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悽慘苦戀故事背後,是作家警世救世苦心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歐洲經歷了一個長期的和平年代。科技高度發達,社會制度先進,文化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

1914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歷時4年多,30多個國家、15億人口被捲入,給人類社會造成巨大的物質和精神損害。一戰充分暴露出西方文明內部存在的癥結,以及掩蓋在文明下面的醜惡與虛偽。

歐洲不僅在物質方面遭受巨大破壞,在文化道德方面也陷入衰敗狀態。1918年,斯賓格勒出版《西方的沒落》一書,指出西方文明將和其他所有文明一樣,不可避免地走向沒落之途。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悽慘苦戀故事背後,是作家警世救世苦心

第一次世界大戰

對一戰後歐洲社會道德衰敗的反思,也體現在文學創作,如斯蒂芬·茨威格1922年寫的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斯蒂芬·茨威格在晚年回憶錄《昨日的世界》一書中介紹,一戰後,他開始“過隱居的生活,安安靜靜搞自己的創作”,開始著手寫一系列大師傳記。同時他也“抱著完全冷靜、不積極的態度寫了像《馬來亞狂人》和《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這樣一些中篇小說”。他不無得意地回憶,這兩部小說“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達到了平時只有長篇小說才會有的程度”,“那兩部小說被改編成了戲劇;他們的片斷由人們公開朗誦,後來又被改編成電影。”

這部小說不僅當時就暢銷,今天仍然是書店必備的經典書目。它的魅力何在?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悽慘苦戀故事背後,是作家警世救世苦心

書影

一、苦戀一生卻得不到半點回應,陌生女人的遭遇令人同情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一部中篇小說,其主體結構採取書信體裁,以一個陌生女人在臨死前向她熱愛一生的作家傾訴衷腸形式,講述她苦戀一生的遭遇。

信的開篇,陌生女人告訴作家:“我的孩子昨天去世了——為挽救這個幼小嬌嫩的生命,我同死神足足搏鬥了三天三夜。”接著講述了自己絕望地與病魔抗爭失敗之後的痛苦。她懇請作家:“請你相信我講的一切,我要求你的就只有這一件事:一個人在其獨生子去世的時刻是不說謊的。”

她生長在一個單親家庭中,童年生活非常孤單和貧困。這時,作家搬來成為她家的鄰居。她很快被風度翩翩的作家迷住了。當母親隨繼父搬家到別的城市的前夜,她甚至逃出來準備和作傢俬奔,只是因為作家身邊有別的女人才作罷。

她不得不跟著母親、繼父在另一個城市度過兩年的孤獨生活。等到她成人了,她孤身返回維也納,並找到機會委身於作家。作家和她同居,但既沒有認出她,也沒有珍惜她。

陌生女人委身作家之後,就懷孕了。她不願告訴作家,因為她深知作家不會承認這件事。她愛他、瞭解他,不願讓他為難,所以選擇自己在一家環境極其糟糕的婦產醫院生下孩子。得不到作家的人,她就把孩子當成作家的化身來熱愛。為了撫養孩子,她做起了皮肉生意。

她的命運曾有一個轉機:一位有財產有地位的老鰥夫包養了她還要娶她。不幸的是,在一次社交場合中,她再次遇到了作家,並在作家的勾引下,不顧老鰥夫的顏面隨他私奔,自然也就失去這個改變命運的機會。

可悲的是,作家這次仍然沒有認出她來,還給她過夜費。在信的最後,她終於對作家表達悲憤:“我的孩子死了,我們的孩子——現在這個世界上,我除你之外再沒有一個好愛的人了。”“但是對於我來說你又是誰?你從來都沒有認出我,你從我身邊走過就像是從一條河邊走過。”在這種情況下,她依然不願苛責作家,而是用自己的逝去懲罰作家。

斯蒂芬·茨威格是以擅長刻畫人物情感著稱的作家。他的中短篇小說大多寫孤獨的人,表現他們的下意識活動和在情慾驅使下的奇特經驗,尤其擅長描寫婦女的不幸和她們的痛苦心理。《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就是這類作品的典範。

