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看过《沃伦》这部电影的吗?简直太血腥了?

千里走单骑33615391


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想必对于每个曾经参与其中的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涉及国家和地区最广、军民伤亡数量最多的一次战争,二战的残酷和惨烈无需多言。

要说战争中最无辜的无非是手无寸铁的百姓,就像在二战当中,不论是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纳粹党对于犹太民族的种族灭绝行为还是日军侵华战争期间造成超过30万中国同胞遇难的“南京大屠杀”,都是对二战非正义一方罪行最直接的证明,也是我们不可遗忘的民族记忆。

然而鲜有人知的是,在二战期间除去以上两次大规模屠杀行为以外,还有一次惨无人道的屠杀行动,那就是乌克兰极端民族主义和乌克兰起义军对沃伦地区波兰人实施的大规模种族灭绝性大屠杀,史称“沃伦大屠杀”。而今天小麦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根据这一真实事件改编的波兰电影——《沃伦》。

《沃伦》于2016年在波兰上映,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因为这部电影的导演沃吉西奇·斯玛佐斯基实在太过大胆,其中对于战争血腥场面的还原度极高,让人触目惊心。作为一部受众不是很广的电影作品,该片能够在国内豆瓣获得8.3分的评分并且排在“2017年度冷门佳片”第4名的位置实属不易。

《沃伦》剧照

在二战以前,沃伦地区隶属于波兰第二共和国,曾经是乌克兰人、犹太人、波兰人以及俄罗斯人等多民族混居地带,《沃伦》以波兰女孩佐西亚作为第一人称视角,目睹了二战期间该地区三次政权变更以及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影片以一场充满民族情趣、热闹欢快的婚礼开始,这场婚礼属于佐西亚的姐姐,同时也透露出佐西亚正和一个乌克兰小伙子处于热恋当中。然而婚礼过后,父亲为了土地和金钱将佐西亚嫁给了一个富有的波兰鳏夫,接下来佐西亚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1939~1941年,布尔什维克红色政权席卷沃伦地区;1941~1943年,德军占领全波兰,沃伦地区的犹太人遭受到洗劫式屠杀,而原本反纳粹、反苏联的乌克兰起义军为了对抗苏联沦为德国纳粹的帮凶,在残害大批犹太人的同时也杀害了不少波兰人;1943~1944年,德国军队撤离,乌克兰起义军和极端民族主义者开始了针对波兰人的种族灭绝性大屠杀。

关于这部电影的剧情小麦就不在此赘述了,基本上围绕着上述主人公经历的三个时期而展开,那么接下来小麦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这部电影值得反思和令人动容的地方吧~

首先是战争中人性的阴暗面和不同种族之间的矛盾。

在写《冒牌上尉》影评的时候小麦已经提到过,我始终相信人性是有着善、恶两面的,作为一个在大环境下谋求发展的个体,每个人都会有自私自利的一面,幸好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建立了社会、国家和约束行为的制度。但好的制度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坏的制度则会让人们如同脱缰的野马,尤其是在涉及种族问题的时候。

不论是德国纳粹屠杀犹太民族、南京大屠杀还是沃伦大屠杀,其根本原因都在于“种族”两个字上,没错,种族之间的确有着太多的微妙之处,语言不同、肤色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习惯不同、性格不同,但唯一相同的是作为人来说的善、恶两面,一旦人们心底里邪恶的一面展露出来,一旦以“种族”两字作为发泄的借口,那么悲剧也就随之而来,而战争便是最直接的导火索。

在战争当中,非正义一方的人们心底里黑暗的一面被无限放大,不论是军人还是平民百姓,在错误制度的带领下为了生存和排除异己都会做出违背人性善良一面的事情,就比如说当年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德国举国上下都陷入了一种疯狂的状态,即便纳粹党倒台以后绝大多数民众都悔不当初,觉得自己被戏耍、被洗脑,但不容辩解的是,一种错误的制度如果没有群众的响应和支持是很难建立起来的,在那段时间里他们内心的阴暗面都被无限放大,成为了德国纳粹正常运转的一颗螺丝钉。

同理,沃伦大屠杀的制造者不仅仅是乌克兰起义军,更有受极端民族主义影响的乌克兰民众,一个民族融合地区由于战争、政治、民族主义的影响展开了针对另一民族的无差别大屠杀,这一点在这部电影里也展露无疑。试想一下,曾经一起在田地里劳作、嬉笑耍闹、聊天谈心的邻居们突然因为政治宣传集合起来,提着农具大肆残杀自己熟悉的人,宛如恶魔附体一般,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三个年龄相仿、不同民族的孩子在一起玩耍,以他们的年龄原本什么都不懂,但是在成年人的影响下,乌克兰小孩和波兰小孩偶尔会欺负犹太小孩,直到犹太小孩被德军射杀。然而突然有一天乌克兰小孩找到波兰小孩并对他说:你是波兰人我不跟你玩了。可见在成年人的影响下民族主义的概念也渗透进了孩子的思想里,即便他甚至根本就不明白民族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

