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為何“走不出國門”?——中國電影營銷反思

我們依舊存在著海外推廣力,本土營銷,受眾分析,數據營銷的不足。究其根本,還是我們的電影在營銷時間和理論建設出現了問題。——伍輝


中國電影為何“走不出國門”?——中國電影營銷反思

中國在發展,世界也在發展。我們曾不只一次的敖雄於世界的舞臺上,但是我們在卻在今天落後了。如果沒有“尋根文化”“後傷痕文學”“中國第五代導演”,我們的電影始終還是停留在“二戰時期”,他們已經向世界電影的舞臺上證明了中國電影,證明了自己。但新世紀與全球化,國際化的到來,也給我們帶來的新的危機和矛盾:我們的電影到底如何“走”出去,他們到底可以以何種方式走出電影營銷的困境

中國電影為何“走不出國門”?——中國電影營銷反思

電影的出現延長了人類三倍的壽命,而人們卻還是在拿他當玩笑。在商業化電影與消費主義橫行下電影儼然已經成為了人類日常的文娛消遣品,曾經讓人們歎為觀止的電影藝術,開始讓人們不去思考,人們開始變得麻木與自負,他們始終認為自己是緊跟潮流與時代的人,卻不曾想過他們是時代洪流中,被隨處可見的波動推動著的人。

中國電影為何“走不出國門”?——中國電影營銷反思

好萊塢電影能夠始終佔據世界電影的話語權,除了電影技術領域上領先之外,它還在整個工業化以及好萊塢電影的整合營銷上遙遙領先我們。他們從來不僅僅是“電影-院線”的縱向推廣,也不僅僅是口碑營銷的推廣,他們是從整個受眾到文化方面的信息推廣,在整個電影的營銷過程,是具有多項互動而並非是單一信息輸出的。

中國電影為何“走不出國門”?——中國電影營銷反思

形象·吸引·圖書

懷亞特將其概念總結為“形象·吸引·圖書”, 即以市場品牌和電影外在風格元素的聯繫, 吸引觀眾的注目。電影營銷的概念也早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如何把電影賣出去,它儼然已經成為了電影工業化最為重要的一環。在好萊塢電影的營銷策略下,電影是受眾的文化產品,而營銷就必須考慮到受眾與輸出者的依附關係,系統以及全局性。

中國電影為何“走不出國門”?——中國電影營銷反思

中國電影停留在“電影營銷附屬”的觀念之上,儘管已經有不少的學者和電影人已經提出電影的重要性,但始終有人冠以“市場不規律性”以及和現象級影片《我不是藥神》和《哪吒魔童降世》進行辯證舉例反駁。

在個例和群體之上,忽視了群體,只看到了個體,這並不能以代表中國電影營銷就已經是成功的

在中國依舊有著大量的主流電影和優秀的電影票房遭冷,打擊了不少青年導演和電影投資人的創作力與信心,電影營銷是系統的,而非是單一的個例模型,因此要賣出好電影,我們還是要回到受眾中去。

中國電影為何“走不出國門”?——中國電影營銷反思

去差異化

作為世界電影最具有權威的代表性電影圈,好萊塢電影在泛電影圈內都享有極高的話語權。在世界電影營銷史上,好萊塢電影對消費者的研究一項不遺餘力,創造了符合大眾口味的創作方式,而美國的文化背景也使得了好萊塢電影最大的程度抹去了文化,語言,習俗的差異,尋找了世界電影的共鳴。無論是在商業片還是文藝片,好萊塢電影都能夠找到成功的商業市場以及是世界電影的獎項榮譽。

中國電影為何“走不出國門”?——中國電影營銷反思

在以“製片人”為中心的好萊塢電影劇組中,他們往往決定了電影的成敗,在享有更多的資源人最高效率化給創作電影提供幫助,而在國內始劇組往往是以“導演”為中心,“製片人”隨時可以被替換掉。這就導致了影片過重在於創作電影的本身,而忽視了整個工業化的重要一環。

中國電影為何“走不出國門”?——中國電影營銷反思

好萊塢電影極其重視其品牌建立,市場定位,影片推廣和檔期選擇,這些他們都建立在對觀眾的喜好研究的基礎上。尤其是漫威影業,他們在《復仇聯盟4》的高達數億計美元的製作成本後,還在電影營銷燒掉億2-3億美元。

從線上到線下都建立了細緻的劃分,差異化的營銷,這也是其能在全球大火的重要原因,相反中國電影始終是不溫不火,雖然走出國門,但是連電影名字都不曾在推送中的信息見過,從某種意義上來看,中國電影走出不國門,電影營銷的力度不足也是重要的原因。

