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記:高僧玄奘眼裡的世界風貌(下)

大唐西域記:高僧玄奘眼裡的世界風貌(下)


公元628年,玄奘等人越過興都庫什山脈,在印度河與喀布爾河的匯合口正式進入大印度地區。由於這裡不再是突厥可汗的勢力圈,所以先前的護送隊伍就與之告別。現在,一個讓全新而讓人朝思暮想的世界,將幾乎毫無保留的呈現在他面前。


第一印象

大唐西域記:高僧玄奘眼裡的世界風貌(下)

印度地區的文化特色 將給玄奘留下深刻影響


在印度,玄奘首次看到當地人居住的竹木編織小屋。這種房子的四牆,都用塗泥的方式加固。但受到種姓制度的影響,不同群體之間不能通婚。這種反差之大,令他感到十分驚訝、但又無可奈何。


在飲食方面,印度人倒是吃的非常講究。他們絕對不吃隔夜食物,手頭的木質食器也是用過就扔,而且還有刮舌苔的習慣。和今天很多人所認為的不同,當地居民在大小解後會洗手洗澡,以便維持身體潔淨。但牛糞卻被認為具有淨化功能。至於服裝,玄奘也看到當地人是在腰間纏布,然後再披上左肩,露出自己的右肩。由於氣候炎熱,所以很少喲穿鞋子。很多人會將牙齒塗成黑色或者紅色。這些習俗直到今天都依舊存在,如同歷史活化石般生生不息。

大唐西域記:高僧玄奘眼裡的世界風貌(下)

古印度的房屋大都用泥土加固


此外,玄奘還對古印度的語言學、數學和邏輯學成就給予肯定。雖然這些學問十分精妙,但是大都直接源自古印度和稍後的亞歷山大時代。到了唐朝高僧所處的中世紀前期,似乎依舊沒有長足進步。對比漢朝時期的記載,這裡的軍事思維仍舊包括戰象與車兵,似乎沒有根本性的變化。軍事技術也掌握在部分剎帝利手中,以世代相傳的方式流傳。所以玄奘對這裡的軍隊並沒有做出很高評價。


當然,他也冷靜記載了印度當地特色的律令,例如所有人都要尊重神判法則。如在遇到沒有辦法判定的案件的情況下,就把嫌犯綁上一個口袋,裡放塊石頭往河裡一扔。如果嫌犯沉下去而石頭浮上來了,那就是有罪的。火判法則是把鐵給燒紅,讓嫌疑人拿舌頭去舔。如果毫髮無傷就是無罪證明。玄奘對此沒有做任何評論,但這些記載大都體現了印度人重視精神世界和輕視現實世界的文化取向。只是歷代求法僧眼都會在筆下放大印度文化優點,普遍缺乏質疑和批判精神。

大唐西域記:高僧玄奘眼裡的世界風貌(下)

玄奘也比較客觀記錄了古印度法律體系


旅途奇聞

大唐西域記:高僧玄奘眼裡的世界風貌(下)

犍陀羅是中亞進入印度腹地的必經之路


在那揭羅曷國,玄奘拜見了著名的佛影石窟。隨後就進入了大犍陀羅地區,走訪當年法顯經過的地點。在著名的佛教城鎮塔克西拉,看到婆羅門、耆那教和佛教三分天下。當地人長相俊美且性格比較詭詐。但玄奘還在這裡嚐到甜美的石蜜,也就今人所熟悉的蔗糖。在當時,製糖是印度的重要技術成果。後來還會通過絲路傳入唐朝,讓中原食客的口腹受惠。


離開犍陀羅後,玄奘又經過了7-8個小國,才來到了迦溼彌羅。這裡在漢朝就有被少數使節記錄,是次大陸北部的區域小強。由於歷史原因,當地還是前貴霜君主迦膩色伽集結佛典、召集僧人講經論道、合唱經文和整理典籍的地方。所以此地有豐厚的文獻庫存和佛教學術傳統。加上玄奘的大名已經傳到這裡,國王就按照夢中的神諭好生接待,並用大象將他載到皇宮中居住。最後還邀請本地的高僧大德與玄奘辯論,以表示對到訪長者的歡迎。年過七旬的本地大師,對玄奘的悟性和根底評價極高。不分晝夜的為玄奘傳經授課,令後者受益匪淺。

大唐西域記:高僧玄奘眼裡的世界風貌(下)

玄奘在印度也享受了乘坐大象待遇


在這裡,玄奘依靠皇室和本地僧侶的照顧生活了兩年。對於途徑坎坷的求學之人來說,這就是旅途中少有的安逸時刻。當時的玄奘不會知道,百多年後還有個名叫車奉朝的唐朝武官護送使節回國,卻因疾病而滯留當地。在因緣巧合之下,他選擇皈依佛門,並以悟空禪師的字號名垂青史。後來的劇作家會將兩人有機結合,變成名著《西遊記》的唐僧和孫悟空原型。


