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記載霍去病把酒肉放臭,都不給將士們吃,這是真的嗎?

鳳皇神


司馬遷的《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在史記的創作過程中,通過無數次的實地考察,查閱相關檔案,整理民間對於歷史事件的傳說,詳細對比之後最終成書,這體現了司馬遷作為古代史學家的嚴謹。但司馬遷畢竟是人,是人就肯定會有情感傾向,尤其是對自己所處時代的人,因為司馬遷所記錄的人物中,不乏與自己交情頗深者,因此,對於這些人的記載,司馬遷自然是多加褒獎;對於自己摯交的仇人,自然是多加貶低。

司馬遷在漢朝,有一位交情很深的將軍朋友,名叫李陵。李陵這個名字也許很多人並不熟悉,但李陵的祖父,卻令人耳熟能詳,他便是“飛將軍”李廣。李陵出身將門,少年英雄。武帝派李陵前往征討匈奴,結果因為種種原因,陷入重圍,寡不敵眾,被匈奴俘虜。漢武帝誤以為李陵投降,於是下令處死李氏滿門。而實際上李陵一直沒有屈服,當聽到自己被滅族之後,心灰意冷的李陵最終投降了匈奴。在漢武帝下令滅門之時,司馬遷曾為李陵求情,結果觸怒了漢武帝,被處以宮刑。可見,司馬遷與李陵的交情是多麼不凡。

而李氏一族與霍去病,衛青又有著血海深仇。雖然李廣,霍去病,衛青同為漢朝出色的將領,但三人的風格完全不同,李廣善於防守而於進攻方面非常不足,以至於多次北伐匈奴過程中李廣不是迷路,便是被匈奴俘虜(後逃脫)。元狩四年的北伐中,衛青為主將,李廣隨行。李廣想得到與匈奴正面交手的機會,但衛青因為漢武帝的囑咐而堅決反對李廣與主力同行。李廣於是擅自行動,最終迷路,等到衛青大破單于之後李廣還是沒有到達指定位置,李廣為此非常羞愧,自殺身亡。樑子就此結下。

李廣的兒子李敢,在父親自盡之後,便一心認為是衛青故意調離自己的父親,最終導致李廣的死亡,因此非常痛恨衛青,找了個機會將衛青痛打一頓。衛青並沒有將此事上報給漢武帝,可見衛青相當有度量。但作為衛青外甥的另一新貴將領霍去病,則沒有衛青那麼明事理,他決心為衛青報仇。於是在一次漢武帝組織的狩獵活動中,霍去病將李敢射殺。李敢,正是李陵的叔叔。

司馬遷作為李陵的朋友,掌握著筆桿子,自然尋思著要為李家人出口氣。於是,在史記中,對於“難封侯”的李廣,司馬遷大加讚揚,對於李氏家族,司馬遷不吝溢美之詞。但對於李氏一族的對頭霍去病和衛青,則明褒實貶,對於霍去病等人的功績一筆帶過或者避而不談,而對於其暗中諷刺,比如對“扣押軍糧”事件的描述:

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事多此類。

司馬遷記載,霍去病出徵,將補給中的肉全部棄掉,不讓士兵吃飯,而他自己卻穿著華麗的一上進行著娛樂活動,類似的事件還有很多。在司馬遷筆下,霍去病活脫脫一個浪蕩公子,不學無術之徒。但可以想象,一位戰功赫赫,多次重創匈奴騎兵的少年英雄,如果對待士兵如此,士兵安能死心塌地為他賣命?軍心不穩,軍士體力不支,他又安能屢戰屢勝?這顯然是不符合邏輯的。

因此,有理由相信,霍去病被司馬遷的筆桿子給“陰了”。當然,司馬遷作為一個頂尖的史學家,如果僅僅因為個人恩怨便抹黑霍去病,實在是說不過去,況且,司馬遷嚴治學嚴謹,為了完成史記,寧遠忍辱偷生,足以見得他對於歷史的痴迷,他如此寫霍去病必然存在更為深刻的原因,想通過霍去病,去告訴世人某些情況。換言之,霍去病不過是司馬遷秉筆直書的一杆槍而已。

