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階段,讓你迅速瞭解北洋軍閥的“前身後事”

論“軍閥”這個詞最早起源於《新唐書》:“郭虔瓘,齊州歷城人。開元初,錄軍閥,遷累右衛驍將軍,兼北庭都護、金山道副大總管。”

,指的是軍功顯赫的世家。近代以來,其已經改變了性質,主要指的是一種特殊的軍事集團,這支軍隊以個人為中心,以私人關係為結合。近代中國的軍閥以北洋軍閥統治和混戰時期為最,今日我們便且說說他們,當然在之後的南京國民政府期間,軍閥仍然存在,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才徹底煙消雲散。

三個階段,讓你迅速瞭解北洋軍閥的“前身後事”

近代軍閥簡圖

一、近代軍閥的起源

近代軍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國時期(1851年—1864年)。當時太平軍勢力發展迅速,橫掃江南地區,清政府的八旗早已在貪腐驕奢中喪失了戰鬥力,無力抵抗太平天軍。《中國近代史綱要》:“起義軍得到了各地百姓的支持響應,如魚得水,半年下來,不僅沒有被鎮壓下去,反而發展壯大!”

在這種情況之下,清政府只好允許地方鄉紳辦團練,自行抵抗太平天軍由此開啟了近代軍閥的先河。其中,曾國藩、李鴻章等人訓練的湘軍、淮軍最為著名。《劍橋中國晚清史》:“士兵為了防止潰兵滑勇把惡習帶入湘軍,強調募集邊僻地方的居民。”並且清政府允許地方政府收取厘金作為團練的資金,這樣地方有了養兵的能力,但清政府藉助此舉雖然平息了叛亂,但為地方割據也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在平定太平天國之後,清政府也意識到了這種隱患,試圖將個地方的軍權收歸中央,例如在清末新政

中有這樣一條:“令各省設立督練公所,為各省領導編練“新軍”的機構。”設立督辦練兵處,便是為了分化地方的權利,但是清末新政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早早夭折。

三個階段,讓你迅速瞭解北洋軍閥的“前身後事”

清軍與太平天國的激烈戰鬥

二、北洋軍閥的坐大

1.北洋軍閥的形成

北洋軍閥的前身是1895年袁世凱親手逐步建立起來的北洋新軍,此時因為新軍的崛起,加之曾國藩、李鴻章一眾領導人的去世,湘淮兩軍內部又存在巨大的問題(左宗棠曾這樣諷刺道“淮皖諸軍皆新立功,其將領皆富貴矣”(《清經世文編之四》),所以湘淮兩軍逐步淡出了眾人的勢力,或解散或被分化或改旗易幟。

在北洋軍閥集團形成的過程中,袁世凱手握一定的封建權勢,先行組織了核心力量,包括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等人,又以這個力量不斷髮展新的力量,後期甚至將薑桂題、張勳等人吸收了過來。

為了組成更大的權勢,袁世凱制定了成套的編練制度,詳細的章程,他抓住了充分的時機,使這支力量不斷的發展壯大。最大的成就莫過於他的軍隊開啟了近代化的陸軍,例如袁世凱頒佈的《簡明軍律二十條》中十八斬:“臨陣不聽號令、臨陣退縮······縱兵擾民、吸食鴉片、酗酒賭博”

這就是當時中國其他軍隊所不能比擬的。

其次列強也在其中出了很多力。畢竟當時帝國主義侵華已經有60餘年,從鴉片戰爭到中日戰爭他們使用戰爭政策,但由於中國地域廣大,完全用戰爭征服是不可能的,實質上還會遭到強烈的抵抗。19世紀末期他們通過簽訂條約的方式來瓜分中國,例如中日《馬關條約》,十一國《辛丑條約》等等,然而瓜分不均的問題也常常引起他們的鬥爭。所以北洋軍閥讓他們看到了新的希望,他們決定物色代理人來代替他們賺取中國的利益。

三個階段,讓你迅速瞭解北洋軍閥的“前身後事”

