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发生过哪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

汉史趣闻


苏秦临死前使的苦肉计,堪称历史上苦肉计的绝唱。

苏秦在齐国为臣时,被齐国其他大臣所嫉妒,派刺客刺杀了他。苏秦重伤不治,齐王派人抓刺客没捉到。苏秦便向齐王建议到,等他一死,齐王就把他的尸体车裂,宣布他是勾结燕国的间谍。这样一来,那个刺客自然以为自己立了大功,会主动出来领功的。

齐王照着苏秦说的那样做了,果然引出了那个刺客(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马上诛杀这个刺客为苏秦报仇。


007klii


说到历史上最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我觉得没有人比得上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毛泽东用过的空城计。

我们都知道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到达河北西柏坡之后,驻守在京津地区的傅作义,他一支对西柏坡虎视眈眈。

当蒋介石希望傅作义带领部队,去东北作战的时候。他就果断的提出来了,自己要去打西柏坡。

因为他觉得现在的西柏坡是一个空城,打这里比较容易。在一个就是,他放心不下自己的京津地区。

在傅作义看来,只要拿下西柏坡,他立刻就能掉头回到京津去防守故土。

蒋介石一看傅作义根本不想去东北,那就让他去打西柏坡吧。就这样傅作义带领着他的大军,向党中央的所在的进发了。

当然了傅作义进军的消息,被毛泽东提前知晓了。

说实话那时候解放军能打仗的都派出去打仗去了,西柏坡真的是一座空城,若是傅作义真的来了,后果不堪设想。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不得不用一个计策,把傅作义给吓走了。

这个计策就是空城计。

那么,毛泽东是如何用的这个空城计的呢?

就是通过一篇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毛泽东连夜写出来的这个文章,刊登到了报纸上,当这个报纸被傅作义看了之后,他竟然是大吃一惊。

因为毛泽东在报纸上刊登的东西,都是关于他军队详细情况的数据,比如说他们带领多少人,进军到哪里了,一天推进的速度是多少,此次出军的目的是什么?

更加重要的是,毛泽东还说自己就等着傅作义来呢,保准他来了就不让他回去。傅作义看到这里心里就开始打鼓了,这个西柏坡还要不要去。

更加要命的一句话,还在后面就是毛泽东所说的,趁着傅作义偷袭西柏坡的时机,我们驻守在京津地区的部队,要攻打京津地区。

正是这一句话切中了傅作义的要害,傅作义只能灰溜溜的来,灰溜溜地去。

最终毛泽东就这样不费一兵一卒,仅靠一篇文章,就退了傅作义的几十万大军,不得不说毛泽东的这个计策,就是最令人拍案叫绝的。


不才讲史


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惊险故事,故事里蕴含着大智慧和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请看一代伟人如何化险为夷——

那是1947年的夏天,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纵队在黄河边遭遇敌人七个旅的追击,被“置之死地”,比较安全的选择是渡过黄河,但是毛主席考虑到过黄河对群众心理的消极影响,放弃了这种选择。可是,不过黄河又处在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敌人追及的危险情境之中。

敌人的子弹从战士们身边飞过,有两名战士中弹倒地,几百人的目光追踪着毛主席的脚步,期盼着从中找到希望和信心。毛主席神色凝重,他轻轻喃了一声:“给我一支烟。”开始思考了。他在堤下的一块大青石上坐下来,脸色阴沉,双眉紧蹙,神色肃穆严峻。他强烈要求抽烟,官兵们费尽周折,找到了烟和火柴,为他点上烟,他一支又一支地吸得那么深沉,那么很,烟灰一个劲地延伸,然后折断,然后跌落……



蓦地,他站起身,把呀。烟头儿奋力掼下地下,用脚踩去。嘴里迸出一声:“不过黄河!”

他用讥讽的目光朝敌人射击的山头瞟一眼,“放心跟我走,老子不怕邪!”从容地走上黄河岔的堤岸。不紧不慢,顺着堤向西北方向走去。

起初,还有两颗子弹落在毛主席脚下近两米的地方,随后,奇迹出现了:身后身侧那些山头,枪炮忽然停息——敌人的停了,我们的也停了。大地像哑了一样寂静!

