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如何破除人生死循環

“你別跟我搞那麼多有的沒的,安分點,找份兩三千的穩定工作,能吃飽穿暖,再娶個老婆,生個孩子,這輩子就行了。”,這是我老媽對我的“循循教導”,每次我想創業,希望能做一些與眾不同的事情,渴望脫離芸芸眾生那種上班的機械人生,尋思找尋找一條符合自己特色的人生之路時,我老媽必然會拿這個論調打壓我,在她看來,一個人就如一滴水,最好的歸宿就是消弭在茫茫大海里,別人怎麼過你就怎麼過,別逞強,別出頭,老老實實過完這輩子。我與她看法絕然相反,就算我渺茫如一滴水,我也能在半空中反射一下耀眼的陽光,即使落到地面後乾涸也無所謂。人只有一輩子,過得好不好自己最清楚,把自己滴入“海洋”中隨波逐流確實是最省事,最方便的,但這種銷蝕自我的生活對不起自己只有一輩子這樣無情的事實。我當然不聽她的,自己開了家公司獨自搗鼓,每天她看著別人都去上班,而我卻躲進房間裡不停的敲打鍵盤,比劃各種數學公式,她便覺得我腦子不正常,心理不健康,因此她也愈發焦慮,每天念念叨叨,此時我才明白,魯迅為何如此厭惡由他自己創造的祥林嫂。

一個人的心胸越狹隘,眼界越逼疚,思維越呆板,他就越難以接受改變。就如井底之蛙,始終認為天空就是井口那巴掌大小,直到有一天別處從海邊漂來一隻大烏龜告訴它天空廣闊無垠時,它還堅守自己的無知,對海龜進行嘲諷。我相信當井底之蛙看到海龜時,已經知道天很大,只不過它不願意面對自己不能把握和理解的外部世界,於是固執的選擇在自己的破井中稱王。不知道井裡是否有母的井底之蛙,如果有,它們就能生一堆小青蛙,然後大青蛙就會反覆教導小青蛙天空就只有井口這麼大,於是世界上又多了一堆井底之蛙,如此青蛙世世代代都困死在小井裡,這就是代際傳承的死循環。

黑格爾說,人類從歷史中獲得的唯一教訓是,人類從來從來不從歷史中獲得任何教訓。其實無論是人類整個群體,就算是人類個體,也不會從自己的家族歷史中獲取任何教訓,因此很多思維上的頑疾總能代際傳承,大量的研究表明,長期處於貧困中的家庭,他們並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思維上陷入了匱乏的陷阱,而且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間思維模式驚人的一致,這就能解釋為何貧困家庭似乎著了魔咒一樣,使得貧困世代相傳。要破解貧困魔咒,需要其中一代人意識到思維模式上的缺陷,然後從自己開始,斬斷錯誤思維模式的傳承。根據一些該領域專家學者的研究,要破除思維模式的缺陷在代際間傳承,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如何破除人生死循環

第一,防止自己對生活的焦慮和恐懼傳遞給孩子。俗話說老鼠兒子會打洞,老鼠代際間為何要繼承打洞的技能?因為老鼠面臨著嚴峻的生活環境,一旦危險來臨,老鼠可以快速鑽入自己製造的洞穴中躲避,因此打洞就是老鼠的生存優勢。老鼠總是畏畏縮縮的從洞裡探出頭來,一有動靜就馬上鑽回去。人其實也有”打洞“的本能,當然人不是在物理世界裡打洞,而是在心理上打洞,不少人對生活依然充滿畏懼和壓力,因此當遇到一些困難或挫折時,總會鑽入心理洞穴躲避,這種在心理上不敢直面困難,老是進進出出的狀態,在精神上的表現就是焦慮,抑制不住的焦慮。焦慮已經是現代人共同的心理障礙,當人對不確定的未來沒信心,內心就會感到恐懼和焦躁。因此焦慮的緣由其實就是有追求,有慾望,卻又因自己實現不了而沮喪;

二是凡事都想自己能完全把控,但因為自己沒能力做到而感到挫敗。有些人覺得有慾望不能實現,那就讓孩子來實現,有事情不能控制,那我就控制孩子,由此尚未有反制能力的孩子就成了上一輩轉移焦慮和恐懼的手段。破除焦慮的最好辦法並不是把包袱不負責任的丟個下一代,如果孩子不能從你那學到破解焦慮的辦法,他又會把這個包袱傳給下一代。個人應當自己消解焦慮以防止它遺傳到下一代,破除焦慮辦法無非兩個,一是放棄一些妄念,包括對未來完全掌控的妄念,再者是竭盡全力,讓自己在事業上獲得一些成就。中國有句古話說,巧者勞而智者憂,無為者無所求。我們不可能通過無為來達到無所求的狀態,畢竟上有老下有小,沒錢寸步難行。但我們可以保留慾望,同時放棄妄念,那種希望未來能被自己完全把控的想法就是妄念,很多人喜歡算命,還是覺得自己能夠知道未來的發展,如果算命真的可行,那些算命師傅也不必在街頭風餐露宿等著你上門了。

