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往事》:一個男人在銀幕上寫給光陰的情詩

男人自來到這個紛繁嘈雜的世界,便有著與生俱來的宿命,他在父母的眼中象徵著一種對未來的寄託和期盼,他在妻兒的眼中意味著衣食住行的訴求,他在集體的社會活動中需要承載著成敗榮辱的責任。

而就是這些與生俱來的“職責”,羈絆、束縛、裹挾著男人的一生。與這些相呼應的,是男人們作為一個生命個體靈魂深處對這個世界的訴求和呼喚。每個男人都有一個算不上清晰,卻可以肯定存在的夢想,這個夢想也許是隻在地球儀上見過的高山,也許是某個雜誌封面上欣賞到的姑娘,也許是若干年前咬牙發狠許下的承諾。

在宿命和夢想之間,在現實和虛擬的呼應中,便是男人以自我為視角審視到的人生況味。隨著生命進程的演進,隨著對人生況味的品讀,男人對人生的感受,就好像時光中的一瓶窖藏老酒。每個年月有著不同的味道,每個年月有著別樣的理解。少年的輕狂,青年的氣盛,到了不惑之年又慢慢的老沉了。而隨著時光在心靈深處的沉澱,我們審視人生的視角也變得更加的篤定和理性。

《美國往事》:一個男人在銀幕上寫給光陰的情詩

著名的西部片導演萊昂內在談到他的巔峰之作《美國往事》時曾說到:“《美國往事》是我的電影。我就是這部電影。同樣一部電影,我們只能用成熟、花白的頭髮和眼角邊的褶皺才能拍成它。如果我40歲時就能拍它,這部電影將永遠不會像現在這樣……”。這部最終呈現在銀幕上長達4個小時的影像,萊昂內卻籌備了整整15年,而在大概11年的時間裡,萊昂內帶著這部影片的劇本,每年都會到戛納電影節上尋找投資人。這部影片是萊昂內作為導演的第八部作品,也是最後一部作品。很多人說4個小時的《美國往事》裡有男人的一生,而萊昂內卻認為:“這部電影對他和對我來說,都是光陰的故事。”。

萊昂內在這部詩意宏大的電影中,在三個映照在不同時代的人生剖面裡,通過主角麵條的回憶宛如遊走在男人夢境般的一生中。這部影片的敘事堪稱宏大,而落腳點卻又極為細膩,這部影片是一部典型的作者電影,就像萊昂內代表男人,在銀幕上寫給光陰的一首“情詩”。整部影片的故事構架在半個世紀的時空中,導演通過幾個特定場景的閃回,讓觀眾通過銀幕中麵條的視角,看似遊走在宏大的“美國往事”裡,其實凱窺到的,卻是一個男人內心深處,對過往前塵的無限懷念,和訴說不盡的憂傷。

《美國往事》:一個男人在銀幕上寫給光陰的情詩

萊昂內利用巧妙的電影語言,在銀幕上重新構造了一個屬於男人的“往事夢境”,他將主人公麵條的命運置於時代的洪流當中,並抽走了與之相關的幾乎所有“現實”宿命。在影片中我們沒有看到過麵條的父母,沒有切身的體會那段12年的牢獄之災,沒有說明麵條長達35年的異鄉逃亡生涯。而我們卻像麵條一樣銘記住了那段黛博拉深情誦讀的情詩,多米尼克讓人痛心的那句:“我滑倒了”。而這一切,都在暗示著銀幕前的觀眾,麵條永遠懷揣著一個男孩最初識的人生夢想,併為之奮鬥終身。

《美國往事》:一個男人在銀幕上寫給光陰的情詩

與麵條人生相對的,是他的好兄弟麥克斯,青梅竹馬的情人黛博拉。他們總是帶著煽動的情緒,干擾並影響著麵條踐行夢想,他們總是被裹挾在更為宏大的事業當中。而影片中萊昂內苦心營造的大時代的背景就像是一個漩渦,而將人牽絆到這個漩渦中的,是關於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的慾望。麥克斯和黛博拉就是因為具備這樣的慾望,而被牽絆在時代的洪流當中。麥克斯渴望著更大的事業野心,黛博拉渴望著成為一名萬眾矚目的明星。而麵條呢?他對兄弟重情重義,他對黛博拉更是等同於生命價值的愛戀。

《美國往事》:一個男人在銀幕上寫給光陰的情詩

導演萊昂內始終讓麵條堅持著自己的立場,即便是黛博拉為了好萊塢明星夢離他而去,即便是麥克斯野心爆棚要瘋狂的孤注一擲。而銀幕前的觀眾,被羅伯特德尼羅出神入化的演技帶入到了老年麵條的視角里,並通過萊昂內在銀幕上精心重構的“夢境往事”,看似遊走在宏大的時代光影裡,實則是跟隨著麵條,對命運,對過往前塵完成一番柔情似水的“傾訴”。