河水没有停,毛主席率领的队伍没有停。河水在身边流,毛主席在堤上走,永远不紧不慢,永远是旁若无人。

敌人的七个旅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他们目瞪口呆,恍若梦中,就那么眼睁睁地看着毛主席在堤岸上走了300米,翻过一个小土岗不见了。

这时候,敌人才如梦初醒,枪炮声又猛烈地响起来,却没有一个敌人追过上来。

这像是天方夜谭,像是神话故事,但是,这确实是毛主席创造的“神话”。

为什么毛主席大摇大摆、旁若无人地“走”呢?他对任弼时说:“过河,不打死也被淹死。只有走。溃逃吗?你只要跑,就是找死,你跑得过枪子?”

壮哉,一代伟人!


徐福记1230下水诗文


说到历史上最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当然没有能比得上空城计的了。

我们知道历史上诸葛亮使用过空城计,可是,诸葛亮那是在小说中用的。在现实当中,根本不存在的。

现实当中,真正的用过空城计的人是毛泽东。

下面我们就说一下,看看当年毛泽东是如何用的空城计。

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所在地正是在革命圣地延安。国民党将领胡宗南一直都是对这里虎视眈眈。

可以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胡宗南就收到蒋介石的命令,让他带领大部队开始要秘密进军延安了。

在他们看来这样只要偷袭了延安,他们就可以给中共造成巨大的打击。

本来胡宗南以为自己偷袭延安这件事,他做的保密工作是十分的到位的。在他看来,打延安的中共党员一个措手不及,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他并不知道在他还没发兵之前,毛泽东就知道了这个消息。

当毛泽东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他就开始妥善安排一切事情了。他要摆一个空城给胡宗南,让他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失落。

在这期间,毛泽东一直监视着胡宗南的动态,了解他们的行军速度。另外,延安城里的所有重要物资和人员,也都安全的撤离了。

最后到了胡宗南的大军,快要到延安城的时候,毛泽东才在最后一波人员当中撤离。

胡宗南满怀期待而来,但是,来到了之后,他才察觉到有点不对劲。为何没有遇到强有力的阻击呢?

这还不算,很快他们就进入到了延安城。

到了延安城胡宗南才得知,自己竟然是得到了一个空城。

他到了毛泽东住的地方查看了一番,据说当时毛泽东故意给他留下一个杯子,这个杯子上还存有余温。

这说明毛泽东等人,刚刚走了不久。

也就是说,他的一举一动,等于都是被人家所知晓的。

另外,毛泽东还给胡宗南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的是胡宗南占领延安其势如骑虎,上也上上不去,下也下不来。只能把几十万大军空空的消耗在延安这个空城之上。

后来果然如毛泽东所料,胡宗南这一支部队是国民党中最没有用的一支,因为东北战场上的战役打响,他们参与不来,淮海战役打响他们参与不了......。

这就是他们占领延安空城所付出的代价,关键是最后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被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牵着鼻子走了几个月,并且被彭德怀所打败。、

所以,毛泽东在延安城用的这个空城计,就是最令人拍案叫绝的一个计策。他不费一兵一卒,就让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空空的消耗在了延安这个空城之内。


汉史趣闻


在中国历史上,四渡赤水无疑是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8万多人开始离开江西瑞金,向湘西地区转移。

博古,李德的打算是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但是敌人集结了数十万大军,在途中布置了数道封锁线。

湘江战役打响后,敌人利用兵力优势,以逸待劳,让红军损失惨重。

如果继续按照之前的计划行军,将会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中。

形势变得非常危急,可是博古,李德执意按照计划,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这个决定遭到了众人的反对,毛主席提出到贵州地区,利用地形打游击,摆脱敌人的追击。

毛主席的提议得到了大多数人支持,红军占领贵州重镇遵义后,召开了一次会议,会议批评了博古,李德的逃跑主义。

重新选出了三人军事小组,由毛主席直接指挥。

毛主席在云,贵,川三省地区,利用军阀的派系矛盾,来回穿梭。

不仅迷惑了敌人,也让红军占据了主动出击的优势,三十六计让毛主席运用的出神入化。

1935年2月,红军再次占领遵义,杀了一个回马枪,让贵州军阀一头雾水。

为了彻底摆脱敌人的追击,毛主席派一部分人佯装主力部队,向贵阳方向挺进。

大部队则向金沙江方向,准备渡江北上。

敌人果然上当,急忙调集主力部队向贵阳靠拢,金沙江则成为防备空虚的地方。


红军主力安全渡过金沙江,敌人的追击部队才缓缓而来。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3万人,打乱了敌人数十万大军的部署,真乃神来之笔,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