其次,导演对于反战、倡导和平的理念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战争题材电影之所以始终受人关注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战争当中,最无辜的无非是百姓,就像影片中的主人公佐西亚一样,亲身经历了三个动荡时期,长达三年的逃亡之路,从与心爱之人热恋到成为金钱交易的牺牲品,再从被肆意蹂躏到最终彻底倒下,她又代表了多少处于战争时期无辜百姓的命运呢?

最重要的是佐西亚不到三岁的孩子,他还没有体会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就随着母亲一起离去,失去了幼小的生命,实在让人痛彻心扉。

总而言之,在观看这部电影的同时,我们也要坚持一颗和平的心,反对战争、倡导和平,避免悲剧再度发生。







努力奔跑的小马


《沃伦》是一部波兰影片,由沃吉西奇·斯玛佐斯基执导,讲述的是乌克兰极端民族主义者和乌克兰起义军对沃伦地区的波兰人实行的一次种族灭绝大屠杀,其惨绝人寰的程度不亚于南京大屠杀。

故事是通过一个生活在沃伦地区的叫索菲亚的小姑娘的经历展示了这一段人类历史上的至暗时刻,索菲亚本身是一个波兰人,但是她爱上了一个乌克兰小伙子。

但是那个时代的波兰农村依然非常封建,跟我们曾经的年代都能找到重合的影子,父母之言是具有决定性的。索菲亚的父亲把她嫁给了一个波兰鳏夫,准确的说是卖给了他,以10多亩土地和一些牲畜为条件。

影片的最初,反映了波兰贵族对乌克兰人的压迫统治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部分乌克兰人屠杀波兰人的历史事件,但是波兰人是不是就是被害者是无辜的呢?

显然不是,种族主义下无正义!

在影片的最初,讲述的是索菲亚的姐姐的婚礼,在里面可以看到波兰贵族对乌克兰人骨子里的一种蔑视。而影片的部分内容也反映了一种无形的压迫,波兰人占据社会的中上阶层,脏活、苦活留给了乌克兰人。

那波兰和乌克兰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历史渊源呢?

实际上古乌克兰人就是俄罗斯人和波兰人的拓荒者的后代,后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特征,有自己的语言和宗教。但是在大概18世纪以前,乌克兰还是在波兰立陶宛联邦的统治之下,而且是一种典型的贵族对低等平民的压迫统治。

到了18世纪以后,联邦破灭乌克兰又被沙俄吞并。1921年苏联和波兰战争结束,苏联承认波兰第二共和国吞并乌克兰地区。乌克兰又回归到波兰的压迫之下,也就是《沃伦》这部电影所描述的历史时期。

实际上乌克兰一直奋斗到1991年苏联解体,才真正完成了独立。

从这一段历史因由,你就可以稍稍理解为什么乌克兰极端民族主义者愿意协助纳粹德军对犹太人进行屠杀,以及后来为什么对波兰人进行种族清洗,这是一种数百年积累下来的怨恨,当它以民族主义的形式爆发的时候是毁灭性的。

当种族主义占主导的时候,人们被迫站队,最终必然没有正义的一方。

如果你看过电影《钢琴家》就知道,当年德国纳粹对波兰的入侵,一样是非人道的,对犹太人种族的屠杀举世震惊。这个时候德国纳粹是施暴者。

但是从历史上看,波兰对乌克兰地区实行了长时间的压迫统治,这个角度看波兰贵族又是施暴者。

到了沃伦大屠杀事件,乌克兰极端民族主义者对波兰人实行灭族大屠杀,乌克兰人又成为了施暴者。

这里面根本没有正义,在战火之下,受伤害的永远都是老百姓,不分种族。

布尔什维克红色政权席卷沃伦地区,索菲亚开始进入悲惨世界

苏联红军占据了沃伦地区,大概在1939年到1941年左右。在电影里索菲亚一家被送上了火车流放,有些观众很容易误解为这是德军屠杀犹太人的死亡列车,其实不是。

在火车行驶到中途,索菲亚原来相爱的男朋友救了她和孩子们,但是她的丈夫却继续流放。为了救索菲亚,她的男朋友偷了苏军的伏特加,被苏联红军一枪爆头。

这个时候索菲亚生下了最小的儿子。

生在乱世,并不是什么值得庆幸的事情,有时候可能生为畜生都会更幸福一些。

德军占领全波兰,死亡的味道开始逼近

1941-1943年,德军占领波兰,索菲亚所在的沃伦地区也开始进入一种白色的恐怖氛围。德军开始对犹太人进行屠杀,而乌克兰起义军为了和苏联对抗,成为了纳粹的帮凶,杀害了大量的犹太人的,同时也杀害了大量的波兰人。

