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亲事」东北农村,一对青年男女突破封建思想的桎梏

用电影语言、纯内景方式记录话剧表演,赖声川于1992年导演的电影【暗恋桃花源】并非独辟蹊径。国外的不说,早在1953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就摄制了一部这样的舞台纪录片【赵小兰】。

【赵小兰】改编自同名独幕话剧,之所以称为舞台纪录片,那是因为它的戏剧结构、场景设置、人物出入场方式等均忠实还原话剧;而它又实实在在是部电影,蒙太奇、摄影、布景、灯光、配音、表演完全都是电影化的,演员也都来自北影和长影。制作班底中,最有名的是摄影师聂晶,有了他,【赵小兰】自然又是一部黑白摄影和戏剧光效的教科书。

宣传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北影厂可谓不遗余力。1950年,【婚姻法】颁布之际,北影厂适时推出婚姻法宣教片【儿女亲事】;中共中央确定1953年3月为“贯彻婚姻法宣传月”,当年,北影厂又推出同一题材的影片【赵小兰】。故事基本一样,东北农村,一对青年男女突破封建思想的桎梏,自由恋爱,坚决反对包办婚姻,在克服重重羁绊后终成眷属。这一类型电影,北影厂还拍过一部名气更大的【小二黑结婚】(1964)。


「儿女亲事」东北农村,一对青年男女突破封建思想的桎梏

大导演林汝为年轻时也是个俊妮子


时隔三年,相比【儿女亲事】,【赵小兰】从导演、剧本、表演、摄影等方面均略胜一筹。尤其是演员的表演。管宗祥演老生是祖师爷赏饭吃,扮相、神态、动作、语言都很到位,谁能想象当时他年仅26岁。30年多年后,他又在【包氏父子】中为中国电影史奉献了一位臻入化境的老生形象。女主演居然是林汝为,【四世同堂】、【便衣警察】的导演。年轻时就是个美人坯子,表演纯朴自然,比【儿女亲事】中的师伟更有乡土气息。师伟也在【赵小兰】中露了个面,甘当一两个镜头的群众演员。男一号和编剧之一阎增和也曾出演过【儿女亲事】,就是那个媒妁之言敲定的小伙儿赵大奎,差点与师伟扮演的李秀兰成就好事。【赵小兰】中,他从“害人者”变成了“受害者”,从这一角度,【赵小兰】可以看作【儿女亲事】的姊妹篇。

【赵小兰】和【儿女亲事】的结局都过于完美,也过于仓促。对于宣教题材的作品,这也无可厚非,但多少削弱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毕竟,打破旧秩序,建立新格局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