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十二钗中李纨的下场最好,但曹雪芹为什么要贾兰又富贵已及又早灭亡,为什么呢?

狼烟一九三一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有两个人明确得了侥幸。第一个是远嫁为王妃的贾探春,一个就是李纨。巧姐儿跟了刘姥姥去,到底为农妇一生不如二者。贾探春和李纨侥幸,脂砚斋批语也有说明。二者探春为杏花签得主,李纨的稻香村周围遍植杏树。《红楼梦》与杏有关者,曹雪芹都给他们留下了“侥幸”。



后面又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云: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李纨判词表明她的晚年,母凭子贵凤冠霞帔获封诰命。关于贾兰金榜题名复兴贾家,在甄士隐《好了歌》注释中就有暗示。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甲戌侧批:贾兰、贾菌一干人。甲戌眉批:一段功名升黜无时,强夺苦争,喜惧不了。】

从甄士隐注释《好了歌》,加上脂砚斋批语看,贾兰最终不但金榜题名,还位高权重。毕竟“紫蟒袍”算是位极人臣才有的规格。说贾兰复兴贾家不为过。不过当时的贾家已经不是荣宁二公创下的贾家,而是贾兰的贾家。就像东汉之于西汉一样。双方算不得继承关系。复兴比中兴更贴切!


不过贾兰复兴贾家,也并非万古流芳,《红楼梦》的主基调就是兴亡。任何繁华以及人生都是循环往复,不能久长。荣宁二公创下的基业不过六七十年三世而终。贾兰的富贵到头来依然繁华散尽不久长。所以在【晚韶华】曲子中,关于贾兰的结局又有这样的暗示。

“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腰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晚韶华】尾段句子是李纨与儿子贾兰的混写。“头戴簪缨”是指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后遂借以指高官显宦。簪为文饰,缨为武饰。也指古代女子发上佩戴簪子上的吊坠。簪缨二字,李纨、贾兰母子都适用。腰悬金印就单指贾兰了。指出他位高权重身居高位。宋代苏辙在《观捕鱼》诗:“人生此事最便身,金印垂腰定何益。”杜甫也有诗云“谁能解金印,潇洒自安禪。”无论指权柄还是官职。都证明贾兰最终位极人臣。

从贾兰科举高中到位极人臣,这个过程起码几十年。李纨是看不到儿子最后的出息了。贾兰的结局并不差,在人生最巅峰之时“黄泉路近”,和他母亲李纨差不多,算不得福薄。

贾兰能够用实力证明自己不凭祖宗余荫,也可以闯出一片天地,是个有能力担当的人。曹雪芹对他评价很积极,【晚韶华】最后语带双关,指明李纨和贾兰母子虽说去世,到底留下“虚名儿与后人钦敬。”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评价。要知道对古人来说,能留名清史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

孟子的母亲和孟子,岳飞的母亲和岳飞,难道不是死后留下“声名”被传颂么?对他们来说,这些声名也是“虚名”!曹雪芹对这些虚名不一定赞佩,但也承认人家做的好!

现在很多读者对李纨母子有误解,认为判词中“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曲子中“也要阴骘积儿孙”是讽刺李纨母子并不正确。这是作者借李纨母子的成功在讽刺对他们羡慕嫉妒恨的人,意思说你看看人家,孤儿寡母做的多好。光羡慕嫉妒没有用,需要多为儿孙积阴骘。

不说别的,“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就足以证明贾兰为官声誉不错,能够清史留名,借以光耀她的母亲。尽管曹雪芹本质还是站贾宝玉这种视功名如粪土的价值观。到底也不能说贾兰功成名就不对。至于贾兰奋斗一生,儿孙如何,那就不是《红楼梦》操心的了。尘归尘土归土,最后都是《好了歌》中所唱: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都散了,都散了,都散了……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每天都有新内容更新。欢迎收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80回本 ;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君笺雅侃红楼