—End—



冷月钩沉


在苏北新四军与国军韩德勤部展开的黄桥战役中,粟裕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兵出险招,反其道而行,最终以少胜多,以弱克强,大获全胜,此战粟裕的用兵之道令人大开眼界。

1940年,新四军成立苏北指挥部,陈毅粟裕分别任正副指挥,下辖三个纵队,兵力7千余人,为了站稳脚跟,他们把黄桥地区发展成为抗日根据地。


但此举引起了国民党江苏省主席、第三战区副司令韩德勤的心惊,将新四军视为心腹大患的他三令五申要求新四军撤出黄桥。

但此时的苏北新四军,已难有容身之地,退无可退,为了生存下去,陈毅粟裕想尽办法,他们与当地武装势力李明扬、李长江、陈泰运“二李一陈”极力交好,让他们吃到甜头,使之不与新四军为敌,但对韩德勤步步紧逼,新四军也只能针锋相对,寸土不让。

韩德勤自持兵多粮足,装备精良,见新四军不为所动,便决定武力相向,他调集了3万人马,兵分三路大举进犯黄桥。兵力配置为,中路是韩德勤嫡系部队89军和独立第6旅共1.5万人,左路由5个地方保安旅组成,右路是“二李一陈”的部队。

而苏北新四军的三个纵队只有7千人马,战斗部队不过5千余人,与敌相比兵力处于绝对的劣势。而且周围的兄弟部队此时也都自顾不暇,难以形成有效支援,因此苏北新四军已处于众寡悬殊,三面被围的困境中,形势危急万分。

敌人大兵压境,决战不可避免,而新四军在退无可退的情况下,这一仗必须打赢。面对极为不利的局势,作为战役指挥者粟裕此时展示了他过人的指挥艺术。


他审时度势,认为韩德勤的三路大军中,右路“二李一陈”与我军交好,只是出工不出力,而左路的几支地方保安旅武装,各霸一方,他们热衷的是敲诈勒索,设卡收税,为了保存实力,他们也不会死打硬拼。

所以粟裕决定,集中兵力专打中路的韩德勤嫡系部队,并出险招,用奇兵,以优势兵力先打战斗力较强的独立第6旅。粟裕让兵力较少,实力较弱的陶勇三纵队负责守卫敌人重点进攻的黄桥,而把强悍的叶飞一纵队、王必成二纵队在城外设伏,准备围歼独立独6旅。

鉴于守黄桥的兵力严重不足,粟裕又做出惊人之举,在西、南两面只派后勤人员、伙夫担任警戒,北门只放一个班,而将三纵队的所有兵力,全部集中在89军将要攻击的东门。韩德勤做梦也没想到,粟裕在黄桥给他摆了一个空城计。


最先到达的89军,在军长李守维的指挥下向黄桥东门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三纵官兵众志成城,拼死抵抗,双方的战斗进行的异常紧张激烈,黄桥的守卫一度陷入危机,陶勇甚至亲自赤膊操刀上阵冲杀,带领官兵誓死坚守。

姗姗来迟的独立第6旅的中将旅长翁达正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梦想着在新四军和89军两败俱伤时再收渔翁之利。但他没想到的是,在距黄桥五六里时,突然被埋伏的新四军第一、第二纵队以优势兵力,将其截成几段分割包围。经过激烈战斗,独立第6旅全军覆没,翁达举枪自尽。

消灭了独立第6旅后,王必成二纵队直插89军后方,切断其退路,而叶飞一纵队迂回包抄,随后新四军对89军发起总攻,陶勇把包括炊事员在内的所有三纵队官兵都组织起来,从城内杀出,与一、二纵队三路夹击敌人。


昨天还气焰嚣张的89军,做梦也没想到,眼见到即将到手的胜利却转瞬之间风云突变,四面楚歌。稍作抵抗后,89军便无力支持,不久就溃不成军,官兵们四处奔逃,军长李守维见回天无术,也丢下部队逃窜,惊乱之中失足落水,溺死在河中。