那麼,司馬遷究竟想告訴世人什麼?當然,是霍去病背後的那個人,漢武帝。對於漢武帝,司馬遷並不好直接描述他的缺點,或者說不好深入描述,那應該怎麼辦?眾所周知。衛青和霍去病本身就出身寒微,是漢武帝一手將他們提拔為帝國的軍界高層人員,沒有漢武帝,就沒有後來名滿天下的霍去病和衛青。漢武帝為何會提拔這樣兩位出身卑賤的人呢?因為這兩人都是漢武帝的寵妃,後來的皇后衛子夫的親戚。

說到這裡,司馬遷如此貶低霍去病的原因呼之欲出,他為了向世人說明一件事:漢武帝在行政上 的弊病——任人唯親,任人唯愛。漢武帝的確是這樣的人,比如他的男寵韓嫣,受到了漢武帝的無限寵愛,於是漢武帝賦予他極大的權力,朝臣幾乎沒有敢於得罪這位男寵的大臣;再比如李廣利,乃是漢武帝晚年寵妃鉤弋夫人的兄長,他因為自己妹妹的緣故,當上了大將軍,但他對於軍事一竅不通,最終投降匈奴。由此可見,司馬遷想通過更多的事蹟來說明,漢武帝在用人方面存在的問題,霍去病和衛青完美符合作為事例的條件——出身卑微,家族女性飛黃騰達,結果雞犬升天,得到重用。

衛青被啟用的過程很簡單:

建元二年春,青姊子夫得入宮幸上。皇后,堂邑大長公主女也,無子,妒。大長公主聞衛子夫幸,有身,妒之,乃使人捕青。青時給事建章,未知名。大長公主執囚青,欲殺之。其友騎郎公孫敖與壯士往篡取之,以故得不死。上聞,乃召青為建章監,侍中,及同母昆弟貴,賞賜數日間累千金。

在被啟用之前,衛青默默無聞,並沒有顯示出任何過人的才能。但長公主卻神助攻了一波,本身長公主因為衛子夫的緣故,想要幹掉衛青,結果不但沒有成功,反而被皇帝知道了此事,於是漢武帝便重用衛青,媒體賞賜千金,可見其受到的榮寵之盛,而這一切都是因為“青姊子夫得入宮幸上”。霍去病的發家史,也差不多。

漢武帝啟用這兩位,究竟是因為看到了他們的潛力,還是僅僅因為他們與自己的寵妃有血緣關係?這不得而知。但根據漢武帝后來重用鉤弋夫人的兩位兄長——不學無術之人李廣利和李延年,可以大概猜測,衛青與霍去病,很有可能只是漢武帝刮中的兩張彩票而已,漢武帝根本沒有想到這兩個人居然有如此大的能量。這一點,司馬遷看得很清楚。

但他該怎麼寫?雖然霍衛二人都是關係戶,但他們真的有兩把刷子,如果將他們塑造成英雄將領的形象,則世人對於漢武帝的認識便會成為“慧眼識人,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英明君主”。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為了凸顯漢武帝“任人唯親”的特點,司馬遷只能通過犧牲霍去病與衛青,來達到這個目的。試想,如果衛青僅僅是個倖進之輩,而霍去病則是個紈絝子弟,視人命如草芥之人,則即使他們戰功赫赫,也不難說明漢武帝隨意用人的缺點,從而達到客觀塑造漢武帝形象的目的,同時與之後的李氏兄弟相呼應,固化漢武帝的這一形象。

因此,司馬遷很巧妙地利用對外戚的描寫,向後世真實地還原了漢武帝,可謂用心良苦。


庭州行者


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因為這個事情不僅涉及到了霍去病,還跟司馬遷有關。且聽我細細道來。

