对他的惩罚,但这种惩罚能在作家心里留下多少痛苦?这位作家根本没有想起来她究竟是谁:

“某种回忆浮现在他的心头,他想起了一个邻居的小孩,想起一位姑娘,想起夜总会的一个女人,但是这些回忆模模糊糊,朦胧不清,宛如一块石头,在流水底下闪烁不定,飘忽无形。影子涌过来,退出去,可是总构不成画面。”

其次,陌生女人自己要承担悲剧的大部分责任。她虽然早年丧父,但母亲找到的继父对她并没有不负责任。但她自己一次次不负责任地任性选择,最终导致自己的毁灭。

如果说最初她爱上作家,是由于父亲早逝造成的“恋父情结”,那么在成人之后,她不顾母亲和继父的反对,自己返回维也纳委身于作家,这就是她自己选择过于轻率了。

后来,她遇到的那位准备娶她的老鳏夫,人其实是不错的。老鳏夫不计较她的出身和过去,对她和她的儿子都非常好,这本是她改变自己和儿子的人生的机会。但就在一次社交活动中,她又遇到这位作家。在作家的勾引下,她竟然不顾老鳏夫的颜面抛弃一切跟他走了。

一个小女孩,为了爱情不顾一切还可以原谅,但作为一个成年人、一个母亲,这样任性就不好理解、不可原谅了。她的选择,导致自己的经济状况始终不能转变,直至儿子的死亡和自己的死亡。

文学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并通过人物命运来表达作者理念的。作者给陌生女子安排的结局,就表明了他对陌生女子的态度,以及对陌生女子悲剧背后的整个社会道德状况的痛惜。

斯蒂芬·茨威格是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茨威格经历了一战的大变革,对于战后社会道德的衰败是痛心疾首的:

“我自信对历史比较熟悉,但据我所知,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与此类似的疯狂时代,通货膨胀的比例会达到如此之大。一切价值都变了,不仅在物质力面是如此,国家的法令规定遭到嘲笑,没有一种道德规范受到尊重,柏林成了世界的罪恶渊薮。酒吧间、游艺场、小酒馆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社会经济的衰败导致道德的衰落,他痛心地指出:

“在当时柏林的任何一所中学里,如果一个女孩子到了十六岁还是处女,就会轻蔑地被看作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每个姑娘都愿意把自己的风流韵事公开张扬,而且觉得这种风流事愈带有热带的异国情调就愈好。可是这种充满激情的性爱最令人反感的是它的可怕的虚伪性。其实,这种随着通货膨胀而进发的德国人的恣意纵欲无非是一味追求时髦而已。”

正是整个社会道德衰落的风气,造成了那位作家的风流而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作风,也影响了陌生女人,导致她一而再再而三不顾责任而任性胡来的悲剧。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凄惨苦恋故事背后,是作家警世救世苦心

斯蒂芬·茨威格

三、呼吁责任意识,茨威格为欧洲的道德重建寻找出路

斯蒂芬·茨威格是一个责任心、历史感都很强的人。他在一战之前成长起来,对于那个时代充满了眷恋。他回忆战前的那个时代:

“倘若要我今天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我长大成人的那个时代作一个简明扼要的概括,那么我希望我这样说:那是一个太平的黄金时代——是最为精辟不过的。”“在我们那个几乎已有一千年历史的奥地利君主国,好象一切都会地久天长地持续下去,……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有多少钱或多少收入,能干什么或不能干什么,一切都有规范、标准、和分寸。”

一战不仅打破了这种稳定的社会物质文明状态,也使人们的心态发生变化。社会道德整体衰落,令他感到非常痛心。在此期间,他受到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派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中探索人的灵魂。

如果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负面案例,表达他对人们不负责任的道德状况不满的话,那么他还有另一部同样精彩的小说《灼人的秘密》,则为维护社会道德和幸福生活指明出路。

《灼人的秘密》也是一个关于情欲与责任的故事。一位年轻的母亲马蒂尔德,带着生病的小儿子埃德加去塞默林疗养。在这里,她遇到了一个被称为“女人猎手”的男爵。无所事事的风流男爵立即将年轻漂亮的母亲锁定为猎艳目标。为了接近猎物,他采取迂回战术,先讨好小男孩,装作与小男孩交朋友从而成功地搭上了年轻的母亲。

正处在婚姻“七年之痒”的年轻母亲很快也被男爵吸引,两个人开始寻找机会幽会。这时候,小男孩就成为他们的障碍了。小男孩虽然不明白两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但被男爵冷落后,深感耻辱,所以处处追踪、破坏那一对干柴烈火的情人,直至最后矛盾爆发,小男孩负气自己离开疗养地回到外婆家。

事情闹大,一对野鸳鸯狼狈分手。就在小男孩将要对父亲和家族说出母亲的秘密时,母亲和儿子达成默契,儿子将责任揽在自己身上,保护了母亲的声誉,而母亲也放弃了出轨的念头:

“他感觉到了她的吻,也感觉到了她的泪。他温柔地回应了母亲的爱抚。就当做是和解,当做对他缄口的回报、感激吧!多年后他才认识到,这泪水是这位老妇人的誓言:从现在起,她只属于他,属于她的孩子。这意味着她要放弃放荡的生活,与自己的欲念诀别。他不知道,她其实也很感激他,把她从无益的放荡生活中解救出来。她用拥抱把爱的亦苦亦甜的负担交给了他,像是一笔遗产。”

这个故事表面上讲的是一个年轻母亲遭遇风流韵事不成功的故事,实际上也是一个母亲与儿子共同成长的故事:男孩通过这次的经历认识了周围真实的世界、认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世界,母亲通过这次事件意识到所必须放弃的东西和担起的责任。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凄惨苦恋故事背后,是作家警世救世苦心

《灼人的秘密》

可惜,这个世界并没有变好。一战结束后在不到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二战又爆发了。茨威格再次目睹欧洲文明的衰落,痛心得自杀。

小结

社会道德是一个正常社会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一个没有道德礼仪规范的社会是危险的、没有希望的。茨威格的自杀,其实也是对欧洲社会道德衰落的抗议与绝望。反过来,欧洲道德衰落还引发了中国人的信心。梁启超先生甚至鼓动中国青年:“我的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

道德规范不仅对于一个社会是重要的,对于每个人也是生存的基本保证。茨威格用他的小说警示世人: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道德责任,才能有美好的生活,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美好。透过小说凄惨苦恋故事,我们要看到茨威格的警世、救世苦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