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北平抗戰的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該如何評價呢?

聊一點點歷史


抗戰前夕的宋哲元是集抗日將軍和地方實力派於一身的歷史人物。

兩個"極為"體現了宋哲元的處境:

1.抗戰前夕走過了極為坎坷的道路。

2.抗戰前夕有著極為複雜的經歷和表現。

1930年的蔣、馮、閻中原大戰,由於張學良的介入而使蔣介石勝利,馮、閻失敗並宣佈下野。

馮玉祥的三十萬西北軍傾刻瓦解,此時,馮的五虎上將之一宋哲元出來收拾西北軍殘局,餘部九萬多人組成二十九軍,寄駐晉南。宋的上司馮玉祥從此失去兵權、地盤,而宋哲元憑藉"中原大戰"的結局而步入政壇,直接受到張學良的領導。

在三十年代的地方軍閥中,宋哲元除了具備地方派重視實力、保存實力的一貫政策外,他是力主對日強硬的立場,如1932年3月7日的《上張主任漢卿書》,再次向張學良表達了自己的抗日主張和"誓雪國恥"的計劃:

1.熱河方面佈置5萬兵力。

2.山海關方面佈置3萬兵力。

3.平津方面佈置3萬兵力。

1932年8月,宋哲元經張學良推薦,被南京政府任命為察哈爾省主席。

這是他繼1925年任熱河都督、1927年繼任陝西省主席後,第三次擔任方面大員。

1933年,日冦侵佔山海關,接著陷熱河承德,出動陸空兵力,長驅直入長城一線,平津危急,全國震動。

國府迫不得已組織了八個軍團進行抵抗,2月,駐防北平的二十九軍改編為第三軍團,在宋哲元率領下,直撲長城之要隘喜峰口。

在三月九日至4月13日之喜峰口、羅文峪的爭奪戰中,面對飛機大炮的日軍攻擊,這些頗有武功根底的二十九軍將士,"刷"的抽出背後橫綁的厚背大刀,如"雪花蓋頂"、"黃龍纏腰"、"力劈華山",在一片刀光中,穿黃色軍服的日軍無法使出"步兵操典"的規定,被29軍勢大力沉的砍刀砍得殘肢遍地,汙血盈野。

喜峰口和羅文峪共殺死敵軍六千餘人。這是自九.一八以來北方戰場的首次勝利。一時全國振奮,紛至沓來的慰問團,告慰了烈士,英雄和全軍將士。

宋哲元清醒的在致前方官兵訓令中表示:⋯望我前方將士,務本漢賊不兩立的精神,沉著殺敵,堅持到底,殉國救亡,此正其時"。

關於七.七事變爆發的前後,電視劇已經藝術再現,歷史告訴我們,在事變初期,宋哲元的確有錯誤的判斷,失當的措置,致使29軍損失慘重,但是,仍能在最後關頭作出正確抉擇,通電守土自衛、奮起迎戰,奔向抗日御國的正義之路。

作為一方大員,只能在抗戰中起到一定程度的積極作用,而不能發揮更大作用,這是主客觀厚一因的限制,作為地方實力派進入華北,必然受到中、日簽定的巜塘沽恊定》和巜何梅協定》的限制。這是歷史環境對他的制約。

面對複雜多變的華北局勢,宋哲元受到如此多的侷限,肯定承擔不了歷史賦予的更多更大重任。甚至在緊要關頭猶豫動搖,妥協讓步,甚至作出錯誤決定。

這些都不能不影響到他抗日積極作用的發揮,不能不給二十九軍和抗日事業代來不應有的損失。

宋哲元一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但是無可否認,抗日活動是主要方面。

參考書目:巜宋哲元與七七抗戰》.李雲漢

《宋哲元與冀察政權》.齊協民.見巜天津文史資料》

《七.七蘆溝橋事變經過》.秦德純.


良人執戟2


宋哲元墓坐落在四川綿陽遊仙區富樂山腳下,作為土生土長的綿陽本地人(當然不是市區)我有幸去過兩次。

第一次是在十多年前高考不久後,本來是打算和同學一起去人民公園玩兒的,結果公交車坐過站了,就誤打誤撞的到了富樂山。那時候只知道這是一位抗日英雄,出於對英雄的敬仰,我和同學在離開之前,對著宋墓鞠了三躬。

說來慚愧,在綿陽工作生活了快十年,至那以後再也沒去過宋墓。第二次去,已經是十多年以後了,大概是去年中秋節前後,我和家人一起到富樂山遊玩。

富樂山就在綿陽城區,裡面風景優美,是休閒度假的好去處,一到節假日幾乎全綿陽的人都去了,必定是遊人如織。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僅僅一牆之隔,一邊人聲鼎沸,一邊門可羅雀,而甚至墳上已經雜草叢生。或許,綿陽本地人也沒幾個知道這裡還有一座抗日英雄的墓吧!

