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儒朱熹真的是一个扒灰的伪君子吗?

今日新鲜事


“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这话用在南宋理学家朱熹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朱熹的“名片”相当光彩耀目: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派学说代表人物、儒家集大成者。

讲真上面的称号当之无愧,比如称之为理学家是因为他把孔子和先师二程(程颢、程颐)的理论融汇贯通加以吸收创建了“程朱”学派。

朱熹用毕生的生命从事教育、讲学、著述,在他50多岁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家学说,他的学说包罗万象,主要就是教人们如何做一个道德君子。



比如其中最有名的一句话“灭人欲,存天理”,这句话大意就是人的欲望有三种:食欲、性欲、权欲。人的最高境界就是灭三欲。

为了真理(天理)人应该“渴死不饮盗泉之水,饿死不食嗟来之食”;“君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朱熹是如此敦敦善诱教育南宋的老百姓,他的行为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宋孝宗把他的著作当做教科书来推广,他的学说是科举必考的基础知识。

朱熹的声誉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当时被人们称之为朱夫子,他是孔子之后继往开来的又一人。52岁时成了宋孝宗的老师,既是儒家学者又是一代帝师,这在南宋以降绝无仅有。

有道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朱熹何止是“难副”这么简单!

扒开朱熹的历史简直是让人破口大骂:“原来朱熹是伪君子,骗了我们好多年,当时南宋百姓和朝臣纷纷要求皇帝杀朱熹以平民愤……”朱熹的所有学说被定为“伪学”。



朱熹如何触怒了天下人呢?

说出来也许你不相信,“一个大儒居然和尼姑偷情,还和他的儿媳妇有染,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扒灰”。这是真的的吗?一代圣贤会做这些禽兽不如的事吗?

这事确实有,并且是他自己亲口承认的。

当时66岁的朱熹是宋孝宗的侍读老师,在皇帝身边负责解疑答惑。时任监察御史的沈继祖上书弹劾朱熹十大罪。

《宋史》卷三十七:(朱熹)不敬于君、不忠于国、玩侮朝廷、为害风教、私故人财……

同时沈继祖作出了具体说明:朱熹曾“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家妇不夫而孕”。



意思是说朱熹曾引诱两个尼姑作侍妾,出去做官时还带在身边招摇过市;朱熹家中的儿媳则在丈夫死后还怀上了孕……

最后,沈继祖建议皇帝将朱熹斩首,以绝“伪学”。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庆元党案”。

咱们看看朱熹什么态度呢?朱熹不打自招,痛哭流涕承认自己“私故人财”、“纳其尼女”等等数条,并说要“深省昨非,细寻今是”,表示要悔过自新。这可是白纸黑字他自己承认的,不存在着“行刑逼供”的问题。

想想看,朱熹名望很高,没有人敢给他动刑,退一步讲,如果他没有做这些事,监察御史是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官员,沈继祖是学法律出身的官员,他胆子再大也不敢凭空捏造诬陷一代帝师吧?这其中肯定是朱熹做了这些事了。

不过朱熹没有承认“扒灰”这件事,朱熹做没做这事,也许只有当事人双方知道,古语云:抓奸抓双”。朱熹唯一能洗清不白之冤的就是让儿媳妇生下孩子,然后做亲子鉴定,可惜宋代没有DNA检测,朱熹坚决否认,沈继祖也没办法。



我们退一步说朱熹是受陷害和污蔑的,是党争的牺牲品。朱熹为何要承认“纳尼姑为妾”呢?他纳妾应该瞒着众人吧?实际他也没打算瞒过人,上任时还大摇大摆带着尼姑去上任,所以他承认这事应该是存在的。

纳尼姑这事在朱熹眼中是小事吗?我觉得历朝历代,纳尼为妾都是有悖人伦的事,作为道德圣人的朱熹,这样做无疑是自毁前程。真不知道当时朱熹是怎样想的!


