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路上,你攀比了吗?

jingjing2013


您好,感谢您的邀请!我是高级育婴师、母婴KOL福林妈咪,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我们常说,育儿即是育己,爸爸妈妈的育儿路,其实也是他们自己摸索着成长的过程。

要说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攀比”,那简直是“太攀比”了。

一、攀比物质享受

很多爸妈本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想法,在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上盲目攀比。

现在很多家庭都能承担孩子的物质需求,爸爸妈妈们也会以东西越贵越好的消费观来给孩子选择他们需要的东西,甚至越买越多。

更有爸爸妈妈,为了充面子,给孩子买一些超出他们经济能力的物品,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

这样的物质享受攀比,很容易让孩子养成不健康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孩子也很容易养成攀比的心理,与周围的人比吃穿、比享受,如果孩子进入职场后的经济水平,达不到他的攀比的消费需求,那他们的生活状态就会备受影响,呈现一种不健康的生活状况。

二、攀比教育形式

每个孩子的兴趣点不一样,所以,对他们的教育方式也要因人而异。

可是,很多爸妈并没有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当他们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会弹钢琴,他们也会着急忙慌地给自己孩子报班学习,甚至斥巨资在家里买一架钢琴,却不知道孩子的兴趣点只是在舞蹈上。

也有一些爸妈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艺,就会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却从不主动了解孩子真正想学的是什么。

这样的结果就是,爸爸妈妈花了好多钱,孩子却什么也没有学成,甚至,这么多的“课程”,让孩子不堪重负,出现严重的逃避和厌学情绪,不利于孩子以后正常的学习状态。

三、攀比孩子的成绩

每次孩子考试完,很多爸爸妈妈在意的就会是孩子的成绩和名次,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甚至,有些爸爸妈妈严格要求孩子,明明孩子已经进步了,可他们却还在要求孩子去考更高的分数,好让他们被周围的其他爸爸妈妈称赞他们良好的教育。

四、攀比孩子的成长

其实,爸爸妈妈攀比最多的就是攀比孩子本身。

事实上,很多的爸爸妈妈习惯拿自家孩子的短处去对比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可以对孩子进行督促,可实际上,这样的攀比很容易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增加了孩子的自卑感和消极情绪,不利于孩子以后的生活和学习。

很多时候,爸爸妈妈都有攀比的现象,其实这样的攀比在育儿道路上是最不该有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特有的性格特点,爸爸妈妈完全没必要用别的框架来圈囿孩子,这样反而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请关注@福林妈咪,每天为您推荐落地实用的育儿知识,陪伴孩子一起健康快乐的成长。(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福林妈咪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仔细考虑过,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确实有过攀比的心理!但是,我所攀比的可能是和别人不太一样!

在实际生活当中,多数家长都会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特长技能、聪明程度而攀比过,那些都是虚荣心在作怪,一部分原因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部分原因是想要孩子​为家长脸上增光添彩,说到底,是把孩子的优秀视为一种炫耀的资本!

我所攀比的是,如何让自己的孩子独立,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智,如何做一个朋友般的家长……每当,孩子把我当做知心朋友,和我说心里话、​和我讲烦恼和想法时候,是我最骄傲的时候!这个时候往往也会在人前炫耀一番,攀比一下!

言归正传,在育儿的道路上,人人都会有攀比心和虚荣心,但是,要把这种攀比引导为正能量的东西,让其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积极动力,而不是成为那种炫耀成绩攀比名次的​不良现象!





风清留香


看到题目我还是有点感慨,在育儿的路上。我们很有幸,不用攀比,我家的儿子总是走在别人的前面,从小养成了独立自主的习惯,从小学到高中学习上家长从来没操过心,总是在年级里名列前茅。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他也表现优异,总是有同事羡慕我,也拿着他们家的孩子和我攀比。每每同事和我攀比的时候,我内心总有一种惭愧,我们的确是为孩子付出的很少。他可能是个 案,从小有一颗不服输的心。他也成了同事们眼中别人家的孩子。


国锦红


当然,这要看攀比的是哪个方面了。

如果攀比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那我觉得这个应该大大地提倡!我一个同事每年的暑假都会带着孩子到处旅游,走走转转。我心里就不平衡了,也想让宝爸抽出时间和条件来多带孩子出去见识见识。比如给孩子办了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借阅证,一开始只能借两本书,后来,我发现别人可以借5本。这是为什么?原来需要升级!那好,我也升级一下!(哈哈!当然,这个是真的需要哈!)


如果攀比的是孩子的吃穿用度,我觉得有的实在大可不必。我家两个宝宝,我很少给他们买奢侈品,很多衣服还是别人给的。孩子也没有喝很贵的奶粉,因为他们吃饭很好,抵抗力也很好。但是,我会给孩子买很多很多的书,差不多每个月都会买几本。我也会给孩子买不同的玩具,希望可以开发他们的智力和潜能。


如果比较孩子的能力,我也觉得大可不必。每个孩子都具有个体差异,有的说话早,有的走路早,有的嘴巴巧,有的不善言辞,这很正常啊!大人还有各种各样的优缺点呢,更何况一个几岁的孩子!当然,当别人夸我家孩子聪明的时候我也会沾沾自喜,但是,我很少会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而要求孩子必须怎么做!他虽然只是一个孩子,可他也有自己的意愿,也有被尊重的需要!



