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長就必須孤獨嗎?

創業定位思維


成長是孤獨的,但是能經歷這些,真好。

在這個世上,沒有什麼事情可以一蹴而就的,成長也一樣。

小時候總會期待長大,可以獨立自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等到長大以後,卻渴望回到童年。無論怎樣,我們還是需要成長。

然而,怎麼才可以成長,很多人懵懂走來,依然沒有領悟。曾經,有人說長大了,就是成長。但在我看來,長大了也未必就是成長。

每個人的境遇都是不同的,有人在陽光下健康成長,有人在黑夜裡艱難前行。因為這些不同,當長大後,成長也大有不同。陽光里長大的人,容易認為這個世界不復雜,經歷簡單,想法自然簡單。

而在黑夜裡成長的人,不會輕易把事情看得那麼簡單,因為經歷過許多艱難。而正是這樣的人,往往成長迅速。我覺得,一個人要成長,就需要經歷孤獨。因為,在陽光裡成長,可以被照顧得很好,獨立性沒有那麼強。

在面對困難時,會很孤獨。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孤獨階段,人才能成長。

我覺得,有時候孤獨,並不是一件壞事,雖然會讓人感到無助,但至少會成長。當然,並不是指一個人待著,感覺到了孤獨,就誤以為是成長。而是當一個人想要做一件事時,即使倍受質疑,也要堅持去做,不能退縮。

在我看來,當遇到了困難,不應該退縮,而應該迎難而上。即使所有人都不相信,也要再堅持堅持。有了這樣一段經歷,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經歷孤獨,不要刻意而為。畢竟,如果一帆風順,又有誰願意經歷挫折。只是,世界上很多的事情,總會有意外。

前路漫長起伏,願你堅強如故。






長歌姑娘


成長並非就是孤獨,只是孤獨一直陪伴著成長。

小楠子的成長史

幾天前與小姨聊天說到和表妹的小時候,小姨感嘆到:以前雖然窮但是很開心,現在你們都大了陪伴在我們的身邊越來越少。小楠子從高中起開始住校,然後又去了別的城市上大學接著是工作,每每要從家裡離開不單單是不捨還會有一種自己獨自上路的孤獨。

仔細算下來人一生下來自己陪伴自己的時間是最多的,身邊的人在每一個階段都會暫時或永遠的與我們分別,留下自己在人生路上前進。這一份孤獨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心智的成熟一直沒有消減,反倒愈演愈烈。

小楠子的孤獨觀

讀《孤獨的城市》,孤獨就像一座城市,有鋼筋般的冰冷還有人言唏噓的溫暖,有車水馬龍的匆忙也有老人散步的蹣跚,是雲雨騰起的陰鬱也是雨後天晴的迷虹。孤獨不是我們成長的代價,它僅僅是在一處靜默,當我們獨處時就會不自覺觸碰它的觸角,堅硬且柔弱、冰裂且溫存、讓人抗拒又想擁抱一下。

與孤獨做朋友

雖然說孤獨是如同抑鬱般的一種慢性疾病,可在一座城鋼筋混泥土構建的城市中,誰又是沒有病的,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病人,集聚著內心的焦慮、平靜、孤獨、熱情。我們好像並不能失去這份病,不能失去這份孤獨,孤獨的時候我們更能清醒的審視自己,看清周遭的環境,提醒我們事態嚴峻反襯為人的無能為力。

孤獨需要被擁抱,也是需要小心翼翼相處的朋友。

這裡是小楠子的成長樹洞,歡迎交流!


小楠子成長樹洞


小妹打來電話,說在外地上學很不開心,總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也交不到真心地朋友。

我聽著電話那邊的背景音是一群女孩吵吵嚷嚷的嬉鬧,想她自己哭著給我打電話的身影是該多孤單。

小妹跟我性格相反,家裡獨女,從小優渥的家境,讓她性子格外溫雅恬靜,自然,獨自生存和適應環境的能力要弱一些。

我知道她是想要回家,所以順著她的心意去安慰。

我說每個人都有她自己的人生意義,你還小,不需要著急,一步一步的慢慢來。

她說“十八不小了!”,

“可十八也不大啊!”