即便朱熹不承认“扒灰”之事,他的伟大形象崩塌了。他的悔过自新不足于得到宽恕。

朱熹被弹劾撤职。朱熹的学说被定为“伪学”,徒子徒孙做鸟兽散,得意门生蔡元定被逮捕,解送道州。新上任的皇帝宋宁宗竟然下旨,凡荐举为官者,一律不取“伪学”之士。曾经显赫一时的朱熹成了人人喊打的老鼠。

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带着耻辱,带着无法言说的秘密死去,享年71岁,身后除了留下了等身著作外,还留下了一段任人评说的历史!

  


秉烛读春秋


关于朱熹“扒灰”的传闻,出自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的奏章。1196年冬,监察御史沈继祖上书宋宁宗,弹劾朱熹十大罪状,其中包括 “不忠于国”、“不敬于君”、“玩侮朝廷”等,还说朱熹曾携两位尼姑去旅游,然后引诱,有了苟且之事,后纳尼妾,此为“诱引尼姑以为宠妾”之罪;还说朱熹的儿媳在丈夫死后怀了身孕,此为“家妇不夫而孕”,丈夫死了还会怀孕?无非是公公的功劳嘛,于是,朱熹便有了“扒灰”的恶名。“诱引尼姑以为宠妾”、“家妇不夫而孕”,就是后人指责朱熹为“假道学、伪君子”最喜欢引用的罪证。

朱熹到底是不是一个“扒灰”的伪君子呢?或者说,他到底有没有扒过灰呢?时代久远,靠资料的考证,想必很难得出所有人都信服的事实,那么,我们要得到接近事实的真相,便要深入了解一下,这个“扒灰”的名声,到底是怎样产生的,有动机和目的,才可能接近真相。

就学问而言,朱熹当是那个时代最突出的博学鸿儒,他从小就聪明异常,与一群同龄孩子玩沙子,人家堆沙山,他却一个人画八卦图。14岁那年,父亲去世,临终将朱熹托付好友刘子羽,后又投于胡宪、刘勉之、刘子翚等名儒门下学习,自此学业大进。1148年,朱熹考取了进士,这一年他才19岁,授同安主簿,从此走上仕途。

朱熹出任过很多职务,诸如知南康军军、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等,有趣的是,朱熹还出任过武学博士,而且并非虚衔,而是真正负责以兵书、弓马、武艺教育学生的官员。不过,朱熹不太喜欢做官,他喜欢给学生们讲学,埋头著作,这是他最喜欢的事情,所以,他总是不断以各种理由辞官。

就性格而言,朱熹颇好为人师,尤其盼望给皇帝当老师,宋孝宗在位时,朱熹上书,每每以“留心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之学,近君子,远佞臣”来教导皇帝。后来,宋宁宗继位后,扶助宋宁宗的宰相赵汝愚推荐朱熹任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然而,韩侂胄同样是扶助宋宁宗上台的功臣,他为了削弱赵汝愚的势力,获得宋宁宗的支持,于庆元三年(1197),开启了党禁,斥朱熹道学为“伪学”,置“伪学逆党籍”,上自赵汝愚、周必大,下如朱熹、彭龟年等,共计五十九人,对他们或罢官,或充军,一律处罚,史称“庆元党禁”。

要发动这么一场声势浩大的权力斗争,舆论的铺垫是必要的手段,故此便有了史沈继祖弹劾朱熹十大罪状一事,也才有了朱熹“扒灰”的恶名。因宋朝御史有“风闻弹事”权,就是可以找一些捕风捉影的事来弹劾官员,也就是说,御史无须证据,就可根据民间谣言来弹劾官员,弹劾错了,也不追责。因此,所谓“扒灰”之说,或许是这种制度下的产物,其真实程度,值得怀疑。加上宋朝处理官员,往往以贬官了事,所以也没有人去查找“扒灰”的证据,这就更可能是“假新闻”了。


帝国的脸谱


朱熹三宗罪决定了他是一个中华文化的反动派!