但是这个时候,人间地狱还没来临,但是已经充满死亡的味道。

索菲亚流放的丈夫回来了,他非常幸运地成为了到达目的地的幸存者。但是好日子才开始,就终结了。索菲亚说如果是乌克兰人的房子会被写上“102”,有波兰人的房子会被划上十字架,他们的房子有四个十字架。

这意味着,背后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已经把他们列为了目标。

果不其然一天晚上,有人来家里偷鸡,被索菲亚的丈夫砍去了一个手掌。第二天索菲亚的丈夫出门,回来的只有一个装着他人头的水桶。旁边站着的就是被砍去手掌的男人。

其实看到这个部分就已经开始有点头皮发麻,恐怖氛围弥漫

一方面电影里呈现了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镜头,把犹太人集中在一起,剥光衣服推向挖好的壕沟,一顿扫射。人命如草芥,说抹杀就抹杀了。

另一方面更恐怖的是乌克兰的极端民族主义逐渐在壮大,他们开始小规模的针对性屠杀,而且是虐杀,斩首似乎是死得比较痛快的死法,如果是被枪杀,简直可以烧高香了,死得快速就是一种难得的幸运。

索菲亚救了丈夫之前的战友安东尼,安东尼带路领着波兰的特使去谈判,结果话都还没说完,波兰特使就被两马分尸。

这也基本预示着乌克兰当时的极端名族主义者根本不打算和谈,而且已经准备好了要杀人。

电影里说德军不行了,沃伦地区正式进入惨绝人寰的人间地狱

1943-1944年,德军撤退,乌克兰极端民族主义者对波兰人实行了灭绝性大屠杀。在电影里有一幕,在东正教堂里,神父鼓舞着农民拿起屠刀,地里原本朴素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为最可怕的恶魔。

索菲亚开始了无助的逃亡,看着波兰人被各种虐杀,尸横遍野。她亲眼看着自己丈夫的孩子被烧并玩弄至死,看着自己的姐姐被斩首,自己的外甥还是个婴儿就被杀死,到处都是被处以极刑的尸体,几乎没有一副是完整的,断肢、挖眼、剥皮、火烧,你能想到的最灭绝人性的酷刑随处可见。

索菲亚抱着自己最小的儿子一直奔逃,期间有乌克兰人帮助过她,最后无奈她选择了跟在德军的队伍后面前行。非常讽刺,最后她是在德军的帮助下成功逃走,而德军实际上又是这一场大屠杀的挑起者。但是德军也不能说是帮,只能说是任其跟着而已。

所有的暴行都是真实记录在案,不是编撰的,历史上都有照片和相关资料证据。目睹电影里所描述的大屠杀的一幕,你就能理解我前文所说的,真的被枪毙其实是一种幸福。太恐怖了,人有时候比地狱里的恶鬼还要恐怖千百倍,他们不单单是杀人,重点还以各种虐杀为乐。

人为什么会变成恶鬼?这就是极端民族主义的可怕之处,当极端民族主义滋生,再配以宗教引导,基本全民都会混入一种失控状态。

让人感到悲伤的结局

女主带着自己最小的孩子,和安东尼一起坐在马车上,驶向远方,看着很美好。但是这个是真的结局吗?似乎未必,因为索菲亚成功逃亡后,无力地躺在了地上,而这个时候有一匹狼经过。

狼的嗅觉是非常灵敏的,索菲亚的身上有血腥味,正常来说是逃不过去的。不过电影最后采用了一个开放结局,你可以认为她真的逃出生天,安东尼救了她和孩子,一家三口得以幸存。也可以理解为,索菲亚和孩子最终还是死了,最后的画面只是她最后的幻觉,悲惨世界最终还是无法逃离。

乌克兰人里还是有好人存在,波兰和乌克兰最终也和解

据统计,那段时期乌克兰人杀害的波兰人估计达到了10万之数,但是期间还是有善良的乌克兰人帮助波兰人的。据波兰的历史学家所说,大概有4000名乌克兰人救助了波兰人,其中大概有400余人因为救助波兰人而被同族杀害。