十八歲那年我也第一次離家,中秋晚上坐在宿舍門口,呆呆看著天上的圓月,覺得自己是水裡的蜉蝣。

那時候我也沒有朋友,一個人莽莽撞撞,卻敢撕扯著往前走。

想起釋印宋說:“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我放輕了聲音,“你越來越長大,就越會明白知己三兩是奢求,

沒有朋友你也要去熱愛生活,

去街頭吃塊臭豆腐,去山上看看風景,去書裡遇見三百年前的書生,

這滿懷溫情的世界其實就是你最好的朋友。”





薈寫詞話


我記得《孤獨六講》裡面說,孤獨沒什麼不好的,使孤獨變的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而我是這麼看待孤獨:一個人隨著成長,心智也逐漸成熟,對外界也存在戒心,對原來的老友也不會那麼放肆了,因為你不知道他會不會討厭,也不知道他有沒有變。


我有一個發小,他小時候特別逗比,喜歡開玩笑,但是後來參加工作後,我再和他開玩笑,和他說那些逗比話他總是深深一笑不說什麼,我想他可能是真正的經歷了面對了孤獨吧,我現在覺得他特別成熟。有一次喝多了,我問他:“二驢,咱倆是不是生分了。”他說:“說什麼傻話,咱倆的感情怎麼樣都不變。”我說:“那你怎麼不愛和我鬧了。”他楞了好久說:“瞎想啥呢,來喝酒。”我想可能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改變,這種孤獨的感覺終會使你成熟吧。


正因為孤獨是人生常態 ,所以回憶才顯得更加重要,我也常常渴望有人相伴,但最終還是接受了這份孤獨。一些話送給我自己,很多人缺少了另外一個人就沒有了自己,無論最終你變成什麼樣的人,要相信這些年你都能一個人度過所有。當時你的害怕和恐慌,終究會成為你面對這個世界的盔甲。有這樣的孤獨,算不算得上一種榮耀。

生命中曾擁有過的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孤獨其實是人生常態,而孤獨的時候要學會享受和麵對,因為那時的你是在成長的。會享受孤獨的人最終都成了人生贏家,因為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這就是你的成長。



初聞暮雨聲


每個人都會長大,

都會或多或少感到孤獨,成長的過程你旁邊的一切事物,都會漸漸地離你而去,

例如:兒時的玩伴,你以為會一輩子並肩行走的朋友,親人的離去……生為獨生子女的我,其實比更多人都能深刻體會到孤獨

小時候,可能還沒多大感覺,覺得自己一個人玩的挺好,可以獨享美食以及親人的愛,長大後,覺得自已能有個兄弟姐妹是多麼幸福,這樣就可以跟他(她)形影不離,能一起分享好多事

成年後,思想變成了,為什麼自己當時不想要有個兄弟姐妹?為什麼你以為的一輩子朋友會離開?為什麼會沒有一個人知道我的想法?為什麼會因為一些小事而傷心?為什麼自己會過的如此?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如此多的為什麼,可能沒原因吧。亦或是之所以會這樣,只是因為自己在慢慢成長,孤獨感油然而生,亦或是隻是,自己一時遇到不順心的事,不知如何控制自己情緒,而引起的想法。

每個人隨著自己的成長,都需要自己一個人面對很多事情,這也許可以定義為"孤獨的行事"

我想說的是,也許我真的還沒成長熟透吧(就是還挺怕孤獨的),經常不敢"孤獨行事",之後但願自己能夠坦然接受孤獨,面對孤獨,戰勝孤獨!


拌飯視頻


孤獨,是我們每次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一個歷程。在我們面對之後有了更多的空間成長。




漫漫人生路,孤獨也是我們人生旅途必經之路。它和寂寞不一樣,寂寞會讓發狂,會讓人氣惱。享受它會讓我們的內心更加平和,會讓我們更加理解自己,從而打開自己世界的大門。學會享受孤獨也是一種幸福,它幫助你找那個正真的自己。



也沒有誰會陪我們完完整整走完一生,我們總得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狀況。我很可能陷入長期的孤獨狀態,如果我們不主動消化痛苦的來源,享受孤獨,聆聽內心的渴望,我們很難找到幸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誰都願意在自我的價值觀體系中求得圓滿。有人覺得活出情趣才有意思,有人覺得坐擁錢權才有意義,彼此去說服對方,與彼此笑話對方一樣沒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與其在別人那裡糾纏不清,不如在自己這裡深懷耐心。每一個腳印的驕傲與屈辱,從容與掙扎,只經歷過才知道,自己須要什麼。



想走得很遠,就與志同道合的人結伴前行。但,真正的遠方,一定是一個人走出來的。所有在頂峰的人,都是孤獨的。而所有最終在頂峰上堅持下來的人,都在享受著這份孤獨。是的,去享受孤獨。孤獨成就著人生,也圓滿著人生。

一筆嶺南邊疆


每個人都必須面對孤獨。

安妮寶貝說過,即使我們處在最深切的熱愛中,我們還是與寂寞為鄰。

簡嫃也說,人與人接壤,能述說的僅是片面辰光,一兩樁人情世故而已。能說的,都不是最深的寂寞。

成長必經孤獨。

讀過這麼一類書《一個人住第七年》、《一個人住第五年》、《一個人的好天氣》……那時候想,什麼時候我也要寫寫《一個人的好時光》,結果都是以散文的形式呈現。

前不久才讀過一篇文章《很高興還有人說,有時候我只想不合群》,我不知道為什麼,我一直都覺得自己不太能融入主流大眾中,到現在想法依然如此。格外需要時間和空間獨處,最深刻的陪伴也是孤獨。幸好這個世界上的書,多得我這輩子都看不完。