邪化儒教,泯灭人性,口是心非,是朱熹的三宗大罪。也由此注定他不是一个什么理学大师,儒家传人,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投机分子,文化反动派。

一,邪化儒教,让中华民族身陷“宗教黑暗”

孔子以降,儒教核心是“仁者爱人”,“人皆恻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统治者,儒家强调的是体恤子民。对于臣民,强调忠君爱国,泛爱众生。“克己复礼”,“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礼之用,和为贵”。

这些都是建立在尊重天然人性基础上的教化指引。一个君主英明爱民,臣民充满爱心的社会,是非常有进步活力的社会。

但是,到了朱熹这里,他强调的是“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天下唯有君王,但无他人。

朱熹一生解说四书五经。最突出他邪化儒教的例子,他把《诗经》中的男女爱情描写,全部解释为君王公主的恋爱观,他除了紧紧围绕君主说事,其他不会。

二,朱熹泯灭人性,突出表现就是在“存天理灭人欲”指导下的种种乖张

正是在他的邪教化儒家文化下,全部社会陷入死气沉沉,行为乖张的落后状态。列女传中各种守节故事,就是社会畸形的典型。

他号召女子为了守节就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包括生命。

他号召臣民为了忠君就要彻底愚忠。不得进行任何逆行。

他让全天下人不要思考,不要独立,只要专心做好奴才。

这样的人,皇帝喜欢,人民遭殃。

三,口是心非是朱熹最丑陋的人设表演

他让天下人存天理灭人欲。但是,他自己却为所欲为!为了一己之私,他投机钻营做官,见色忘义泄欲,为了美色争风吃醋,为了泄欲不顾伦常。纳妾尼姑,占有儿媳,在他都是“顺理成章”。

这样一个伪君子,难怪被弹劾兜售伪理学,经营谋私欲。

朱熹的伪学,完全背离儒家本义,脱离社会正义,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大破坏!大倒退!这是一个必须被鄙视的人。


电雷鸣闪


我查到了,朱熹扒灰的事是有记载的。记载在《四朝闻见录》的《庆元党》这篇文章里,而在正史《宋史》或是《宋史全文》上并没有这种说法。

《四朝闻见录》上面记载了当时沈继祖弹劾朱熹的奏章,奏章上面直接对朱熹的人品进行质疑。其文有语曰:“以至欲报汝愚援引之恩,则为其子崇宪执柯娶刘珙之女,而奄有其身后巨万之财。又诱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谓其能修身,可乎?冢妇不夫而自孕,诸子盗牛而宰杀,谓其能齐家,可乎?”在这儿就有记载朱熹扒灰的事。


但是,我觉得这并不是事实。在正史《宋史》和另一部民间修史《宋史全文》都并不采信这篇奏疏里的说法。

在这篇弹劾朱熹的奏疏交上去以后,朱熹就被罢免了。《宋史》直言道朱熹是因为得罪韩侂胄被诬陷的“继祖诬熹十罪,落职罢祠”。


而在《宋史全文》中也是倾向于朱熹是被诬陷的,甚至在《宋史全文》里还写了这篇奏疏的编成经过,“纮锐然任责,物色无所得,经年酝酿,章疏乃成”。

这句话说的很有意思,既然朱熹真有奏疏上所说的十大罪,这些罪名应该很好查才对,“怎么可能物色无所得”呢?后来为了写这份奏疏还花了一年的时间,诬陷的成分可能更大一些,这就是我的意见了。


论史





朱熹绝不是一个“扒灰的伪君子”。活在世上的每一个人,无论他处于那个时代,他们生存的目的截然不同:有的人为了研究学问追求真理而活;有的人自私自利,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活。