中國電影為何“走不出國門”?——中國電影營銷反思

品牌·推廣·反饋

在品牌力度的維護上,好萊塢從來不是一次性銷售,甚至他們遠遠不滿足於市場的銷售,他們更看重文化的輸出。在好萊塢夢工廠出品的《功夫熊貓》雖然包含了東方元素以及東方觀念,但其本質的內核卻還是美式文化,但因其對東方文化概念的闡述方式就已經吸引了不少人。

2008年中國舉辦的奧運會,更是讓世界再一次刷新了對中國的認知,尤其是武術也被列入了奧賽的項目,掀起了一陣“中國風”與“武術風”,而《功夫熊貓》的恰到好處的出現,建立起來為夢想不懈努力的英雄形象,直接建立起“熊貓阿寶”的形象,受到了全世界觀眾的喜愛,後續作品也依舊延續其創作的嚴謹額力度,推出色的續作。

中國電影為何“走不出國門”?——中國電影營銷反思

好萊塢電影除了在品牌建設上大力輸出之外,他們顯然也懂得什麼是吸引力,深知電影市場定位和開拓的重要性。

好萊塢電影的全球化是針對不同市場的定位和不同地區的全球策略,在北美市場日益下滑的今天,好萊塢深知海外市場的重要性,與此同時,快速的調整也使得好萊塢電影迅速進入海外市場

他們把電影的創作中挖掘了輸出市場的演員,畢竟建立了屬於好萊塢電影的權威性。比如:李連杰,吳亦凡,李冰冰的加盟,迎合了中國市場,但在主權上依舊是美式人物的核心,但他們在電影背景的塑造上,建立了全球化的背景,消除了文化語境的差異的同時保留了美式電影的核心。

中國電影為何“走不出國門”?——中國電影營銷反思

推廣工作完成之後,反饋就變得極其的重要。在好萊塢龐大的實力與資產下,他們依舊還是無法脫離硅谷的數據,在整個好萊塢整合營銷下,他們依舊看重觀眾從票房,上座率,觀影,體驗感等反饋。他們深知多元化的營銷策略,但尤其強調溝通的渠道,在電影上映前,他們會進行各種民意調查或者是觀眾訴求表達,而電影下映後,數據公司又會給出綜合性的分析,看到優勢與不足,而中國電影數據公司不被重視,甚至是少之又少,中國電影在整個市場與營銷上都是失序的。

中國電影為何“走不出國門”?——中國電影營銷反思

失序與重構

中國電影講究票房,但是中國電影的票房,每年卻依舊停留在泛影視圈內掌握著最多資源的優秀演員和導演的受眾。中國是電影大國,但是如果從完善的工業體制來看中國電影的營銷模式,我們依舊存在著海外推廣力,本土營銷,受眾分析,數據營銷的不足。究其根本,還是我們的電影在營銷時間和理論建設出現了問題。

中國電影為何“走不出國門”?——中國電影營銷反思

在中國雖然開設了有“電影營銷”的相關學科,但是在本質上這門學科的內容卻依舊還是停留在過去內容知識之上,學科內容更新進展緩慢,整體環境也不嚴肅對待。這導致中國電影過度依賴明星和影片話題創造影片的熱度,進而導致了對電影本體的關注。

比如《地球最後的夜晚》話題性造成過多的期待,而《百鳥朝鳳》製片人方勵下跪,讓電影票房一躍而起,這種混亂和失序都指向了中國電影營銷不可控,缺乏科學的流程,缺乏電影營銷的意識。.

中國電影為何“走不出國門”?——中國電影營銷反思

目前中國電影的利潤依舊還是停留在整個院線的營收上,但是電影營銷的本質卻是從內容滲透至文本的每個細節,電影本質是未完成的靜態物品,它需要觀眾的參演和市場的延伸反饋才能夠變得完整。因此文化要走出去,中國電影要走出,不僅僅是要盈利,更是要建立起良好的電影市場營銷,在營銷的過程中還要融合到電影生產,發行環節,文化輸出,意識輸出等重要的各個環節中去。

中國電影為何“走不出國門”?——中國電影營銷反思

從臺前到幕後,好萊塢不斷通過其貫穿全局的營銷思維和電影衍生品的延續,來維持其龐大的市場運行和創新的活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好萊塢電影成功的營銷是有必要學習和借鑑其精華的,這對我們中國電影的發展有著指導的意義。

中國電影為何“走不出國門”?——中國電影營銷反思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既要學習好萊塢電影的精華,也要保留其中國民族本體的民風和習俗及特色。在全球化國際化的同時,不丟其民族本性。對於中國電影而言,完善電影工業體系,建立起高效電影職能,科學電影營銷,是中國從電影大國邁向電影強國的必由之路

,也是我們必須持之以恆的一場奮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