宋哲元其實是一個相當矛盾的人物,他集愛國和軍閥割據思想於一身。這使得他常常陷入激烈的思想鬥爭當中,一邊軍閥割據思想根深蒂固,一邊又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意願。他後來在北京和天津的所作所為,有一半是被日本人所脅迫,另一半則是出於私心,想要軍閥割據,自己好當一個土皇帝。

蔣介石為了對付馮玉祥,曾經花過大力氣拉攏他。但宋哲元一直表現得若即若離,不肯全面的投入蔣介石的懷抱。

盧溝橋事變以後,宋哲元口口聲聲的要為馮玉祥的西北軍留點底子,其實說到底也是私心作祟,想要保住一定的獨立性。

(29軍大刀隊)

但是在民族大義上,宋哲元有自己的底線,他不肯退讓一步。他在華北艱難維持,在日寇猖獗,東北淪陷,南京事不關己的情況下。以29軍薄弱的兵力和低劣的裝備,仍然堅持民族大義,打響抗戰的第一槍,這是功不可沒的,長城抗戰必定彪炳史冊。

抗日戰爭爆發以後,由於宋哲元的優柔寡斷暗,且心存僥倖延誤了戰機,導致了29軍的潰敗和手下愛國將領的離心離德。宋哲元作為軍事主官承擔了大部分責任,加上蔣介石的暗中排擠和拉攏手下軍官,他們失去了對29軍的控制,沒有了實權。

(長城抗戰)

後來又罹患上了肝病,便撤退到了大後方休養。幾經輾轉,終於還是逃不過病魔的折磨,於1940年4月5日,在四川綿陽,因病逝世,最後被葬在了前面所說的富樂山腳下。國共兩黨的很多著名人物,如朱老總、彭老總、周總理、馮玉祥、于右任、蔣介石等都為他送上了輓聯,承認他為抗日所做的貢獻。