朱熹就是一个专心做学问的人,在公元1196年,也就是宋宁宗的时侯,时任监察御史的沈继祖弹劾朱熹十大罪状,如“不敬于君”、“不忠于国”、“玩侮朝廷”、“为害风教”、“私故人财”等等,其中还包括“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家妇不夫而孕”。这后两条是指朱熹为老不尊,贪财好色,不但勾引尼姑作妾,而且做官时还带在身边招摇过市。儿媳妇在丈夫死后怀孕,怀疑是朱熹“翁媳扒灰”导致。鉴于朱熹罪孽深重,沈继祖主张将朱熹砍头。

这就是宋朝历史上有名的“庆元党案”。“庆元党案”是由于宋宁宗时外戚韩胄把持朝政,朱熹的挚友宰相赵汝愚则是其独揽大权的主要障碍。韩胄想要打击赵汝愚,却又顾忌其门生故吏众多,所以就谋划通过设立“伪学”之说,同时借机打倒赵汝愚、朱熹极其门生。原定由监察御史胡某上奏,后因胡某升官失去御史资格暂时搁置。恰巧沈继祖升任监察御史,韩胄便私下让胡某将奏章转交给沈继祖。宋宁宗不问青红皂白竟然准奏,赵汝愚遭贬永州,朱熹被弹劾挂冠。宁宗还当朝宣布道学为伪学,禁止传播。之后还把道学生视作“逆党”进行全面清洗,受到牵连的官吏有59人,朱熹是作为“伪学逆党”的领袖受到处罚的。



这里有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当时朱熹是宁宗的老师,宁宗为何对自己的老师下手?这是因为朱熹确实就是个书呆子,他秉性耿直,曾经在宋孝宗时期连上六本奏疏,弹劾贪赃枉法的台州知府唐仲友,得罪了一大批权贵。宁宗继位后,经宰相赵汝愚推荐,朱熹出任焕章阁待制兼待讲,即是皇帝的顾问,又是皇帝的老师。朱熹虽然65岁了但心智并不成熟,他总想以老师的身份当皇帝的家,一边面奏“克己自新,遵守纲常”一面还要干预皇帝的生活,劝诫皇帝远离近臣,逼得宁宗只能客气的说:“您老年岁大了,我担心您难以站着讲授,还是去做个宫外官吧!”但是朱熹依然不知趣,动不动就以辞官胁迫皇帝,宁宗只好假意挽留。



朱熹的言行也就引起了韩胄等人的记恨,他被人视作眼中钉,肉中刺。宁宗一接到弹劾朱熹的奏疏就立即下昭罢黜了他的官职,更可恨的是朱熹还在上表认罪时承认自己“私故人财”、“纳其尼女”等罪行,并表示要悔过自新。

不过朱熹是否纳尼为妾这件事,历来争论不休。不喜欢朱熹的人,总拿这事诋毁侮辱朱熹。我倒是觉得,朱熹是清白的,他是真正做学问的人,品行是无可挑剔的。

附录:朱熹(1130-1200)宋代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宋代集理学之大成者。主要著作有:【童蒙须知】、【小学】、【近思录】、【论语集话】、【孟子集论】、【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资治通鉴纲目】等。


嘤其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哲学家朱熹作为中国儒教史上的大家,我听《中国儒教史》著者李申教授讲过一些,其中,有一次李教授专门给我们中国哲学专业的学生讲朱熹和唐仲友、严蕊的公案。


我不同意说朱熹是一个扒灰的伪君子。在此,有几点我想说一说——

第一,封建社会就有句俗话:“带话越带越多,带东西越带越少。”人易于听信别人关于“负面新闻”的报道或传言。朱熹和唐仲友的事,后来(清朝)搬演成戏剧,就说明“越带越多”这个特点。

第二,历史发展到“两半社会”,作为儒教史上的榜样,变成了“靶子”。五四运动时期及以后,“存天理,灭人欲”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唾弃对象,自然也祸及它的发明人朱熹老夫子了。



第三,到了新中国,“破四旧”更加针对“天地君亲师”、三纲五常、“理一分殊”那一套。朱熹作为彻底的反面人物,被“戏说”一番甚至几番,已经是比较客气的了。


至今,我的书案边,还放着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时不时翻一翻。这就说明:做文史研究的人,不能绕过朱熹。“墙倒众人推”是国人的劣根性,很多人都批判过。所以,我们今人不能因为儒教“孔家店”已经倒掉了,就你一把我一把上手去拆朱熹、王阳明的台。“古为今用”才能把中国“文化自信”搞上去。对吧?


