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上吊自杀前,为何让人重新厚葬魏忠贤?

手机用户66913906418


这是个谣言。崇祯死前,并没有派人厚葬魏忠贤。这个谣言的制造者,是明朝的冯梦龙——就是写《喻世明言》等“三言”的那个小说家。小说家言,岂可信乎?

不过,这个谣言也反映了一点情况:崇祯杀魏忠贤,是对是错?

我的答案是,若是能用之,胜过杀之。

明朝是个很有意思的朝代。皇帝动不动就可以打大臣们的屁股(梃杖),但大臣自始至终都没有被皇帝驯服。

尤其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大臣们与皇帝顶牛的事儿不绝于史册。大臣只要在礼法上占理,就敢与皇帝进行旷日持久的斗争。

比如嘉靖初期的“大礼议”事件。嘉靖想把自己的生父抬进太庙,升级为皇帝,大臣们就是不答应;比如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万历皇帝想要册立自己喜欢的幼子当太子,可大臣们拿出“立长不立幼”的祖训,坚决不答应。

诸如此类事件,大大小小,一直存在着。

基于此,明朝皇帝想出一个办法:抬升太监的地位,让司礼监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与文臣们抗衡。

这个办法其实不错,达到了某种生态平衡。

魏忠贤,就是在这个大前提下逐渐坐大的。

魏忠贤的问题,在于声势过于煊赫了。他不但盖过了文臣,也盖过了皇帝。但这也不能全怪魏忠贤,要怪就怪天启皇帝太废柴。

崇祯上位后,魏忠贤是主动投降的。由此可以反证,哪怕煊赫如魏忠贤,也没有造反的能力。

但是,崇祯还是杀了魏忠贤。

其实,杀了魏忠贤并没多大关系。有关系的是,文臣借机反扑,以清理阉党的名义,几乎摧毁了太监系统。

平衡因此被打破。

从此,崇祯开始了与文臣旷日持久的斗争,并在生命的最后写下了“文臣个个可杀”这样幼稚的句子。

抱怨是没用的。苦果都是自己亲手栽种的。


趣谈国史


根本就没有这回事情,在王世德写的《崇祯遗录》里面明确的记载:

野史有上命收魏忠贤骸骨之说,不知何来,荒谬不足辨。

王世德是明朝的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深知宫闱密事,后来北京城破,王世德带着家眷一路南逃,从此隐居不出。有感于明末野史纷繁,写了一本《崇祯遗录》,就自己所了解的方面一一进行驳斥,所以其可信度很高。

那么这条谣言是怎么起来的呢?其实这个和南明的政治形势有关。南明虽然只有一朝,也就是弘光朝。在弘光小朝廷短暂存活的时间里,虽然外战外行,党争一直都非常的激烈。在弘光政权中有很多阉党和亲阉党的人物,比如阮大铖、杨维垣等等,他们在崇祯朝不得志,但是在弘光朝却颇有势力,那如何能表明自己东山再起的『正当性』呢?莫过于已经『国君死社稷』的先皇亲自反悔。

于是这种谣言就慢慢的滋生了出来,被很多不明就里的明末小说家采用,比如计六奇的『明季北略』:

\t\t起旧司礼太监曹化淳戴罪守城,上密旨收葬忠贤遗骸。

和冯梦龙的『燕都日记』:

起复内臣曹化淳,密旨收葬魏忠贤遗骸。化淳昔事忠贤;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上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呜呼!此真谬举矣。

其实这两个说法都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只是明末文人之间的以讹传讹。因为首先,曹化淳根本就没有侍奉过魏忠贤,相反,曹是崇祯当年做信王的时候的旧人,是信王府的“承奉”,也是被魏忠贤害死的,亲东林一系的大宦官王安的门人,怎么会为魏忠贤请旨呢?