霍去病少年英雄,功績顯著。封狼居胥、飲馬瀚海歷來被人們稱讚,而英年早逝也令人扼腕嘆息。關於他虐待將士事情,雖然史書有記載,但是卻常常被他耀眼的功績遮掩,所以鮮有人提及。這麼這個事是不是真的呢?我們來看史書原文。

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事多此類。——《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這裡說霍去病不僅不給將士吃飯,而且還去蹴鞠踢球。這件事應該是真的,我們來分析一下原因。

一、天子賜食。既然食物是天子所賜,那麼只能夠霍去病一個人吃,就算是吃不完壞掉了,也不能分給別人或者丟掉。因為這是皇恩浩蕩,天子賜,不敢辭。在古代皇上的恩賜乃是無上榮耀,要是分給別人,那就是冒犯了皇威,犯了大忌。

二、身份尊貴,少年英雄。霍去病身份有多尊貴?他的姨母是皇后,也就是說漢武帝是他小姨夫。這種身份比皇子也弱不了多少,看不上或者說看不起某些普通士兵在當時的社會也沒毛病。霍去病死的時候才二十四歲,那麼他出徵的時候還是十多歲的少年。現在的人,二三十歲愛玩遊戲的大有人在,人家十幾歲的小孩踢個球是不是也沒毛病?更何況人家還是少年成名,立下赫赫戰功的。


我們再說一下士兵捱餓的事。當時漢朝的皇帝是誰?是千古一帝漢武帝!那時候的漢朝有多強大大家可想而知,而霍去病是他媳婦的侄子,他出徵,漢武帝會虧待他嗎?必然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保證他出徵順利。所以士兵捱餓應該只是霍去病在處罰犯了錯的士兵而已。而且針對捱餓這件事我們像兩個問題,為什麼沒有士兵譁變呢?為什麼霍去病這樣對待士兵還是能夠破匈奴、徵大宛、降西域,封狼居胥呢??


我個人認為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霍去病有失偏頗。刻意強化了霍去病的某些"壞事"或者說"不良品質"。司馬遷對霍去病和衛青應該是心懷不滿的。何故?因為司馬遷被漢武帝施了宮刑,再展不了男人的雄風,心中肯定是有恨意的。但是司馬遷不敢貶低漢武帝。所以他就將不滿發洩在了漢武帝寵臣衛青、霍去病的身上。在史書中貶低一番,小小的報復一下。

南宋有個人叫黃震,挺有文化的,他說:

“凡看衛霍傳,須合李廣看。衛霍深入二千里,聲振華夷,今看其傳,不值一錢。李廣每戰輒北,困躓終身,今看其傳,英風如在。史氏抑揚予奪之妙,豈常手可望哉?”

這意思就是司馬遷貶低衛青霍去病,誇大李廣,厚此薄彼。所以我覺得霍去病對手下刻薄是假,司馬遷報復皇家才是真。

我們現在看歷史上的這些事,真覺得挺有意思的,大名鼎鼎的司馬遷也忍不了變成太監的痛苦,總要寫點什麼搞一下皇家的心態。哈哈!


文史漫談


大家都知道司馬遷是一個著名的歷史學家,歷經磨難成功的司馬遷對於歷史的撰寫也是極為客觀公正的,所以他撰寫的《史記》也能成為歷史上一部重要著作,其中史記記載漢朝的霍去病把酒肉都放臭了,都不給將士們吃,這究竟是為什麼?是真的嗎?