慈善文化研究


朱熹(1130至1200),字元晦,号晦庵,谥“文”,江西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之集大成者,程朱理学创始人之一。

在官场混,总会有一些雨横风狂的时候。空穴来风,信口雌黄,诬蔑陷害之类的事时不时会冒出来。有关“扒灰”的传闻,北宋时期就闹过几回。又是欧阳修扒灰,又是王安石扒灰,又是苏轼扒灰,闹得沸沸扬扬,不亦乐乎。想来朱熹应该也是这样的情况。

《宋史》卷三十七有载:“监察御史沈继祖劾朱熹,诏落熹秘阁修撰,罢宫观。”就是指南宋宁宗庆元二年十二月(1196)年,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十大罪状,如“不敬于君”,“不忠于国”,“玩侮朝廷”,“为害风教”,“私故人财”籍。其中还包括“引诱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宫则与之偕行”,“家妇不夫而孕”等。意思是朱熹曾经引诱两个尼姑作侍妾,做官外出时还带在身边招摇过市;朱熹的儿子不在了,儿媳妇儿还能够怀上孕……

最后,沈主张将朱熹斩首,以绝“朱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庆元党案”。

我以为,这些罪状有些经不起推敲。一个钟鼓在堂,名(鸣)声在外的朝廷命官,纳了尼姑做小妾就行了,还敢公开耀武扬威?别人家翁媳扒灰,外人一清二楚?怎么知道的?儿子不在,儿媳怀孕,肯定是公公的吗?下人不能干么?这些多是政治斗争的手段而已,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就当是传闻罢了,别太当真。

元芳,你怎么看?


绮阁书生


当然不是。儒家学说其实是修行的学问,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和缺陷,使自己得到升华,成为君子,最后得以自在心安。

孔子总结自己的一生是这样,“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获得了身与心的自由。

凡夫对于自由的理解和哲人的理解是不同的。凡夫的自由是从心所欲,如何才能从心所欲?要么靠权,要么靠财。哲人的自由主要指心的自由,从心所欲不逾矩。换成白话说,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这叫自在。

如何能够自在?灭人欲,存天理。所以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是对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进一步阐述,也是达到自在的必然途径。这是修行才可能达到的境界,不是作伪可以实现的。

去看看西方哲人康德的思想,与朱熹的思想是异曲同工的。康德认为,人同时被感性和理性所支配。感性是通过感官获得经验性的认知。理性是通过对感性认知的归纳整理推演,然后获得超越感性认知的完备性和无条件性。所以康德认为人应该被自己的理性引领。人的感性其实动物也可以有。对比一下,感性和人欲差不多,理性和天理很相似。

灭人欲存天理完全是正确的。人犯错误都是因为自己过度的欲望所驱使。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永远不能满足。当然也是不能得自在的最大障碍。

谤随名高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很多名人高士被无端的污蔑诽谤甚至丢了性命。孔子被人说杀少正卯,释迦牟尼也曾经被人污蔑指责。二祖慧可被人诬告到官府杀头。这并不奇怪。人们总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现实其实是面镜子,反应出来的是人的内心。


用户4699809132


说实话,我比较不喜欢朱熹这个人,连带也对他的理学不感冒。文题已经提到历史一直有朱熹扒灰的记载,后来通过多方资料翻阅得出一个结论,他先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将他活脱脱变成了一个先立了贞洁牌坊,又偷偷做了婊子的人。