堅持最久的事情,看書和寫日記。我已經忘了這個習慣堅持了多少年。三天不看書,心裡就覺得長滿了野草,一片荒蕪。這個習慣應該是我老爸給逼出來的,他不喜歡我看電視劇,尤其是言情泡沫劇。哪怕春節期間,也有嚴格的時間限制。除了上學、跟朋友出去玩,其他時間我也不知道該怎麼打發,然後只有翻書。好在我爸的藏書量驚人,幾口箱子裡都裝滿書,那些書也是他的寶貝。《紅樓夢》、《三國演義》、《聊齋志異》、《家》……

我不知道他當時怎麼省下錢買下那些書的,只是如果我在書上亂塗亂畫,他肯定會批評的,說我不愛惜書什麼的。每次我都解釋,那是做筆記。我記得某幾件事情,一次是初中同學找我玩,然後我們聊了整整一下午,等我把朋友送走,我爸臉都拉長了,“你今天看了一個下午的電視”。然後呢,我就低著頭默默把電視關了,我根本就不記得當時看的是什麼內容,況且那還是週末。

初中的功課變多了,沒有太多時間看書。當時好朋友特別喜歡看書,然後我就把那些書都借給她,結果她家裝修房子,不知道書放在什麼地方了。等到我上高中回家,我爸每次都要說,你去找你同學還書。我心裡清楚地知道那些書肯定是丟了,找不回來了。無論我怎麼解釋,我爸都有點固執已見。那時候還覺得,我爸有點不可理喻,首先那些書肯定是丟了,其次,那些舊書也根本用不著。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慢慢有了惋惜和自責,畢竟那些書都間接毀滅在我的手上。

後來,大學好朋友送給我《紅樓夢》,她說那是她最喜歡的書,還特意在上面提了一首紅樓詩。我生日的時候,堂妹送給我一本杜拉斯的《情人》。當時我是想要英文版的,結果很多地方都沒有,只有王道乾翻譯的。在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中提過,他認為王道乾的文學藝術比較高,還著重推薦了他翻譯的《情人》。

說到合群的這個問題,我沒有去找過原因。至少不屬於性格孤僻,頂多是想法比較乖戾,偏離常規思維方式。

曾經就特別想要這麼一段經歷,自己一個人獨住,撇開親人朋友。當時身邊的好朋友不太理解,我不知道如何解釋這個問題。但這種想法滋生了很長時間,我想要清楚地認知自己,想要知道我單獨的時候會做什麼事情,有時候在人群中就容易忽略掉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感覺。

我應該屬於“內向型”,社交會消耗掉我很多能量。現在翻看我13—14年給軍師發的郵件,大部分都是抱怨這個抱怨那個。那個階段除了工作,幾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雞毛蒜皮的瑣事上了。有時候要表現得合群一點,需要跟同伴看一部自己不喜歡的電視劇,至少不能表現得太特立獨群。

我不想說看書對我有什麼好處,又有什麼壞處。因為有時候看書,會讓我特別痛苦,一段時間陷入某種情緒不能自拔,感覺像是血管被堵住,得不到順暢流動,淤積在心裡無能為力。這個跟看的書有關,比如看川端康成,安妮寶貝等人的書。世界名著中大多數都是悲劇,我不知道是因為悲劇能打動人,還是現實社會本就是一場悲劇,因為不可能會有圓滿無憾的事情,每一件事或多或少都會有缺陷。但至少,有書的陪伴不會讓我特別無聊。

有些路總是需要一個人去走的。有些時光總是需要一個人去度過的。有些成長總是需要一個人去跋涉的。


情感作者鄭立寒


感謝您的提問

人生有很多成長,每個人所在的環境不同,家庭背景也不同,有的人不該到年齡段經歷的事情,已經經歷,經歷只是早晚的事,成長是個人不同方式吧。

我個人覺得成長是一件享受而有痛苦的事,但未來的日子都是美好的,過程會發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困難與挫折都會跟隨你,但是不要害怕,我們要勇敢去面對去挑戰,就把它當作學習磨練自己心理,事情總之會有辦法解決,事情經過之後我們也學到了,經驗也積累。