後來,當時的國民政府追贈其為一級上將。1981年6月,新中國政府也追贈宋哲元為抗日愛國將領。

總歸一句話,儘管宋哲元身上有這樣或那樣的舊軍人作風,但和大多數的民國軍閥一樣不失為一位抗日愛國英雄,他理應受到國人的尊重和敬仰。


歷史小跟班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抗戰史問我就對了。

北平抗戰期間,宋哲元的所作所為和918的張學良沒有本質不同。

在日軍兵臨城下,蔣介石一再命令抵抗時,宋哲元為保持平津的地盤和29軍的實力,多次和日軍談判,試圖避免衝突。

蔣介石希望其他部隊包括中央軍進入平津,宋哲元怕是搶地盤,斷然拒絕。

蔣介石命令他去保定坐鎮,準備和日軍決定,宋哲元卻自己跑到天津去和日本人談判。

盧溝橋打響後,日軍為了增兵進攻,曾經有1個月的空檔期。

期間,日軍不斷忽悠宋哲元,許諾停戰隨後又反覆反悔。

那麼,根據基本常識,宋哲元應該做作戰部署,在這基礎上再進行談判。

但宋哲元不但沒有任何部署,反而根據日本要求拆除北平防禦工事,甚至差點將宛平城的主力撤出,交給保安部隊駐守。

最終,這段時間29軍基本沒有準備,被日軍集中兵力威逼到眼皮下,同時被切成幾段。

結果,日軍全面發動進攻,29軍實際上已經處於日軍分割包圍中,根本無法抵抗。

日軍一部,甚至直接開到29軍南苑大本營的圍牆下。

在日軍猛攻下,29軍全線崩潰。

短短10天內,北平天津先後淪陷,29軍傷亡失散近萬人,趙登禹和佟麟閣將軍殉國。

宋哲元的所作所為,看不出是什麼愛國者,而完全是一個自私自利軍閥行為。



薩沙


宋哲元(1885-1940),西北軍著名將領,字明軒,山東樂陵人。自幼酷愛讀書,忠厚待人,治軍有方,馮玉祥部西北軍五虎之一,深得馮玉祥賞識。由於宋哲元受馮玉祥影響較大,內心的愛國主義與軍閥主義並存,既想抗擊日本侵略者,又想達到其軍閥割據的目的,缺乏全局觀念。在1933年長城抗戰中,率29軍奮力抗戰,尤其是在喜峰口,29軍大刀隊讓日軍膽戰心驚。1935年一曲《大刀進行曲》唱遍大江南北,也是宋哲元率29軍抗戰的真實寫照。1937年七七事變後,宋哲元在是否抗戰思想上徘徊動搖,從內心未能順應潮流歸順蔣介石,終究擺脫不了軍閥割據的消極思想,雖奮力抗敵,但對日軍始終抱有幻想。同為西北軍出身的張自忠將軍全力讓59軍在臨沂血戰,保證了臺兒莊大捷,最後為國捐軀。孫連仲將軍在臺兒莊準備戰至最後一人的決死之心。宋哲元與之相比,尚有欠缺,這與當時國民黨缺乏抗戰到底的決心也有一點的關聯性,其在長城抗戰、七七事變中的英勇表現,還是可圈可點,但在處理華北事務中,與日軍且戰且和,又覺得其缺乏立場。終其一生,功還是大於過,因其思想複雜,後又英年早逝,未成正果。


心有靈犀73024986


在盧溝橋用大刀與日寇搏殺,在平津用步槍和手榴彈與日軍侵略者血戰的二十九軍英勇抗戰的將士們永垂不朽。

但是宋哲元在平津抗戰時的表現,實在不能說好。

仔細想想,抗戰二十多次大會戰有北平會戰或者平津會戰嗎?沒有吧,為什麼呢?

正是因為宋哲元的表現,導致中國軍隊在這兩個重鎮根本沒有組織起有效的防禦和反擊!

前期,正是因為宋哲元的不斷妥協,導致國民政府在華北的統治力不斷下降,中國軍隊的戰機不斷失去;而當蔣介石下令奮起反擊的時候,宋哲元又畏縮不前,想給“西北軍保留一點實力”,甚至怕被搶地盤而拒絕蔣介石的中央軍進駐。

畢竟宋哲元是馮玉祥的舊部,在他心中,蔣介石並不是值得忠誠的領袖。

正是由於高層的軟弱無力,導致前期平津作戰一敗塗地,這一點,宋哲元難辭其咎,二十九軍傷亡慘重。

但同時,宋哲元心中的愛國思想同樣強烈(長城抗戰時期的喜峰口之戰大漲國人志氣),他不鳥老蔣,但絕不當漢奸,當日軍大舉入侵的時候,他仍然帶領將士奮起反擊,雖然此時中國軍隊已經失去了戰機。

而最終,二十九軍也在他的領導下打響了抗戰第一槍,這一點,他有功。


國史拾遺


“七七事變”爆發後,由於日軍援兵尚未抵達,中日雙方大約有兩週左右的扯皮時間,第二十九軍內部堅決主和的不是別人,正是後來的抗日民族英雄、時任第38師師長張自忠將軍,他甚至電話裡訓斥了滿心與日寇決一死戰的110旅何基灃旅長。無它,“姥姥不親舅舅不疼”的二十九軍苦怕了,太需要平津這塊地盤了。四年時間,這支隊伍從長城抗戰時的3萬餘人已經發展到10萬人馬,盧溝橋最先跟日軍幹起來的金振中營,居然下轄四個步兵連、二個迫擊炮連、一個重機槍連近1400人,平津富得流油啊。


(宋哲元)


儘管宋哲元號稱馮玉祥的“五虎將”之一,砍頭5000俘虜不眨眼睛,終究是文化不高科班未進的武夫,對局勢的戰略判定遠不及蔣介石高明。盧溝橋的槍聲一響,蔣某人即知中日全面戰爭已經躲不掉了,雖然他心裡並不情願過早地打這場戰爭。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華北地區與東北有本質不同,一旦容忍日寇武力奪取,蔣介石將失去作為民國中央政府的執政基礎,他已經退無可退。事變次日,即已定下十二字方針:

不屈服、不擴大、不求戰、必抗戰,其實有最後三個字,足夠了。

就在日本高層在爭論擴大與否的期間,蔣介石業已在廬山召開了最高國防會議,組建了戰時指揮體系,受訓軍官全部歸隊,命令黃河以北的中央軍進入戰備狀態隨時奉調,囑何應欽向保定增援六個高射炮連,運送300萬發子彈給第二十九軍備戰。可惜宋哲元看不到這一層,他仍然幻想著與日軍談判,用不算太苛刻的條款,繼續維持第二十九軍在平津地區現有的特殊地位,所以拒絕了軍事委員會的一切支援,更不同意中央軍即刻北上,他甚至不許南京上海的抗日團體來慰問,只怕刺激到日本人。