既朱熹倡导的是把人的欲望消灭掉,并且从他从政,乃至给宁宗讲学也是一副声色俱厉的样子,但是朱熹的形象人设随着沈继祖的弹劾而崩塌。


《四朝见闻录》里说,沈继祖和宁宗弹劾他,朱熹活脱脱一个伪君子,打着“存天理,灭人欲”的大儒口号,自己还偷偷和尼姑搅和到了一块,还是俩。更令人啧舌的是,他的儿媳妇本是寡妇,居然无端怀了孕,莫非是上天播种不成?思之令人发笑。沈继祖不可能口说无凭,只怕有了七分的大概。大家料想,和尼姑勾搭这种丑事都能干出来,大家还会认为他扒灰的事有假么?

而朱熹对此也是有点不打自招的意思,不作辩解就主动辞官了,然后给广大吃瓜群众留下一句“深省昨非,细寻今是”,这意思很明显啊,想让人不得不往多了想都难!


就这一个,朱熹扒灰的黑锅算是背定了。

扒灰在古代,暗欲翁媳偷情。《红楼梦》里秦可卿便传与其公公扒灰。扒灰由来自《吴下谚联》,古代寺庙人们烧香拜佛的香纸,多油锡箔,日子久了便在香炉灰里积少成多,锡乃贵重物,便有人偷偷去扒拉香灰,把锡偷出来卖钱,媳同锡,故而后人多以扒灰暗喻翁媳偷情乱伦。


不书


朱熹真是一个扒灰的伪君子吗?我可以先给出答案来。绝对不是。所谓的朱熹扒灰,完全是小人因为政治斗争的原因对他的诬陷,这与几十年前农妇在大街上骂架的套路是一样的,无非是相互辱骂对方偷人养汉之类。根本不值的一驳。也正因此,朱熹也不可能对于小人的辱骂一一反驳。于是,千年之后,又因为政治的原因,朱熹成了中国千年政治腐败的背锅侠,近代落后的替罪羊。在孔家店被一锅端的形势之下,做为店中二号人物的朱夫子被人抹黑,诟病,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了。也正因此,“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就成了朱熹的脸谱画像。

关于朱熹扒灰的事情,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中,厦门大学的傅小凡教授曾有过讲解,他用具体翔实的史料为朱熹辩诬。让我们透过历史的迷雾,看清真正的大儒形象。

农妇们大街上互骂,或者不为什么大事。而朱熹被抹黑,绝对是与重大的政治事件相关联。是复杂的政治斗争的结果。

宋朝到徽宗的时候,政治已经腐败了。所以,从徽宗开始,开启了皇帝退位给儿子自己当太上皇的先例。所以,后来的高宗,孝宗,也都在生活就让位给了儿子,自己当了太上皇。宋孝宗当了太上皇之后,他的儿子光宗赵惇上台。但赵惇与父亲的关系并不好,当宋孝宗死了之后,他也不出面主持后事。于是,群臣在太皇太后的支持下,让他儿子赵扩继位当了皇帝,是为宋宁宗。赵惇被迫当了太上皇。

在这个改朝换代的过程中,韩侂胄立了很大的功劳。因为韩侂胄是太皇太后的外甥,在韩的串连和劝说之下,太皇太后支持了赵扩的上台。韩侂胄在建立了这件功劳之后,希望在政治上会有更大的作为。当时,主持朝政的宰相是赵汝愚,他是宋朝宗室。韩侂胄为了自己能够上台,与赵汝愚进行了明争暗斗,政治斗争非常激烈。而朱熹是支持赵汝愚的。以下是《宋史朱熹传》内容:

从中可以看出,在宁宗继位后,朱熹已经看出了韩侂胄觊觎权力之心。并向赵汝愚提出了建议。让他对韩侂胄“厚赏其劳,勿使得预朝政”,但赵汝愚当时并未把韩侂胄放在心上,最终导致韩侂胄上台,自己的失败。

