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夷陵之战中,魏国为何不偷袭呢?

雲飝飏9


要想明白魏国为什么不偷袭,就得站在曹魏皇帝曹丕的立场看问题,换句话说,如果你是曹丕,会不会偷袭?

曹丕严格算来只是一个官二代,他能继承曹操的职位,只因为他是曹操的儿子兼接班人,曹丕是魏朝的开创者,仅仅因为他继承曹操所开创的一切,在禅让了刘协的皇帝位,作为魏朝的开国之君,一定很想做一番事业,让自已成为一代明君。



夷陵之战时,曹丕刚刚继位半年时间,早在曹操时代,孙权因为要配合西进荆州的大战略,于公元217年就开始与曹操交好,并派遣使都徐详出使魏国,向曹操称臣,双方罢兵言和,并重开政治联姻。

换句话说,孙权从217年开始,为了配合自已西进荆州的战略,与曹操交好,为的是使自已不要两面受敌,因为西进荆州必然要与刘备集团发生严重冲突,孙权已经做好了与刘备集团决裂的打算,三国三国,与一国决裂就必然与另一国和好,这是三国鼎立的不变原则。



接下来就发生了关羽北伐襄樊的战役,孙权就觉得机会来了,其实关羽一北伐就注定了要失败了,因为曹操暗地里已经和孙权讲和,关羽始终避免不了两线作战或都腹背受敌,当关羽在襄樊前线浴血奋战时,孙权就在关羽的后方白衣渡江、偷袭荆州。

接下去就是荆州被占,关羽被杀,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给了曹操,孙权这么做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天下人认为这是曹操的命令,有嫁祸曹操的嫌疑;二是孙权向曹操纳了投名状,以示与刘备的联盟决裂,关羽是刘备的兄弟加亲密战友和蜀汉二号人物,杀了关羽,就是向曹操示好,意昧着孙刘联盟的破裂。



之所以在前面作了这么多铺垫,就是为了说明在刘备夷陵之战前后,三家的政治关系,就是孙权与刘备彻底决裂,而孙权与曹操暗中勾结,当曹操去世后,孙权继续向曹丕示好称臣,对于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曹丕来说,他的毕生最大心愿就是完成曹操都没有完成的心愿:统一天下。

曹丕是个政治家,夷陵之战时天下的局势是这样的:

曹魏的西南方是刘备的蜀汉政权,与曹魏是死敌的关系,并且无法调和;曹魏的东南及南边是孙权的东吴政权,已经向曹丕称臣,在名义上,孙权是曹丕的下属,并且曹丕还特意封孙权为吴王,就是为了彰显自已的权威。



曹魏的西南及西北是当时的乌桓人、匈奴人、鲜卑人,当时对曹魏并不完全服从,而在曹丕称帝的前一年,西北还发生过叛乱,代北乌桓无臣氐发生叛乱,而鲜卑人则在一旁虎视眈眈,还是曹彰带兵平定了叛乱。

曹魏的北边也有乌桓人,还有辽东的公孙氏对曹魏一向时降时叛,也并不太平,就算是曹魏内部,在徐州及青州一带,藏霸及孙观等势力仍然处于半独立状态,并不完全让曹丕放心。



从曹魏整个周边的情况来看,当曹丕继位半年时,周边的不服从势力只有孙权称臣,这对刚刚即位的曹丕来说,是政治上的一面旗帜,曹丕的目的一定是统一天下,不用怀疑,但是曹丕也需要周边势力的臣服来统一天下,而孙权此时就成为一个榜样。

虽然当时刘晔曾经向曹丕建议,在夷陵之战时,可以联合蜀汉攻打东吴,但是这个建议被曹丕否决了,曹丕并不是糊涂,是有原因的,刘晔的建议是单纯从军事上考虑的,而曹丕的立场则是从政治角度考虑问题。



如果联合蜀汉攻打东吴,等于是联合自已的敌人去攻打臣服自已的同盟,会造成很恶劣的政治影响,从曹丕的角度来考虑,是得不偿失的,我们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刘晔的建议,也并不一定正确,没有走到那一步,谁也不敢说自已的建议绝对正确。

曹丕首先否决了刘晔的建议,当时的曹丕原来是想联合东吴,共同攻打蜀汉的,但是要攻打蜀汉,面临重重困难,首先就是兵力的部署,当时曹魏的重兵全部部署在与东吴交界的荆州、淮南、合肥一线,与蜀汉交界的关中地区兵力很少,大规模调动军队的成本很高,而且东吴还不一定配合,所以之后曹丕放弃了联合东吴攻打蜀汉的想法。



曹丕没有偷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夷陵之战打得相当诡异,从221年7月开始,刘备发动战争,东吴一直采取了战略后撤的方法,避免了主力直接交锋,从221年7月打到222年5月时,双方其实都在耗着,没有进行主力对决。