并且,曹化淳当时在老家武清县,而崇祯后来真正起用的九门提督是后来陪他上吊的王承恩。所以曹化淳很可能在北京城破的时候压根不在崇祯身边,这则谣言也无从谈起了。


经史通义


似乎匪夷所思,然而铁板钉钉:崇祯临死的前5天,派人厚葬了大太监魏忠贤。

崇祯的哥哥明熹宗临死前叮嘱、提醒他,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显然要弟弟注重魏在军国大事方面发挥作用。

但,崇祯由于个人的经历,对魏忠贤培植势力,欺上瞒下,贪污腐化,排除异已,贪权纳贿早了如指掌,对其所作所为深恶痛绝,认为他的存在是明朝的一场浩劫。

所以,他上位伊始,就大刀阔斧,三下五除二铲除了魏忠贤及其党羽势力,并将魏忠贤贬去安徽凤阳守陵;魏在赴任的旅途中自缢而亡,余怒未消的崇祯又下令对他有尸体千刀万剐。

1644年(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大顺军兵临城下,京城危在旦夕,朝臣人心恐怕,太监曹化淳脱口而出“使忠贤在,国事必不至此!”。这一呐喊,勾起了崇祯对哥哥临死前语重心长交待事项的回忆,顿时心潮起伏,思绪飘飞…

曾经,铲除魏忠贤党羽,让他赢得了天下仁人志士的喝彩,使东林党人欢欣鼓舞后走上了治国安邦的岗位,也是他引以为荣的政治工程;但魏忠贤死了之后,国家依然内忧外患严重,依然糜烂腐朽无止境,自己发誓励精图治,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大明帝国的梦想在风雨飘摇中破碎了。

曾经,兵部尚书杨嗣昌献计,对外与清议和稳住阵脚,抽出军力“十面张网”先镇压农民军,这彼有见地的攘外安内主张让他心动,然而尚未实施,就遭泄密,引得一邦大义凛然的书呆子们争先发声,坚决不与夷狄溝和,不给祖宗的脸抹黑………这可行方案还没尝试就搁浅了

为暂避李自成的兵锋,崇祯曾考虑迁都南京,然而,群臣“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应对,最后也胎死腹中………

实干兴邦,空淡误国,…不得不说,尽管魏忠贤阴暗自私,但他有行政手腕,杀伐果断,敢于担当,真如哥哥临终前所说“可计大事”,然而这样的政治强人却被被自己弄得死无葬身之地!

梳理千头万绪,崇祯在绝望中,也许认识到了自己感情用事,给帝国带来了万劫不复的灾难,也许怀念魏的现实、清醒与严谨,如果魏忠贤在,虽不能力挽狂澜,但不至于使国家在短时间内有倾覆之灾……

崇祯痛定思痛,悔之晚矣,得出“诸臣误国”的结论,在上吊前5天,怀着难以揣摩的复杂的心情,私下令人收拾魏忠贤的遗骸,秘密厚葬于香山碧云寺……


希望星晨58298869


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

对这个问题,我是有点疑问的。崇祯还未登基的时候,差点让魏忠贤整死了,咋可能厚葬?

魏忠贤贪污腐败,任人唯亲,重用小人,大建生祠,所以他死了天下人拍手称快。可是天底下的老百姓就真的得到好了吗?并没有!

魏忠贤是个点能力的坏人,而东林党大多都是没能力的坏人。魏忠贤当然知道他们是什么货色,所以能从他们身上榨出更多的灰色收入,大部分归他自己,但是其中的一部分也能用于军费开支,也能持续打得后金不能发展起来。

而魏忠贤被逼死之后这个循环被打破了,后金突然就起来了,军费又没以前充足,只能给老百姓加税(他们当然不会劝崇祯征他们的税,又不傻),很可惜这些大部分还是落在了官僚阶级手中。

而且,没有魏忠贤制约东林党人,又撤销了厂卫制度,导致崇祯消息闭塞,只能对东林党人听之任之,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快要亡国的时候,可能崇祯会有一点后悔,应该在后悔怎么没好好利用,榨干他的剩余价值,再弄死他。