筆者回答肯定是真的,霍去病確實讓肉放臭,都不給將士們吃。因為當朝的霍去病和司馬遷就一文一武,並沒有任何的不和,同時司馬遷的《史記》講究的是一個客觀公正,而漢武帝也都會時不時看一看,所以不可能會作假。

再分析下這個事件的根源,霍去病為何不給將士們喝酒吃肉,因為無功,因為給了就是沒有軍隊紀律,一個將士如果連功勞都沒有,怎麼會有資格喝酒吃肉,享受和霍去病一樣的待遇呢?這其實也是一種治軍手段,慈不帶兵,善不握權。

自古以來,好吃好喝的,都是給有能力的將士,如果下屬沒有能力,還吃自己喝自己的,難道自己是做慈善嗎?那還帶什麼兵打什麼仗,回家辦酒席算了。

對治軍者而言,重要的戰爭的亢奮性,只要一開戰,將士們就能奮勇殺敵,而吃好喝好的部將享受了生活,怎麼會有心思上戰場殺敵呢?不都喝飽喝足有睡大覺的感覺了!這也是霍去病的聰明之處,像古代的岳飛視部將如自己的手足,所以為部將兄弟們幹啥都樂意,所以才有了岳家軍。

這就是有了一種軍人的信仰,把將軍的忠義信仰在士兵們的心中,這樣的軍隊是很團結的,能夠達到攻必克,戰必勝的效果,而霍去病並不是這麼想的,糧食好吃的就那麼多,分下去肯定有人不夠,或者你多我少,就會形成譁變,影響軍心,甚至動搖霍去病的領導。

如此說來,霍去病就不該把食物分發下去,同時霍去病想到了一種慾望誘惑法,就是戰死的將士根本看不到這麼美好的食物,所以在手下的作戰中都有一種愛惜性命的心態,所以霍去病出徵的死亡率不是很高,所以就能在每一次的戰爭中最好的保持自己軍隊的實力,故幸不辱命,榮耀歸來。

也有一種說法是說霍去病比較自私,因為霍去病是從一個貴族家庭長大的,所以總會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象出現,也正是這麼有貴族風氣的霍去病,也成了歷史上的備受爭議的人物。

雖然戰功赫赫,不過霍去病的貴族習氣認為這些勞苦手下不配享用這麼好的酒肉,所以寧願讓這些手下看著,幹餓著也不給這麼好的食物給他們吃,因為弱者不值得可憐,更何況是戰場。

所以從此處看,霍去病是一個很優秀的首領,任人為賢,只有真正有能力的人才配喝酒吃肉,這就形成了一種極為激進的軍隊士氣,同時不能有傷亡,否則死了酒肉看都看不到了。

如此說來,霍去病如此作為確實有他的道理,並不是司馬遷的偏見。


小小嬴政


這個確有其事,確實記載於史記之中,那司馬遷又是怎麼記載的呢?

霍去病做為大將軍衛青,衛皇后的外甥,自然從小就很顯貴,所以不太體恤兵卒。他出徵的時候,漢武帝都會派人送給他幾十輛的食物,霍去病當然不會吃太多,他身邊人也肯定也吃不完。

他回來的時候,車上剩餘的米和肉,很多都被他給丟棄了,而他的士卒卻還在捱餓,他在外打仗的時候,他的士兵餓得站不起來了,他卻在那邊踢球玩,不管那些士卒,類似這樣的事情很多。

另外還有一件事情很重要,那就是在漠北之戰的時候,李廣因為迷路而沒有在規定的時間抵達,而李廣認為這是衛青有意在為難他,他也不肯受刀筆吏的詢問,他認為這是屈辱,所以就自盡而亡。

而李廣之子李敢認為這是衛青的錯,所以就將衛青給打了,要知道衛青可是大將軍呀,可是衛青把這個事情瞞下來了,並沒有打算深究,而李敢是霍去病的部下,霍去病就在甘泉宮狩獵的時候,射殺了李敢。

而漢武帝也是將這個事情給瞞了下來,對外說李敢是被鹿角給撞死的,兩個事情相結合,就可以看出,為什麼司馬遷要寫這個事情了。

第一,相比衛青的低調,宅心仁厚而言,霍去病的品行就顯得有點不好了,畢竟從小沒吃過苦,不會體諒其他人,司馬遷寫的這個事情,真的可能性很大。

第二,李陵是李廣之孫,當然李陵並不是李敢之子,李敢是他的叔叔,而司馬遷受宮刑,是受到李陵的原因,另外還有另外一個外戚李廣利,也就是李夫人之兄的原因,司馬遷對霍去病就不會迴護,就是如實而寫而已。

