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聚焦房縣這個“寶貝”,這次不火都難……

10月17日

新華社以

《一壺房縣黃酒裡的脫貧甘甜》為題

聚焦房縣黃酒產業脫貧致富的故事

新華社聚焦房縣這個“寶貝”,這次不火都難……

秋意漸濃,走進鄂西北秦巴山區的湖北十堰市房縣土城村,一幢幢黛瓦黃土牆的古樸民宅分佈在道路兩旁,一個個黃酒生產作坊飄溢出醇厚綿密的酒香,一壺壺房縣黃酒通過多種渠道銷往全國各地……

“以前做黃酒是自己喝一部分、賣一部分,現在我每年釀2萬多斤黃酒,產值20多萬元,不會存貨,很快賣完。”62歲的村民羅根科說。記者看到,羅根科家裡的兩層小樓,除了自住,其他的房間都成了釀酒房,大大小小的酒缸擺滿了房間。

據房縣黃酒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房縣黃酒起源於周朝,興盛於唐朝,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以土城村為代表,村民素有釀製黃酒的習慣,農戶自制的黃酒也有一定市場,但是分戶釀製的黃酒標準不統一、市場較分散,黃酒產業沒有形成規模。

新華社聚焦房縣這個“寶貝”,這次不火都難……

房縣黃酒民俗文化村全貌。新華社發(杜達巍攝)

  近年來,當地立足豐富的黃酒資源積極開展產業扶貧,引導農戶加入黃酒專業合作社,建起黃酒民俗文化村,發展鄉村旅遊,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

  早年在外打工創業的耿吉奎,回到了村裡成為村莊脫貧致富“領頭羊”,他帶頭成立了黃酒專業合作社,把100多戶分散的釀酒農戶組織起來,引入龍頭企業,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實行統一原材料購進、統一生產工藝、統一產品包裝、統一品牌銷售,農戶分戶釀造、分戶儲藏、入股分紅,黃酒產業得到快速發展。

  “現在我們村黃酒年產值達億元以上,帶動貧困戶57戶176人穩步脫貧。”耿吉奎說。

在貧困戶瞿萬江家,他正在把釀製好的黃酒裝箱,準備發往北京、廣州、武漢等地。今年中秋節過後,他釀造的黃酒迎來了銷售旺季。“昨天發了2000斤黃酒到北京,還有300斤已經發到武漢,今天也有好幾單。”

瞿萬江今年40歲,與父母和奶奶一起生活。因父母和奶奶的身體不好,本來在外務工的瞿萬江回到老家照顧老人,無法外出打工,家庭生活困難,2015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新華社聚焦房縣這個“寶貝”,這次不火都難……

由村民民房改造而成的民俗酒店。新華社發(杜達巍攝)

“我從小跟奶奶學釀黃酒,家裡每年釀上百斤,賣一部分,剩下的自己喝,沒想到黃酒也能賺錢。”2016年,瞿萬江在駐村工作隊幫扶下,貼息貸款10萬元辦起了釀酒作坊。

“傳統的釀酒工藝,只能在陰曆九月初九開始釀酒,保存時間也有限。通過湖北工業大學技術指導,釀酒技術上可以達到常年釀造,保存的時間也長了。”瞿萬江家通過設備更新,2016年底就釀出了6000斤黃酒,當年就收入近5萬元。

去年,通過危房改造政策,他家的兩層小樓翻新,黃酒作坊環境得以改善。現在瞿萬江家的黃酒作坊,每年可生產3萬餘斤黃酒,按照每斤8元的價格,年收入20餘萬元。今年,瞿萬江購置了一輛小轎車,從貧困戶變成了產業大戶。

“我現在在花田酒溪景區上班,月工資底薪4800元,另外演出一場20塊錢,一個月可以演出50多場,收入比以前強多了。”42歲的閆士美是土城村的貧困戶,他擅長吹拉彈唱。今年,他到村裡的景區演出團當演員,由農民變身上班族。

原來,當地以黃酒產業為核心,在縣委縣政府支持下,積極建設黃酒民俗文化村。統一改造民居,改造升級街道,建成了黃酒廣場、黃酒博物館、工藝酒窖、茶園棧道、電商中心等一批主體工程,形成了黃酒產業街。如今,土城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以前的3800多元提升至1.3萬元至1.5萬元。

新華社聚焦房縣這個“寶貝”,這次不火都難……

瞿萬江在過濾黃酒中的澱粉和酵母菌。新華社發(杜達巍攝)

數據顯示,去年房縣全縣有黃酒釀製作坊2300餘戶,年產黃酒3.5萬噸,發展黃酒和發酵產業企業11家,全縣黃酒產業產值達15億元。黃酒產業帶動2061戶貧困戶6004人脫貧。

房縣縣委書記蔡賢忠表示,房縣將繼續發揮特色優勢,緊盯打造百億元黃酒產業目標,挖掘黃酒文化、嚴把質量標準,擦亮“房縣黃酒”這張名片,讓黃酒產業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