予安何时安


因为崇祯后悔了,魏忠贤虽然可恨但是却有用。

明朝末年,皇权已经无法和文臣集团抗衡了,嘉靖年间,嘉靖皇帝修仙问道常年不上朝,但是却稳稳的把持朝政。这为什么?因为嘉靖虽然不是个好皇帝,但是却最会当皇帝,嘉靖继位之初,就与文臣集团爆发了矛盾,就是后世所称的“大礼议之争”,这也是明朝末年,皇权与文臣集团第一次争斗,也造成了王朝士大夫之间党同伐异之风,使君臣关系畸变恶化。但是这次争斗确是以嘉靖的胜利告终。也体现了嘉靖的政治手腕。直到后期修仙问道时期,其对内牢牢把控司礼监以及东厂、锦衣卫。对外任用严嵩把持朝政,嘉靖不知道严嵩贪污受贿吗?答案是知道,为什么知道还这样做?因为严嵩虽然贪污腐败,但却是嘉靖打压文臣集团的排头兵,而且个人办事能力强,可以维持朝政。

到了万历年间,万历年间初期,有一个力压皇权、文臣集团、宦官集团的牛人存在,那就是张居正,张居正活着的时候对明朝进行了变法改革,也算为明朝续命了几十年,死后却遭到了清算,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不但打压了皇权,也打压了文官集团在明末实现了短暂的中央集权。死后各方一起合力进行清算。并且也破了平衡,皇权与文官集团又一次对立了起来,也就是著名的“国本之争”。在长达15年的国本之争里,万历和文臣集团都是绞尽了脑汁进行争斗,万历不上朝也不认命新官员,但文臣集团也没有松口,最后还是万历进行了妥协,还是立了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这标志着皇叔被文官集团打败,文官集团也开始了你死我亡的党争模式。



到了天启年间,本身对当皇帝不感兴趣只想做个好木匠的天启帝,对朝政和对付文臣集团更是力不从心了,没办法只好扶持一个可以跟文官集团代表也是大地主阶级的代表,东林党人抗争的人物,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九千岁魏忠贤,魏忠贤上位后不但整合了内廷厂卫的力量,还在朝廷上吸收了许多被东林党人排挤打压的官员,号称阉党。魏忠贤跟历史上大多数获得权利的太监一样,贪财霸权。但是其主政期间,对外支持辽东将领,辽东局势逐渐好转,对内打压大地主阶级,收取矿税,商业税扩大财政收入。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魏忠贤有罪但是也有用。



崇祯上位后不到半年就消灭了魏忠贤,这是为什么呢?不是因为魏忠贤权势不够,也不是因为阉党人员不多,职位不重要。是因为魏忠贤所有的权利地位和党派都是建立在皇权的基础上的,换另一种说法就是,魏忠贤其实是皇权的代表人,其权利是皇权赋予的。崇祯消灭了魏忠贤其实归根结底是削弱了皇权,从此朝政被文臣集团把持,政策都是代表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崇祯临死前也说了“文臣各个该死”、“都是文臣误朕”。

厚葬魏忠贤,开起来他终于看明白了,也后悔了。但也无力回天了。



教授教你打怪兽


崇祯与魏忠贤, 等到失去才懂珍惜!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陷北京,已经无路可退的崇祯皇帝一面感慨着自己时运不济,一面怅然着愧对列祖列宗。此时,天下兵马勤王的幻想早已破灭,看着身边四散奔逃的大臣、宫女、太监,他已经生无可恋。此时,只有太监王承恩还陪在自己的身边。

  看着身边的王承恩,崇祯百感交集,一时间许多往事又映入眼帘。

  他想起自己的哥哥朱由校曾在临终前告诫自己,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然而哥哥刚死,自己就把托孤之臣魏忠贤给弄死了。

  

  (图)魏忠贤

  他又想起东林党人们每天和自己吹嘘着漫无边际的理想,唯一靠谱点的袁崇焕,也不知道哪根筋不好使,非要杀了毛文龙。最后弄的皇太极三天两头的打到北京城下。好像自从送走了魏忠贤,辽东的军费也就没有够花的时候!

  魏忠贤掌权时,并未加重农民的赋税,因为魏忠贤本身就是农民出身,他知道农民的难处。但平定辽东所需的大量马匹还是能有办法弄到,他通过强售禁宫骑马权,来筹集马匹,虽然得罪了一大批官员,但没有增加农民负担,如今想想也还不错啊!