实际上乌克兰现在和波兰的关系,要远远好于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关系。

2003年7月11日,波兰总统和乌克兰总统在当年大屠杀的村子举行和解仪式,波兰总统说:“把这些恐怖行为归咎于整个乌克兰国家是不公正的,乌克兰民族不能因为对波兰人曾经的屠杀而受到指责。没有哪个国家是有罪的......有罪的还是那些具体的人。”

结语

看《沃伦》这部电影,真的是需要一定的定力和忍受力,由于画面过于血腥和残忍,会让人持续产生不适感,看完真的久久不能缓过来,虽然不是恐怖片,但是比恐怖片恐怖多了。这一段历史其实是对世人的一种警示,不要再让这样的事情重演了,没有人能选择自己出生在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所有人都是生来平等。


十三盘娱乐


​电影《沃伦》是2016年发行的一部波兰电影,电影主要讲述了沃伦地区,一个少女从1939年到1945年身边发生的故事,影片中有许多血腥的场面,但是却很真实反应了当时大屠杀的情形。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压抑,除了前面20分钟大家在庆祝婚礼外,后面紧接着都是不幸。至于电影中的情节以及更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在此不作多讨论,下面主要讨论一下女主角最后的命运

​很多人看过电影后,都说女主角的命运最后肯定是死亡,但是我觉得不是,一方面,从我的内心来说,我希望女主角可以活下去,女主角的命运实在不幸,但是女主角却又十分的善良,不幸是因为她的父母为了彩礼,把她嫁给一个年纪大的鳏夫,这是最不幸的,但是女主角选择了逆来顺受。女主真的太善良了,丈夫死后,善待他的两个孩子,德国入侵的时候,收留那个犹太人一家。遇见受伤的那个铁路工人,及时提供帮助。女主的善良感动了我,打从心里,我希望女主可以活下去

​大家看了电影的最后的场面是女主的初恋驾着马车载着她和他们的孩子,朝边境线走去,但是女主的初恋早已经死了,所以大家误以为女主也一起死了,一家人在天国团聚了,但是大家注意到没有,电影中有个场面,女主昏迷在树林里时,初恋男友已经驾着车来接她和孩子,但是画面一闪,女主拖着疲惫的身躯,她的孩子一步步跟在后面,此时,女主的精神已经麻木了,这种麻木是对这种屠杀行为的麻木,她所有的亲人都死在这场屠杀中,父母、丈夫,姐姐一家,以及丈夫的儿子,面对这种情况,女主对自己未来的命运也不知道会怎么样,她只能这样一步步朝远方走去。所以女主最后是活下去的,至于马车上的那个她,可以理解为是她麻木的灵魂

​电影中有很多细节还是给人以希望的,有残酷也有感动,比如女主丈夫的女儿最后被乌克兰人救起,那个铁路工人最后从教堂幸存下来,回到家中已经是满目疮痍,但是幸运的是活下来了,只要活下来,最后都是有希望团聚。






温眸影视剧


这部电影最大的失败,就是过于真实,真实到普通人的感官根本无法接受。影片中的暴力、血腥、杀虐,已经残酷到令人奔溃的程度,更可怕的是它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这更让人毛骨悚然。

我一直觉得自己对此类片子已经百毒不侵了,可没想到这部电影竟然让我产生了生理不适,甚至觉得恶心。

我想能够与这部电影匹敌的,估计也就前些年一直被封杀解禁封杀解禁的《索多玛120天》了。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不推荐大家看的原因,但我却又想写点什么,因为这样一部比惊悚片还让人惊悚的电影,真的能够唤起人类对历史的认知吗?

影片的背景源自于历史的真实事件改编——沃伦大屠杀。

对于这场屠杀,我也是因为这部电影才听说,历史上讲的少之又少。资料少无可厚非,因为那时候战争年代所发生的惨案,不知道多少屠杀事件都是没有记录的,可能有些人连自己是怎么死的都清楚。

影片开始于一场盛大的婚礼,这场婚礼是导演意图交代名族矛盾的背景。在宴会上,牧师和村民就开始谈论关于名族的矛盾的言论,指责乌克兰人过于强调民族主义。而在餐桌上,乌克兰人则认为波兰人欺压乌克兰人,正在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