兩年後,玄奘繼續踏上了求學之路。在旅途中,聽到了關於東女國的傳說,並知曉那裡以出產上等的黃金而得名。本地人世代以女性為王,其配偶反而起不了任何作用。國中的男子也是地位低下,只管種地和打仗。事實上,這個小國應該是一個位於和田以南、拉達克以北的羌藏母系部落。由於被地理環境的繭房包裹,所以保留了遠古時代的社會影子。至於玄奘記載在的海上西女國,則是自己進入泛希臘化文化圈後,對古希臘神話裡的塞壬女妖和亞馬遜女戰士傳說的翻譯。因為在同時代的拜占庭帝國境內,則根本就不存在如此香豔的海中小島。

大唐西域記:高僧玄奘眼裡的世界風貌(下)

女兒國的原型 就包括古希臘的亞馬遜女戰士


到了更有有名的曲女城,玄奘有幸目睹了戒日王治下的盛世。這位君主的執政時間在公元606-647年之間,通過東征西討成為北印度霸主,並連續30年確保境內太平。其人厲行節約、多才多藝,還寫過梵文詩歌和劇本。他也支持和保護佛教,還派遣使者直接出使唐朝。最後在恆河沿岸建立數量巨大的佛塔,只要是有佛祖遺蹟的地方,都建立寺院。每年還召開各國佛教徒參加的大會,提供衣食、藥物,讓他們進行高水平辯論。對於佛教徒而言,這就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國度。


此後,一行人準備越過恆河,卻遇到了想用玄奘祭祀突伽女神的印度教徒。但經過玄奘的一番說教,對方還是選擇降服。這段記錄可能有後人的美化的誇大成分,但也有可能是玄奘向對方暗示自己有王族撐腰,才能有效制止印度教徒的不懷好意。經此一劫,玄奘終於到達了缽邏耶伽國,也就是今天的阿拉哈巴德。這座城市位於恆河和閻牟那河的交匯處,也是印度教和佛教的共同聖地。因為古代印度人相信,在聖河裡沐浴可以洗滌罪惡。當地的印度教徒也在以特殊地方式進行修行,譬如將一隻手搭在高柱子上,再用一隻腳踩在矮柱子上。然後伸展餘下手腳,還必須把頭抬高、脖子伸直,跟隨太陽的移動慢慢旋轉。這樣的詭異習俗,也從玄奘的時代一直延續至今。

大唐西域記:高僧玄奘眼裡的世界風貌(下)

玄奘看到的次大陸 正是印度教重新崛起的時代


寺廟求學

大唐西域記:高僧玄奘眼裡的世界風貌(下)

玄奘也有幸看到了戒日王朝盛世


最終,玄奘來到了摩揭陀國,那裡正是所有佛教徒心的目中聖地。因為佛陀就在當地度過一生中的大部分時光。歷史上的4次集經大會,也有2次在這裡舉行。到玄奘訪問的時代,這裡同樣是寺院林立且大乘佛法昌盛。此外,他應該會注意到這裡盛產一種甜美的白色沙粒,也就是後來走入中原尋常百姓家的白砂糖。


佛教的最高學府那爛陀寺也在摩揭陀國,位於拉查基爾的巴拉貢村,有歷代君王的擴建和捐贈。這裡的亭臺樓閣美輪美奐,豪華程度堪比宮殿,讓僧眾們有良好的居住條件和衛生環境。為保證僧人專心於學術,國王還安排了200戶人家為寺廟提供粳米和酥乳。這得以讓學者們不問塵世,專心於佛法。

大唐西域記:高僧玄奘眼裡的世界風貌(下)

巔峰時期的那爛陀寺 是玄奘學習的最重要場所


由於那爛陀的高僧戒賢法師認為,玄奘就是文殊菩薩在夢裡指派給他的學徒,於是整個寺廟沸騰了起來。他寺中派出了200多位僧人和2000多個世俗長老,舉著華蓋、攜帶著鮮花前來迎接玄奘。大家圍繞著玄奘歡喜讚歎,不停地用梵文吟誦各種美好的詩句來讚頌玄奘。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玄奘因過人的天賦和學術積累,迅速成為寺廟中排名前10的最高的僧人。他可以乘坐大象出,而且每天享受足夠量的大米和香料等供奉。最重要的是,為了防止玄奘受到打擾,寺廟免除了所以日常事務,讓他有充分的時間學習。按照現代的科目劃分,戒賢法師除了給玄奘講授《瑜伽師地論》,還學習了相當於梵語語言學、文學、邏輯學,以及部分印度教經典。他就在這種衣食無憂的環境下學習了5年。