  

  (图)崇祯

  魏忠贤全国各地征收各种商税、海税,虽然大有贪污,但没有加百姓赋税,河南当时遭灾,还能免除赋税,内库拨款赈灾;而几十年未修的黄河水道,也在魏忠贤指挥下的开始修建起来。

  可那些满嘴理想、道德的东林党呢?禁海,不征收海税;撤除全国各地征收盐税、布匹税等商税的太监,不再征收;加农民税赋,各地无论是否有灾,赋税照旧,一分不少,以前的欠税,还要补交。

  到底谁忠谁奸啊?

  崇祯越想越想不明白了!

  身边的王承恩一再的催促,“万岁爷,再不走李自成的贼兵就要打进来了啊!”

  

  (图)王承恩

  崇祯皇帝恍然大悟,他突然想起,原来这个李自成也是东林党们建议裁撤冗员,所以才丢了工作。没了工作的李自成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崇祯苦笑了一声,他顿时觉得也没有什么可逃的了,反正逃到南京还不是受这些东林党的气?他缓缓的对王承恩说“承恩啊,再帮朕做最后一件事吧,有机会的话,把魏忠贤重新厚葬了吧!”

  

  (图)崇祯自缢

  公元1644年,3月19日,崇祯在煤山自缢。或许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吧!


孙博士侃历史


别看天启皇帝朱由校不怎么管理朝政,唯一爱好就是用海南黄花梨木料自己设计自己作木匠活,打造出家具让太监拿到市场还能卖个好价钱,但是天启皇帝朱由校知道怎么治理国家,也知道朝廷问题的根本所在,就是怎么整治这些东林党把持朝政,必须有一个铁腕人物管理朝政,秉笔太监魏忠贤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也知道怎么整治这些东林党官员,这些东林党官员内外勾结,置人民国家财产生命于不顾,偷税漏税逃税,致使朝廷国库空虚,魏忠贤掌控朝政,下圣旨让这些既得利益集团必须依法交税,辽东战事吃紧,不但交税而且要加税,各项杂税为朝廷多交100多万两白银,魏忠贤当政时朝廷从来不缺钱花,魏忠贤深知百姓生存艰难不易,从来不向百姓加税,有了灾难还要免税,朝廷还下拔救灾银两,东林党官员全面妥协,老老实实交税加税,所以天启皇帝朱由校临终前告诫祟祯皇帝朱由检魏忠贤可重用,不排除东林党官员內外勾结致使天启皇帝朱由校落水着凉得重病害死天启皇帝,让祟祯皇帝朱由检除掉眼中钉,肉中刺,借刀杀人,从中彻底掌控朝政,致使朝廷财政国库空虚,只能向百姓加税,官逼民反,李自成一个驿站小卒,朝廷都无力支付工资,李自成被裁撤,失去固定收入的李自成才起兵造反,加上天灾不断,崇祯皇帝才知东林党官员误我,可是已经晚了。


125878215蜂獾


死前被公布罪状、发配凤阳,死后被碎尸万段、悬首示众,崇祯上台后对魏忠贤的这一系列处置,在给当时的黑暗政坛带来些许新鲜空气的同时,也让他赢得了圣明之君的欢呼颂扬。17年后,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夕,崇祯却下密旨收葬魏忠贤的遗骸,墓址就选在了魏忠贤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云寺。

崇祯即位的时候,海内难民揭竿四起、关外清兵虎视眈眈,在这种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朝廷迫切需要一位魏忠贤这样富有处理军国大事经验和把握动荡时局能力的“能人”来独当一面,虽然无法扭转国势日衰、积重难返的败亡趋势,但也不至于在短时间内坍塌崩溃,但崇祯为了整饬内政和平息民愤,更是为了报仇雪恨和独掌大权,借着朝廷文武大臣的“倒魏”怒潮,以迅雷之势彻底肃清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能够不动声色地一举铲除魏忠贤,一直是崇祯自我标榜的人生得意之作,然而,正是由于过分欣赏自己的才干,过度迷信自己的能力,却让他从自信变得自负,最后变得刚愎自用。