这场婚礼也在波兰人、乌克兰人、犹太人最后一次拍摄了大合影后结束,而这时这次合影,也成了三个名族间和平共处时光的最后一抹余晖。





小小咖影视


和《敦刻尔克》的文艺克制不同,它残忍、血腥、黑暗、暴力、是一部让人看了压抑得难以喘气的战争电影。

这部2016年的波兰电影,在百科词条上的介绍只有寥寥几句,却斩获了8.2的豆瓣高分。

它根据历史上的真实事件------“沃伦大屠杀”改编而来。

就像提到“南京大屠杀”,所有中国人民都倍感沉重一样,“沃伦大屠杀”对于波兰人民来说,也是难以磨灭的痛苦。

其残忍程度,与“南京大屠杀”相比有过之无不及,甚至更丧心病狂:剥皮,砍头,挖眼、分尸…..你能想到的残酷的手法,在这场屠杀里几乎一个都不落下。这还不是最可怕的,令人最毛骨悚然的是,做出这些反人类兽行的人里面,不乏你曾经的邻居们,甚至家人。

想象一下,昨天还跟你一起在田里劳作收割,嬉戏玩耍,聊天谈心的邻居们,突然集合起来听政治宣传,第二天就提着农具来杀光你全家。

据说,影片所呈现出来的血腥画面,只还原了真实历史的一小部分,甚至连十分之一都不到。

所以这压根就不止是一部战争片,而是一部比恐怖片还恐怖的恐怖片。

故事开始于一个温馨的婚礼。

1939年,东欧沃伦地区某村子里,一户波兰家庭的大女儿嫁给了一个帅气的乌克兰小伙子人。而小女儿也有了自己的乌克兰心上人,可父亲为了钱和土地,把小女儿嫁给了富裕的波兰老鳏夫。哪怕她百般不情愿,重压之下也不得不屈服。

影片用20分钟,刻画了沃伦地区的风俗人情,也为小女儿的命运做了铺垫。

然而从第20分钟以后,影片仿佛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小女儿开始了她悲惨又绝望的一生…….

混居着乌克兰人、波兰人、犹太人的沃伦地区,在1939~1944年这短暂的五年中,就经历了三个无比混乱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布尔什维克红色政权席卷了沃伦地区,苏联红军要把波兰人统统押送流放。

第二个时期:纳粹军队占领波兰,这次倒霉的是犹太人,遭到洗劫式屠杀。

第三个时期:纳粹军队撤退后,乌克兰人意识到要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再接下来臭名昭著的乌克兰起义军(UPA)成立,于是曾经的民族融合地区由于战争、政治、民族主义宣传搞起了针对波兰人民的无差别大屠杀。

如果说前两个时期的杀戮只是“小打小闹”,那么从进入第三时期开始,观众看到的就是一副地狱的景象了。

导演甚至不让血腥画面一笔带过,镜头就这么直挺挺地对着被剖开的尸体、滴着血的肚皮、被撕裂的四肢……..

被洗脑的乌克兰人像恶魔一样疯狂抓捕、屠杀波兰人,甚至连老妪、妇女、儿童、几个月大的婴孩都不放过,他们美其名曰:为自由解放而奋斗!

作为受害方的波兰人虽然也奋起反抗,但是无奈人数上差距太大。

或者说他们根本没想到曾经一起抵抗苏联红军、纳粹军队的兄弟,会有一天突然调转枪口对准自己。

他们更想不到的是,曾经的邻居、朋友、甚至夫妻,昨天还在一起把酒言欢,今天却拿起斧头要砍掉你的头。

战争一旦开始,从来就不仅仅发生在战场上,它会钻进任何一个有人群的地方。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波兰人、犹太人、乌克兰人、俄罗斯人混居的普通村庄。

杀戮是因为恨,但有些时候,却是出于一种盲目疯狂的爱。

就像乌克兰民族极端组织在行动之前说的“为了杯子中的水更纯净”,他们爱自己的民族,用仇恨别的民族的方式。

于是,屠杀开始。

战争电影,免不了出现各种尸体,各种血腥场面。

《沃伦》中的血腥画面,呈现方式却很日常:丈夫的头颅被装在平日里用的水桶里;小女儿躲在房间里,旁边的床上,是两具开膛破腹,还保持着坐姿的尸体;

而影片后半段,则大量充斥着挖眼、肢解、扒皮、分尸、砍头等令人不适的镜头,心理承受能力不太强的我几乎每隔半分钟就要捂一次眼,甚至好几次压制不住体内想要呕吐的感觉…..