这个问题是,《红楼梦》十二钗中李纨的下场最好,但曹雪芹为什么要贾兰富贵已及又早灭亡?在这里先说一点,曹雪芹要贾兰富贵已及又早灭亡的说法是不对的。从《红楼梦》的文本中,得不出这样的结论。这个问题,大约是提问者自己的误解。但是,《红楼梦》中对于李纨结局的评价,确实充满着矛盾。下面,我们就谈谈这种矛盾产生的原因。这个问题明白了,上面问题的答案自然也就有了。

李纨嫁给贾珠,生了孩子没两年,丈夫就死了。从此之后,李纨就成了未亡人的寡妇。她一生的事业就是抚养儿子成人,使得儿子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由于《红楼梦》是未完之作,其主要人物“金陵十二钗”的结局,大都是续书者根据前八十回的线索补充的。许多人物结局的安排争议很大。比如史湘云,妙玉等。后人不满意前人的续写,把前人的设计推翻又重新安排,结果读者还是不满意。但对于李纨这个人物的结局,争议不是很大。她的儿子贾兰最后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体制内当了官。李纨也因为教子成名,受到诰封,享受了荣华富贵。但短暂的荣耀之后,李纨很快就去世了。

李纨一生的行状,是没有什么异议的。评价的矛盾,来自社会对这种人生评价的矛盾。从世俗的道德标准看来。李纨守寡培养儿子,最后享受荣华富贵。是人生最大的成功。这种成功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比如孔子的母亲,孟子的母亲,宋代欧阳修的母亲,岳飞的母亲。都是和李纨一样,伟大的母亲。为了儿子,付出一生。可是,从爱情的角度上来讲,二十岁的女性,丈夫去世之后便进入枯木死灰的情感状态,这样的生活,真的很充实很幸福吗?这就是李纨评价中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揭示,恰是《红楼梦》思想的伟大之处。

我们知道,《红楼梦》小说的艺术结构安排上,借鉴了《推背图》的手法。主要人物的结局都在开始的时候,通过一幅图画和一首诗词的形式隐晦的表达出来。然后又用一首曲子加强。我们先看看《红楼梦》中关于李纨的判词和曲子。

判词:图画是一盆茂兰,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其词是: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 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图画中的兰,毫无疑问代表李纨的儿子贾兰。兰是茂的,而不是枯的,说明贾兰的生命力和事业是茂盛的。绝不是早早灭亡。而“到头谁是一盆兰”无疑是正面说明,李纨和贾兰的结局是很好的。“如冰水好空相妒”是说,李纨守寡守节教育儿女的做法,从道德上来评判,是冰清玉洁的,做到很难,真的做到了,是让人嫉妒的。而“枉与它人做笑谈”就是站在爱情的角度上说的,这种一生没有爱情的枯木死灰的生活,真的是那样美好吗?这就是人生的矛盾之处。

下面再看曲子。

  〖晚韶华〗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其中的意思,与判词是相同的。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说的是一辈子的爱情已经成为镜花水月。不可得到了,可是,还要为了一个虚幻的功名去奋斗。难道荣华富贵之后就不会死了吗?有不少人认为,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两句,暗示了李纨曾经做坏事,伤了阴骘。这种说法,只能是对上面曲子断章取义的理解,因为最后一句“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已经否认了这种说法。因为,李纨死后,身后之名是被人所钦敬的。所以,她是不可能做为社会道德所不容之事。所以,我的理解,“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其实正是李纨一生教养儿子的思想文化动力和支撑。

总之,在贾府败落之后,李纨贾兰母子努过努力,又进入仕途。获得了荣华富贵。这个结局,与《红楼梦》续书中的所谓“兰桂齐芳”贾家复兴的结局是不一样的。特别是贾家复兴的结局,是不符合“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社会规律的。贾家复兴,说明贾家虽然遭遇挫折,但没有败亡。实际在曹雪芹的设计中,贾家是败亡了的。“忽喇喇似大厦倾 ”家族结局,不可能被轻易化解。贾兰虽然荣华富贵,但他的发达,是历史的另一个循环了。贾兰后来肯定成为了贾大人,但是,人们与他交往的时候,不会再与曾经赫赫扬扬的荣宁二公联系在一起了。