之所以这么奇怪,就是因为参战双方都在防备着曹魏的偷袭,刘备这边让黄权率领一万名士兵在夷陵的长江北岸防备曹魏的偷袭,而东吴的陆逊及孙权更是在荆州、淮南、合肥作好了防备曹魏的准备。



参战双方的刘备和陆逊都明白,如果两败俱伤,两家都会被曹魏吞掉,因此双方都避免主力对决,而想速战速决,而刘备更是一幅豁出去的样子,不惜大军压上,挑战陆逊,而陆逊更是小心谨慎,积极寻找刘备破绽,以求速战破敌。

其实夷陵之战的真正对决就是那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进行的战略决战,在很短的时间内,刘备军队被击溃,曹丕一直在等待双方两败俱伤的机会,却一直没有等到,等来的却是蜀汉在极短的时间内大溃败。



虽然曹丕早就猜出来刘备会败,但是仍然没有想到刘备败得这么快,曹丕根本还来不及作出反应,刘备就已经败退逃回永安了,而东吴军队几乎没有损失,曹丕如果想偷袭也失去了最佳时机,只能无奈的接收事实。

夷陵之战结束后,孙权在解除了蜀汉可能的威胁后,就开始对曹魏不再恭敬,不愿意派出世子到曹魏为人质,由此引起了曹丕大军伐吴,这时已经距离夷陵之战过去两个月了,已经失去了最佳时机。



曹丕应该是在政治上还对孙权抱有幻想,以致于出兵偷袭左右犹豫,丧失了最佳时机,话又说回来,就算曹丕及时出兵偷袭,也只能偷袭东吴军队,因为曹丕并没有调兵遣将攻打蜀汉的计划和动向。

再一个就是孙权向曹丕称臣的政治遗产,曹丕一直想保存下来,以此为榜样号召天下臣服,毕竟统一才是天下大业,这对任何一个想有所作为的皇帝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事,可惜顾及了政治的影响 ,就失去了军事上的先机,这就是曹丕没有偷袭的原因 。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公元221年七月,在刘备称帝后的第三个月,他以替二弟关羽报仇为理由,挥兵伐吴。孙权在多次求和不成的情况下,派遣陆逊率军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夷陵之战由此爆发。

在蜀汉与东吴开战后不久,魏国的谋士刘晔就建议曹丕乘虚领兵偷袭东吴,以绝后患,但曹丕却认为孙权已然称臣,若再举兵讨伐,于情于理都不妥,于是拒绝了刘晔的建议。


相信很多人读到这段历史上,都会忍不住骂曹丕真傻,白白浪费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因为,在大家看来,孙权的军事主力都在夷陵地区和刘备对峙,这个时候曹丕如果能够派出大军从淮南方向进攻东吴,孙权肯定招架不住。

而且,孙权的首都建业距离合肥也就不到200公里的路程,曹丕的军事主力是很容易将孙权打崩盘,即便到时候,刘备趁乱重新夺回荆州,但整个扬州肯定是被曹丕占据,到时候魏国携天下十州之力攻打刘备的荆、益两州,难道会失败吗?



也正因为此,大家才会觉得曹丕应该果断趁机偷袭东吴,因为这实在是统一天下的大好机会。但问题是,偷袭东吴,真的对曹丕有好处吗?有一句话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息。如果曹丕真的从淮南大举进攻东吴,孙权所面临的那就是亡国之患,在这种背景下,他还会全力和刘备争夺荆州吗?

当时刘备东征孙权的目的,虽然号称是为关羽报仇,但其实就是想重新夺回荆州,既然如此,最坏的情况下,孙权大不了把荆州再还给刘备,甚至而言,再多割让点地盘给刘备,相信到时刘备和孙权重新和好的概率会非常大。

这就如同当年刘备夺取汉中后,孙权要求刘备归还荆州,结果刘备不愿意,以至于双方都派出大军对峙。而后来刘备一听说曹操进军汉中,就立马找孙权和好,并主动把长沙和桂阳还给东吴。

事实上,刘备也好,孙权也好,他们都清楚自己最大的敌人是曹魏,如果他们两个无止境的斗下去,最后只能是两败俱伤。所以更多时候,他们两个人的争斗,都是点到为止。

换句话说,刘备举兵东征孙权,心里可能就是期望着曹丕能趁机出兵,这样刘备不仅能够趁机夺回荆州,甚至而言,如果到时候孙权和刘备达成同盟,一个迅速撤兵回去给曹丕一记回马枪,一个趁机从荆州偷袭襄阳,曹丕恐怕就成了典型的偷鸡不成蚀把米。

事实上,刘备从公元222年正月进入夷陵地区,一直到六月,蜀军始终没有任何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其实就是在等曹丕的动向。曹丕自然也不是傻子,你刘备如果真想进攻东吴,那就直接顺江而下急攻江陵,那我曹丕自然会进击淮南。