新四军猛打猛冲,走投无路的89军官兵纷纷缴械投降,最后大部分被歼灭。左路的几支保安旅,眼见89军、独立第6旅被歼,根本无心恋战,各自慌忙争先撤退,逃回老巢。

粟裕传令部队,乘胜追击,继续扩大战果,新四军顺势攻克海安、东台,并与八路军五纵队在东台的白驹镇胜利会师。


韩德勤见前线主力几乎全军覆没,急忙率残部逃回老巢兴化,“二李一陈”的部队也趁机撤退,黄桥战役胜利结束。

此战,新四军在粟裕的神奇指挥下,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战果,共歼灭韩德勤部1.1万余人,其中俘虏了38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为苏北抗日根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黄桥之战充分展示了粟裕的指挥天分,他以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却能各个击破,围歼敌人,用奇兵,建奇功,打出了一场令人神往的“神仙”仗。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微点


答:历史上发生过的奇谋巧计无数,但我总觉得用计最奇、最精、最妙、最绝的,当数毛主席指挥的四渡赤水。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提到:四渡赤水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1960年5月,二战名将蒙哥马利来中国拜会了他毕生最崇拜的偶像毛主席,他问主席:您老人家最得意之作是哪一场战斗?

主席不加思索地说:四渡赤水。

关于四渡赤水,中学历史课本上有过介绍;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也多有描述,但若只是简单地停留在热闹的表面,肯定领会不到这一神来之作的精妙所在。

且说,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于1934年10月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由于博古“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中央红军处处受制,处处被动,湘江边的一场血战,人数从八万多人锐减到只有三万多人。而红军的实际指挥德国顾问李德还打算一条道走到黑,继续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希望在与红2、6军团的会合后可以扭转局势。

如果任由李德这样胡闹下去,这三万多红军势必覆灭在40多万敌人的围堵之中。

关键时刻,毛主席力主摆脱敌人主力,大军掉头进入贵州。

这样,红军入敌不意,一举攻克了黔北重镇遵义城。

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在遵义召开后,毛主席重新执掌了军事指挥权,从而导演出了以红一方面军三万人应对敌人周浑元、吴奇伟两部8个师,湘军3个师,滇军3个旅,川军12个旅,桂军3个师,黔军3个师共四十多万人的精彩大戏,在川黔滇边境来回驰骋,纵横决荡。

说到底,这是一场毛主席与蒋介石两人间的军事对话。通过这场军事对话,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两人之间的胆略、智慧和战略谋划水平差距有多大。

蒋介石听说红军进占了遵义城,立刻坐不住了,迅速集结了150余个团进逼遵义地区。

对于红军来说,这时的遵义,属于“死地”,必须尽快撤离,不能坐以待斃。

湘西既已被堵死,往哪儿走呢?

主席在地图上划出一道弧线:北渡长江,直出川南。

走这条路线的目的,是到川南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革命根据地。

但是,红军在土城遭遇到了川军的强有力阻击。

先前的情报出错,红军原先以为土城的敌军只有两个旅四个团,实际上敌军兵力达到了四个旅九个团。

强攻土城不下,毛主席当机立断,西渡赤水河,向古蔺以南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

这是一渡赤水。

敌人窥出了红军的意图,一面分路追截,一面沿长江两岸加强布防。

毛主席指挥红军来了个神龙摆尾,二渡赤水河,重回贵州。

这样,负责追截的敌人被远远地甩开三天了路程,而负责沿江防守的敌人又空忙了一场。

最惨的是遵义的黔军,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红军会再次重回遵义。

眼见红军如神兵天降般出现,黔军方寸大乱,兵败如山倒。

红军此次回师,一举歼灭了黔军吴奇伟两个师八个团,得到了充足的补给,士气大振。

主席在过娄山关时,挥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忆秦娥·娄山关》。

得知遵义又被红军占领,蒋介石久久回不过神来,他百思不得其解:红军重回遵义这个“死地”意欲何为?

他把遵义之败定为“国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恼羞成怒地指挥大部队向遵义杀来。

毛主席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他挥军第三渡过赤水河,再次进入川南。

一渡赤水河之前,红军的作战意图就是渡江入川南,经过了三次渡河,这战机又回来了。

蒋介石如梦初醒,叫苦不迭,两只手掌轮番拍打自己的光头:娘希匹,娘希匹,我怎么就那么傻,调兵去围攻遵义干嘛?