他以細膩入微的心理描寫,塑造了一位在熾烈情慾驅使下獻身愛情的女子的形象。儘管有些離奇、匪夷所思,但出色敘事技巧使讀者不得不信服這種感情,紛紛為這位不幸的女子灑下一抔熱淚。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悽慘苦戀故事背後,是作家警世救世苦心

徐靜蕾主演同名的改編影片

二、陌生女人的悲劇,折射出一戰後歐洲社會的道德衰敗

絕大多數人都會把這部小說當成是一個愛情悲劇來讀。但完全把這部小說當成愛情悲劇,未免辜負了作者在故事背後隱含著的警世、救世之心。

造成陌生女人的人生悲劇的根源,首先在於那個不負責任、處處留情的作家。他長期單身,卻到處沾花惹草。什麼樣的女人都敢於勾引,對於陌生女人的投懷送抱也來之不拒,可以說是當時歐洲社會尋歡作樂、醉生夢死人生觀的體現。陌生女人想以自己的死去作為對他的懲罰,但這種懲罰能在作家心裡留下多少痛苦?這位作家根本沒有想起來她究竟是誰:

“某種回憶浮現在他的心頭,他想起了一個鄰居的小孩,想起一位姑娘,想起夜總會的一個女人,但是這些回憶模模糊糊,朦朧不清,宛如一塊石頭,在流水底下閃爍不定,飄忽無形。影子湧過來,退出去,可是總構不成畫面。”

其次,陌生女人自己要承擔悲劇的大部分責任。她雖然早年喪父,但母親找到的繼父對她並沒有不負責任。但她自己一次次不負責任地任性選擇,最終導致自己的毀滅。

如果說最初她愛上作家,是由於父親早逝造成的“戀父情結”,那麼在成人之後,她不顧母親和繼父的反對,自己返回維也納委身於作家,這就是她自己選擇過於輕率了。

後來,她遇到的那位準備娶她的老鰥夫,人其實是不錯的。老鰥夫不計較她的出身和過去,對她和她的兒子都非常好,這本是她改變自己和兒子的人生的機會。但就在一次社交活動中,她又遇到這位作家。在作家的勾引下,她竟然不顧老鰥夫的顏面拋棄一切跟他走了。

一個小女孩,為了愛情不顧一切還可以原諒,但作為一個成年人、一個母親,這樣任性就不好理解、不可原諒了。她的選擇,導致自己的經濟狀況始終不能轉變,直至兒子的死亡和自己的死亡。

文學是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表現社會,並通過人物命運來表達作者理念的。作者給陌生女子安排的結局,就表明了他對陌生女子的態度,以及對陌生女子悲劇背後的整個社會道德狀況的痛惜。

斯蒂芬·茨威格是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人。茨威格經歷了一戰的大變革,對於戰後社會道德的衰敗是痛心疾首的:

“我自信對歷史比較熟悉,但據我所知,歷史上從未出現過與此類似的瘋狂時代,通貨膨脹的比例會達到如此之大。一切價值都變了,不僅在物質力面是如此,國家的法令規定遭到嘲笑,沒有一種道德規範受到尊重,柏林成了世界的罪惡淵藪。酒吧間、遊藝場、小酒館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

社會經濟的衰敗導致道德的衰落,他痛心地指出:

“在當時柏林的任何一所中學裡,如果一個女孩子到了十六歲還是處女,就會輕蔑地被看作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每個姑娘都願意把自己的風流韻事公開張揚,而且覺得這種風流事愈帶有熱帶的異國情調就愈好。可是這種充滿激情的性愛最令人反感的是它的可怕的虛偽性。其實,這種隨著通貨膨脹而進發的德國人的恣意縱慾無非是一味追求時髦而已。”

正是整個社會道德衰落的風氣,造成了那位作家的風流而不負責任的生活態度作風,也影響了陌生女人,導致她一而再再而三不顧責任而任性胡來的悲劇。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悽慘苦戀故事背後,是作家警世救世苦心

