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母女争执,如何看待李纨的劝架?

阅读后遗症


《红楼梦》中通透磊落的探春,最大的心病恐怕就是赵姨娘。

这位生母对她而言更像是一个不定时炸弹,动辄因为风吹草动跳出来兴风作浪,以一己之力将局面搅和的乱七八糟。

每每抱着贪便宜的心态、却缕缕干出损人又不利己的荒唐事。

母女二人价值观体系不同,世界观格局不同,人生观的高下也不同,从兴趣爱好到处事风格到办事原则都不同,总会爆发激烈冲突。

探春协理府中事物之时,比刻意刁难她的吴大娘更让她难堪伤心的,大约是赵姨娘。

因为赏兄弟二十两银子的事情,赵姨娘来当堂大闹,倚仗着自己生母的身份、句句话辖制探春,彼时一旁的和事佬李宫裁自然尽心竭力劝架,但她话一开口偏偏就戳中了探春最忌讳甚至最痛恨的一根刺。

探春当即不顾长幼之序、当众斥责李宫裁“这大嫂子也糊涂了”。

那么,李纨究竟说了什么,让探春炸毛说糊涂呢?

李纨顺着赵姨娘的话头帮她顺毛,劝她消气,说“他满心里要拉扯,口里怎么说的出来”。

一句探春有心拉扯赵姨娘,为何能引发探春勃然大怒?

这仅仅是嫡出庶出的面子问题吗?是势利的对生母的嫌弃吗?

都不是。

这句话违背了探春最看重的本质性的原则。

第一点,避嫌原则。

探春并不爱搬弄权术,也并不好大喜功。但既然接下协管大观园的任务,她势必要大刀阔斧好好做出一番样子。

一是因为她心中对贾府诸般行事风格早有不满。

二是因为她自有一番事业心和抱负要施展,不肯浑浑噩噩和稀泥。

领下这份工作之后,探春自动预设了三个“标靶”,这其中两个是显性的、另一则个隐性的。

显性的是王熙凤房里和贾宝玉房里人,聪明人早早料到探春会拿他们屋里人的要求开刀、以彰显她“硬骨头照样砍”的决心。

而隐形的则是探春的自己人。

在这样的关头,训练有素的探春屋里的侍女们比如侍书等,必然不会来给探春添乱。

能自己人都管理不好,如何让别人信服?

这也是探春素日能掌控的局面。

比如查抄大观园的关头,众多小姐里只有探春敢说“我的人若偷了东西我头一个就是窝主”。这份硬刚的态度背后,是探春自己手下人员清晰的了解、到位的掌握。

否则,怎么能有底气打包票她那里的人一个犯事的都没有?

然而探春的“自己人”里,偏偏有一位她不能控制的,赵姨娘。

赵姨娘在探春上任开创新风气的第一天,马不停蹄跑来拖她的后腿,跑来以徇私的心态来打脸她的“为公”姿态。

倘若当天来的不是赵姨娘,而是任何一位张三五四王麻子姨娘,探春的态度都可以不这么强硬,她都更有可能以更周全的方式在推行自己“铁血”原则的同时、也顾及对方脸面。

但唯独赵姨娘不行。

所以,这边探春唯恐不能撇清“做事徇私而不徇理”的嫌疑,那边李宫裁扔来一句“谁不知道你想偷偷摸摸为赵姨娘多谋求一点好处”,戳中了探春的死穴。

当然,亲疏并不是探春唯一计较的事情,这还关乎她的另外一条原则。

第二点,公平和效率原则。

探春上任之后干的事情乍看都在“得罪人”,每位小少爷上学的银子原本可以拿两份、被她裁了一份。

断人财路这样的事情,有多落人口舌、可想而知。

此后探春拉着李纨和薛宝钗为大观园“创收”,乍看有笼络人心的效果,实则不然。

对于基层的婆子们来说,能拿到承包权力的,是一小部分有专业花卉技能的人,大多数人只能眼红。

对于贾母等大boss们来说,家族脸面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实际利益,这样一件有实惠但显得小家子气的事情,贾母等人未必会大动干戈驳回、但恐怕也很难真心赞赏。

但实干家探春依旧着手将花草树木都承包出去,在她眼中构建一套公平高效的运转体系远比“得不得罪人”更重要。

她原本就不甚在乎是否能落得“姑娘好能干”的虚名。

她是红楼梦里唯一一位直接忤逆长辈的姑娘,得罪邢夫人、打王善保家的毫不手软毫不惧怕。

请注意,林黛玉性格清高得罪人,但她和长辈们没有家族事务管理上的利益冲突,她只是疏远、并无忤逆。

而探春是真正的唯一,只有她敢。

她不在乎邢夫人怎么看她,她只在乎对不对。

葬礼这二十两银子,李宫裁原本准备依着吴大娘所说随便混过去,但探春不。

二十两银子重要吗?

当然不重要。

但探春偏偏要“找麻烦”,去查旧例、去问清楚情况:此前的姨太太们死了兄弟分别赏多少、是家里的还是外面的。

这是对公平规则的重视。

在探春眼中,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公平的规则,才有可能为贾府构建一个长久的光明的未来。

查抄大观园时,她那番泣血之语,本质上就是这样的观点。

从观点认知到具体事物的执行,探春非常知行合一。

所以,关于这二十两的多多少少是是非非,李宫裁的劝说对探春来说特别刺耳。

她势必要第一时间当众辟谣,且话术相当激烈。

说完“这大嫂子也糊涂了”之后,探春接下来的用词更是每一句都叫赵姨娘分外难堪。

“我拉扯谁?谁家姑娘们拉扯奴才了?他们的好歹,你们该知道,与我什么相干”。

这段话的重点也非常明确:定亲疏、尊卑、内外的分别。

她首先定义了双方的身份:她是小姐,赵姨娘是奴才,然后又强调了亲疏之分“他们你们我”,几个代词,手起刀落,划出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作为母亲,听完这段话正常的反应是寒心吧?在你眼中我只是奴才,只是“有什么相干”的他们。

可是,赵姨娘的关注点呢?钱。

她还在死死纠缠那二十两。

“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了二三十两银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

母女一场,在她眼中不比二十两银子重要。

这就是赵姨娘”奴才惯了“的人生观。

话已至此,冲突无可避免。

坦白说李宫裁这一句好心的劝架,偏偏不巧将事情推向了最糟糕的方向。她当然不是故意,只是劝架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她没掌握好。

抱着好意来,却点燃了一颗炸雷。

这样偶然的一句失言,其实也是探春和李纨两个人格局的本质差别:李宫裁只求自保、只爱和稀泥,而探春有真正的战略眼光、愿意以自己的损失为代价、替整个家族谋求真正有用的事情。

可惜,她的家族,从未给过她真正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