然而,视觉上的血腥与暴力,都抵不过对受害者和观众精神上的摧残。

有一个片段:女主角为了躲过士兵的盘查,想尽办法假装自己是乌克兰人。

为了活命,要伪装成自己民族的仇人,多么讽刺,又多么悲哀。

在那一刻,她灵魂里最温暖、最明亮的东西,已经被这场泯灭人性的大屠杀,彻底磨灭了。

这个原本甜美可人的波兰姑娘,成了一具形容枯槁的丧尸。

影片最后,弥留之际,奄奄一息的她,带着孩子坐上了初恋情人的马车,一家三口向着遥远的地方进发……

无论是不是幻想,这大约是波兰姑娘最奢侈,也最不可能实现的心愿了吧。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必须担起某些社会的责任。

《沃伦》之所以把人类最丑恶的一面推到观众面,逼你直视,为的也许就是唤醒人性中那些美好稀缺的部分。

世界和平,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如果你不能忍受《沃伦》的残酷,请记住,它就发生在不是很遥远的74年前。




西瓜乐橙


它讲述的是一段乌克兰对波兰进行的种族屠杀的历史。乌克兰人在沃伦地区,对波兰人的残酷屠杀,根据历史记载,这次屠杀总共造成了10万波兰人被灭绝。

本片在对屠杀行为中的血腥场面展现时,相当触目惊心,可以说,是一幅人间炼狱图。通过一个波兰少女的视角,目睹了整个大屠杀悲剧的兴起和高潮。

一般来说,一部电影在营造一种情绪时,总会让影片的画面暂时慢下来,促使观众体会这种即时的情绪,然而《沃伦》却不同,它并没有这种打算。当出现一次死亡悲剧之后,镜头立刻跳切到另一个画面,观众的悲伤之感不是在氤氲中累积,而是在连续的体验切断后,出现情绪抽空,这才是对大悲情绪的表现方式。影片到最后,甚至没有丝毫的人性存在,从电影的剪辑语言来看,它也不允许观众留有片刻的情绪延迟。

这部电影并不适合所有想要了解这场屠杀事件的观众,它最适合的受众,应该是愿意冒着极大的视觉风险,想要了解“人间炼狱”的勇士。


非易信


你好,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波兰战争片《沃伦》,记录了真实发生过的种族大屠杀,画面血腥,节奏缓慢又很少配乐,一切仿佛永无尽头,实在恐怖…… 乌克兰西北部与波兰交界的沃伦州,是乌克兰人和波兰人共同生活的地方。曾经的两国因边界问题一直不和,二战中苏德大战造成当地权力真空,趁乱崛起的"乌克兰起义军"对当地的波兰人实施大屠杀,要"净化乌克兰",结果造成7~10万波兰人死亡,其中大多是妇孺,而这些刽子手都是他们曾经的邻居,波兰,乌克兰以及前苏联三个国家间的历史仇恨我们很难解释清楚,但这部电影应该很好地还原了屠杀的历史,整个屠杀过程惨不忍睹,女主角不过是历史进程中的一粒沙子罢了,随着电影最后,马车渐行渐远,甜蜜的邂逅,朴素的爱情,少女怀春的浪漫被突如其来的战争彻底粉碎,丈夫被斩首,情人被爆头,国家之间的战争变成其次,民间的族群仇杀血腥残忍的匪夷所思。战争中,已没有任何正义、善良,一切都是丧心病狂的模样。女主好运开挂一般无数次逃过必死之劫,用她的双眼见证满世界的人间地狱。看过此片,没有人不憎恨、害怕战争!我们也不知道女主角今后的命运,电影谈不上有多血腥,只是很真实的还原了当时悲烈的战争场景,庆幸我们生活在这个和平年代,很值得看的电影,希望我的回答能让你满意。谢谢!






KK玩电影


想象一种场景,平日里与你相处融洽、和睦友善的邻居们,有一天突然手持凶器、满身鲜血的闯入你家,叫嚣着要把你杀死,烧掉你的房子。当你被五花大绑押到屋外,发现周围已经是尸横遍野、火光冲天,会不会顿时感觉身处地狱之中?

这样的场景,在人类的历史中十分常见,尤其是战争年代。

最近有一部波兰电影《沃伦》,就把这种地狱场景血淋淋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介绍剧情之前,给大家缓冲一下。横尸遍野,满地的尸体。也许用更准确的说法——被折磨撕裂后的残肉。

豆瓣评分8.3。但你能想象,这般残忍,好似人间地狱一般的惨状,全部都是真实记载在案的。这个场景是历史真实事件的还原。这虽然不是一部恐怖片,却比任何恐怖片都恐怖。

《沃伦》是首部讲述二战期间“沃伦大屠杀”的电影,它的另一个名字是《Hatred》(仇恨)。

沃伦是一个地名,位于乌克兰西北部。二战前它在波兰的统治之下,这里70%的人口是乌克兰人,信奉东正教;16%是波兰人,信奉天主教;10%是犹太人,信奉犹太教;剩下的是少量俄罗斯人和其他族裔。