蒋介石亡羊补牢,守川南!守川南!他手忙脚乱地指挥军队向川南集结。

而当国军大军再次追至川南,毛主席突然折而向东,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兵锋直掠贵阳。

蒋介石本人就在贵阳督战,听说红军长途奔袭,向贵阳杀来,登时吓傻了。

他哭丧着脸,一面令守城部队死守飞机场,随时准备逃跑;一面严令云南军阀火速前来救援。

蒋介石调云南军阀前来救援贵阳,正好中了毛主席调虎离山之计。

正如《四渡赤水出奇兵》里面唱的:“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当守在金沙江的滇军赶往贵阳,红军已绕过贵阳,巧渡金沙江,将敌军40万追兵全部甩在金沙江南岸。


覃仕勇说史


历史上的计谋。

说起计谋,三十六计绝对可以算是历史上计谋的集大成,但是,除此之外,在中国历史上同样还发生过很多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



1、两个桃子灭三士。

两个桃子灭三士,很好理解,就是用两个桃子就除掉了三个勇士。这条计谋听起来好像很可笑,但是在历史上却真实地发生过。春秋时期,齐景公手下有三位著名的将领,他们分别是公孙接、田开疆和古治子,这三人仗着自己军功高,根本不把别人看在眼里,晏子认为他们这样骄横,日后必成祸患,便极力劝齐景公早日除掉他们,齐景公刚开始不同意,一是因为这三个人战功卓著,二是没有好的计策一下将他们斩草除根,聪明的晏子便献了这条历史上著名的“二桃杀三士”的计策。晏子让齐景公找来三位将军一起喝酒,席间拿出两个桃说要分给他们中功劳最大的两个人,但是,一下子又不好区分他们三个人到底谁的功劳大,于是就叫他们三个分别说出自己的功绩,让大家一起给做个评判,谁的功劳大桃子归谁。这三个人都是有战功的人,自然都很高傲,相互之间也不服,公孙接和田开疆首先开腔,他们两个细数了自己的功劳后,便各自起身拿了一个桃子。古治子看见他们毫不谦让,顿时感到脸上很没有面子,情急之下大声指责他们两个,并说自己才是功劳最大的那个人,公孙接和田开疆在听完古治子叙述后感到羞愧不已,两人拔剑自刎而亡,古治子看到两人因为他的话选择自杀,非常后悔自己的言行,愤懑之下也随之自刎而亡。两个桃子,轻易便除掉了三个心头大患,足见晏子计谋的高明。

2、著名的金刀计。


金刀计的主角是王猛和慕容垂。话说这个慕容垂也是个大英雄,他成功击退东晋名将桓温的北伐,结果功高盖主被皇帝无端猜忌,无奈被迫逃到前秦避难。前秦当家的苻坚早就听说过慕容垂的大名,见慕容垂前来投奔他,非常高兴,但是丞相王猛却认为慕容垂这次前来投奔不过是权宜之计,是形势所迫,并非是真心前来投奔,于是建议苻坚杀掉慕容垂,以免造成后患,可是苻坚坚决不从。王猛不甘心,于是又想了一个奇计。他故意借一次出征的时候去拜访慕容垂,在慕容垂家里,王猛表现得非常热情,甚至和慕容垂说了一些悄悄话,这让慕容垂感到很高兴,临走的时候,王猛提出慕容垂送给他一个离别礼物以作纪念。慕容垂不好推辞,便顺手解下腰间的金刀送给了王猛。王猛得到他的金刀后大喜,差人秘密将金刀交给慕容垂的儿子慕容令,并且告诉慕容令,这都是他父亲慕容垂的安排,父亲要他务必瞅机会逃回燕国,他父亲随后赶到,看见父亲的金刀,慕容令没有丝毫怀疑的借机逃回了燕国,跑回去后才发现却发现父亲没有跟上来。燕国皇帝看到慕容令莫名其妙的跑回来,而慕容垂却还在敌国,就怀疑他是前秦派来的奸细,干脆把他流放了,一头雾水的慕容垂也不知道儿子为什么会偷偷的跑回去,但是有千万张嘴也解释不清楚,好在苻坚是一个讲义气的君主,虽然没有杀掉慕容垂,但是却逐渐疏远了他,可见王猛的计谋还是很厉害的。



智者说历史


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没有之一。

历史上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多得不可胜数,但是,大都有时代背景的限制,放到今天,则借鉴意义不大。而接下来说的这个计谋,不仅绝妙,更可以为我们这些现代人所用。

