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抽菸嗎?從哪個朝代開始的?

大荒流


儘管今人早已熟知吸菸有害健康,可一些老菸民們還是難以割捨。吸菸不僅是現代人的專利,古人同樣也喜好吞雲吐霧的感覺。不過,菸草何時傳入我國,卻是一個具有爭議的問題。

此前,曾有學者根據上窯窯址出土的瓷菸斗,來推斷認為菸草至遲在明嘉靖年間便已傳入我國。相關的研究成果,發表在1986年的《農業考古》上。該文章根據廣西和浦縣上窯窯址出土的三件瓷菸斗和同期出土的壓槌判斷指出,菸草在嘉靖年間便已傳入我國。

作者的這一論斷,最重要的證據是與瓷菸斗同期的壓槌上刻有一行字:

“嘉靖二十八年四月二十日造”

嘉靖二十八年,即公元1549年。考慮到菸斗實物的出現,可能會具有一定的滯後性,故作者認為菸草傳入我國的時代,很可能是在明嘉靖初年,甚至在正德年間。

不過,由於上窯窯址的情況相對複雜,且早期的菸斗實物出土較少,所以也有學者更願意從文獻中探尋菸草傳入我國的時代和路線。

在明末張介賓所著述的《景嶽全書》中,曾提及菸草:

“此物(按:指菸草)自古未聞也,近自我明萬曆時始出於閩廣之間,自後,吳楚地皆種植。”——《景嶽全書》

根據張介賓的記載,我們可以獲知兩個信息:

  • 菸草並非我國土生土長之物,而是一種“舶來品”;
  • 菸草最初在萬曆朝時經福建廣東一帶傳入,隨後得到了普及。

類似的說法,還可以從明人方以智的《物理小智》中得到佐證:

萬曆末,有攜之漳泉者,馬氏造之曰淡肉果,漸傳至九邊。北人呼淡巴姑或但不歸。

與張介賓一樣,方以智也認為菸草是萬曆年間傳入我國的,後又流傳到了北方邊地。從文獻中的稱呼來看,時任對菸草的叫法,也是一種音譯。

菸草原為美洲之物,後隨著航海業的發展才傳至世界各地。那麼,菸草又是經何地傳入我國的呢?

按照明清兩代文人的記載,我國的菸草是經呂宋國傳入的。比如《露書》和《煙譜》等書籍,皆堅持此說。後來,明史專家吳晗也贊同此說,認為:

最初傳入菸草的是17世紀初年的福建水手,他們從呂宋國帶回來的菸草種子,再從福建南傳到廣東,北傳至江浙。

就目前史學界較為認可的說法,菸草當是在明萬曆年間經呂宋國傳入我國的,這一舶來品一經傳入,便很快得到了推廣。到明清之際,吸菸的情況已經非常普及了。比如大家所熟悉的紀曉嵐,便是個有名的大煙槍。


主要參考資料:《景嶽全書》《物理小智》《中國煙文化史稿》等


史海爛柯人


如果從世界歷史算起,香菸最早是美洲的印地安人開始發現並抽食,後來在哥倫布航海過程中發現了這種東西,並把“抽菸”這一行為方式帶回了歐州,由於菸草可以令人興奮,驅除睏意,所以很快在歐州傳播開了。

如果從我們國家的歷史算起,最早有香菸的是明朝嘉靖年間,那時候的菸草是從菲律賓的呂宋島種植,走私的方式進入中國。由於明朝在海禁上非常嚴,私人是不可以出海做生意的,所以當時走私非常火爆。一直到了萬曆年間,也就是1575年的時候,第一批菸草種子從呂宋島傳到了福建永定地區,並且在那裡開始種植。那時候傳過來的菸草種子是屬於“曬菸”類型,這種煙一般用於製作雪茄類的香菸。

最早的“抽”煙方式——嚼煙

抽菸這種行為如果再往早一點追溯,可以找尋到最原始的方式,那就是印地安人對菸草最早的使用方法——嚼食。其實菸葉在還沒有被用來“抽”的時候,人類是直接嚼食的,通過嚼食菸葉後會有一種刺激的味道,而且可以驅除睏意,達到提神醒腦的效果。這也是印地安人對菸草最早的認識。

從嚼煙到抽菸的過程,是從祭祀場合演變而來。最早的抽菸方式是一幫人圍著祭祀的篝火,用長管對火中燃起的煙進行吸食,而火中焚燒的就是菸葉。這種抽菸的方式除了能達到“提神”效果外,還會造成身體輕微缺氧,造成一種醉酒的感覺,因此印地安人也非常沉迷於這種方式。