北洋新軍聘請德國教練進行訓練

2.北洋軍閥的發展

袁世凱去世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

(一)以段祺瑞為首,控制著山東、山西、安徽、浙江、福建、陝西、甘肅、新疆、熱河等地,他們稱之為皖系軍閥,與日本來往密切。在《夢的七十餘年——西原歸三自傳》中記載了段祺瑞這樣一番話:“日本認為我留學德國,故認為我和德國有特殊的關係,據說寺內先生長期在法國,但沒有人說他與法國有特殊的關係,我所想的只有中國和東方。”此時段祺瑞表明自己不是親德派,顯然是向日本袒露自己的心跡。果然不久,他派章宗祥出使日本。

三個階段,讓你迅速瞭解北洋軍閥的“前身後事”

段祺瑞

(二)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制著河北、河南、江蘇、湖北、江西、綏遠寧夏等地,他們得到了英美的支持。當時直係軍閥對英美有著深層次的分析,他認為“英國外交······近多失敗······其不肯為我故,而開罪於東鄰(日本)”至於美國“徒以空言相助,不肯(與日)決裂······亦未必為我故而惹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甲子內亂史末紀實》),他們知道英美最主要的目的是通過他們賺取利益,而不是幫助他們,可即使如此,他們仍成天抱著自己的幻想“運用英美確認討伐(張作霖)意旨,以資(牽制)日本”(《第二次直奉戰爭日記》),可謂是不現實之極,亦太過軟弱。

三個階段,讓你迅速瞭解北洋軍閥的“前身後事”

馮國璋

(三)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控制著黑龍江、吉林、遼寧、和京津地區!張作霖當時也有意謀求同日本的合作。但不同於皖系的是張作霖並不苟求,而是尋找平等的合作關係。他試圖給日方以最小的回報,以換取更大的利益。例如1916年,日本駐華公使向中國提出在鄭家屯、掏鹿、海龍、農安、通化新設五處領事館的要求。在日方的壓力下,北洋政府被迫允讓了日本的要求。張作霖得此消息後,採取了三項應對措施:“第一,敦請北洋政府對日聲明,日本在所設領事分館之地,不得任意設置警所······第三,在預設日本領事分館各縣,設置交涉員。主張‘應有對立機關之直接談判’” 。我們可以看出,張作霖對日本設領設警的要求,是持堅決抵制態度的。

三個階段,讓你迅速瞭解北洋軍閥的“前身後事”

張作霖、張學良父子

另外,還有一些軍閥,只是與三大系相比,他們的實力無疑是較差的,控制的領土也較少。 如山西的晉系軍閥閻錫山,徐州張勳的定武軍,西南的滇系張繼堯和桂系軍閥陸榮廷等,他們也同樣在英美或日本的操控下進行著不斷的鬥爭。

三、北洋軍閥的戰爭與結束

1.戰爭背景的形成

軍閥之間的混戰造成了社會的極大動盪。1917年的“府院之爭”可稱得上軍閥統治前期互相爭鬥最典型的一事了。1916年6月,袁世凱去世,黎元洪就任大總統,段祺瑞為國務院總理。但段祺瑞以北洋正統派首領自居,並且依附於日本。而以黎元洪為首的總統一派卻依附於英美。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以段祺瑞為首的親日派主張對德宣戰,而以黎元洪為首的英美派卻利用國會進行反對。1917年5月段祺瑞組織所謂的“公民團”包圍國會,要求解散國會。黎元洪隨即罷免段祺瑞的職務。段祺瑞被迫於天津開設軍務處,策劃武裝反黎。

《民國軍閥派系談》:“6月7日,張勳率五千辮子軍自徐州北上,經天津時與段祺瑞密謀。入京後,張勳先逼黎洪解散國會,再逼黎元辭職。黎元洪如夢初醒,自己引狼入室,但悔之已晚。”最後府院之爭以段祺瑞復出為勝利標誌。

中國參加一戰的標誌便是府院之爭中段祺瑞的勝出。對於國內來說,張勳的短暫復辟後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北方為段祺瑞,南方則由孫中山帶領著舊議員組成了新的軍政府,此後軍閥的鬥爭或是制度變更等等都是在此背景下展開的。

三個階段,讓你迅速瞭解北洋軍閥的“前身後事”

圍繞是否“參戰”一事,總統府與國務院開始了鬥爭

2.群魔亂舞與結束

緊接著便是1920年時候,直系與奉系合作打敗了皖系。當時段祺瑞控制了北洋政府的實際權力。直皖提出了“武力統一”的口號,當時直系仍以馮國璋為首,段祺瑞自作聰明,派遣直系部隊與孫中山作戰,一來暗中發展自己的勢力,二來削弱直系的勢力。結果只迎來了1919年1月時,以吳佩孚為首的直系罷兵反戰。