李纨教子成名。是道德典范,人人敬仰。这种情况如果放在现代,李纨是完全可以改嫁,找个信得过的男人和她一起承担起生活的责任。也就是说,他在教子的同时,可以享受另一段爱情和家庭的幸福。但是,在曹雪芹的时代。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李纨只能守寡教子。曹雪芹提出的问题是,这样的做法值得吗?合理吗?正是因为今天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今天的妇女身上不可能出现这种状况了,所以,人们在评判李纨的时候,把这最重要的一点给忘记了。曹雪芹能在一个全社会都为之叫好为之钦敬的人物事件中,看到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不公平,这才是《红楼梦》的伟大之处。


七月流火140400643


红楼。十二钗中的李纨娘家也是世家,但地位没贾府显赫。天命不济的李纨婚后偶得一子命贾兰,丈夫夭折早逝,寡身教子。人虽居大观园。但他的身份与大覌园的红尘环境并不相衬。十多年来始终孤独自悲,在人前她的脸上始终是皮笑而肉不笑,大观园的花花世界,他好像是没份。在古代一亇寡妇本当受人岐視,何荒在这样诗礼传家的大家院。李纨根本没有人能看得起她。这些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没处诉说真心。加上母子俩生活來源拮据,按月例开销困难。母子只是艰辛度日,李纨唯一的希望,就调教儿子。望子成龙,这是前半部份的李纨。

。接下來小说从甄士隐,贾雨春开始。仍然从甄士隐,要雨春结束。他们在交谈中谈到‘兰桂芳香’,这说明贾府后代还有东山再起。这是作者的伏笔,后來确实贾兰髙中,母为子贵,李纨也能享受到凤冠霞披的待遇。几十年的艰辛终于得到好的收获,但是好景不长,贾兰福份浅薄当官后没几年英年早逝,接着李纨也同時过世,这是李纨的一场恶梦。

。要说李纨是否有什么因果报应,这也是一种虚想。在贾府中应得的因果报应,应该是王熙凤,李纨在贾府承劳承冤了一身,如果有报应,是天不开眼。李纨的一身结局是作者的按排。是故意将李纨弄成一世没有出头。为什么?因为作著十分讨厌以贾府为主的四大家族的所作所为。生了个贾宝玉是不求上进的败家子,贾珠书虽很少,但有理有节知书达礼,追求上进的是短命,贾兰能东山再起,荣宗耀祖的也悬短命,贾宝玉当了和尚,薛宝钗肚里有没后代不得而知,即使有后代,将来能不能为贾府发迹,都是未数。终之作者的笔下贾府非败落不可贾府几十年来所办的很多事情太缺德了,这才是因果报应,任何人无法回天。


老龚166916589


谢好友狼烟一九三一邀请!十二钗中李纨的下场真的好吗?我看未必吧!如果她的下场真好的话,就不会有“枉与他人作笑谈”的判词出现了!那么为什么《红楼梦》里要有贾兰富贵后又死亡的情节呢?

金陵十二钗是薄命女子的合集,李纨位列其中,就注定不会有好下场;

整本《红楼梦》既是一曲闺阁女子的赞歌,也是一曲悲歌。而起到引领作用的十二钗,更是红颜薄命女子的代表人物。李纨,这位青年丧夫、晚年丧子的女人,便是其中命运多舛的一位。

她年纪轻轻便守寡,守着儿子贾兰苦苦熬过了那么些年,一心指望儿子将来取得功名,扬眉吐气。贾兰也确实争气,多年的寒窗苦读也没有白费,总算“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试想一下,这个时候的李纨该是多少激动啊!