能力與品行,是分開的,不能因為霍去病打仗厲害,就將他的一些錯誤各種解釋。


歷史簡單說


衛霍家族乾的缺德事估計一百個司馬遷也寫不完,仗著一個心機表和皇帝睡覺走到哪都牛13紅紅的,李廣家族玩命打仗牠們衛霍家族舔著邀功,贏了就是牠們的,輸了就是李廣家族的,眼看李廣家族得了些皇恩牠們就恨得牙癢癢眼紅了然後把李廣族人殺得七零八落,還好老天長了眼報應來了,牠們家族最後也死了個乾淨,活該!


跪著生存


對此真的想誇題主一句:少俠好眼力。在大多數人都聚焦於衛青、霍去病的戰功、軍事成就之時,題主卻發現了《衛將軍驃騎列傳》裡面的不同,在這篇列傳裡面衛青、霍去病同列大司馬之後,司馬遷在接下來的記載裡有這麼一段話,其言:然少而侍中,貴,不省士。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

翻譯之後這段話說了兩點,其一漢武帝喜愛霍去病賜予他很多米和肉,在征戰回來時,霍去病吃不完,為了減輕輜重就給扔了,但此時在霍去病的隊伍中卻有士兵捱餓的;其二在塞外打仗時,因為缺糧,士兵士氣不振,霍去病卻在玩踢球遊戲

關於司馬遷為什麼會寫這些,有的人認為司馬遷在黑霍去病,誰讓他在漢武帝那裡受到不公正對待,在寫史書時難免會夾帶私貨,還有人認為司馬遷是在嫉妒,嫉妒霍去病的功勳和皇家的關係,如此種種,在歷史君看來這些都有失偏頗,理解這段話,需要把這段話放在整篇文章中,在寫這段話之前,司馬遷是在誇霍去病的,之後才寫這段話來說霍去病的缺點,這就不難理解,人無完人,司馬遷的目的是想塑造一位有血有肉的正常人,而不是隻有優點沒有缺點的完人。

再回到這兩句話本身,霍去病做的也沒有錯,只是有人認為是霍去病的缺點,首先天子賜食,有人認為是天子所賜,所以只能霍去病一人吃,別人不能吃,不然就是犯了大忌,因此霍去病就是扔掉也不能讓士兵吃,但在漢武帝賜予霍去病美酒時,霍去病為了讓士兵也能喝到,轉眼倒入河中與士兵共飲,這就不怕犯了大忌?因此雙標要不得。

霍去病如此做有兩點原因一霍去病被手下迷惑了,作為軍事統帥,他主要關心點額是對敵作戰問題,至於士兵的糧食問題,自有專門的人去負責,他不可能事無鉅細的去關注,也就是說是底下的官員將問題隱瞞了導致霍去病認為士兵不存在糧食的問題。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霍去病是閃電戰的鼻祖,閃電戰的主要特點在於機動性和迅速性,關於給養問題,霍去病採取的策略是從敵人那裡獲取,以戰養戰,也即霍去病知道士兵的糧食不夠,但就是不給他們,目的是培養他們的狼性,讓他們知道單單依靠漢軍的補給是不行的,要學會從匈奴人那裡獲取。

有些人喜歡斷章取義,所以造成了對霍去病的誤解,也順便貶低了司馬遷。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我是老泰迪,我來回答!