也许,我是一个比较佛系的家长吧!☺☺☺


孟婆彼岸花


攀比之心,每位父母或多或少都存在过,包括自己。说到底还是虚荣心作祟,给自己的孩子带来了一些不好的负面行为。



家是每个人的避风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小时候和邻家小孩比成绩,比吃的,比穿的,比钢琴十级,古筝九级,以致于让自己活得很累。

后来有了宝宝以后,一开始也盲目的攀比。送什么早教班,开始什么时候学英语,让孩子业余学几个爱好,把孩子的业余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孩子放学后总是奔波在去各种兴趣班的路上,他累,我也累。



归根结底,从来没有征求过他的意见,到底做的这些他都喜欢吗?

我记得有一次,送孩子去学钢琴,回来的路上遇到邻居妈妈随口说了一句“又赶着上兴趣班去啊?我女儿学到八级啦!”那口吻是骄傲的。周围的风气是这样,所以你也有一颗不甘落后的心,就怕停下来一会,就输给别人一大截。

心中尊崇“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直到有一天,孩子在古筝老师面前哭,才知道给了他这么多的不喜欢。后来就遵从他的意见,把他不喜欢的兴趣班都停了。

还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

攀比之心太重,给孩子建立一个这样的氛围,孩子从小就养成了爱攀比的心,长大了会很痛苦。


木苏木


看到这个问题,回顾自己在“育女”的路上,自己的确有过攀比心理。

一、比外貌

女儿小时,长得非常漂亮,每当带女儿出门,我就喜欢听到别人说:“哇,你女儿长得好漂亮!”听到别人的赞美,看到别人艳羡的目光,我心理那个美呀,堪比中了亿万大奖。我觉得女儿给我太长脸了,让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此后,每次带女儿出门,我就像在雕刻一件艺术品,买很多装饰的小饰品(发夹呀、小漂亮裙呀、小假发呀等等)还有很潮的衣服,不达“惊人”不出门,一出门引来很多的回头率,女儿的小美丽就成了很多家长嘴里的“别人家的孩子”。我听着,心里真有一种喝蜜糖的感觉,心里甜丝丝的。

二、比能力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儿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女儿成凤,希望全世界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让自己的孩子拥有。我当然也不例外,我不仅希望自己的女儿拥有漂亮的外表,我还希望自己的女儿拥有很强的能力。记得那时女儿可能从别人的赞美中获得了超强的自信,小小年纪在哪儿都自带光环,很多孩子都围着她转,她就像一个“大姐大”一样领导者她的“迷弟、迷妹”,前呼后拥,畅汗淋漓地发挥着她的“指挥家”能力,别人家的家长就会跟自己“躲在怀里的孩子”说:“你看看别人”。当女儿在读小学三年级时,她去参加一个培训班,当时在一起的有五六年级的孩子,七八十个孩子在一起,老师要求大家通过演讲竞选班长,按照常人心理,这位置肯定是五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莫属,所以参加竞讲的基本是高年级的孩子。我没想到,我女儿很自信地大踏步走上了讲台,开始了她声情并茂、引经据典(因为女儿比较喜欢看书)地演讲,结果出人意料地“夺走”了班长的位置。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夹带着赞美声“这是哪家的孩子,人小小的,讲得那么自信。”我听着,心理真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

三、比学习成绩

后来女儿进入了初中,因为她有点偏科,英语、语文总能进入全年级前一二名,理科却拖了她的后腿,总分总是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名次总在班上5到10名之间徘徊,总不能冲进前五名。每次去开家长会时,她尴尬的名次让我总是忍不住对她数落一番,“你看看别人为什么总是第一名,你就不能仔细一点,考进前5名。”这时我也会拿“别人家的孩子”来说事,每当此时女儿就会反唇相讥地说:“你喜欢别人家的孩子,你就叫她给你当女儿好了,你为什么不去学习别人家的妈妈呢?不管孩子考得怎样,都会鼓励。”看到女儿一脸的不高兴,听着她讲的话,我心理有一种莫名的伤痛感。


是呀,从小到大,我就在拿自己的女儿跟别人家的孩子攀比,赢了我沾沾自喜,输了我就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励她。攀比,实际上我们的“面子”在作祟,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样样赢过别人,成为“超神”,让我们的面子上有光彩,而完全没有顾及孩子的感受。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孩子的优点、缺点,胜而不骄,败而不馁。让孩子也能正视自己的“短板”,通过努力,弥补短板。发扬自己的长处,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光彩。


张妈妈爱儿社


肯定会啊,只要是个人,就都会的,更何况是在世俗社会里侵染已久的成年人。

就说个最明显的,我女儿只有半岁的时候,我抱着她去坐地铁,手里拿着一个会响的娃娃铃铛,对面有个和她几乎同龄的小孩纸,看到她手里的玩具,那眼神几乎都变了,然后马上开始哭,我女儿拿着玩具,还逗他。。。。

当然,这是我作为孩子妈的感觉,小孩子都有这种虚荣,更何况是大人呢?