(大小兩個委員長)

宋哲元是愛國的,長城抗戰也是率部砍過日本人腦袋的,事變爆發時他正在山東老家躲事:日本人逼著他同意在華北修鐵路,國府堅決不允,他誰也惹不起,只好溜之大吉。既不願做漢奸、也不願丟掉富庶的地盤和剛壯大起來的軍隊、更不願與蔣介石中央政府撕破臉,這就是民國時期地方派系的悲哀,也是日本人步步緊逼的心理優勢,設身處地,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是宋哲元,應該怎麼辦?

他選擇的,一是拖,拖到像幾年前簽定“何梅協定”那樣能夠化解危機;二是哄,哄完日本人再哄蔣介石,儘量維持現有局面都別開火。



他不知道的是,日本人完全是在忽悠,日本軍部“擴大派”早佔了上風,增兵華北已成定局,甚至連不支持擴大的參謀本部作戰部長石原菀爾都同意派兵,因為“中國駐屯軍”只有河邊正三少將的一個旅團5600人,尚不及二十九軍兵力的1/20,嚇寡婦的傢伙都不夠大。就在宋哲元認真研究日本開出的談判條件時,關東軍兩個混成旅團、半島駐軍第20師團已經奉命馳援華北,日本國內的三個師團也已動員完畢,而七個師的國民黨精銳中央軍,卻不能開進自己領土的華北來增援!

宋哲元愛國不假,然而過多考慮個人得失和小團體利益,不知不覺已經滑落為民族罪人。



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講話,即著名的:“如果戰端一開,則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7月20日,日軍增援部隊到達25000人;7月25日,日軍地面和航空部隊完成戰鬥準備,新任司令官香月清司終於撕下了“和談”的面紗,給宋哲元發出了最後通牒,限令二十九軍在三天內撤出北平城,否則將“單方面採取行動”。宋哲元終於清醒,然悔之晚亦,他把中國軍隊最有利的18天寶貴時間浪費掉了,北平三面被圍,中央軍遠在河南,為避免古都毀於戰火,第二十九軍只能棄城。

張將軍自忠後來的奮勇殺敵,南瓜店的以死明志,確有被日寇欺騙和被國人誤解的羞辱之心,為了二十九軍安全撤出北平,他不得不虛以委蛇善後,舉國一片罵聲。他當時的心態,也代表著以宋哲元為首的二十九軍大多數高級軍官的思想,保住地盤和實力第一,民族利益第二,在盧溝橋事變之後的特殊時段裡,宋哲元及第二十九軍對中央軍的警惕甚至超過了對待日寇,實在可嘆。



宋哲元的表現甚至不如一向與蔣介石纏鬥的桂系,軍事委員會電召白崇禧赴廬山共謀抗日大計時,四川劉湘和雲南龍雲勸阻李宗仁白崇禧,只怕蔣介石翻臉扣人,李白回電曰:先國難而後私仇!


度度狼gg


宋哲元是一個標準的軍閥,擁有自己的勢力範圍是他的終極目標。

宋哲元的29軍前身是西北軍馮玉祥的部隊。在中原大戰中,馮玉祥全軍覆沒,宋帶著自己的殘部投靠了山西王閻錫山,但是閻老西對宋並不信任,29軍倍受晉綏軍的排擠,無奈投靠東北軍張學良。

九一八事變之後,抗戰局面已經十分明朗。張學良這個大廢物,在丟掉了東北又丟掉了熱河。此時察哈爾的形勢變得十分緊張,宋哲元的部隊奉命進入察哈爾,終於有了自己的地盤,這是宋哲元崛起的第一步。


在長城抗戰中,29軍打得很英勇,抵禦倭寇中國軍人責無旁貸,但是失去自己的勢力範圍才是宋哲元萬萬不能容忍的。此役讓29軍名聲大噪,宋有了說話的資本。由於張學良這時候已經靠不住,宋逐步接受了華北地區的防禦工作,從此29軍在華北地區站穩了腳跟,察哈爾、河北、北平、天津等地都在宋哲元的控制之下。