可结果呢?紧跟着一句就是“昏惨惨黄泉路近!”有了功名又如何?争荣夸耀又如何?到底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啊!

小结:《红楼梦》本身就是一部无人能逃的悲剧,李纨和贾兰只能以悲剧收场,这是整本书的架构所决定的。

贾兰取得富贵又快速灭亡,是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无情嘲讽;

看看整本《红楼梦》,无处不在地透露着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无情批判与嘲弄。

贾珠是王夫人的长子,冷子兴这是样介绍他的:

“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

很明显,贾珠走的是科举的路子,本指望他能考取功名,光耀贾家门楣;贾珠出息是出息,然而很可惜,他早早就夭亡了。

那么贾家能指望贾宝玉吗?贾宝玉虽然聪明,却最厌恶读书。他公然声称以读书谋取功名的人是”禄蠹“,就算被父亲打骂也绝不改变想法;他最尊重的薛宝钗宝姐姐一劝他走”经济仕途“,他就立即甩脸子给她看,不留一丝情面。想让他走上科举之路,是没什么指望的。

李纨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贾兰身上。贾兰也没有令她失望。可是最讽刺的部分来了:虽然有了荣华富贵,可是命却没有了!还有比这更可笑、更讽刺的事情吗?

李纨和贾兰的悲剧体现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没落和解体的大趋势,不可逆转!

《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作者能清醒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而这腐朽的大厦终会崩塌,这黑暗终于过去。即便这其中会有偶尔的火光出现,比如贾兰那短暂的功名,却也只是太阳下山前的回光返照。借用辛弃疾的一句词形容就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结语: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我想,这就是作者想说的吧。


我是醉吟扶夷,欢迎大家和我一起品读《红楼梦》里那些有趣的故事!


醉吟扶夷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 贾雨村归结红楼梦”有这么一段——雨村听到这里,不觉拈须长叹。因又问道:“请教老仙翁,那荣宁两府尚可如前否?”士隐道:“福善祸淫,古今定理。现今荣宁两府善者修缘,恶者悔祸,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也是自然的道理。”雨村低了半日头,忽然笑道:“是了,是了!现在他府中有一个名兰的已中乡榜,恰好应着兰字。适间老仙翁说‘兰桂齐芳’,又道宝玉‘高魁贵子’,莫非他有遗腹之子可以飞黄腾达的么?”士隐微微笑道:“此系后事,未便预说。”

 这一段明确显示了贾兰高中。

 在脂砚斋评语中“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说道此处指贾兰、贾菌,又一次指明贾兰在贾家落魄后,加官进爵春风得意。

 说贾兰结局不好的,大概由其母李纨的判词而来,“晚韶华,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由“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一句推断贾兰富贵早亡,一些争议也由此而产生。

 我们来看判词,前半部分都是在说李纨早年守寡,独守空房,后来因为儿子加封诰命,一时风光,但是在贾兰做官后很快去世;因“阴骘积儿孙”一句,后人多推断李纨做了什么坏事,没有为儿孙积福,所以断定贾兰早亡。

 其实不尽然,红楼梦中的判词,多是围绕十二金钗本身开展的,要解读,但是不要过度。

 李纨到底有没有做缺德事,祸及子孙?答案是没有。对于一些观点,认为李纨母子对大观园的覆灭袖手旁观,就是做了坏事,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李纨比起大观园的其他人来,虽然智商情商都在线,但是后台不够硬,一直都是半隐身状态,只管养育儿子,很少去兴风作浪,但是作为国子监祭酒的女儿,能嫁入有爵位的人家,李纨本身应该也比较出色。

 不幸的是在宅斗中,贾珠死了,这件事深深影响到了李纨的一生。她只能敛起锋芒,等待儿子长大成人,在这个过程中,李纨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经济问题。她的娘家明显条件不行,嫁妆不会像王熙凤那么丰厚,而在贾府,经济大权都落在王熙凤、王夫人手中,李纨除了月例和贾母的一些额外补贴,没有其他收入,养活一个孩子需要的物质条件并不少,因此李纨清心寡欲,贾兰刻苦上进。