這件事確實是記載在司馬遷的《史記》之中,且這件事確實是真的,但酒肉並不是霍去病故意放臭的。之所以不給將士們吃有兩個原因,且往下看。

避免疾病

大家都知道,古代行軍也沒個冰箱啥的,肉啊酒啊的很容易放臭,同時古代的醫療也並不是非常的發達,這也就意味著一個在現代看起來小小的疾病都有可能使整個軍隊軍心潰散,最終不戰自敗。

霍去病率軍遠征前,漢武帝曾賞賜了他酒肉十幾馬車激勵士兵們,而霍去病能夠少年得志其情商肯定不會有問題,這也就意味著霍去病手下的酒肉很大幾率是已經腐臭了,霍去病實際是為了不吃壞士兵們的肚子,為了不讓疾病蔓延才將酒肉丟棄的。

望梅止渴

霍去病的這一舉動和曹操的“望梅止渴”有異曲同工之妙,酒肉全丟棄了,意味著什麼?我們已經沒啥好吃的了,想要好吃的?去敵人那裡拿啊!敵人那裡酒肉多多,只要你有能力,你能上戰場殺敵,你能殲滅敵軍俘虜敵軍,酒肉想吃多少就有多少!而這一信號也恰恰激起了將士們的士氣!

結語:

霍去病絕不是故意將酒肉丟棄,因為自古以來行軍路上將士們的酒肉都是來之不易的,霍去病不可能傻到丟棄酒肉拉仇恨,而霍去病的這一行為激勵了士氣,也恰恰證實了他精湛的用兵之道!

【我是 ,請您關注我!】


老泰迪講歷史


是真的。《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載:“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意思就是霍去病出兵打仗時,天子曾派遣太官贈送他幾十車食物,而等他回來時,他丟棄許多剩餘的糧食和肉,可此時在他的軍隊中,卻還有忍飢挨餓的兵士。



這件事是被司馬遷明文記載在《史記》中的,以司馬遷的嚴謹,此事應該不假。

那霍去病為何要這麼做呢?明知軍中還有在忍飢挨餓的兵士,他卻偏偏還要去丟棄那些剩餘的糧食和肉呢?難道就不能把糧食和肉分給那些飢餓的兵士呢?

首先,我們需要弄清楚一個事實,霍去病丟棄多餘的糧食和肉不假,但這只是個例,並非是經常性的。而霍去病會做這件看似離譜的事情,也並非是不能理解的。



想想看,這些糧食和肉是武帝在霍去病出兵匈奴時賜予的,而古代的戰爭,尤其是這種長途跋涉的戰爭,沒有兩三個月是不會結束的,試想以古代的保鮮技術,即使肉是風乾的,經過兩三個月的風吹日曬,這絕對是會有點不新鮮的,試想把這些不乾淨的肉和糧食分給士兵吃,萬一士兵吃壞肚子,這該當如何呢?

再者,霍去病統帥的徵匈大軍可不是隻有百人,而是數萬人。試想,即使是多餘的肉和糧食不壞,這也不夠萬人分啊!雖說這些可以優先分給飢餓的兵士,但一旦開了分配的頭,將士們總得人人有份吧,不然軍心勢必會有些不穩的。畢竟,如果要分配,總有人沒有,總有人分少了,而一旦出現這些問題,兵士肯定會有想法的,勢必會覺得自己受到不公的待遇。


因此,對於霍去病而言,這些多餘的糧食和肉,是絕對不能分的,當時已經是凱旋而歸的日子,即使是軍中出現飢餓的將士,他們也不會餓死,回朝之日就可飽餐一頓。因此,與其將它們分出去,讓軍中的軍心出現動盪,倒不如將它們直接扔掉,誰也不給,這樣誰都不會覺得自己被虧待。

只能說,有些事情做不如不做的好,做了反而會引起一些壞事的發生,而不做,雖然不能解決什麼,但卻不會讓情況進一步惡化。

再者,“人無完人,金無赤足”,只要是人他就會犯錯,連孔子這位聖人都有缺點,比如他鄙視農民,維護封建制度等等。想想看,連聖人都會犯錯,更何況是普通人呢?霍去病也是人,他總有做的不對,考慮不周的事情,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絕對會發生的事情。