故事开始于1939年在东欧Volhynia地区某村子里举行的一场欢快的婚礼。一户波兰家庭的大女儿嫁给了乌克兰人。小女儿Zosia也有了自己的乌克兰心上人,可父亲为了钱和土地,把小女儿嫁给了富裕的波兰老鳏夫。

宴会虽然表面上其乐融融,但民族矛盾已经初露端倪。牧师证婚前大谈了一段民族言论,指责乌克兰人过于强调民族主义。餐桌上,乌克兰人则认为波兰人欺压乌克兰人,正在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

索菲亚姐姐的这场婚礼,是影片中波兰人、乌克兰人、犹太人最后一次能够一起享受美酒与快乐的场景,大合影之后,整个世界都颠倒了。

如果你熟悉二战历史,就知道波兰是个多么倒霉的国家。战争一开始,波兰马上就被德国与苏联瓜分,战争期间,波兰沦为德国与苏联的战场,双方势力在这一地区反复争夺。

作为弱小的民族,无论是乌克兰人、波兰人还是犹太人,都要夹在德国和苏联这两大势力之间,小心翼翼的过日子。

首先占了沃伦的是苏联人,苏联士兵抢走了索菲亚家的老母鸡,他们敢怒不敢言,当地人(主要是乌克兰人)还准备好面包和伏特加欢迎苏联军队。

在苏军、纳粹的炮火前,作为一名普通农妇,她毫无反抗之力。不管来自什么阵营,他们都觊觎她的美貌与粮食。被强奸、被偷盗的恐惧终日萦绕心头。

但地狱之门才刚打开。在这场大屠杀中,只能拼命逃亡。她一开始躲在家中牛棚的屋顶。但是乌克兰起义军却放火烧了他们的家,火势凶猛,她抱着年幼的儿子躲在水里。

家没了,想去找附近的村庄讨口吃的。却发现尸横遍野,人都死了。想去井里打口水喝,却发现都是婴儿的死尸。找树木草丛遮身,但杀红了眼的乌克兰起义军随处皆是,拿着刀斧如嗜血的恶魔到处寻找杀戮的猎物。

在这场地狱逃亡里,她见证了最可怕的人类暴行。而导演选择用最冷酷直接的方式把它们一一都呈现在观众面前。乱世之中,人不如狗。因为饥饿,村子里盗贼猖獗。索菲亚的丈夫在谷仓砍掉了偷鸡贼的一只手,第二天就被对方报复,丈夫的脑袋被砍下送到索菲亚的面前。

与此同时,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他们甚至不给犹太人留一件衣服,所有人都要脱光了被机枪扫射,然后被就地掩埋。

影片对屠杀场景的描写非常露骨,但在部分画面又刻意使用了远镜头,减少了血腥程度。不过这也告诉了观众,真实发生的事情远比电影画面更加残忍......






火狼观影


战争电影如果都和真实的事件有所关联可想而知那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比如《血战钢锯岭》《拉贝日记》等等,世界上所有的战争都残酷至极,但是能够展现人性的另一面又是何等的动人。

提起波兰的电影大家都很陌生,但是发生在这个国家的故事那是说不完的,然而有这样一部电影《沃伦》则是根据二战时发生的真实事件“沃伦大屠杀”而改编,故事真实的还原了此事件,场面很是震撼,观影后的感觉让人久久无法平静,就让小编给大家慢慢叙述吧。

要想看懂本片需要先了解一下二战期间相关的历史,沃伦是乌克兰的一个地名,要知道当时的乌克兰并没有建国而是饱受着波兰的压迫,而在乌克兰这边就有了激进的群众想要独立,可是波兰又不会放弃对沃伦的管制,矛盾凸显这让乌克兰人怀恨在心,于是起义在所难免,但是就在这个地方又生活着犹太人和很多的波兰人,二次世界大战打响后德国和苏联轮换着侵略这个地方,除了受到德国人的迫害也被苏联屠杀,而乌克兰和波兰也相互着残杀。

当电影刚刚拉开序幕时展现的是女主姐姐的结婚仪式,女主一家是波兰人,而姐夫却是乌克兰人,这场婚礼也是很有地方特色载歌载舞,女主也就是在姐姐婚礼上遇见心仪的人,也许爱情就是这样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根本来不及想太多,两人当晚就偷吃了禁果。