 我理解的“阴骘积儿孙”是——李纨没有教给贾兰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财富观,贾兰年少受穷,一旦富贵,难免贪得无厌不知收手,这才是不为儿孙积福,祸及子孙。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写“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的李绅,跟贾兰一样年少丧父,孤儿寡母扶持长大,做官后奢靡无度,压榨百姓,据说一次要吃掉上百只鸡舌,这意味着他的一顿饭,要杀掉上百只鸡,尽管李绅本人得到善终,但死后受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处罚,子子孙孙永远不能做官,明明白白的祸及子孙,李绅本人,也永远地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因此判词中的前半部分说李纨,后半部分“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表面说贾兰,实际上还是突出李纨的薄命——贾兰富贵而骄,很快死掉了。

 尽管李纨未必亲眼看到贾兰的悲惨结局,在她有生之年没有受到“老来贫”,但是贾兰的结局已经注定,考取功名,为母亲挣得诰命也只是一时的煊赫——进一步印证了李纨的薄命,哪一个母亲不希望儿孙健康长命呢?

  

 

 


布妈生活魔方


红楼梦中李纨的判词如下: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所以谈不上谁的命运好。如果和其他几位女子比,李纨的结局确实好点。按照封建统治者的标准,李纨的确算得上一个好妇女。李纨遵守妇道,夫死后好好培养儿子,从来不惹事,因此很有必要给李纨一个奖励。最后李纨得了个凤冠霞帔的荣誉,那为什么曹雪芹把李纨编入薄命司呢?

曹雪芹把李纨编入薄命司恰恰是对封建制度对妇女的三从四德的要求的蔑视。李纨最后得到了荣耀,但却是枉与他人作笑谈。
我得纠正一下,贾兰是李纨和贾珠的儿子,作者想问的是曹雪芹为什么把贾珠写死。贾珠的富贵是注定了的,因为他生在贾府。至于为什么让贾珠死,我是这么认为的。

贾珠假如不死,那么红楼梦的悲剧性将会打破。假如贾珠活着,那么贾政就不会硬逼着宝玉去读书了。而作者正是想要塑造一个叛逆者的形象,作者是不太可能再塑造一个贾珠作为叛逆者的。而且红楼梦写的人物都不一样,如果贾珠活着,那么李纨和王熙凤不就有点“重复”了吗?曹雪芹想突出李纨在丈夫死后严守三从四德,如果贾珠不死,那这个“三从四德”就不完美了。



睡前读书


贾兰的富贵和早亡都与战争有关。贾兰在战场上建立赫赫战功,后又因战争而丧命,这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也与李纨不积阴鸷有关。

且听我细细道来。

一,贾兰确曾威赫赫爵禄高登。

李紈无疑是大观园中最成功的母亲,儿子贾兰高中举人使家道中兴。然而,众人皆知,高鹗的续书,是违背曹雪芹原意的。关于贾兰中举的说法,一直为广大红迷所接受,这主要是由于属于李纨命运的《晚韶华》一曲。


镜里恩情,更哪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可见贾兰母子的确有过非常辉煌,煊赫的日子。

第1回,甄士隐注解《好了歌》中也有,“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一句。甲戌本有侧批,“贾兰,贾菌一干人也”。可见,贾兰他日身披紫蟒,得意非凡。

二,贾兰的富贵并非来自中举,而是战功。

然而这是不是意味着贾兰高中举人呢?

按照清朝例律,凡是参加科举的考生,都必须写明直系三代的姓名,资历,录入“登科录”,以备甄选。而三代之人中,倘有人犯重罪,则不许参加科考。

曹雪芹本人就深受其苦,虽学富五车,却因为父亲曹頫是雍正钦点的重犯,而没有资格考取功名。

《石头记》借一块无才可去补苍天的石头之口,洋洋万言,其实不过说了4个字:怀才不遇,又怎会让贾兰走上中举之路呢?

