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非常品,仅见奇形玉鹰龙

极罕见的红山文化之玉鹰龙赏说


红山文化非常品,仅见奇形玉鹰龙

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起始于五至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分布范围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

据文献记载,其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赤峰东郊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1956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对红山文化遗址进行了广泛调查发掘,近百年来,先后发现遗址近千处,可见其分布地域相对较广。

而红山文化最直接而典型的象征,除了彩陶以外,便是其遗存下来的各种玉器。其时,红山人的玉雕工艺水平已经处于较高的阶段,主要工艺为磨制加工而成,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玉蝉、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以及形态各异的人物与神像等等。

在林林总总的红山玉器形态之中,最为典型也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代表,即为玉猪龙和玉勾龙(即C形龙)。因此,相对而言,这两种基本形态的红山玉器,其遗存数量较多,无非细节差异以及体量大小不等而已。

然而,红山文化存续至少有千年时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玉器制作不仅有一定数量,而且形态不可能一成不变,或者只有数种。从历史进程以及事物的发展规律上讲,红山玉器显然应该存在不同时期玉器制作题材乃至形制以及工艺上的等等变化。

此外,由于红山文化的发现并定性时间已经不很短,而其玉器也不可能只是1921年发现时才有出土,之前人们有所得是完全成立的,无非,在那个更早的时期人们并不知晓其具体年代和文化属性而已。换言之,某些形态或者红山文化某个阶段的红山玉器,其发现或早或迟,或有披露或从未披露,从而不为更多人所识。有鉴于此,特将这件极罕见的“玉鹰龙”帐中择出,拍照亮相,公开展示鉴赏,通过实物实证再窥不为人知的红山玉器又一奇品。

鉴赏本品。不难看出,本品器形既鲜明又较为独特,最大直径约为13.7厘米,重约114.8克,体量相对较大。其分两个组成部分,一半为我们熟知的有冠玉勾龙龙头之形态;另一半则为鹰的头形,长长的鹰嘴,形态鲜明。有冠龙形为红山玉器典型造型,而鹰也是红山玉器中并不罕见的题材(亦今为止,公开所见之鹰形为左右两翅展开正面,这种形态的鹰形十分罕见)。因此,龙鹰组合在一起,则是极罕见的。然而这两种形态,皆为红山玉器典型的题材之一,故,二者组合在一件玉器之上,完全合乎情理,并无值得大惊小怪之处。因此,根据这一形制上特征,则可以对其命名为“玉鹰龙”。

飞龙在天,鹰击长空。此玉鹰龙极可能是通过“鹰”喻天,龙喻位,而表达一种至尊思想。如《周易·乾》曰:“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飞龙在天”的认知与古老星象文化有关,源于远古时期龙图腾崇拜,“龙”是吉祥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故,以此鹰龙合体的独特形态,表达了一种祈求风调雨顺的思想法。这也极可能为中华古文明中,最早的飞龙在天思想的萌芽。

续观其玉质,典型的河磨玉特征,其玉质上佳,油性十足,包浆老道而熟润,局部受沁,沁色类朱砂红,整体沁色深浅不一,分布极为自然,其出土已有较长时间。一句话,如此沁相,非五千年以上而不能形成矣。

一番鉴赏,无需详表。此件“红山玉鹰龙”,诸般特征,皆难置疑,当属开门见山之品,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其形态之前极为罕见,检索亦未见有过公展,然,此不能说明其可疑,其事实上乃更早期发现之物。故事不讲,无非时至今日方才得以公展亮相而已。因此,此红山玉鹰龙,不仅又丰富了红山玉器之造型种类,同时亦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可以毫不虚妄地说,此玉鹰龙,是一件极为难得的红山玉器精品之一,其无论学术还是收藏价值,皆可谓高矣。


红山文化非常品,仅见奇形玉鹰龙


红山文化非常品,仅见奇形玉鹰龙


红山文化非常品,仅见奇形玉鹰龙


红山文化非常品,仅见奇形玉鹰龙


红山文化非常品,仅见奇形玉鹰龙


红山文化非常品,仅见奇形玉鹰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