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界:一個滿滿的大江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收藏界也毫不例外。

平日裡,我們常常被娛樂圈、體育圈裡盛行的八卦、潛規則所噁心,所啞然,也常常對其津津樂道。事實上,收藏界比這些圈,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是,他們不常在凡人的視閾之內,故而被忽視,或者說遮蔽。

收藏界:一個滿滿的大江湖...

收藏家群體就是一個非常複雜,素質良莠不多的團體。在國內,目前真正的收藏家非常少,大多數是投資客。由於對藝術品缺乏真正的認知,他們忽悠了一些附庸風雅的富豪,自己也往往會栽倒在收藏上。

如果我們剝下收藏界充滿著“文雅”、“藝術”、“品位”的畫皮,其實裡面“收藏”著的,也無非“功名利祿”這四個字。

收藏界:一個滿滿的大江湖...

王千馬:如果說娛樂圈是一個盛行潛規則的地方,事實上,據我理解,文物圈似乎也乾淨不到哪裡去。有為了買古董顯富的人,當然也就有販賣古董賺錢的人。更糟糕的是,古董變得像當下的房地產,已經被哄抬得很離譜。當然,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一些假冒古董也摻合進來,矇蔽他人的眼睛。更有為“為虎作倀”的“專家”——為了在圈子裡混一口飯吃,不惜出賣良心,隨便給人出具文物鑑定書,最後將假文物“弄假成真”,到最後,騙得很多人傾家蕩產——原來自己收藏的所謂價值多少千萬的玉,都是什麼假田黃,假玉,根本值得不了多少錢。

有文物研究學者對當前藝術市場的評價就是,“瘋子買,瘋子賣,瘋子在等待;傻子買,傻子在賣,傻子在等待。”有人甚至認為,現在收藏變成了一種一本萬利的詐騙生意,在這個流水線上的很多人,對寶貝都不是發自內心的熱愛,大家都在投機,沒有人把這當成一種生活方式,當成一種精神追求。在民國,一般的大學問家多是大鑒賞家大收藏家,反之亦如是——所以,在我們當下的浮躁社會語境下,不僅大學問家難覓,大鑒賞家大收藏家也難覓。你怎麼看待當下文物圈這種光怪陸離的現象?!你覺得當下誰能擔當得起來大鑒賞家大收藏家這樣的盛名?!

收藏界:一個滿滿的大江湖...

李飛:仿製古物在中國歷史悠久,上可追溯先秦時期,它反映的是中國人尊禮好古的文化精神。像宋代,是一個文人當政朝代,儒學盛行的時代,崇古之風遠勝於前朝,對古器物的崇拜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人好古,於是形成了收藏、著錄、研究的風潮。宋徽宗趙佶,當皇帝是個昏君,但對古物的鑑賞眼光極高,還絕對是個大藝術家。他不僅在崇寧四年(1105年)“奠九鼎於九成宮“,仿製了12套336枚大晟鍾,而且在政和、宣和年間還仿製了兩批禮器。

宋徽宗之後,南宋、元、明、清,不但銅器仿古,而且玉器、瓷器、陶器也開始仿古、不同材質的器物互相模仿,比如用瓷器仿銅器、仿玉器。銅器仿陶器,玉器仿銅器等等。南宋的一大批仿古銅器和玉器形制而製作的瓷器堪稱仿古的高峰之作,在仿製的過程中體現出偉大的創造力,它們所仿的只是器物的形體,內在的精神氣質卻在仿製中推陳出新,形成一種完全不同於前代的氣度。我認為古人仿古的目的是復古,是追尋更古之人的境界,今人的目的則是通過高仿複製而牟利。高仿作偽要求最大程度的逼真酷肖,復古則毫不掩飾地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幻想中是錢!錢!錢!深陷錢眼不能自拔。民國大收藏家張伯駒是近現代中令人高山仰止的人物,堪稱收藏界的翹楚。


收藏界:一個滿滿的大江湖...


王千馬:正因為今人的目的是牟利,來自臺灣銅器鑑賞大師徐志誠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直言,很多收藏者都跟他抱怨,為什麼自己的收藏史就是一個騙局連著另一個騙局的慘痛經歷?為什麼自己就走不出迷魂陣?有些時候,騙局讓人防不勝防,就連徐志誠本人,也遭遇過被騙的經歷。在35歲的時候,他在河南從一位張姓賣者那得到一件春秋晚期的四虎蟠龍紋豆,從鏽色,花紋與款式,聲響與手感,銅製和器式上均看不出有任何問題。那個時候,他已經幫助很多藝術機構與國家部門鑑別了眾多的銅器寶物,無一失誤,於是自視微微甚高。最後,他就花重金買下了這個銅器。


收藏界:一個滿滿的大江湖...


然而,2個月後,他才發現了這個銅器有點“怪異”——銅鏽和豆盤外壁開始有些點微微的變色——原來,當時銅器出現了一種新的造假技術名為“電解鏽”,在器皿表面塗上泥,浸在有化學藥水裡,棒狀的導體插進液體裡,通電後藥品發生化學反應,兩天後就給器皿上了一層銅鏽。完美的程度幾乎跟真品的銅鏽一模一樣。等到他氣極之下買了一張飛機票飛去河南,結果已經人去樓空……我說這個故事,意思是想問你,你在介入收藏的時候,有沒有類似這種受騙的經歷。你現在的收藏心態,是不是小心謹慎,如履薄冰?!在你看來,該如何做,才能有效避免受騙上當的結局?

收藏界:一個滿滿的大江湖...

李飛:我在介入收藏的時候,幾乎沒有類似這種受騙的經歷。因為我不是特別有錢,買一件東西既小心又謹慎,寧願錯過也不願投錢進去打水漂。還有,因為是學美術的緣故,有一定鑑識古董的天賦,這個比一般人要有先天優勢。還有就是心態一貫很平和,即使不擁有“寶貝”也無所謂,本來皆是“雲煙過眼”嘛。我今天就揭一下全國各地造假基地的老底!

收藏界:一個滿滿的大江湖...

王千馬:最近有一本新書,叫《誰在拍賣中國》,據說是“揭開收藏界黑幕”的,作者吳樹定居北京,住的地方離潘家園很近——你知道,潘家園是北京很有名的古玩城,當年我住在蒲黃榆的時候,它離我家只有幾站之地,但我從來沒想過去那裡。因為,一則我搞不懂那裡古董之真假,另外,我心理上覺得,那地方肯定是魚龍混雜,你要是想淘到好東西,怕費點眼光和精力。不過吳樹倒沒事就經常去轉轉,並由此知道了(文物)有真品和贗品的區別。同時,出於個人愛好,根據報道,他常逛博物館和文物市場,在這期間接觸到各類人,包括國家級文物鑑定大師、文物理論家、古董商、收藏大眾,更有一些“另類”朋友,如盜墓裡手、製假大師、文物走私客,從中發現的問題,讓他覺得有話要說。

比如有一對父女,小女孩子大概五六歲,在一個廳裡看唐三彩、北魏陶俑、青銅器,看到一件問一件,爸爸這個我們家裡有,她爸爸就嗯……這些對話讓吳樹覺得問題大了,“我們的博物館,在這種市場下,贗品、仿品的衝擊,以後博物館藏了大量的這種贗品,那麼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就被歪曲了。”你對此又是怎麼看的。我知道,你經常來北京淘古玩,不知道你又喜歡逛北京的哪些地方?淘到讓你眼前一亮的東西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