1937年年初,宋哲元的29軍已經達到了12萬兵力。從實力上說,宋哲元已經可以和山西的閻錫山、山東的韓復渠分庭抗禮。出於軍閥特有的思維,對待中央軍入境的問題上是宋和閻、韓完全一致,都堅決抗拒,甚至不惜動武。無差別保護自己的勢力範圍。無論是日寇還是中央軍,誰來打誰。

放棄北平

日寇大軍壓境,宋哲元的態度也是一樣的,他堅決抗擊日本侵略,但不允許中央軍進入華北地區。在盧溝橋事件爆發的初期,宋還強令已經北上的中央軍停止前進。




盧溝橋事變爆發,此時坐擁12萬兵力的宋哲元卻準備與日軍和談。他認為日本方面並不是準備發動戰爭,而是為了利益,只要自己做出一點點讓步,那華北還是自己的天下。日本方面利用談判的機會麻痺宋哲元,然後在國內開始集結部隊。待日寇集結完畢,宋大呼上當之餘才發現戰機已失。廊坊一戰,29軍損失慘重,失去了主動進攻的能力。1937年7月28日,宋哲元主動放棄北平撤到保定。北平不設防,日寇不費吹灰之力佔領北平。






宋哲元是一個相當複雜的人物,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他內心愛國意識和軍閥割據意識同樣強烈。外辱入侵,他具備軍人血性的一面。利益面前,他也有患得患失的猶豫。符合一箇舊時代軍人的氣質。


梁無忌


宋哲元:(1885-1940),字明軒,山東樂陵人,畢業於北洋陸軍隨營武備學堂,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



宋哲元是馮玉祥西北軍的五虎之一,馮玉祥對其十分賞識,並稱贊他“勇猛沉著,練兵有方”。中原大戰之後,馮玉祥的西北軍被張學良整編為下轄3個師的29軍,軍長為宋哲元。

宋哲元的29軍屬於雜牌部隊,武器裝備很差。為了彌補武器裝備的不足,29軍的官兵人手一把大刀。九一八事變之後宋哲元向全國發出抗日通電:“哲元等分屬軍人,責在保國。謹率所部枕戈待旦,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奮鬥犧牲,誓雪國恥”。長城抗戰時,29軍大刀隊與日軍展開激戰而震動全國。1935年以喜峰口為背景的歌曲《大刀進行曲》唱遍全國。

長城抗戰最終以中國軍隊失敗而告終,中日簽訂了《塘沽協定》。國民黨中央軍撤離了河北,以宋哲元的29軍駐守華北。1935年日本策劃華北五省自治時,國民黨同意在北平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宋哲元出任委員長。宋哲元在華北一方面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另一方面又和日本比較曖昧。盧溝橋事變時,宋哲元又遭到排擠,最後北平、天津很快陷落,29軍被迫撤退。

北平、天津淪陷之後宋哲元擔任了手無實權的虛職,宋哲元很想到前線殺敵,但1940年在其夫人的老家四川綿陽病逝,國民政府追贈其為陸軍一級上將。


歷史軍魂


宋哲元本是西北宿將五虎之一,乃馮玉祥部下愛將。中原大戰後退回山西內蒙一帶,接受了蔣介石編譴,由張學良進行了改編。長城抗戰期間二十九軍坐鎮熱河,宣佈寧為戰死鬼,不為亡國奴,大刀陣也是名揚海內。

終其一生,馳騁沙場。日寇鐵蹄來犯,奮起反抗。但是,由於對於自身的判斷不準確,一潰千里,導致裡外不是人,缺乏果敢,成為軍旅生涯的遺憾。56歲中風病逝,也算作壯志未酬。

宋哲元源起於西北軍,發跡於馮玉祥的扶持。一生忠於馮玉祥,去世之後,馮玉祥在宋哲元葬禮上高度評價他,令人唏噓,

明軒身後太蕭條,他真正做到了嶽武穆所說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

實際上,宋哲元是一個新舊交替的轉型人物,內心愛國意識和軍閥意識同樣強烈,這也導致他的行為選擇會出現動搖。因此在面臨挑戰之時,想保存實力割據一方和民族大義不能泯滅之間,常常是遊離狀態。

1932年,宋哲元擔任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委員兼察哈爾省政府主席。宋哲元曾試圖與日本進行“弱性”外交,參與制定塘沽協定,遭到舉國征討,輿論譁然,有人竟大罵宋賊。