無論如何,霍去病這人始終是功大於過的,他對中國的貢獻絕對是功勞卓著的。如班固所言:“驃騎冠軍,飈勇紛紜,長驅六舉,電擊雷震,飲馬翰海,封狼居山,西規大河,列郡祈連”,19歲時,霍去病就指揮兩次河西之戰,殲滅和招降河西匈奴近10萬人,直取祁連山,使得漢朝得以佔據河西之地,而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佔領河西之地,自此絲綢之路得以開闢,華夏文明得以廣播四海。


澳古說歷史


都別搶,我來答。

世上大凡有兩種人,一種窮困出身,摸爬滾打,在奮鬥的過程中結識了一群患難兄弟。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這是張愛玲說的。

感受過了底層的苦,所以才對下屬慈悲,有難同當,有難同享,說的就是水滸梁山這群人。

還有一種出身門第世家,呱呱落地的時候物質需求就應景一應俱全,不必煩神,無需操心,出身優越,因此不知民間疾苦,好比晉惠帝這種人。

否則一個正常人不會問沒飯吃,為何不吃肉這種問題。

司馬遷在《史記》中確實記載了霍去病不愛惜下屬的事情,漢武帝寵愛霍去病,他出徵打仗的時候都要給他配備私人廚師和食材。

然少而侍中,貴,不省士。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事多此類

行不與士兵同伍,坐不與士兵同桌,吃不與士兵同食,中國文化歷來就是這樣,領導和下屬之間有一層無法突破的階級隔膜。

霍去病是因為衛氏外戚集團的榮光才得以被漢武帝賞識,當然他自己本身也爭氣,漢武帝有龍陽之好,一度導致謠傳他和霍去病之間有些是是非非。

總之,他和漢武帝關係要好,漢武帝器重他,不然也不會另外給他開小灶,準備精美的食物。

司馬遷看不慣霍去病這種作風,這是一種人本主義,覺得作為領導就該和下屬同甘共苦。雖然初衷是好的,替底層士兵發聲,但無疑是一種道德綁架。

說到底,像霍去病這種天才人物,這些士兵能夠跟隨在他底下打仗反而是種幸事,常打勝仗無疑保證軍隊避免出現過高的死亡率。

兵敗如山倒,士兵們把腦袋甩在褲腰帶上跟著將軍出生入死,說什麼報效朝廷那都是好聽的屁話,能活命,能吃上幾口軍糧,領幾塊軍餉,這就是多數士兵的追求。

霍去病和他們不是一個世界的人,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多打勝仗對於底層士兵來說可能能夠升個官,但沒有人家起點高,自然也沒有別人爬的快。

霍去病壓根沒有必要去維護自己和士兵們的關係,而且他也沒有意識到要維護這種關係。他是出身優越的人,很多想法和士兵們想不到一塊去。

他只要保證自己能夠打勝仗,討漢武帝歡心就行,至於士兵怎麼死對他來說一點不重要。這是一種階級隔閡,主要源自於霍去病出身優越。

無法理解,也不知道底層的艱難,也不會去刻意維護士兵和軍官之間的關係。對他來說,將軍就是將軍,士兵就是士兵,他分的很清。

我們屬於上下級的隸屬關係,你要想吃這口軍糧,那就只能忍下去。所以,霍去病這種優越的出身不會讓他想到說將軍和士兵也是共存共亡的關係。

他寧願把腐爛的肉扔掉,也不願給那些餓肚子的士兵們吃,就是因為他不懂得照顧人。

但不能據此說他就是壞人,霍去病之所以會做出這種舉動恐怕僅僅只是覺得,士兵們有供應的軍糧,而這些肉都是皇帝賞賜給我的,我沒有理由拿自己的食物去救濟你們。

雖然這樣做確實能夠博得大家的好感,但霍去病沒有想到這一層,出身優越的人往往很容易忽略別人的感受,這是因為從來都是別人抬頭仰望他們的臉色,他們從來沒有抬頭仰望別人的臉色。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現實問題。

肉是皇帝賞賜給霍去病的,假如霍去病把這些肉賞賜給士兵,那麼無疑有假公濟私的嫌疑。

士兵們該感謝皇帝,還是感謝霍去病呢?