韩侂胄上台之后,进行了严厉的政治清算。朱熹的被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韩侂胄上台之后,主张北伐,而且为岳飞平反。但他毕竟也是志大才疏,最后北伐失败,把自己的老命也搭上了。

朱熹扒灰事件,出自监察御史沈继祖联合胡紘弹劾朱熹的奏章。在奏章中,他们列举了朱熹的六大罪,其中有诸如“不孝其亲”“不敬于君”“不忠于国”,“玩侮朝廷”,“哭汝愚”,以及“为害风教”等等。这些罪名,大都是政治迫害中的打棍子,扣帽子之举,不值一驳。当时,赵汝愚被迫害已死,朱熹在政治上倒了霉,正所谓,破鼓万人锤。但是,在人倒霉的时候,落井下石的,肯定不是君子,而是小人。正是因为小人之言,朱熹才不屑于一驳。

傅小凡老师在讲关于朱熹“不孝其母”时说到,胡紘力证朱熹“不孝其母”的罪证,朱熹让其命吃陈米。朱熹在福建时,曾办武夷精舍,聚徒讲学,胡紘也曾慕名前去受教。但朱熹为官正,奉禄低。生活比较清苦。于是,胡紘就有了朱熹不孝其母的第一手资料。现在,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不断没有觉得朱熹的虚伪与不孝,恰恰感觉到他人格的伟大。

其它不敬君,不忠于国的事例,大都是这样。朱熹有好多次,朝廷征其为官,朱熹力辞不受。不受的原因,是朱熹知道,他的政治主张不会被接受。所以,朱熹一生当的都是管理寺庙之类的小官。他的名声,还是由于他儒学大师的身份确立的。但打击他的人,把朱熹拒绝朝廷的征召,解释为嫌官小。这当然是胡说八道。

关于朱熹扒灰。应该是“有害风教”名目下的具体内容。文人的诬蔑,比泼妇骂街厉害的多了。“诱引尼姑,以为宠妾”“冢妇不夫而孕”,短短十来个字,就让朱熹从儒学大师的位子上掉落下来,成了男盗女娼的伪君子。

据傅小凡老师讲,朱熹的岳父是当时大儒刘勉之,朱熹的夫人叫刘清四,夫妻感情很好。朱熹四十八时,刘清四去世。之后,朱熹终身未再娶,也未纳妾。

而勾引尼姑为妾之事,是因为朱熹做为官员,基于儒家的伦理,认为大量的女人出家为尼,不利社会的发展,曾勒令一部分尼姑还俗。因此,损害了一些人的利益,因此被人抹黑。

关于冢妇不夫而孕之事。傅小凡老师也用大量史料来证明其伪。朱熹老家是徽州骛源。他自己长期在外做官。为了家族香火的接续,他的家人不全带在身边。因此,朱熹和儿媳妇,根本不在一起。这一点,看看电视剧《于成龙》就会明白。

朱熹的儿子叫朱塾在老家长大成人之后,到浙江金华拜著名的儒家大师吕祖谦为师。并在金华成亲。娶了当地潘家的女儿为妻。生下儿子朱鉴。潘氏29岁时,丈夫朱塾去世,当时朱鉴才一岁。潘氏便与儿子朱氏老家骛源生活。现在骛源还有朱家之后,就是朱鉴的后代。潘氏从29岁丈夫去世,到96岁去世,守寡67年。因此,“冢妇不夫而孕”之说,只能是小人的诬谄之辞。

宋史的提到这事的时候说:“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我相信元朝的脱脱不会有任何理由去冤枉沈继祖。

朱熹被人骂,是因为他创立的理学成为明清时期统治思想有关。这个问题就很复杂了。但从人格上来讲,朱熹的人格绝对比沈继祖之流高尚的多。现代有一位儒学大师叫马一浮,他十九岁结婚,二十岁的时候妻子因难产去世。马一浮为了妻子终生未娶。马一浮能做到这一点,为什么朱熹不能?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大儒”。而在儒这个系统里,朱熹的地位更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