而麵條和黛博拉,麵條和麥克斯,不同年齡段,不同年代中的衝突,則從人生觀的高度上,更為立體地為觀眾呈現出了人性深處的慾望,以及現實和夢想之間的不可調和。麥克斯和黛博拉看似對面條的嘲諷,其實也是他們發自內心對面條深深的嫉妒。而影片的最後,曾經的好兄弟麥克斯看似是搶走了青梅竹馬的情人黛博拉,實則是他們對自我慾望的妥協,導演耐心的用四個小時的光影,全景式地展現了人生看似不同價值取向的結果,實則是一次殊途同歸的人生幻夢之旅。

《美國往事》:一個男人在銀幕上寫給光陰的情詩

導演萊昂內,巧妙的讓銀幕上的時光穿梭在1921、1933、1968三個年代裡,並通過標誌建築物的變遷,向麵條,也是向觀眾展現著半個世紀裡,物是人非的傷感意境。而面對世事變遷,人生無常,麵條始終保持著剋制、悲憫的態度。他既沒有因為麥克斯的狂熱而妥協,也沒有因為黛博拉的遠去而悔悟,將麵條和光陰裹挾在一切,僅僅是他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和他自己也說不太清的人生夢想。

作為1921年代的結束,導演萊昂內選取了一個宏大詩意的場景,在一個巨大的人造建築物前,幾個渺小的歡呼雀躍的少年,應和著排簫演奏的背景音樂,悠遠悠揚,宛如一個男人對生命的詠歎。而此時人類在自己搭建的文明標誌物面前,顯現的是如此的渺小、卑微。而這一切,最終被多米尼克那句“麵條,我滑倒了”昇華為導演關於命運的嘲諷和呼喊,而與之形成呼應的,是麵條聲嘶力竭地撲向霸哥和警察。這是麵條人生價值的一次破碎和重構,破碎的是多米尼克永遠沒有再站起來,重構的是他以生命為代價的人生價值實現。

《美國往事》:一個男人在銀幕上寫給光陰的情詩

與之相呼應,是在1933年代結束時,麵條親手在汽車後座上,毀滅了他關於黛博拉的人生夢想。而這次聲嘶力竭的是黛博拉絕望的呼喊。那一刻麵條要毀掉的不是黛博拉,而是自己對於黛博拉,以及黛博拉對於自己的所有美好願景。他用一種近乎於殘暴的方式,對命運發起了另一次聲嘶力竭的怒吼,而他這次換來的,是他在送別黛博拉時,黛博拉無情眼神的凝望,以及那道將他們永遠隔絕在兩個世界裡的窗簾。

《美國往事》:一個男人在銀幕上寫給光陰的情詩

就是在這樣的毀滅和重構中,麵條固執著他最初的人生夢想。他明白自己想要的人生,雖然他不能準確的描述並像麥克斯那樣付諸於計劃,可能這就是他對人生所理解的全部,不刻意,不妥協,隨遇而安,坦然灑脫。而導演用老年麵條的視角重新回望這些前塵往事時,更是將整個影片的視角超脫在故事之外,卻又迴歸到歷經歲月後的自我感懷當中,這種獨特的視角,模糊了觀眾關於銀幕的邊界。通過老年麵條,中年麵條,少年麵條的層層遞進,通過一個個具有意象的電影語言,讓觀眾無縫的穿插遊走在半個世紀的光影和前塵往事中。

《美國往事》:一個男人在銀幕上寫給光陰的情詩

導演通過高超的電影語言,通過電話鈴、牆洞等等物是人非的意象,將觀眾和銀幕中故事之間的距離,維持在一個詩意的尺度裡,讓銀幕中的故事和自我的人生經歷形成了奇妙的呼應。而此時觀眾所感受到的影像信息,不再僅僅是一個別人的故事,而更像是刻印在我們內心深處的,關於一段時光,關於半個世紀的往事,關於生命中所有情感的寫照。很多人說看過這部4小時的影片,就彷彿過完了人的一生。

《美國往事》:一個男人在銀幕上寫給光陰的情詩

影片的最後麥克斯向老年麵條說出的真相,是導演通過銀幕上的故事對面條的人生最殘酷的蹂躪,而此時老年的麵條,在經歷了紛雜的前塵往事後,早看透了命運和自我之間的博弈。他決然的帶著一種篤定的態度,走向了屬於他的人生通道,而在導演如夢如幻的結局中,在羅伯特德尼羅詭異的嘲笑特寫裡,觀眾們久久不能釋懷。這就是導演對男人命運的終極影像詮釋,浮華一夢,如痴如幻裡,是一個男人寫給那段過往歲月的情詩,是一個男人對無情命運的“傾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