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大齡單身男人如此多,為何“老少戀”不被看好?

引言。

中國目前有3000萬左右的光棍(指大齡未婚男人),絕大部分在農村,而且大部分都在30-45歲之間。之所以存在這個龐大群體,主要是實行計劃生育以來,一胎化的政策,導致了農家為了傳宗接代,片面追求生育男孩,導致了男女性別比例一直維持在110以上,再加上打工潮出現後,不少農村女孩流入城市和外地,加劇了農村男多女少的狀況。

農村大齡單身男人如此多,為何“老少戀”不被看好?

這是個不得不認真對待的群體。也是一種潛在的不穩定因素。但是,目前解決問題的路徑很窄,這個龐大的群體,幾乎接近一種中小國家的總人口,所以,目前就有引進外國新娘說、婚姻梯度擠壓說、剩女配剩男說以及放任自流說,等等。關於引進外國新娘說、放任自流說,都是不太可行的方法,不是難以做到,就是用心消極,這裡主要就婚姻梯度說與剩女配剩男這兩個問題相結合,解析在城市風光無數的“老夫少妻”,能不能在作為解決農村大齡男人的婚戀問題。

剩女配剩男問題比較好理解,婚姻梯度擠壓問題有必要交代一下,便於理解“老少戀”問題背景,以便進一步分析其在農村婚戀市場的可能性問題。

所謂的“婚姻梯度擠壓”,是指當同齡適婚女性短缺,男性會從低年齡的女性中擇偶,“老夫少妻”增多,擠壓到一定程度,就會向其他地區發展,如城鎮男性去找農村女性。等等。

一段時間以來,“老夫少妻”和“大叔控”,在城市婚戀市場上、特別是娛樂圈,十分流行。特別是當82歲的垂垂老翁娶了如花似玉的28歲女青年之後,徹底顛覆了國人的婚戀觀。只是,那畢竟是你情我願,與別人無關。但這更激發了男人骨子裡面的慾望,加上娛樂圈的推波助瀾,一時間老少戀、大叔控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熱詞。如果那時有熱搜的話,這個肯定會霸屏。

農村大齡單身男人如此多,為何“老少戀”不被看好?

史上最早的老少戀(大叔控),據說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梁武帝蕭衍的女兒永興公主,這個公主可是貨真價實的“大叔控”,她愛上了自己的親六叔,並且兩人打得火熱。當她受到六叔的唆使後,愛矇蔽了她的雙眼,她居然同意去謀殺自己的老爸,幫六叔謀取皇位。當然,後來的陰謀被識破,兩人分別自殺。這個史上最早的大叔控、老少戀,始於愛慕,終於利益,沒有好下場。但是,放到今天來看,其實他們之間的是一段不倫戀,也不會得到祝福。

“老夫少妻”在當下十分流行,而且還被貼上真愛的標籤。於是,有種觀點認為,面對當下農村大量存在的30-45歲的未婚男人,不是也應該採用“老少戀”這個方式來解決問題。那麼,農村究竟能否採取這個方式呢?

農村大齡單身男人如此多,為何“老少戀”不被看好?

“老少戀”是婚姻的“豪華版”。

客觀的說,“老少戀”也是婚姻的一種補充形式。國人的婚戀觀受到思維定勢的制約,一直以來是以同齡婚配為主的。而之所以選擇這種同齡婚戀方式,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實質上是經濟基礎決定婚配形式。過去很長時間內,由於生產力水平比較落後,養家和生育子女,需要男女雙方共同努力,才能完成這個使命,因此,那個時候,婚姻的功利性比較強,人們在婚配的年齡選擇上基本上是以同齡人為主,並且已經成為約定俗成。

現在,在城市之所以老少戀比較流行,客觀上是城市經濟比較發達,婚姻的功利性以另外一種方式呈現,這就是,以愛情的名義,完成大叔型男性對於青春的消費,實現年青女孩的財富自由夢想。這裡面,無論是否有真愛,都被外界理解為,男人謀色,女人謀財,因而,即便是兩人有真愛,也飽受非議。

農村大齡單身男人如此多,為何“老少戀”不被看好?

儘管老夫少妻現象在城市見怪不怪,但是在農村卻極為稀少。原因之一,還是與經濟實力相關。在城市,老少戀的基礎,還是男方的經濟實力,用比較流行的話來說,有錢的老男人才叫大叔,沒錢的老男人,至多隻能稱之為師傅。師傅是不會贏得蘿莉青睞的。所以,老少戀應該算得上是婚戀市場上的“豪華版”。對於農村老男人來說,本身到了四五十歲都還沒結婚,本身就是實力不濟,連正常的婚姻都解決不了,就更無力去超額消費了。這是農村老少戀沒有生存土壤的主要原因。

性別比例長期失衡,“老少戀”是婚戀市場上的“加長版”。

老少戀存在並流行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存在一定數量的待嫁女。這些女孩子待嫁的理由比較複雜,還不能簡單地用物慾來貼標籤。

首先,這些女孩子天生就比較成熟,有思想。不受家庭約束,她們對同齡的男人了無興趣,感覺沒有共同語言。她們更看重思想成熟的男人,所以,她們極易愛上老男人。其次,她們有自己的目標,那就是必須是大叔而不是師傅。只有是成功男人,才能進入她們的法眼。所以,老少戀的產生基礎,要在愛情的名義下,以物質基礎做保障,才有成功的可能。而這些條件,是農村老男人所不具備的。也就沒有產生的基礎與成長的環境。第三,退一步說,即便有老男人有實力與條件,但是,在農村也很難達到目的,因為,農村的婚戀觀還相對保守,受輿論的約束,也難以實現。所以,綜合來說,老少戀這件事,可以形象地比喻為是婚姻中的“加長版”,看上去美觀豪華驚豔,但在鄉村的單行道上,無法轉彎。


農村大齡單身男人如此多,為何“老少戀”不被看好?

農村老人晚年光景的制約。

一般來說,男女之間年齡差距10歲以上才能稱得上“老少戀”,在現實生活中,這個年齡差一般都在20歲以上。那麼,選擇老少戀也就意味著年輕的女人最終選擇了孤獨。這個結局,在富裕的大叔那裡不是問題,他會為自己的小嬌妻以及孩子,都準備了充足的金錢,讓她們生活無憂。

而農村老男人卻做不到這些,他們的晚年生活都是看子女養老,根本無力養活妻小的未來。所以,對於他們來說,老少戀是鏡中月,水中花,可看而不可享用。

結語老少戀在當下雖然比較流行,但是,充其量也只是婚姻形式的一種補充,應該懷著順其自然的心態看待它。至於它能否解決農村光棍的婚配問題,其實答案是明確的,那就是這個看上去似乎有效的方式,只適合富人階層。比如買房,農村單身男人現在急需要解決的是“剛需”,如果用老少戀這種“改善型”需求來滿足,存在著梯度差距。況且,不是每種方式都放之四海均有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