斯蒂芬·茨威格

三、呼籲責任意識,茨威格為歐洲的道德重建尋找出路

斯蒂芬·茨威格是一個責任心、歷史感都很強的人。他在一戰之前成長起來,對於那個時代充滿了眷戀。他回憶戰前的那個時代:

“倘若要我今天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我長大成人的那個時代作一個簡明扼要的概括,那麼我希望我這樣說:那是一個太平的黃金時代——是最為精闢不過的。”“在我們那個幾乎已有一千年歷史的奧地利君主國,好象一切都會地久天長地持續下去,……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有多少錢或多少收入,能幹什麼或不能幹什麼,一切都有規範、標準、和分寸。”

一戰不僅打破了這種穩定的社會物質文明狀態,也使人們的心態發生變化。社會道德整體衰落,令他感到非常痛心。在此期間,他受到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學派的影響,在文學創作中探索人的靈魂。

如果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負面案例,表達他對人們不負責任的道德狀況不滿的話,那麼他還有另一部同樣精彩的小說《灼人的秘密》,則為維護社會道德和幸福生活指明出路。

《灼人的秘密》也是一個關於情慾與責任的故事。一位年輕的母親馬蒂爾德,帶著生病的小兒子埃德加去塞默林療養。在這裡,她遇到了一個被稱為“女人獵手”的男爵。無所事事的風流男爵立即將年輕漂亮的母親鎖定為獵豔目標。為了接近獵物,他採取迂迴戰術,先討好小男孩,裝作與小男孩交朋友從而成功地搭上了年輕的母親。

正處在婚姻“七年之癢”的年輕母親很快也被男爵吸引,兩個人開始尋找機會幽會。這時候,小男孩就成為他們的障礙了。小男孩雖然不明白兩人之間發生了什麼,但被男爵冷落後,深感恥辱,所以處處追蹤、破壞那一對乾柴烈火的情人,直至最後矛盾爆發,小男孩負氣自己離開療養地回到外婆家。

事情鬧大,一對野鴛鴦狼狽分手。就在小男孩將要對父親和家族說出母親的秘密時,母親和兒子達成默契,兒子將責任攬在自己身上,保護了母親的聲譽,而母親也放棄了出軌的念頭:

“他感覺到了她的吻,也感覺到了她的淚。他溫柔地回應了母親的愛撫。就當做是和解,當做對他緘口的回報、感激吧!多年後他才認識到,這淚水是這位老婦人的誓言:從現在起,她只屬於他,屬於她的孩子。這意味著她要放棄放蕩的生活,與自己的慾念訣別。他不知道,她其實也很感激他,把她從無益的放蕩生活中解救出來。她用擁抱把愛的亦苦亦甜的負擔交給了他,像是一筆遺產。”

這個故事表面上講的是一個年輕母親遭遇風流韻事不成功的故事,實際上也是一個母親與兒子共同成長的故事:男孩通過這次的經歷認識了周圍真實的世界、認識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情感世界,母親通過這次事件意識到所必須放棄的東西和擔起的責任。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悽慘苦戀故事背後,是作家警世救世苦心

《灼人的秘密》

可惜,這個世界並沒有變好。一戰結束後在不到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時間裡,二戰又爆發了。茨威格再次目睹歐洲文明的衰落,痛心得自殺。

小結

社會道德是一個正常社會得以生存發展的重要保證。一個沒有道德禮儀規範的社會是危險的、沒有希望的。茨威格的自殺,其實也是對歐洲社會道德衰落的抗議與絕望。反過來,歐洲道德衰落還引發了中國人的信心。梁啟超先生甚至鼓動中國青年:“我的可愛的青年啊,立正,開步走!大海那邊有好幾萬萬人,愁著物質文明破產,哀哀欲絕的喊救命,等著你來超拔他哩!”

道德規範不僅對於一個社會是重要的,對於每個人也是生存的基本保證。茨威格用他的小說警示世人:每個人都應該承擔起自己的道德責任,才能有美好的生活,這個世界才會更加美好。透過小說悽慘苦戀故事,我們要看到茨威格的警世、救世苦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