雖然未來不可控,但人自己是可控的。事物的發展受很多隨機因素的影響,其最終走向根本不是我等凡人可以預見,因此人能做的就是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最終結果如何那取決於天命。承認“天命”看似迷信,其實是虛心的承認自己力量實在有限,根本不可能左右局勢的發展,不承認這一點,總是覺得一切在我,人定勝天,這才是迷信,從這個角度看,父母根本無法決定自己孩子將來要走的路,因此不能指望自己實現不了的願望由下一代實現。由此放棄對一切實施掌控的慾望,也放棄你對孩子的控制,如此人的焦慮會少很多。同時一個人把精力全部集中到自身發展上來,你便沒有多餘的精力胡思亂想或者無事生非,當個人不斷朝著自己的願望前進時,你便能大大減少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由此消弭心中焦慮。我們現在的社會好在於分工不斷細化,當你在某個細分領域內積累精進,假以時日後或多或少都能有所收穫,要想收穫大成功當然得靠好運氣,那得看命,但獲得小成功,在市場上獲得不錯的收入,讓自己和家人過上體面的生活,幾率相當大。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如何破除人生死循環

其次,不要把讀書,考試,上名校看做往上爬的唯一稻草。媒體經常使用“高考狀元”來形容某省高考第一名獲得者,人總是感性思維,很容易被一時一地的熱點所吸引,卻不願意花點精力看看冰冷的統計數據以識別事物發展的趨勢,這些高考狀元,除了被媒體大勢宣傳那會你認識外,在此後的若干年裡你還能聽到這些“狀元”的聲音嗎,或者你現在還能知道以前那些高考狀元混得怎樣嘛?最近有報道江西省宜黃曾經的高考狀元楊榮仁畢業後失聯九年,如今他媽媽身患癌症,時日無多,在生命最後時刻最大的心願是再看一眼兒子。這種事件並非特例,很多高考狀元在遇到挫折時,很容易破罐子破摔,徹底沉淪。根據網上對高考狀元的職業發展統計,絕大多數狀元其發展與普通人並無太大差異,從統計上看考試好,上名校並不是個人發展的堅實保障。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學習成績過分擔憂,並不斷施加壓力和鞭策,其實是用錯了力氣。學習成績好並不意味著解決問題能力強,前者擅長與在確定性很強的體系內尋找規律,後者擅長在一團迷霧的不確定性局面裡找到出路,很顯然在社會上吃得開的一定是後者。再者現在考試成績好,就算你好到成為“狀元”,你跟古時候的狀元完全是天壤之別,古時狀元受到皇帝欽點,而且還能成為駙馬,娶了皇帝女兒做老婆。在古代,全國兩三年才出一名狀元,現在是每年每省都能出好幾個,清朝267年總共產生進士26800名,大約一年100名,因此現在的在古代,你可能連個舉人都不如。古代中了進士及以上,除了可以成為官員,免除一切徭役進入特權階層,即使成了秀才,進衙門就可以不用向縣太爺下跪,成了進士以上更能光耀門楣,國家把你一生包下來,衣食無憂。如今社會不會對成績好的狀元另眼相看,對企業老闆而言,名校畢業證確實能成為一個敲門磚,不過那隻能換取一次證明你自己能力的機會,要是你能力不足,不能幫老闆創造價值,那麼無論你過往的名頭再響亮,在別人眼裡,你的價值就是0!

父母對孩子的教導,最重要的是通過以身作則的方式傳達終身學習的理念。父母有必要幫孩子確定讀書在人生中的作用,那就是上學不過是登山的階梯,是一種階段性的狀態而不是最終目的。很多為人父母的人,自己也不知道讀書是為了什麼,他們也發現自己花了幾十年讀的書,在自己流程化的工作生活中基本用不上,人生的學習狀態定格在畢業那刻,然後在職場混不了幾年發現遇到了難以逾越的天花板,突破無望後開始把希望寄託於下一代。所謂終身學習,就是不斷的超越自己,超越別人,而不是比較考試成績有多好,學位有多高,在社會迅速發展,知識不斷更新換代的今天,一個人如果不能持續精進,用不了多久就會感覺自己腦袋空空,然後很快就感到自己肚子空空。

不搞清楚思維困境在代際間的無意識傳承,由此家族世代走不出故步自封的怪圈,最終印證那就老話: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孩子會打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