尽管崇祯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加上他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祯还频繁地调整官吏,这种让人噤若寒蝉、如履薄冰的高压态势,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无奈之下,崇祯只好培植私人势力,重新起用大批更加腐朽无能的太监,最终导致“十万太监亡大明”的历史悲剧。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杀殉国前的第五天,崇祯在大势已去、大厦将倾的绝望中,在听到太监曹化淳说的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之后,终于领会到了皇兄临终前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所在。


转身闲乘月


明朝自万历以来,党争不断,东林与宣党、昆党、齐党、楚党、浙党之间互相攻击,终于导致天启年间阉党专政的局面。

1627秋八月,朱由校驾崩,信王朱由检继位,即崇祯皇帝。崇祯继位后,嘉兴贡生钱嘉征上表,弹劾魏忠贤十大罪:一与皇帝并列,二蔑视皇后,三搬弄兵权,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王封爵,六目无圣人,七滥加爵赏,八掩盖边功,九剥削百姓,十交通关节。奏疏呈上后,崇祯下诏,魏忠贤觐见。魏忠贤来到后,让内官读给他听。魏忠贤听后,大为恐惧,回去后自缢身死。

魏忠贤一死,清算阉党集团的行动开始了,阉党一倒,东林党就顺势崛起了。所以终崇祯一朝,他重用的都是满口仁义道德,只会清谈的东林党人。

明末时期,南北发展差异巨大,北方依旧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而南方的工商业则极为发达。东林党人这伙群体,他们代表了当时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强的利益,他们一得势,马上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等税种的税负。

工商税的减少,导致国家收入锐减。为了弥补这个亏空,西北农业税大大加重,百姓苦不堪言。

明末由于小冰河时期的影响,天灾不断,再加上辽东战事紧张,朝廷处处要用钱,导致国库极为紧张。于是朝廷支出的重担,就又硬压在了农民身上,农业税从张居正时期的二百万两,后来扩大了十倍,达两千三百万两,这还是在各地大灾小灾不断的情况下,这导致北方百姓,尤其是西北百姓苦不堪言,简直到了卖子卖女也交不起税的地步,百姓活不下去,岂能不造反。

国内农民大起义如火如荼,关外崛起的满清势力也虎视眈眈,大明朝廷顿时陷入这种内忧外患的困境中。

公元1644年3月初,李自成起义军兵临城下,大明王朝岌岌可危。崇祯帝在这种风雨飘摇的境况下,下了“罪己诏”,公开向全国老百姓对他十七年的执政治国作了深刻的检讨:

一,承认强征暴敛,税负过重:17年来,辽东和中原的战事,调兵措饷,实在是不得已的事。连年征战,赋税加派增多,本意是想安民,结果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是朕的过错;

二,承认失察民情,民不聊生:贪官污吏乘机巧取豪夺,刻意盘剥,造成民生困苦。朕深居内宫,不能体察,是朕的过错;

三,承认用人不当,腐败泛滥:将领懦弱,士兵骄纵,不肯拼命杀敌,反而对百姓烧杀抢掠,视为仇敌。朕任用非人,致使毒疮溃烂,是朕的过错。

几大“朕的过错”,言之凿凿,情之切切,读起来的确让人为之动容。

然而,这一切都晚了,晚了。

国家面临危难之际,最缺的就是军费。为了筹钱,崇祯低三下四向宗室、大臣们要求,让他们捐银子以共赴国难。结果出人意料,内阁首辅只捐了500两,太监首领却捐了一万两!崇祯本意是认捐总额达到100万两,以应战争急需。捐三万为上等,可是谁曾想没有一个捐过三万的。而且还有做得更绝的,在房子前挂上一个“此宅急售”的牌子,目的就是在说:皇上看看,我没钱。

面对这样一帮清流和守财奴,崇祯真是无语了,也真正的寒心了。这使他不由得想起明熹宗时期的往事来。

明熹宗不理朝政,朝廷的一切大权,都由魏忠贤全权代理了。但其作为大明王朝的忠实奴才,还是很有眼光的。他能够认识到辽东与京师唇齿相依的关系,否定龟缩山海关的决议,积极支持孙承宗的推进战略;后期任由袁崇焕督师辽东。