“捲菸”的發展歷史

古代人抽菸都是採用菸斗或水煙筒的方法來抽,“捲菸”最早出現在1832年,由埃及的士兵發明的。當時埃及和土耳其交戰,埃及在一場戰役中獲勝,他們在戰利品中發現了很多菸草成品,於是大家都想嘗試著抽一下,但隊伍中卻只有一個“煙筒”,大家只好排隊使用。排在後面的士兵一直都等不到,顯得非常不耐煩,於是他們一邊等,一邊玩弄著手裡的菸絲。突然他們發現身上有包子彈用的紙,於是他用紙把菸絲捲起來,直接點火抽了起來,沒想到抽起來的感覺和用“煙筒”抽差不多。就這樣捲菸開始流行起來。

如今我們市場上出售的香菸大部分是“烤煙”型,這種烤煙類的香菸品種最早來自於美國的弗吉尼亞州,直到1900年才在我國臺灣進行試種,1910年後在河南、山東等地也開始陸續種植。烤煙型香菸是目前最普遍的類型,我國的烤煙種植面積和產量都是世界領先水平。

吸菸有害健康

雖然菸草進入我國已有幾百年歷史,但抽菸始終是一種有害身體的行為,因此儘早戒菸對健康是有益的,不但可以減少對健康的危害,還可以減少對身邊的人造成的危害。最後提醒抽菸的朋友們,為了他人的健康,請不要在公共場所抽菸。


水煮汗青


中國古代有人抽菸,在兩千多年前的古代就有人抽菸了,那時候的老百姓勞動非常辛苦,勞動休息的時候百般無奈心裡特別難受,沒有排解煩悶的辦法,人們只好每天悶悶不樂生活著。在周朝的時候有一個農民在勞動休息的時候,閒著無聊就拿一個植物玩耍,後來他就放進火裡取暖了,結果他聞著這個植物的味道非常提神。這個農民就把這種植物,放在自己用硬木頭做的一個簡單菸袋裡抽了起來,感覺勞累的身體不太累了,煩悶的心情也比以前好多了,這就是抽菸形成的真實原因。後來抽菸就在社會上流傳開了,人們自己家裡種點菸葉自己抽,有的人種植的菸葉多了就賣給別人抽,勞動的老百姓感覺勞累時候抽菸能夠提神,閒聊無事的人感覺閒時抽菸能夠減少心中的煩悶,所以後來抽菸的人就越來越多了。現在的紙菸出現時間不太長,現在抽的紙菸原先叫洋菸,為什麼叫洋菸呢?因為中國原先沒有紙菸,國內只有老旱菸可以抽,所有紙菸都是從外國引進來的,因為是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所以才起了一個洋菸的名字。朋友們,抽菸對身體健康不利,現代醫學發現抽菸對身體的傷害特別大,為了朋友們身體健康和生活幸福儘量少抽菸,如果不抽菸那是最好的。自己抽菸還會影響到別人的身體健康,吸二手菸對身體健康也不利,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為了家裡親人和朋友們的身體健康,請您減少抽菸,如果能夠禁掉煙更好哦!



文字小博士


古代人當然是抽菸的,中國人抽菸的歷史距今已經有400多年,最早是從明朝嘉靖年間開始的。

菸草原產地是在南美洲,大航海時代被哥倫布帶到了歐洲。當時哥倫布到了南美洲以後,見到當地的印第安人用一個Y字形的小管子,分叉兩頭塞到鼻子裡,另一頭塞點幹菸草點燃,然後吞雲吐霧,這讓哥倫布感到非常的新奇。

菸草被帶到歐洲後很快流行開,明朝嘉靖年間葡萄牙人來到了中國的澳門,順便也把抽菸的習慣帶了過來,中國人就這麼著也開始學會了抽菸。

跟隨歐洲人一起來的還有菸斗,不管在中國人的改造下變成了菸袋。

不久後福建就有人開始種植菸草,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種菸草的地方。

到了明朝末期的時候,抽菸在中國就非常流行了,可以說是遍地開花,到處是託著大眼袋吞雲吐霧的人,其中不乏女人和孩子。

然後人們就慢慢的發現了抽菸的害處,而且當時國內雖然也有種植菸草,但還是有很多是靠從國外走私進來的,造成很多金錢外流。於是朝廷就開始推行禁菸令。

後來滿清入侵,明軍和清兵對峙的時候,清兵意外的從明軍那裡也學會了抽菸。可是當時的滿清非常窮,因為兩國正在打仗,也不好買到菸草,只好從朝鮮買,於是也造成了大量金錢外流。