這個問題要是理不清楚,對霍去病來說是場災難。說感情皇帝吧,肉卻是人家霍去病給的,人家本來可以不給,但感謝皇帝又算怎麼回事?

說感謝霍去病吧,這是皇帝的恩賜,這不是拿著雞毛當令箭,用皇帝的東西來給自己賺名聲嗎?

皇帝要是知道了,心裡怎麼也不會舒服吧?

再者就是肉總共就這麼多,士兵卻有幾千上萬人,有的士兵可能會分到一點肉,有的可能會分不到。

分到的人當然會感激,沒有分到的人又會怎麼想呢?

人心有時候就是這麼險惡,你做了好事,人家還覺得分派不均,本來是一件好事,結果最後鬧的大家都不開心,士兵要是生氣了,來一場譁變。

這恐怕也是霍去病難以承受之重。

所以,依我看,這肉還不如不分——

以上——


圍爐談史


要說到西漢的將士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霍去病,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對他來說擊退匈奴,匡扶漢室比什麼都重要。他的出生是比較悽慘的,他的父親以前只是一個無名小卒,但是他很大膽的勾引了公主身邊的一個侍女,於是就有了夫妻之實,但他父親始亂終棄。在他母親懷孕了之後,他不要這個孩子,去找了另一個女子,留下了他們母子兩人。但是霍去病非常的爭氣,英勇善戰,給皇帝打了很多勝仗,身份也提高了不少,他出名了之後,大家都開始關注他了。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到,當年跟匈奴進行河西戰爭的時候,漢武帝為了獎賞戰士們,就賞賜了十幾車的酒和肉,霍去病去戰場的時候就帶著這些軍糧,等戰爭結束了之後,戰士們都已經餓暈了,但是霍去病無動於衷。身邊的人勸他把這些給士兵們分了,他也不聽,結果霍去病把這些酒肉全部都給扔掉了,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他扔掉這些食物,是因為這些食物從出發去打仗就已經帶著了,一直到當時打完仗,古代沒有冰箱,所以已經變質了,也許會有人認為戰場上有點能吃的東西已經很不容易了。但是憑藉當時的醫療水平,如果將士們都吃了變質的食物,得了病,根本就不用打仗了,戰士們自己就被消滅了,所以霍去病當時也是為大局考慮。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霍去病是想鼓勵戰士們,打仗是一件非常無聊的事情,對很多人來說,起初還比較亢奮,但是戰爭慢慢深入,戰士就會感到疲憊。霍去病在他們很飢餓的時候,但是還沒到臨界點,就當著大家的面,把酒肉扔掉了,是想告訴他們,如果想吃肉,就要打勝仗,打了勝仗想吃多少都有。戰士們只要聽到這句話,就會變得非常亢奮。

為了吃食也會跟敵人死拼到底,這是提高戰鬥力很有效的辦法,所以他每次一扔掉肉,戰士們就知道會有新鮮的大量的食物在等著他們,每個人就都會變得亢奮起來,這也是霍去病每次帶兵都能打勝仗的一個原因。在漢軍中,口頭獎賞是非常清晰的,一個戰士如果立了戰功,不光有酒肉可以享受,還能在軍旅生涯裡百尺竿頭。霍去病之所以把酒肉扔掉,也是為了戰士們能夠活著回去,吃到更加新鮮的酒肉,告訴所有人只要打了勝仗當上將軍,就再也不用為吃飯發愁了。

霍去病很年輕的時候就當上將領了,所以部隊中有一些年齡比較大的將士就不服氣,他必須要維護自己的尊嚴,就和士兵們保持距離。霍去病帶兵交鋒,下面的戰士從來沒有出現過背叛的情況,從這一點也能夠看出霍去病帶兵非常好,他明白士兵們打仗需要激情,明白鞭策他們奮勇殺敵也不是一頓酒肉就能夠解決的,而是加官進爵。嚴格的要求才能激勵士兵,打勝仗,這就是他這樣做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