原本想着女主就这样也会嫁给乌克兰的小伙,可是万事不遂愿,父母却把她嫁给了波兰人马切伊做老婆,女主也是万般无奈的接受了,婚后不久波兰和苏联战争开打,马切伊身为波兰人被送上战场,但是胆怯使他做了逃兵跑回家,

然而此时沃伦已是苏联控制,马切伊和女主还有孩子都要被驱逐出去,真正的苦难这个时候才刚刚上线,前男友不忍看着女主被驱逐花了很大代价才把她和孩子赎了回来,可自己却因为少了一瓶酒而被苏联士兵射杀,眼看着丈夫被驱逐,前男友去世,女主只好带着孩子留在沃伦。

而随着战争的发展德国又占领了沃伦,他们开始大肆的屠杀犹太人,村民们为了自保纷纷站出来揭发左邻右舍犹太人的身份,可女主没有这样做反而偷偷的收留了一家犹太人,突然有天一个德国军官想要霸占女主时候发现了这个秘密,犹太人一家所幸得以逃脱,可想而知这给女主家带来了灭顶之灾,

父亲被人用棍棒打死,母亲则生病去世,不幸中的万幸女主的小孩被一个乌克兰的小朋友给营救出来,战争虽然残酷但还是有一部分的乌克兰民众没有丧失人性,反而会主动的救援女主,这也是本片唯一可以欣慰的地方。在此次事情过去后女主的老公回到了家中,但是他却带着残废的一只手和那颓废的面容回来的,

完全可以理解在他被流放的日子所受的苦难有多大。可回到家中的马切伊最后等待的是被乌克人极端分子割头的下场,这样的人物在本片中跌难起伏的人生是可悲的,一个字“惨”来概括。

马切伊死了这让女主面对生活变得更加困难,这个时候波兰人开始了反抗,然而太渺小了根本没有起色,反而招致大屠杀的开始。

乌克兰极端分子在沃伦这块土地,挥舞着镰刀和斧头到处砍杀波兰人,放火烧毁家园和农庄,当眼中只有仇恨和杀戮的时候,这些都曾是他们的邻居和朋友,甚至就连小孩也都无可避免,

沃伦到处尸横遍野,变成了人间地狱。如果认为德国人杀害犹太人是为了民族,苏联人杀害波兰人是利益驱使,那这些极端分子又是为了什么去杀害左邻右舍呢?难道就为了口头上的自由,独立就可以泯灭良知,疯狂的屠杀无辜的民众。

文章写到这也是最不能平静的时刻,很多地方太过于血腥无法用言语去描述,女主在侥幸离开后带着孩子逃跑到姐姐家,可是杀戮并没有停止,带来的结局是女主的姐夫杀了自己的亲哥哥(极端分子),后来姐夫被杀,姐姐被砍掉了头颅,这个时候的女主已经举目无亲,拖着疲倦的身体带着孩子继续着逃亡生涯,最终在森林里饥饿让她彻底倒下,身后不远处听见了狼的嚎叫,

影片最后画面转变成女主的初恋男友骑着马车把她和孩子接走,女主躺在马车上,孩子和男友坐在前排赶着马车渐行渐远,其实这都是女主的幻想,预示着只有死亡才能离开沃伦这个人间地狱。

影片真实的还原了沃伦大屠杀前后5年的时间段,本片上映之前曾遭到乌克兰政府的百般干扰,要求禁止播放,可是对于任何国家都不会忘记屠杀的历史,然而有些国家竟然想去美化这种反人类的行径,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就是其中之一,记住历史才能感受和平的美好,那些沾满无辜民众鲜血的刽子手应该要深深的忏悔,但愿这世上再无战争,从此人性从善的火种将生生不息!








点点电影


高兴能回答您这个问题!这部电影的确很血腥,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价值意义仍然很大!而并不是遮遮掩掩,充分的展现出了人性!从而使观众能更加的从其中感知到一些值得思考的东西!

这个电影也是二战历史上一个现实的反应,极端的民族主义让人性更加的凶恶残酷!导致了当时因极端民族主义而产生的各种屠杀!在电影中的各种屠杀的手段与方法及镜头,充分展现了这种极端下带来的残忍!虽然从一面讲对观众是视觉上的冲击,但是在现在和平但又不和平的当下,这绝对是值得让人去思考极端的民族主义以及屠杀的行径,带来的是多么可怕的后果!所以这的确是值得让人深思的电影!

但是从电影的分类上,并不建议未成年人以及对血型镜头有敏感的人去观看,要分个类!但也不能因为其血腥或者是不适应观看就否认它的价值!反对极端的民族主义,反对对平民的无辜杀害,反对邪恶非正义的战争!战争中平民永远都是受害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