当时关外的战争形势一片大好的背后,其实还是钱在起作用,他最大的能力之一就是的确有这个理财能力。

明末,天下金银尽聚三吴。针对工商业、对外贸易发达的江南地区,魏忠贤调整税收政策,恢复了万历末年,被东林党废除的工商税、海税,并且没有给农民加赋。在河南遭灾时,还能免除赋税,几十年未曾修过的黄河水道,开始维修;而且专门找东林党人投资的“垄断企业”收刮。

但是现在这些都没有了,剩下的就是一帮整天仁义道德挂在嘴上,国家危难时却不舍得拿出一点家资的守财奴!

1644年3月14日,看到圣上那难看的苦瓜脸,司礼太监曹化淳感叹的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如此!”这话说得让人好生感叹,崇祯有所醒悟,密令曹化淳“收葬魏忠贤遗骸”。(《明季北略》清·计六奇)

公元1644年3月19日,在李自成攻进北京前,崇祯来到故宫后面的煤山,在一颗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年仅33岁。

临死前,他留下了遗诏:“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这就是崇祯在这个世界上发出的最后的声音,最后还不忘自己是一国之君,他的职责就是要爱护和保护自己的百姓!

结语:公认的大明朝勤政皇帝有两个:一个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另一个就是朱由检。但是,这么一个勤勉的皇帝,却没有保住大明的江山。

大明朝因为什么灭亡的,崇祯自己总结,“诸臣误朕”“文臣人人可杀”,此话发人深省。而崇祯所说的文臣,就是指东林党了。

国家危难之际,满朝大臣凑不齐一百万两银子。难道大臣们真没有钱吗?非也,李自成进京后,不说废话直接拷打,这一下他们捐出了多少钱?整整7000万两,够多少年的军事用度!

现在回想起来,崇祯执政时期,他所面对的敌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其一为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其二为崛起的后金(清),其三为农民起义军。这三者缺一不可。

看完这些,说东林党误国,对不对?

《明史》清·张廷玉

《明季北略》清·计六奇


老衲侃春秋


现在流行给古人翻案,秦桧、魏忠贤、毛文龙这些僵尸,都一个一个被重新从垃圾堆里面捡出来,洗刷一番涂抹上厚厚的粉,然后再摆上神坛。岳飞、文天祥、海瑞这些人,则被批驳的体无完肤。这不,又在网络上流行其给魏忠贤翻案的风潮了。一些自媒体小号,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就发表了一些吹捧魏忠贤的文章,说崇祯帝后悔了,崇祯帝在京城快要攻破的时候说,假设魏忠贤在此,必然局势不会这样糟糕。还说崇祯帝下令给魏忠贤平反,然后予以厚葬,云云。

很显示,这些都不是事实。魏忠贤是一个有名的历史人物,魏忠贤的生前死后,都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官方记载的非常明确,《明史》中是这样记录的:“忠贤行至阜城,闻之,与李朝钦偕缢死。诏磔其尸。悬首河间。”可见,魏忠贤死的很窝囊,也罪有应得。至于魏忠贤被厚葬,所有的史书都没有记录。而说魏忠贤被崇祯帝平反、厚葬的说法,仅仅是来源于冯梦龙的一篇《燕都日记》。这只是一个古代“自媒体”编造的说法。我昨天还在一个叫做“德国优才计划”的自媒体公众号上,看见吹捧崔公公的文章,也许一百年之后,有人就会据此把早就臭名昭著的崔公公从坟堆里面刨出来,洗白为“脊梁”、“英雄”。

一个是官方正规记录,一个是古代的“自媒体”,我们要相信谁?可以分析一下内容。冯梦龙说,曹化淳给崇祯帝建议,为魏忠贤平反。可是依据曹化淳的自叙,那段时间曹化淳早就退休回家了,根本不在崇祯帝身边。所以,冯梦龙的说法根本不可信。冯梦龙本人就是一个古代编写小说的,他的这个崇祯帝替魏忠贤平反的说法也“很小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