其次,第78回中有一段文字:

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近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
贾政的话,也印证贾兰发迹,并非科举之路。

这段话在程高本中被删掉了,大概高鄂也觉得此处,与后面贾兰中举说法前后矛盾。

那么,既然贾兰不能走文举之路,便只剩下武功一途了,有没有可能呢?

小说第26回中写道。

宝玉出至院外,顺着沁芳溪看了一回金鱼,只见那边山坡上,两只小鹿箭也似的跑来。宝玉不解其意,正自纳闷。只见贾兰在后面拿着一把小弓追了下来,一见宝玉在前面便站住了笑道:“二叔叔在家里呢,我只当出门去了。”宝玉道:“你又淘气了,好好的,射他作什么?”贾兰笑道:“这会子不念书,闲着做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宝玉道:“把牙栽了,那时才不演呢。”

贾兰在书中对白甚少,这算是相当浓墨重彩的一笔了。“中原逐鹿”,本有建功立业之意。焉知这不是曹雪芹的用意呢?

关于习射,小说第75回中,也写到:

原来贾珍近因居丧,每不得游玩旷荡,又不得观优闻乐作遣。无聊之极,便生了个破闷之法。日间以习射为由,请了各世家弟兄及诸富贵亲友来较射......贾赦,贾政听见这般,不知就里,反说这才是正理,文既误矣,武事当亦该习,况在武荫之属。两处遂也命贾环、贾琮、宝玉、贾兰等四人于饭后过来,跟着贾珍习射一回,方许回去。

可见,贾兰除了学习文才以外,也一直没有荒疏武事。而贾家势败后,贾兰或是因为没有了科举的念想,弃文从武,或是因在武荫之属,应征入伍,或是发配从军。参军后屡立战功,做了大将军,终于得以“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

三,贾兰李纨结局凄惨之谜。

而为什么又会”昏惨惨黄泉路近”呢?

要知道,贾兰生就个“牛心古怪”的脾气,元宵家宴,老爷(贾政)因没叫他,他就不来。可见他做事十分刻板,不知变通,不懂避敌锋芒,在战场上受了重伤,以致有福不能享,英年早逝。

李纨辛苦了一辈子,临老借着儿子的战功,得了不少赏赐,甚至封得诰命,凤冠霞帔,可是却要承受丧子之痛,得不偿失。

李纨虽号称“菩萨”,却是只求自保,人情冷漠,不干己事不会伸手。
这从“众顽童闹学堂”就可以看出,贾兰小小年纪,就对贾菌说:“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

贾兰的思想,就是李纨思想的影子。李纨不会在别人水深火热之时,拉他一把。
而巧姐被卖进火坑之后,或许萍儿曾找李纨借过钱来搭救,而李纨却没有答应。

贾兰和巧姐,这对贾家的第五代儿女,他们的命运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是飞黄腾达,却青年早夭;一个是荆钗布裙,而逢凶化吉,这也就是李纨判曲中所说的,“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不积阴鸷,伤及儿孙,虽然挣得了凤冠霞帔,却也是一世孤零,无子送终,也就难怪“枉与他人作笑谈了”!这或许就是曹雪芹这样设计贾兰命运的目的。

自名秦罗敷


《红楼梦》十二钗中李纨下场虽好,但说不上完美。“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判词前两句即暗中点出李纨及其子贾兰,借此喻说李纨早寡,生下贾兰不久,丈夫贾珠就死了,短暂的婚姻生活象春风中的桃李花一样,一旦结了果实,鲜艳明媚花儿也就完了。

而贾府子孙后来都不行了,而只有贾兰“爵祿高登”,做为母親的李纨,也因此显贵。但,实事求是说,做为李纨死守封建节操,贤女节妇典范,“三从四德”的化身,品行如冰清水洁,又有何意义,用不着妒忌羨慕。