然而,在長城抗戰之中,宋哲元部憑藉喜峰口大捷彪炳史冊。1937年盧溝橋事變期間,宋哲元堅持抵抗,不失為大英雄,愛國者,頗具名將風采。也正因此微妙的歷史變化,朱德和彭德懷曾經撰寫輓聯,悼念宋哲元,說道,

一戰一和,當年變生瞬間,能大白於天下;再接再厲,後起大有人在,可勿憂乎九泉。

宋哲元作為一箇舊時代的軍人,追隨本有實力逐鹿天下的馮玉祥,失敗之後,仍然對主公馮玉祥有幾分忠誠。接受改編身份轉換之後,這種對舊主的情誼和割據意識也影響了和中央軍的配合,導致孤身奮戰,一敗塗地。但是,作為一名將領,宋哲元的作為是值得敬佩的。


秦右史


我們先來看一看29軍是怎麼形成的?

中原大戰後,馮玉祥的西北軍土崩瓦裂,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陝西藉的將領楊虎城被蔣介石收買,封鎖了潼關,斷了西北軍回家的路。

以宋哲元張自忠等人不願意投降的西北軍舊部退到了山西境內,這一年的冬天很冷,他們的心中更冷,缺衣少糧,沒有後勤補給。不管是東邊的張學良,還是西邊的閻錫山,都對他們是不歡迎的態度,黃河對岸的陝西,他們又回不去。

後來,經過他們自己的積極努力,蔣介石同意收編他們。但前提是必須徵得張學良的同意,因為黃河以北都是張學良的地盤。張學良不過是一個花花公子,只要將介石點頭了,他這關是比較好過的。

1931年,29軍正式建立,由宋哲元擔任軍長。

在後來的長城抗戰中,頂在第一線的是張學良的東北軍。

本來還有一些戰鬥力的東北軍,在張學良的帶領下,全然沒有半點精氣神。差不多逢戰必敗,逢戰必逃。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東北軍連自己的老家都不要了,還會防守關內的這些城市嗎?

在需要英雄的時候,29軍出現了。這支裝備很差,連飯都很難吃飽的軍隊,展現了他們良好的戰鬥風貌和戰術素養。

因為西北軍一直缺兵少糧,槍支和彈藥都不足,所以他們經常操練大刀,冷兵器練習的倒是比較熟練。

因為日本人有飛機大炮的掩護,再加上成熟的戰術素養,任何一支中國軍隊在白天都無法戰勝日本人。

西北軍創造性的改造了夜襲戰術。白天他們防守,晚上開始背上大刀,組織敢死隊,向日本人發動奇襲。

打了一天仗的日本人,晚上睡得像豬一樣。29軍的將士們,如同神兵天降,用一把大刀把日本人砍的屁滾尿流。

因為在日本,如果腦袋被砍掉了,傳說靈魂只能成為孤魂野鬼,無法進入祖墳,這是非常恥辱的。所以日本人對29軍的大刀,嚇得晚上都睡不著覺,生怕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陽。

長城抗戰,讓29軍一戰成名。

戰後,南京政府和日本人達成了協議,國民政府的政府軍隊不得進入華北地區,29軍則為非正式軍隊得到了發展的機會,迅速擴編成了一支12萬人的軍隊。

從這時起,宋哲元們的心態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像所有的舊軍人一樣,開始穿上長袍馬褂,和文人墨客混跡於政界會所。

他們內部也發生了很大的矛盾。宋哲元和張自忠相互看不起,日本人利用這個機會對他們實行挑撥離間。

1937年抗戰爆發後,日本人經過張自忠防守的廊坊地區,突然向北京發動了進攻。宋哲元部被打了個措手不及,被迫退入了保定。進入北京的張自忠部被繳械,張自忠被全國人罵成漢奸。後來的張自忠,知恥而後勇,在後來的抗戰中,與日本人展開數次血戰,直至在棗宜會戰中戰死疆場。

而宋哲元等人則慢慢退出軍界,兩人雖老死不相往來,但心中仍拿對方當兄弟。

抗戰爆發前,宋哲元把華北地區當成了自己的地盤,拒絕中央軍進入河北。最終導致華北地區全面淪陷,抗戰進入了被動狀態。

長城抗戰後,宋哲元沾沾自喜,把自己當成了戰神,喜歡上了各種應酬,整天迎來送往。從此就放鬆了對軍隊的訓練,內部的兄弟們也展開了爭權奪利。29軍從驍勇善戰便成了酒囊飯袋,因此七七事變時,他們雖然人數眾多,卻依然一敗塗地。

對於這種狀況,宋哲元作為軍長,應該負主要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