大唐西域記:高僧玄奘眼裡的世界風貌(下)

玄奘本人也在那爛陀寺受到了極高禮遇


學成歸來

大唐西域記:高僧玄奘眼裡的世界風貌(下)

戒日王發行的銀幣 依然帶有最後的希臘化色彩


公元626年,回國的前夕的玄奘還曾應師父邀請,在那爛陀講學傳道,回應各種挑戰。

面對小乘佛教徒對那爛陀寺和大乘佛法的刁難,玄奘以外國人的身份主動應戰,在由戒日王主持的曲女城法會上大顯身手。最後以論戰失敗請願被斬為條件,有力回應了各種刁鑽攻擊。在長達18天的辯論中所向披靡是,受到了印度僧俗、佛教和其他外道的一致擁戴。


雖然戒日王等君主給玄奘開出了豐厚待遇,希望他能留在本國傳教弘法。但是玄奘為了回到家鄉傳道,也為了要回訪高昌國的承諾,於是婉言謝絕了一切美好提議。於是,戒日王提供了金錢300、銀錢10000,並專門為他挑選了1頭大象,供其一路騎乘返回唐朝。

大唐西域記:高僧玄奘眼裡的世界風貌(下)

玄奘的回程比早年西行也順利很多


這段東歸之路,比起早年的西行求法要順利許多。除了有印度最強大國王的支持,許多同樣參加曲女城大會的北印度君主也準備返回家鄉。所以就讓玄奘跟著自己的軍隊鞍乘漸進。戒日王還專門增派了4名官員帶上蓋有王璽的國書送往沿途各國,命令他們派馬相送,保證一直有外交官和列國王侯照顧玄奘。這個細節到後來的《西遊記》中,成為玄奘每到一國家就會蒐集當地印璽的原型。但得道高僧也無法預測歷史進程。就此一別的那爛陀寺,也會隨戒日王朝的衰敗而逐漸失去強有力保護,最終在12世紀被南下的突厥軍閥摧毀。那些與玄奘共同修行的僧人後輩,將為保護寺廟而與上百萬經卷軸一起化為灰燼。


此後,玄奘等人離開大印度地區,再次經由突厥勢力控制的吐火羅斯坦轉向西域。由於聽聞當初接待過自己的高昌國被攻滅,於是悲傷的擇走絲綢之路南道,準備經闐國迴歸漢地。

在尉遲王族的統治下,當地保持著相當繁盛的經濟水平和文化傳統。這裡也有著馥郁芬芳的果園和綠洲良田,依靠源自波斯的水利灌溉系統讓城市生活富庶而安逸。但不同於吐火羅系居民的紅髮綠眼,玄奘注意當地的人長相似乎更符合中原的審美,具有東西混合的人種特徵。這顯然來自於羌藏系人群和印歐族群的長期混血。當地的許多古戰場上,還能找古時刀光劍影所以留下的痕跡。

大唐西域記:高僧玄奘眼裡的世界風貌(下)

由於高昌滅國 玄奘取道南方的于闐回國


隨著玄奘榮歸故土,一段傳奇的歷史就此結束。但是玄奘的故事,卻以各種變體的方式繼續留存。從最初的《大唐西域記》到後來版本眾多的《西遊記》,很多改編髮展為亂編,足以讓當事人都瞠目結舌。


尤其是在明朝,中原已完全失去了漢唐時代所積累的西域知識。再加上西域的古地名被新來的征服者語言所覆蓋,所以中古地理名詞都變成了稀奇古怪的發音直譯。比如國號來自於印度火神的焉耆國,被明朝人莫名其妙的轉寫成了烏雞國。不僅土味濃郁,也讓閱讀者完全不能洞悉其原有的內涵。那些印度和波斯文化圈裡的如獅子和白象,也從圖騰被抽象化為妖怪。突伽女神信徒拿玄奘祭祀的情節,則是後世無數妖魔想吃唐僧肉的故事模板。至於脫胎於石磐陀和車奉朝等人的悟空,完全成為了唐僧保鏢。而當年與高僧結拜為兄弟的高昌國王鞠文泰,則變成了代表正統的大唐皇帝。

大唐西域記:高僧玄奘眼裡的世界風貌(下)

《西遊記》無疑是改編成亂編的古代典型


更重要都是,當年來回穿越絲路的硬漢玄奘,被徹底弱化成了陰柔書呆子和弱雞傻白甜。當年那種蓬勃開放、積極進取的勇士精神,也就因此沒能將堅韌和眼光傳給更多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