象这种大好年华而守寡,为儿子操持一生,待儿子荣达之時,自以为可享晚福时,却“昏惨惨黄泉路近”,结果也只能作为他人笑谈的资料。因此,李纨下场并不完美。

贾兰为什么富贵却又早亡,这并不奇怪,《红楼梦》本身,就是以宝黛爱情为主线,揭露的贾家家族的兴亡史,也是封建社会衰亡的必然趋势,结果是“留得一片大地好干净”,贾兰早亡也在预料之中。这大概就是作者原意。


老兵4200


作者是为了表达那种人生如梦的虚幻感。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贾珠去后,贾母怜李纨寡妇失业,所以对她十分照顾,不仅每个月给她十两银子的月钱,还给地收租子,加上贾兰又额外给了十两,和贾母、王夫人平等。不仅如此,在众人为凤姐生日酬钱办寿时,贾母也表示要替她出份子钱。

这让身为管家的王熙凤十分嫉妒,让老太太好好算算账。甚至主动表示不如干脆让自己替她出那一分钱,到时候多吃一点儿就赚回来了。当然,王熙凤的心机可以瞒得过贾母等人,却瞒不过身为宁国府女主人的尤氏,所以她故意在凤姐送银子的时候按数一点,发现果然没有李纨的份。

诚然,凤姐想得不错,李纨虽然表面朴素,但确实很有钱,她早已在内心替李纨打了无数的小算盘,或许还估摸着如果能把李纨那一笔银子拿出来放贷,收入应该相当可观。所以,当李纨为诗社的事带着一帮人找王熙凤要钱的时候,王熙凤替她算了一笔账,句句戳心,戳中了李纨的软肋。

李纨和王熙凤

她无以为辩,气急之下只好以平儿被打为理由,让王熙凤不得不就范。

按理说,这不太符合王熙凤的风格,她是个霸王似的人物,怎么会被李纨几句不合逻辑的话就驳倒了呢?

不过,她还真犯不上和李纨争,因为她才是荣国府的关键,诗社的钱本来也应该出的是公中的钱而不应是李纨个人掏腰包。她这样一算只是故意在众人面前让大家知道李纨的隐藏实力罢了。

关于管家这件事,本来,原先邢夫人也当过家,但是她当得不好,所以贾母就移权到了王夫人这里。可是,为了给贾赦脸面,还是让他儿子贾琏的媳妇来管家。这样的话,两边都可以照顾到,这也许是一开始贾母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贾赦那边不反对的原因。

王熙凤和贾琏

在这种情况下,吃亏的就是李纨了,无形中做了贾母平衡术中的牺牲品。

正因如此,贾母才会觉得亏欠她,王熙凤也才会觉得亏欠她,因此不与她一介寡妇分争,但却拼命巴结讨好贾母。

虽然在钱财上面,贾母没少补偿她们娘俩,可是关爱上,还真的是亏欠得更多。

王熙凤可以在贾琏追打的时候逃到贾母那里。可李纨呢?谁知她的冷热?

王夫人因为嫌贾兰的奶妈夭乔,不打声招呼就给清退了,何尝顾忌过李纨和贾兰的心情?

王熙凤嫉妒李纨的银钱,李纨未尝不嫉妒王熙凤得到的关爱。她多次表示,羡慕凤姐有个平儿一样的臂膀,也说明她是真的很欣赏平儿这样的女孩。

平儿和探春

在贾府中,李纨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沉默的。因为没人敢指望,也没人能指望,所以她必须靠自己。靠自己的银子,以及自己的儿子。

巧不巧?她们母子还真的迎来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日子。

贾府败落了,当日风光无限的琏二奶奶也死了。她的孤女巧姐沦落到了烟花柳巷。

在这种情况下,救还是不救?