這麼一來皇太極就急了,也下了一道禁菸令,不讓百姓們抽菸了。

到了清朝後,抽菸就慢慢的在全國範圍內流傳開了,到處都是抽菸的人。

最出名的非紀曉嵐莫屬了。我們看電視的時候相信都對他的大眼袋印象深刻,歷史上真實的情況還就是這樣的。據說紀曉嵐的煙癮非常大,就連上朝的時候也帶著菸袋,是不是的抽幾口。


漂浮菌


中國至少在明末就有人抽菸了,因為清朝順治年間北京就有諺語:“開門七件事,今日增煙而八矣”。

菸草傳入我國的時間,大約是在16世紀下半葉至17世紀初的明朝萬曆年間。

菸草原產於美洲,最早抽菸的人群是美洲的印第安人。

(菸草)

美洲居民抽菸的歷史很早,幾千年前,美洲的土著在採集食物時,無意中發現了一種植物,這種植物的葉子放在嘴裡咀嚼時有很強的刺激性,能恢復體力和提神,於是嚼這種植物葉子成為印第安人的一種習慣。這種植物就是菸草。

  墨西哥有一座建於公元五世紀的神廟,廟基上有一幅浮雕,刻著一個叼著煙管的土著吸菸的場景。

這說明早在公元五世紀時,美洲就有人吸菸而不是嚼煙了。

(吸菸的印第安人)

1536年,探險家加利來到美洲,他記下了印第安人食用菸草的情形“他們把菸草放在太陽底下曬乾。

而後在他們脖子上掛上一個小牛皮做的小袋子、一隻中空的石頭或者是木頭,很像一支管子;一會兒他們高興的時候,便把菸草揉成碎末安放在管子的一端,點上火,在另一端便用嘴深深地呼吸,使得體內完全充滿了煙,直到從他們的嘴和鼻孔裡冒出為止,就像煙囪裡噴出來的煙一樣。

他們說這樣做可以使他們保持溫暖和健康。我們也曾經嘗試過這種煙,把它放進我們嘴裡,那種熱辣的味兒,如同胡椒一樣。

裴南蒂斯在他1535年出版的《印第安通史》中也記載了美洲人和菸草的關係:

“印第安人有種特別有害的嗜好便是去吸某一種煙……,以便產生不省人事的麻醉狀態。他們吸菸,直到失去知覺,伸著四肢躺在地上像個酒醉微睡的人一樣”。

菸草是在1558年被葡萄牙人帶到歐洲的。

傳入中國的時間大約是十六世紀末的明萬曆年間。

當時傳入中國最主要的一條線路是從菲律賓運到臺灣,再從福建漳州上岸;還有一條是從越南直達廣東。

(清朝種植的菸草)

也有少部分是由日本經朝鮮轉到遼東的。這條北方路線還被皇太極打壓過。

菸草傳入中國後,名字各有不同,有淡巴菰、相思草、菸酒、金絲煙、仁草、八角草等數種名字,之後迅速傳播開來。

菸草由於能提神,被人認為可以“避瘴、避寒”,所以最先在邊關的軍隊中流行。

軍隊調動頻繁,吸菸的士兵得以將這一習慣廣為傳播,到崇禎年間,吸菸的人已經很多,有此寺區甚至出現了“男女老少,無不手一管、腰一囊”的地步。進入清朝以後,吸菸者更多。

多爾袞、紀曉嵐都是煙癮很大的。

清朝中葉後,隨著鴉片不斷運到中國,許多抽菸者把鴉片混入菸草中吸食,後來抽鴉片者日多,形成了抽鴉片和吸菸兩大群體。

吸菸有害健康,大家都知道。可是吸菸真的能提神去疲勞,我本人也抽菸,不過煙癮不是很大。

我不鼓勵大家吸菸,要是能戒,還是戒了對身體好。

雖然國家沒有禁菸,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公共場合不允許吸菸了,我相信將來會有全民戒菸的那一天的。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菸草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是不陌生的,甚至在很多地方煙都成為了交際時候的一種禮儀,比如大家第一次見面的時候,遞上一支菸,就會顯得很有禮貌的樣子。