话不多说,走起。

这个计谋发生在战国时期,一开始是一个一穷二白的人去投奔孟尝君,这个人叫冯谖(xuān),当时他穷得连身像样的衣服都没有,脚上穿的还是草鞋。可见是穷到家了。

而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首,老有钱了。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包养社会的闲散人士,包括有案底的逃犯。把他们都养起来,为己所用,叫做养士。被他包养的人叫食客。

冯谖就成了孟尝君门下的一名食客。

孟尝君就问他:“先生找我有何见教啊?”就是问问他有什么能耐。

冯谖说:“在下太穷,特来投靠。”说白了,就是本事没有,来混口饭吃的。

孟尝君也不说什么,就让他住下了。就这样过了一年,孟尝君因为养士太多,财政周转不过来。就想找个食客到自己的封地薛,去收债。

可收债这事吃力不讨好,没人愿意去。有人就推荐了冯谖,孟尝君找到他,问他帮能不能这个忙。

冯谖爽快地答应了。走之前,还特意问了孟尝君一个句:“事办完后,要不要买点什么回来。”孟尝君没细想,说:“先生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吧。”

冯谖就到了薛地,收到了一部分人的钱,可他却把这些钱都拿去买了几头肥牛和十几坛美酒,请所有债务人一起吃喝。完了之后,冯谖还自作主张免除了部分人的债务。

孟尝君知道后,连忙把冯谖叫回来,激动地问他有没有这样做。

冯谖说:“有,但是公子先冷静一下,听我解释。我摆酒席是为了把债户都找来,核对债务数目和他们的经济情况。那些还得起的,已经约好了还款时间。至于那些还不起的,给他个十年八年也还不起。把他们逼急了,那就只好逃走。”

“公子,要是这样了,您既收不回钱,又要背负逼债的恶名。这划得来吗?现在,我们只是把永远都收不回来的欠条烧了,换来的却是薛地百姓对您的感恩戴德,是君上您爱民如子的美名,这何乐而不为呢?”

焚无用虚债之券,捐不可得之虚计,令薛民亲君而彰君之善声也,君有何疑焉!
——《史记》

“我临走时,您吩咐我买些您家里缺少的东西。我看您什么都不缺,只是缺少仁义。我此举正是为公子买义啊。”

对此,孟尝君很是无语。

但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了冯谖是对的。过了没多久,齐王罢免了孟尝君的相国之位。孟尝君失势,门下的食客都跑了,只剩下冯谖还在。国都也待不下去了,孟尝君只好带着冯谖回到封地薛。

当孟尝君在回去路上,离薛地还有一百里的时候,薛地的百姓已经在扶老携幼、夹道欢迎他了。这时的孟尝君感慨万千,对身边的冯谖说:“先生此前为我买的义,我现在已经看见了。”

可是冯谖却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才能免遭死祸;现在您只有一个洞,还不能高枕无忧。请让我为您再做两个洞吧。”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战国策》

孟尝君答应了,给了冯谖车子和黄金。冯谖先跑到秦国,对秦王说:“齐秦两国,势不两立,不能并存。现在齐国罢免了孟尝君。只要将他请来,齐国对于王上,就唾手可得。时不我待,请王上抓紧时间,如果齐王悔悟,就晚啦。”

于是,秦王立马派人去请孟尝君。同时,冯谖抢先一步回到齐国,对齐王说:“王上,我听说秦王要下重金聘请孟尝君了,一旦孟尝君西去秦国,那齐国就为危险啦。王上何不抢在秦国之前,把孟尝君请回来。”

齐王听了,就立即把孟尝君恢复官职,还让孟尝君在薛地立了宗庙。至此,民心、相位、宗庙三窟齐全。孟尝君亦在此后几十年的为相生涯里,一直平安无事。

这就是冯谖为助孟尝君设下的绝妙计谋。


1.《史记》

2.《战国策》


文森特看世界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啥意思?三国计谋多,西游调皮多,历史名人卧龙:诸葛亮就是用计的领军者,大行家。

1:空城计:吓退司马懿

2:预伏锦囊计:诸葛亮死后,杨仪则用此计魏延被马岱斩杀

3:草船借箭:成功避开周瑜的借刀杀人

4:七擒孟获:欲擒故纵,收获人心

既生瑜何生亮的缔造者:周瑜

1:苦肉计: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假投曹操赢赤壁之战

2:美人计:引刘备留吴,导致赔了夫人又折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