其实,另一方面,“虚荣”这种心态,更多的是,家长对现状的无奈。

就拿我自己说,我女儿现在2岁,我哥哥的小女儿就比我女儿大3个月,每次打视频我都会看小侄女有什么新玩具,学了什么新技能,是怎么教育的孩子。我小侄女几乎就是我“攀比”的对象。😉

心情很复杂,就先回答到这里吧。


Tmm2470361220


我是新西兰华裔妈妈,在育儿路上,我也曾经是个攀比的妈妈。

我曾经犯过最大的攀比错误是,比吃饭!

我记得我们曾经到新西兰当地友人家就餐,比小初还小三个月的洋人小孩全程都是自己拿着勺子一口一口的吃意面,不吵不闹,而小初却各种“作妖“,一会想玩玩具,一会想妈妈喂,一会想听儿歌。

小时候一提到吃饭,小初就差不多都是这个表情!

那时我犯了很多家长会犯的错误,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面子。

所以从那天回来之后,我在吃饭上各种跟小初较劲,一定要她乖乖坐餐椅上吃饭,一定要吃光光,如果小初没有做到,我就各种暴跳如雷!

那段时间,一到午餐或者晚餐,我们家必定会鸡飞狗跳。

后来我终于走出了那个面子的误区,真面小初不能乖乖自己吃饭的问题:从小就是我追着她喂,她一岁多的的时候为了能让她好好吃饭,我甚至会主动提供玩具、IPAD给她看。

当她已经习惯这种吃饭的模式后,我却几乎在一夜之间深受“面子“刺激而要求她快速变成那个可以自己乖乖吃饭的孩子。

育儿路上,我想每个人都走过弯路,但这是一个必经过程。

就像我现在依然会有攀比心理,只是这种攀比心理转了一个方向,不比孩子吃喝学习,而是比自己有没有像那些妈妈一样做到尊重孩子的意愿、倾听孩子的心声,有没有尽我所能陪伴孩子!

总之,育儿路上攀比应该是妈妈跟妈妈之间的攀比,而不是孩子跟孩子之间的攀比!


蝌蚪妈妈在羊村


我是一个临近不惑之年的宝爸,刚刚响应了国家二胎政策,大宝已经12岁了,我简单说说我对于攀比两个字的看法。

在有了大宝的时候我们夫妻两个接近30岁,正是事业的上升期,那个时候争强好胜的心态很严重,竟然狠心把大宝送回老家哈尔滨叫爷爷奶奶带了1年多,孩子回来之后没多久就提前上了幼儿园,那个时候我们夫妻两个觉得对孩子亏欠太多,只是一门心思的想通过物质方面对孩子来补偿一下,所以只要孩子提出的要求基本上都满足她,这个阶段我们夫妻两人并没有意识到攀比这两个字,因为孩子还小,他所需要的物质要求都是比较容易满足的,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所需要的要求越来越高,尤为明显的是在上小学之后,接触的孩子多了,接触的新鲜事物也多了,每次只要看到其他同学有了新鲜玩意,她回家肯定会问我来要。这个时候我们才意识到问题,当初满足要求只是为了心理上的补偿,并没有想过攀比什么,但是一贯的做法却把孩子的攀比心培养起来了。

这些年我们夫妻的做法攀比了吗?我认为没有。但是却有了攀比的结果。

攀比两个字在任何人心中都是与生俱来的,无论穷与富。在成年人心中是可以理性解决的,但在孩子心里就没有任何概念了,孩子也不会有攀比两个字的意识,只是觉得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

所以我觉得攀比不攀比在家长心里并不是太重要,因为家长是理性的,但一定不要让这种攀比心影响到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初次来育儿区回答问题,有点不得章法,不到之处还望海涵。


赵氏育儿




说到攀比,我想起一个有趣的事。

我们同一栋楼里有和我们家同月份就差五天出生的宝宝,我们两个宝宝的家长总是无意识的去对比,比如见了面,我看见他们家的胖了,他们看见我们家的高了,都会情不自禁把最近的食谱对对,唯恐自己家娃错过什么。

那天,我又看到他们家娃扶着学步推车在那玩,她妈妈看到我,就问了句,

“你们家的会走路了吗?”

“会走了!”

“真的吗,来过来走走看看。”

她还以为我骗她呢,我就让我们宝宝下来走了几步,明显感觉到了对方老母亲受到了暴击。



所以说,我们有时候知道宝宝的成长都是不一样的,对比是没有意义的,只要遵循宝宝的生长规律正确养育就好了。可是有时候还是要自寻烦恼。

我们家宝宝的爸爸平时没多少时间来陪宝宝,但是他还是对比最多的,比如我们宝宝四个月才会抬头,他比我还急,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怎么这么笨呢”,人家谁谁家的都会爬了,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吵他,“我们不和别人比,只跟自己比。”



现在宝宝一岁两个月,不仅会跑了,说话还很溜,我都不满足和自己比了,每次出去都想找别人家宝宝献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