或许,她的心中有过犹豫。但转念又一想,关她什么事,又不是她害的,凭什么让她倾囊去赎?这些钱可是她耗尽青春年华换来的。

更何况,王熙凤还曾经剥夺过很多本该属于她的东西。

于是她就“只自吃一杯,不问你们的废与兴”。

这其实非常符合她的性格。以前,她也这样,而且她这样的时候,总有别人出头把事态平息。现在,能指望她改变吗?

也许,人越老,就越容易执着于金钱,执着于到手的荣华富贵,也更执着于自己拥有的,包括钱财和生命。

正因为她执着于此,所以作者说“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不“积阴骘与儿孙”,自然荣华富贵也更容易消逝——“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腰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 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李纨

儿子贾兰很快就去世了,她自己也“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可是,她真的做错了吗?

她得到的,不过是她应得到的;她失去的,也只是她终究会失去的而已。

曹翁对她,有的恐怕不是挖苦,而是规劝和惋惜,更由此生发出一种对于世事无常的感慨。

是啊!电光火石之间,一段欢喜悲辛何人能懂?



半瓣花上阅乾坤


李纨在《红楼梦》中是一个比较黯淡的角色,因为青春守寡 ,所以在大家的印象中,她好像不问世事,一心只知侍奉公婆,陪伴小姑,教导孩子。但只要你认真阅读,就会发现。李纨的寂寞,是被迫无奈的,并不是她天性中甘于寂寞。

出生于国子祭酒(类似于现在的大学校长)的家庭,虽然说只读过一些教导女子遵守封建规则的书,但是知识分子的家境依然把李纨培养成一个知书达礼,有鉴别能力的人。当家理财几乎是那个时代少奶奶的必修课。

可是由于贾珠的早逝,李纨只能守寡,她的一切渴望只能压抑在心中,渐渐变成一种死灰状态。

在35回探春组织大观园中的少男少女组织诗社时,李纨积极参加,并要求做社主,并且把集会的地点定在自己的稻香村,并且要求一切规则都要遵守他的。她虽然不擅长作诗,但最会品评;他的提议得到了其他人的认可,说明李纨品鉴能力的确是一流的。

45回诗社要l拉王熙凤入会,出面交涉的人也是李纨。在他和王熙凤的交涉中,语言丝毫不落下风,王熙凤也拿他没办法。说明李纨的木讷,完全是因为守寡的身份,而不得不隐藏自己的光芒。

李纨的一切悲剧都是贾珠之死而引起。那么贾珠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在家庭聚会的时候,贾政突然想起了没有见到贾兰,李纨回答是,老爷没有叫他。这显然不是正常的祖孙关系。那么这种生分只能来自于李纨的教导。

小说中很多处都可以看出,贾府管教儿子靠的都是打骂。宝玉挨打时,王夫人的哭喊中就想起了贾珠。18回写道,元春即使在宫中也经常写信给父母,让他们在教导宝玉时“千万好生扶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这个“不虞”严重了可能就是生命。

从王夫人对赵姨娘的痛恨,对金钏儿晴雯的痛恨,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所受到的最大伤害,就是这些颇有姿色的女子。

39回,李纨曾对平儿说,贾珠在世时,也是有几个屋里人的。可是大爷一没,没有一个守得住的。看来贾珠喜欢的可能也是一些颇有姿色,但没有诚心的人。李纨也说自己不是不能容人的人。如果贾珠是因为跟有姿色的女子荒唐而被假证打死,家族中一定会想办法掩饰这个丑闻。那么李纨心中的恨意恐怕无人倾诉。

青春守寡,对女人来说,本来就是一场悲剧。况且在贾府这么复杂的大环境中生存,李纨定然是心力交瘁。他把他最重要的精力都用在了辅导孩子上,当孩子一旦高中,心里的精神支柱瞬间崩塌,早逝也是必然的结局。最终都会万事成空。

枉与他人作笑谈,李纨的一生,没有人真正的理解过他,她的苦也无法倾诉。大家羡慕的也不过是瞬间的浮华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