每一個人都知道吸菸有害健康,但是,還是更多的人,每天都是要吸上幾根菸的。正所謂飯後一口煙,快樂似神仙呀。

那麼,古代的人吸菸嗎?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知道煙是從哪個朝代開始有的。

確切地說煙在明朝嘉靖年間就有了,當然了那時候的煙還沒有普及,因為中國並不生產煙,這些東西都是從菲律賓直接給進口來的。

當時,煙的價格也是很高的,只有貴族才能吸的起。

隨著吸食煙的人越來越多,為了減少進口,中國也開始種植菸草了。這個時期,已經到了萬曆掌權的時候。

在這期間福建開始大面積的種植菸草了,然後普通人才有機會吸菸。

到清朝的時候,吸菸就很普遍了。

我們都知道清朝有一個大才子叫紀曉嵐,這個紀曉嵐就是煙不離口的。當然了紀曉嵐僅僅是一個比較著名的代表人物,那時候大部分官員應該都是吸菸的。

當然了清朝的時候,吸食鴉片的人更多,但是,那時候已經到了清朝晚年了。鴉片和煙是有本質的區別的,一個是毒品,一個是淫品。

吸毒是犯法的,吸菸是可以的,只不過是會損害一個人的健康而已。我們都知道現如今中國是最大的菸草消耗地,因為吸食菸草,每年得病死亡的人數數以萬計。

所以說還是少吸一些煙的好。


史學達人


中國人抽菸,從明朝開始。

至少在明朝之前,是沒有抽菸這習慣的。那明朝之前,人們為什麼不抽菸呢?

第一,大家都忙著寫詩寫詞去了。唐詩,宋詞,元曲,包括先秦的樂府民歌,《詩經》等等,幾乎沒有一首詩歌是寫到關於抽菸的。那麼問題來了,詩歌是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存在,如果明朝之前民間有抽菸現象,“詩詞”這面鏡子怎麼沒有體現呢?社會繁榮昌盛,先來首詩,比如王勃、李白、蘇東坡;國家水深火熱戰亂不斷,來首詩詞,比如杜甫、辛棄疾。

第二,煙,是15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南美洲發現的(南美洲當地人是抽菸鼻祖),抽菸然後從南美洲傳到歐洲,再從歐洲傳到中國明朝。你想,我大華夏也是從明清時期才和歐洲那邊交集甚多了許多,雖說之前也有過一些接觸,但畢竟也是些皮毛而已。

抽菸從明朝開始,後來逐漸普遍,從最開始的嚼煙,再到水煙,再發展成捲菸。

哎,吸菸有害健康,戒菸過程路漫漫,望菸民切莫來一根壓壓驚!


三顧歷史


首先吸菸是有害健康的。

菸草與菸草

菸草一開始並不叫做菸草,而是叫做菸草,只是在古代的時候就借作了煙字,又名淡巴菰。《正字通》在解釋煙字的時候並沒有說到荑葉,而在解釋菸字的時候說到了荑葉,《正字通》的編纂時間是明末清初。同在明末的方以智的《物理小識》卻有“淡把姑煙草”的說法,可見明末的時候存在兩種寫法,一種還是寫菸字,一種則是寫假借字煙了,到清朝更是普遍寫成了煙。之後鴉片大量在中國橫行,煙字又有了特指鴉片的說法。


菸草的傳入

按照《中華大字典》中的說法,菸草是在明朝的時候才開始傳入中國,產自呂宋即今天菲律賓呂宋島馬尼拉一帶,至於呂宋的菸草則應是從南美洲傳過去的。剛開始的時候我國也沒有種植菸草,經過時間推移,至少到了明末的時候菸草在我國某些地方已經有了大量種植,《癸巳存稿》:“崇禎末嘉興偏處栽種,三尺童子莫不食煙。”可見當時菸草供給量是很足的,不然也不會有所謂的“三尺童子莫不食煙”的說法。



總得來說,只有明朝之後的古人才開始吸菸,並且呈擴散趨勢,而且某些地方還有嚴重低齡化吸菸的情況。


淡看天上月


中國人最早讓上天吸菸,後來添加了神仙,佛祖遠道而來是客,更得大煙大火供奉。皇上貴為天子無煙有失體統就用,燻沉香代之。上行下效,我先吸一口煙在和你說,,,,


與你奇思妙想


簡單來說,從明朝開始,中國人就開始抽菸了。

香菸,幾乎是每個中國人都知道的事物,即便自己不抽、家裡人不抽,身邊的親戚朋友同事裡邊,總有人會抽,而且不在少數,畢竟我國乃是菸草產銷大國,每年捲菸、菸葉的產銷量均佔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甚至還有報道指出,我國多年來一直保持著七項世界第一,在菸葉種植面積、菸葉收購量、捲菸產量、捲菸消費量、吸菸人數、菸草利稅、死於吸菸相關疾病的人數七個方面橫掃其他國家,勇奪第一!