這種鋒利的矛盾一直持續到1920年4月,吳佩孚發表了一份通告“海內分崩,追原禍始,段為戎首”,確實,段祺瑞的“秉性兇殘,專擅恣睢,陰賊險狠”註定引起戰爭,戰爭中也正是吳佩孚的奇襲使得段祺瑞迅速潰敗。7月19日, 段祺瑞被迫辭職。直、奉兩系軍閥遂控制了北京政權。

三個階段,讓你迅速瞭解北洋軍閥的“前身後事”

直皖戰爭

直皖戰爭之後,直系受英美操控,而日本不甘心於皖系的失敗,於是轉而大力扶持奉系。日本極力並促使奉、皖兩系重新聯合,對抗直系。就總統一事,張作霖極力推薦親日的交通系首領梁士詒出任內閣總理,直接導致了直奉翻臉,從而在直皖戰爭時隔不到一年,第一次直奉戰爭便開始了。

僅僅兩個月的交戰,以張作霖退回山海關失敗告終。畢竟山海關有張作霖多年的經營,直系沒有膽子乘勝追擊,於是在1922年6月19日,簽訂了合約,在英美的調停下停止了戰爭。當時,直系通過英美的支持完全控制了北京政府。當然,失敗後的張作霖並不甘心,為了對抗直系的武力統一政策,張作霖、段祺瑞、孫中山建立了“反直”的三角同盟。(《奉系軍閥風雲紀實》)

三個階段,讓你迅速瞭解北洋軍閥的“前身後事”

第一次直奉戰爭

1924年9月,直系江蘇軍閥與皖系浙江軍閥爆發了江浙戰爭。張作霖以支持皖系的理由發動了第二次對直系的作戰。10月23日,以馮玉祥、孫嶽等人發動了“北京政變”,直系後院著火,吳佩孚率軍救援不及又遭遇奉軍,死傷殆盡。政權落入了奉系的手中。就軍事意義來說,直奉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海軍、空軍參加並取得重大作用的內戰。

1925年10月直係軍閥浙江督辦孫傳芳與奉系軍閥張作霖為爭奪東南地盤發生軍閥混戰,史稱“第三次直奉戰爭”,這次戰爭使得孫傳芳脫離了直系控制,成為了當時的大軍閥。然而好景不長,1924年,孫中山在中國廣州創立中國黃埔軍校。1925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成立,8月18日,國民革命軍成立。由黃埔軍校學生組成的黃埔軍校軍為第一軍,湘軍為第二軍,滇軍改為第三軍,粵軍為第四軍,福軍為第五軍。1926年1月,改編湖南的“攻鄂軍”為第六軍。此時國民革命軍已有十萬人。(《劍橋中華民國史》)

三個階段,讓你迅速瞭解北洋軍閥的“前身後事”

國民革命軍

1926年國民革命軍的“第一次北伐戰爭”消滅了吳佩孚與孫傳芳部,“第二次北伐戰爭”打敗了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張作霖在退回東北之時,被日本關東軍在皇姑屯炸死,至此,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全國統一,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正式宣佈結束。

四、小結

北洋軍閥的時代雖結束,然就今日來看,其對後來的發展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例如軍事方面,1903年起,北洋軍閥開始了軍事現代化,在華北組建了中國近代第一支新式軍隊。僱傭了德、日的教官,並且辦了步、炮、騎、工兵,甚至設立了現代化的通訊兵學校在經濟方面,1905年,北洋軍閥出面出錢,督修了中國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自1912年到1914年這3年間,足足4000多家工廠開張,至1926年,民族資本興建的麵粉廠、火柴捲菸廠、造紙廠以及採煤、治煉企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等等這些成就無論哪一個時代都不能代替,縱然那時群魔亂舞,我想,他們魅力猶存,如今中華屹立於世界之林,亦有他們的許多功勞。

參考文獻:《新唐書》《中國近代史綱要》《劍橋中國晚清史》《清經世文編之四》《夢的七十餘年——西原歸三自傳》《第二次直奉戰爭日記》《奉系軍閥風雲紀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