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张家港市

数据内容仅供参考学习,遗漏的请留言区补充

张家港市位于苏州市北端,政 府驻杨舍镇。

江苏张家港市

张家港市原名沙洲县,因境内三分之二的土地是由长江中的沙洲积涨成陆而得名。境内陆地以古长江岸线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部属于老长江三角洲的古代沙嘴区,成陆时间在7000年以上,散落着零星山丘。北部属新长江三角洲,由数十个沙洲积涨连接而成,成陆时间早的约800年,目前还在继续积涨扩大。

市区南部成陆比较早,历史文化悠久,曾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汉高祖五年(前202)析延陵之地为暨阳乡。因境地有暨阳湖,乡因湖名。西晋太康二年(281),以暨阳乡、南沙乡和无锡北部,合置暨阳县。东晋咸康七年(341),划暨阳东为南沙县。南朝梁太平元年(556)废暨阳县,置梁丰县。隋代,南沙并入常熟县,梁丰并入江阴县。唐武德三年(620)复置暨阳县。九年,并入江阴县。此后1300多年间,该地属常熟、江阴两县分治,直到1962年建沙洲县。

宋代 开始,境内北部沙洲在长江中积涨出水,并形成了夹江。为了加速成陆,扩大田地,人们在夹江中筑坝截流,围圩造田。张家港之得名,源于清咸丰年间。当时,人们在老夹江口筑坝,凿南套入江,因经过张家埭,即命名此港为张家港。清末,境内北部曾成立沙洲市。从此,沙洲之名便正式使用。1957年11月29日,第63次全体会议批准新设沙洲县,命名的原因就是因为全县有一半左右的土地由长江中沙洲积涨连接而成,“沙洲”二字可以反映这一成陆特色,而且正好沿袭了抗 日 民 主 政 府的旧称,故命名为沙洲县。1962年1月1日,沙洲县正式成立,隶苏州专区。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隶属苏州市。为了进一步扩大张家港在国内外的影响,走“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经济发展之路,1986年9月,批准撤销沙洲县,设立张家港市。

历史上,沙洲的经济一直以农业为主。建国后一段时间,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在70%以上,是全国棉花出口的重要基地。1978年以后,乡镇工业崛起,发展迅猛。1985年,农村劳力的92%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当年,工农业总产值33.7亿元,比1980年增加2.3倍。其中工业产值占92%。张家港的港口建设起步于1968年,当时的上海港务局为了疏散物资运输,决定在张家港设立码头,开辟辅助港。次年建成,1982年对外开 放。到1985年,港口吞吐量3400万t,辟有7条国际贸易航线,成为我国四大集装箱港口之一。从沙洲县到张家港市地名的变更,也显示了张家港由传统的农业乡村社会迈向新兴工业、港口现代化城市的巨变。今天的张家港人,在“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激励下,创下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奇迹:1984年创办全国第 一所县办大学——沙洲工学院;1992年建成全国惟一的内河港型保税区——张家港保税区;1994年列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第2位;1995年成为全国两个文明建设的典型。

张家港市政 府驻杨舍镇。这里曾经是暨阳县、梁丰县和沙洲县的治所(另说暨阳县治在江阴市东南长寿镇南)。杨舍在五代时地近长江,是江防要塞。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载:“杨舍镇,县(江阴县)东五十五里,旧有杨家湾(即谷渎港),宋乾道六年(1170)……于杨家港东开河置闸,通行盐船……自是商旅繁集,谓之杨舍镇,为沿江要冲。”又有传说,宋代杨姓中书舍人弃官隐居于此,有“杨舍人之墓”,因以为名。宋时设兵守卫。明代时,倭寇侵扰我国东海沿海,嘉靖三十四年(1555),“寇从兹地入,围江阴,攻无锡,大肆焚戮,民靡宁居者三年,而祸犹未弭。”嘉靖三十七年,兵民日夜施造杨舍城 堡,堡周长600丈,并设杨舍营。其中乡民许蓉的事迹尤为后人称颂。许蓉是杨舍乡斜桥人,倭寇入侵江南时,他聚 集族众,督造城 堡,进行抗击。他亲率6个儿子上工地筑城,并捐出全部家财,其他富户受到影响也争相捐款。未满百日,城 堡竣工。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军入侵,长江戒 严,清军在斜桥港口的炮台扼守。有一艘英舰抵港,看到军容甚盛,不测深浅,怯而退去。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克杨舍堡城,后与清军反复争夺,城垣遭到破坏。1923年,杨舍镇士绅郭粹修以200元银元向督军署买下杨舍城垣,全部拆毁。1962年建县时,全镇只有两条石块铺的街道,城区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人口7600人。经过当地人 民自力更生的建设,到2001年时,镇区已扩大到17平方公里,人口近20万人。2003年,附近部分乡镇并入杨舍镇,杨舍镇镇区扩大到152.8平方公里,其中城区30.8平方公里。市场繁荣,街道整洁,1992年被列为全国卫生城市。商业步行街繁华夜景,可与上海南京路、南京湖南路媲美。

张家港市山水并茂,风景秀丽。位于南沙镇的香山,主峰高136.5米,四周有桃花涧、采香径、藏军洞、烽火台、毗陵井等名胜古迹。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三次到香山,居住在梅花堂,并冒雨观赏桃花涧的银瀑飞流,留下了6首诗和2篇序。东渡苑风景区位于鹿苑镇,唐高僧鉴真东渡日本连续五次失败后,第六次于黄泗浦口(在今鹿苑镇西北)启航东渡成功。这里建有石质经幢一座,以志纪念。凤 凰镇内有一座凤 凰山,传说施耐庵曾在此隐居著作《水浒传》,至今还留有洗砚池、蘸水潭和施耐庵衣冠冢等遗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