吸菸有害健康,中國人卻對吸菸情有獨鍾,甚至還有“男人就得吸菸”的悖論。雖然中國對菸草幾近於痴迷,但這東西並不是中國原產,而是舶來品。

菸草跟玉米是老鄉,都起源於美洲,新航路開闢後,歐洲人從印第安人那裡得到了菸草,並將之作為稀奇玩意帶回歐洲。

菸草的效用我們都知道,燃燒菸草冒出來的煙可以消除疲乏、提神,菸草也可以幫助止血等,對於生活枯燥、經常面對大海幾個月的水手而言,這就是寶貝,所以菸草在水手群體迅速蔓延。

水手們回到歐洲後,又向自己的親戚朋友推薦菸草,菸草在下層社會的廣為流傳,在妓院,在酒館,都可以看到一群人在那裡吞雲吐霧。

有心之人還對菸草進行改良,鼓搗出一批高貴品種,專供貴族,主要就是抽起來感覺更好,因此貴族們也被菸草所折服。

廣泛的受眾代表著無限的商機,歐洲國家紛紛開始在他們的美洲殖民地種植菸草,菸草成為重要的經濟作物,並隨著歐洲人的腳步走向全球。

1590-1610年,葡萄牙人先後將菸草帶到了印度、爪哇(在今印尼)、日本和伊朗,同時期西班牙人將菸草移植到了菲律賓。

東南亞和日本,都算是跟中國隔海相望的近鄰,在1600年左右(明朝萬曆年間),福建的水手和商人就把菲律賓的菸草移植到了中國,開始也是他們自己抽,但很快菸草以開了掛的速度風靡南方,從此,南方人就有了抽菸的習慣。

抽菸第一批中國愛好者的出現很有趣味性,雖然菸草能上癮,但第一次嘗試的人顯然不是奔著會上癮的感覺去的,因為他們不清楚菸草有什麼作用,他們是在當時輿論的影響下嘗試的。在當時,菸草是作為一種藥物存在的!

人們認為它不僅可以防疫病、寒疾、避免瘴氣入侵,還可以排遣煩悶、有助睡眠、佐歡解渴,幾乎就是神藥,而中國老百姓一向重視藥物,接受菸草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明末名醫張介賓的《景嶽全書》中有記載:“菸草自古未聞,近自我萬曆時出於閩、廣之間,自後,吳楚地皆種植之。”說明到了明末,菸草在江南兩廣等地已經普及,那北方呢?

北方的菸草一部分是南北調動的明朝軍隊造成的,在南方染上煙癮的士兵被調往北方,給那裡帶去了一些菸草,但畢竟稀少,真正的大頭,來自東北地區。

萬曆年間以後,東北地區已經落入後金(清朝)之手,根據清朝相關記載,朝鮮商人帶來了菸草,而朝鮮的菸草顯然來自日本,這兩貨太近了。

當菸草傳入瀋陽時,皇太極還因為這東西不是本地所產,覺得有害,下令禁止,但事實證明徒勞無功。最後皇太極不得不放棄,取消禁令,使得菸草可以在東北種植。清軍入關後,菸草隨之來到華北等地,進而傳遍北方。

藥用價值給菸草積攢了第一批粉絲,但如果沒有後來的神助攻,菸草顯然不可能風靡全國數百年。這個助攻就是文化,虛幻而真實的東西。

明末江南的商品經濟飛快發展,以至於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百姓們兜裡有錢了,也開始講究排場。不知是巧合還是必然,吸菸被看作是一種情趣和時髦,受到人們的追捧,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頭百姓,都將其視為與茶、酒一樣的待客之物。

南方因為錢,北方是因為權,因為皇太極下的那個禁令很有問題,禁下不禁上,導致菸草在滿族上層蔓延開來,直接促成禁令的取消。禁令取消後,菸草作為滿族權貴的最愛在社會下層迅速傳播,“抽得起煙就是權貴”成為人們羨慕權貴的一種寄託,最後抽菸同樣成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至此,菸草在中國的禮儀文化中紮了根,茂盛成長。時至今日,仍有很多人認為人這一生,茶、煙、酒是必不可少的。

除了文化因素,後來的經濟因素給菸草傳播又加了一把火。隨著時間推移,好煙群體逐漸形成,隨著而來的當然是非常可觀的菸草市場,大家紛紛種植菸草,投入到市場中,這又促進了香菸的風靡,二者相輔相成,使“煙氣”進一步蔓延全國。

最晚到清朝初年,全國統一,抽菸已經是全國上下都可見的習慣了,一直到今日,我國仍然是菸草超級大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