成長是需要我們去觀察探索不斷的思考自己的問題,當我們一個人獨自在宿舍或者去哪裡走一走,這時我們才發現自己的缺點,自己哪裡不足的地方,接下來我們才知道怎麼去改變。

多給自己一個人在房間裡安靜下來,這樣就會想到自己,別的不會去想,現在這個社會的人,缺少獨立思考,因為很多人不喜歡孤獨,喜歡和朋友一起聊聊天去哪裡玩什麼的,讓他一個人的時候,他就就覺得很無聊孤單,遇到問題時自自己都想不到怎麼去解決,少合群多獨自一人當我們孤獨的時候,時間久了孤獨也會慢慢的接納我們。

晚上睡覺之前看一下書,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慢慢我們內心強大起來了,遇到問題我們都會去解決,只有內心強大起來,我們才能真正的成長起來,這是我的感觸。




特色生態村


讀書的時候,大概記得有道語文題目是:孤獨、孤單、單獨、獨自有什麼區別。

當時的解答估摸著是孤獨是感受,孤單時狀態,單獨是選擇,獨自是行動之類的,但現在想起來,至少孤獨這件事情,和其他幾個詞最大的區別就是——它其實是件挺複雜的事情。

它和你有沒有錢,吃沒吃飽,單不單身,快不快樂,智商高低,健康與否等等因素,好像都沒什麼特別的聯繫。

我當然知道金錢能買到快樂,但有時候它確實解決不了孤獨感。

因為這事兒其實和快樂也沒什麼關係。

並且最奇怪的是,大多數時候,你發現自己“孤獨”的事實,反而是由於你碰巧“以為”能緩解孤獨的事情,往往毫無作用。

成績差的時候你以為孤獨是因為大家都喜歡和好學生玩,讀了大學你作為學霸你只有在期末考試的時候能被人想起。

月薪兩千的時候你以為孤獨是因為吃不起人均300的晚餐,月薪兩萬的時候你在空無一人的辦公室對著電腦吃泡麵。

沒談戀愛的時候你以為孤獨是因為無人分享喜怒哀樂,熱戀過後你發現好像分享了也沒什麼反應。

你以為朋友少所以孤獨,可歌裡又唱呀:

孤獨是一個人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寂寞

你知道寂寞是,一曲肝腸斷,無人訴衷腸。

可你還是搞不懂該死的孤獨,像個永遠打不中的地鼠,一臉壞笑的從這個洞冒出來,你敲下去的時候,又出現在另外一個洞口。

或者像破敗不堪的舊房子,晴時透風,雨時滴水,到處都是留給賊的空隙,但卻連最敬業的賊都懶得光顧。

再或者,就是像童年時候數的星星,一二三四,四三二一,數到100,從頭再來。

像網吧包夜之後的清晨,分不清是睏倦還是空虛。

像高潮之後的放空,分不清是疲累還是賢者時間。

像暴飲暴食之後的反胃,分不清是罪惡感還是飽腹感。

這麼多的感受以這麼多的理由所導致的,竟然是一種細微而純粹而普遍的小情緒,這大概是世界上最費力不討好的事情了吧。

所以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你沒辦法打敗孤獨,甚至沒法逃離,它是如此如影隨形而又不可戰勝,以至於你回顧人類發展的整個歷程,會發現為數眾多的發明是為了解決這件小事情而誕生的。

交通工具、電視、互聯網、社交網站、手機等等等等,都在以自己的邏輯企圖緩解我們作為個體的孤獨感,卻又在無形中放大了它——這是關於孤獨第二個令人絕望的事實:

你越是企圖在某個維度上打敗孤獨,最終都會抵達一個無比孤獨的彼岸——要麼你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要麼沒有人懂你在說什麼。


36氪報道


你好,下面是我的回答:

首先,你要問自己,想得到哪方面的成長?

(1)如果你認為抽菸、喝酒、撩妹、玩套路等等這些算是成長;那麼就不用孤獨;相反,應該多結交這類朋友才對。

不過,你應該是第二種情況:

(2)如果你想要的是思想上的,變得有城府,變得學識淵博,變得自立;那麼孤獨是必須的。

人是社會性動物,我也同意這個觀點;如果你也同意的話,那麼你得認識到融入集體的壞處;融入一個大集體之中,會使人們喪失自我;就像螞蟻一樣,跟著前面的一隻走就行了;沒有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能力。

當你陷入孤獨之後;你的自我意識才會變得活躍。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親力親為,你自身的各方面能力就會得到提升。所以,很多老師都建議學生遇到難題,要先自己獨立思考,實在不會再去問別人。

在這個社會群體中,你想要脫離,是不太容易的;就比如說,畢業之前的那幾天,同學們都相互贈送寄語,照片等等,因為捨不得。

所以當你想脫離一個已經融入了感情的目標群體的時候,你會捨不得,這種捨不得的狀態會持續幾天甚至幾個月;如果你能熬過這段捨不得的時間,那恭喜你,你已經達成了成長的第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