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為何歐洲也一樣?是什麼造成的

周代是我國曆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一個朝代,也是對我國後世影響最為深刻的一個朝代。比如給去世的君主或者達官貴人起諡號,就是源自周代。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佔據最重要地位的儒家文化的首創者孔老夫子,也對周禮推崇備至,甚至花費畢生精力試圖將其恢復。

中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為何歐洲也一樣?是什麼造成的

不過周代與自秦以降的歷朝歷代不一樣,它並非中央集權制,而是真正的“封建制度”。周天子雖然是天下共主,但沒有皇帝尊號,他也不能直接去管轄諸侯國內部的事物,每個諸侯國,都是獨立的政治實體,它們的首領(即諸侯),只在名義上向周天子稱臣,對內則是以君主自居。

中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為何歐洲也一樣?是什麼造成的

諸侯都是周天子的屬臣,彼此之間,卻有等級劃分

雖然每個諸侯國都是獨立的政治實體,可是它們之間也是有等級劃分的,那就是大家熟悉的“公侯伯子男”,也就是常說的“五等爵位”。比如宋國,就是公爵,而齊魯等國,則是侯爵,秦鄭等國,則是伯爵。至於楚國君主,雖然數度稱王,實際上卻是子爵。還有一些諸侯,則地位更低,比如曾被鄭國滅掉的許國,它的國君就是男爵。

中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為何歐洲也一樣?是什麼造成的

關於周代的“五等爵位”的來源以及演變,有許多不同的說法,甚至有認為公侯並不存在地位上的差異,而是同樣尊貴的。這些具體的學說,咱們就不再探究,倒是有一個問題值得思考一下,那就是為什麼中國有五等爵位,偏偏歐洲的貴族,也是同樣五等爵位,甚至就連稱號也與中國一樣呢?

想必這個問題曾讓許多人疑惑過吧,大家看歐洲文藝作品的時候,經常會出現某某公爵,某某男爵之類的稱呼,這就很容易讓大家聯想起中國古代的五等爵位,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聯繫呢?

中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為何歐洲也一樣?是什麼造成的

歐洲爵位與中國古代爵位,都是獨立發展出來的,彼此間並無聯繫

事實上,歐洲和中國的“五等爵位”,都是獨立發展出來的,兩者之間完全沒有任何聯繫。歐洲的爵位源自古羅馬,而中國的爵位則源自周代,二者各成體系,貴族之間的等級劃分,貴族和君主的關係以及他們的權力和社會地位,都是完全不一樣的。

比如英國有一句著名的諺語: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這句話就說明了歐洲貴族等級的一個鮮明特點,那就是一級一級的從屬關係,而且每一級只從屬於他的上一級,再上級就不行了。

中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為何歐洲也一樣?是什麼造成的

反觀中國,就沒有這種說法,無論是哪一等級的諸侯,他們之間並無從屬關係,全都是天下共主(王或者皇帝)的直接屬臣,所以中國的“公侯伯子男”這些貴族,是沒有分封權力的,不存在哪個侯爵從屬於哪個公爵的說法。

中國和歐洲爵位的“對等”,其實是翻譯造成的錯覺

既然二者是獨自發展的,為什麼會如此巧合地對等起來呢?事實上,這也不是巧合,而是人為的,是翻譯造成的一種錯覺。

中國與歐洲的接觸,至少從元代就開始變得比較頻繁了,然而在清朝中葉以前,各種文獻中,卻從來沒有將歐洲的爵位與中國爵位對等起來的說法。甚至有些學者還會刻意避免用一方的爵位去機械地翻譯另一方的爵位,覺得這樣會對讀者造成誤導。

中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為何歐洲也一樣?是什麼造成的

然而到了晚清,中西方交流日益繁盛,互相之間翻譯的文獻也越來越多,不少學者為了取巧,就把歐洲的爵位用中國古代的五等爵位機械地套用,同樣的,中文文獻翻譯到西方,也有類似的問題。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會在今天出現中國與歐洲的爵位互相對等,看起來似出同源的現象。然而實際上,正如咱們上面所說,二者之間是完全沒有聯繫的,純粹是翻譯造成的問題。

《五體清文鑑》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