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張家港市

數據內容僅供參考學習,遺漏的請留言區補充

張家港市位於蘇州市北端,政 府駐楊舍鎮。

江蘇張家港市

張家港市原名沙洲縣,因境內三分之二的土地是由長江中的沙洲積漲成陸而得名。境內陸地以古長江岸線為界,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南部屬於老長江三角洲的古代沙嘴區,成陸時間在7000年以上,散落著零星山丘。北部屬新長江三角洲,由數十個沙洲積漲連接而成,成陸時間早的約800年,目前還在繼續積漲擴大。

市區南部成陸比較早,歷史文化悠久,曾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漢高祖五年(前202)析延陵之地為暨陽鄉。因境地有暨陽湖,鄉因湖名。西晉太康二年(281),以暨陽鄉、南沙鄉和無錫北部,合置暨陽縣。東晉鹹康七年(341),劃暨陽東為南沙縣。南朝梁太平元年(556)廢暨陽縣,置梁豐縣。隋代,南沙併入常熟縣,梁豐併入江陰縣。唐武德三年(620)復置暨陽縣。九年,併入江陰縣。此後1300多年間,該地屬常熟、江陰兩縣分治,直到1962年建沙洲縣。

宋代 開始,境內北部沙洲在長江中積漲出水,並形成了夾江。為了加速成陸,擴大田地,人們在夾江中築壩截流,圍圩造田。張家港之得名,源於清咸豐年間。當時,人們在老夾江口築壩,鑿南套入江,因經過張家埭,即命名此港為張家港。清末,境內北部曾成立沙洲市。從此,沙洲之名便正式使用。1957年11月29日,第63次全體會議批准新設沙洲縣,命名的原因就是因為全縣有一半左右的土地由長江中沙洲積漲連接而成,“沙洲”二字可以反映這一成陸特色,而且正好沿襲了抗 日 民 主 政 府的舊稱,故命名為沙洲縣。1962年1月1日,沙洲縣正式成立,隸蘇州專區。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隸屬蘇州市。為了進一步擴大張家港在國內外的影響,走“以港興市,以市促港”的經濟發展之路,1986年9月,批准撤銷沙洲縣,設立張家港市。

歷史上,沙洲的經濟一直以農業為主。建國後一段時間,農業產值佔工農業總產值的比例在70%以上,是全國棉花出口的重要基地。1978年以後,鄉鎮工業崛起,發展迅猛。1985年,農村勞力的92%從農業轉移到工業。當年,工農業總產值33.7億元,比1980年增加2.3倍。其中工業產值佔92%。張家港的港口建設起步於1968年,當時的上海港務局為了疏散物資運輸,決定在張家港設立碼頭,開闢輔助港。次年建成,1982年對外開 放。到1985年,港口吞吐量3400萬t,闢有7條國際貿易航線,成為我國四大集裝箱港口之一。從沙洲縣到張家港市地名的變更,也顯示了張家港由傳統的農業鄉村社會邁向新興工業、港口現代化城市的鉅變。今天的張家港人,在“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於爭先”的張家港精神激勵下,創下了一個又一個令人矚目的奇蹟:1984年創辦全國第 一所縣辦大學——沙洲工學院;1992年建成全國惟一的內河港型保稅區——張家港保稅區;1994年列全國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第2位;1995年成為全國兩個文明建設的典型。

張家港市政 府駐楊舍鎮。這裡曾經是暨陽縣、梁豐縣和沙洲縣的治所(另說暨陽縣治在江陰市東南長壽鎮南)。楊舍在五代時地近長江,是江防要塞。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載:“楊舍鎮,縣(江陰縣)東五十五里,舊有楊家灣(即谷瀆港),宋乾道六年(1170)……於楊家港東開河置閘,通行鹽船……自是商旅繁集,謂之楊舍鎮,為沿江要衝。”又有傳說,宋代楊姓中書舍人棄官隱居於此,有“楊舍人之墓”,因以為名。宋時設兵守衛。明代時,倭寇侵擾我國東海沿海,嘉靖三十四年(1555),“寇從茲地入,圍江陰,攻無錫,大肆焚戮,民靡寧居者三年,而禍猶未弭。”嘉靖三十七年,兵民日夜施造楊舍城 堡,堡周長600丈,並設楊舍營。其中鄉民許蓉的事蹟尤為後人稱頌。許蓉是楊舍鄉斜橋人,倭寇入侵江南時,他聚 集族眾,督造城 堡,進行抗擊。他親率6個兒子上工地築城,並捐出全部家財,其他富戶受到影響也爭相捐款。未滿百日,城 堡竣工。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軍入侵,長江戒 嚴,清軍在斜橋港口的炮臺扼守。有一艘英艦抵港,看到軍容甚盛,不測深淺,怯而退去。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克楊舍堡城,後與清軍反覆爭奪,城垣遭到破壞。1923年,楊舍鎮士紳郭粹修以200元銀元向督軍署買下楊舍城垣,全部拆毀。1962年建縣時,全鎮只有兩條石塊鋪的街道,城區面積不到1平方公里,人口7600人。經過當地人 民自力更生的建設,到2001年時,鎮區已擴大到17平方公里,人口近20萬人。2003年,附近部分鄉鎮併入楊舍鎮,楊舍鎮鎮區擴大到152.8平方公里,其中城區30.8平方公里。市場繁榮,街道整潔,1992年被列為全國衛生城市。商業步行街繁華夜景,可與上海南京路、南京湖南路媲美。

張家港市山水並茂,風景秀麗。位於南沙鎮的香山,主峰高136.5米,四周有桃花澗、採香徑、藏軍洞、烽火臺、毗陵井等名勝古蹟。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曾三次到香山,居住在梅花堂,並冒雨觀賞桃花澗的銀瀑飛流,留下了6首詩和2篇序。東渡苑風景區位於鹿苑鎮,唐高僧鑑真東渡日本連續五次失敗後,第六次於黃泗浦口(在今鹿苑鎮西北)啟航東渡成功。這裡建有石質經幢一座,以志紀念。鳳 凰鎮內有一座鳳 凰山,傳說施耐庵曾在此隱居著作《水滸傳》,至今還留有洗硯池、蘸水潭和施耐庵衣冠冢等遺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