但问题是,你刘备躲在夷陵龟缩不前,却想让我去进攻淮南,这个是明摆着让我给你打白工,替你当炮灰,曹丕自然是不会做的。


我是赵帅锅


夷陵之战是蜀汉与东吴之间的一场大战,这个过程中曹魏采取的是坐山观虎斗的策略,没有偷袭上述两国。

原因或许在于以下几点:

1、虽然当时蜀汉与东吴之间矛盾已经激化,双方关系已经破裂,但是在曹丕的角度看来,原来曾经联合抗曹的刘孙两家的姿态也大有通过这些表面现象战略引诱曹魏军队南下而击破之的可能性,在局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前来偷袭,很可能被诱骗进入包围圈吃大亏。

2、当时曹丕刚刚登基,无论是内部的局势稳定还是西北、东北等不同地区的外来压力都使得他不能没有后顾之忧,等待蜀汉与东吴龙争虎斗出一个结果,再选择其中的一方进行打击,从军事上来说可能是最为妥当的策略。

回过头看,我们能够觉得历史的当事人作出了错误的选择,然而在当时限于各种信息与约束条件,当事人作出某些选择是有其道理的。


谈古论金


这个问题提的很有见地,没错,假如在夷陵之战结束的时候,魏国出兵南下,可以说,打蜀国则蜀国亡;打吴国则吴国灭。

趁你病,要你命!

这么好的买卖,为啥曹丕不做呢?

铁锤文史先亮自己的答案:夷陵之战期间,魏国没有出兵偷袭,不是不想,而是魏国自己也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非不为也,不能也。

下面铁锤分三个部分解释为啥魏国不能偷袭:第一部分,魏国认真讨论过偷袭问题;第二部分,魏国当时有外患,不能偷袭;第三部分,魏国当时有内忧,无暇偷袭。

第一部分 魏国认真讨论过偷袭问题;

公元219年,孙权偷袭拿下荆州,这个时候刘备还没有开始复仇,孙权已经提前打好了预防针。他派遣使者向魏王曹丕投降。这个时候曹丕就和手底下的大谋士刘晔研究吴国和蜀国的形势。刘晔是个了不起的智囊,当时就跟曹丕分析:孙权无缘无故来投降,一定是国内有急事。之前孙权偷袭杀死关羽,拿下荆州四郡,刘备大怒一定会带兵过去找回场子。这个时候孙权外面有强敌,手底下一定人心不稳,这个时候最担心咱们在后面捅刀子,所以提前跑过来投降,这样一来可以阻挡我们出兵,二来可以狐假虎威,借用我们魏国的力量,震慑国内的动摇派和蜀国军马。孙权这个家伙一贯狡猾狡猾的,肯定是这么打算盘滴。现在这个时候,天下一分为三,我们魏国拿了八成天下,吴国蜀国一家一成,各保一州,依靠山水险阻,加上吴蜀联盟,才能自保。现在他们两家内讧,我们应该趁机发兵,直接掏孙权的老窝。这个时候刘备在外围和孙权死磕,我们在里面掏孙权的老窝,内外夹攻,一个月就能把吴国给灭掉。吴国一灭掉,蜀国没有了互相照应的左右手,搞死蜀国还不就像打个哈气一样简单吗?

曹丕说啥呢?曹丕觉得这个时候打孙权抹不开面子,因为人家过来投降,已经是我的臣子了,我要讨伐孙权,那么天下其他愿意投奔我的人,肯定心有畏惧。不行。我不如先接受吴国的投降,然后去打蜀国,不也蛮好的吗?

“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

由此可见,曹丕还是个纸上谈兵,被道德绑架的瘸腿政治家,这要是曹操还活着的话,早就率领千军万马掩杀过去了,还讨论个毛啊。先把天下攥在手上再说,天下都是自己的了,还在乎什么说法不说法的。这事儿曹操干得出来,曹丕干不出来,这就是差距。

这一段国际形势分析,记载在《三国志·刘晔传》,傅玄的注解里面。有兴趣的,可以翻阅查证。


第二部分,魏国当时有外患,

孙权投降曹丕的第二年,公元221年,一切正如刘晔预测的那样,刘备发兵攻打孙权,两家打了十三个月,可以说是人困马乏。这个时候,曹丕既没有打蜀国,也没有打吴国,眼睁睁看见最好的统一机会在眼前溜走,曹丕为啥淡这么的定呢?不是和刘晔说好的弄死蜀国吗?怎么还给吴国蜀国再次结盟的机会呢?

原因之一,是曹丕有外患,北方不省心。

公元220年,曹丕冬天刚刚登基。北方河西诸郡发生大规模叛乱,武威,张掖,酒泉都发生叛乱。最后金城太守苏则几乎调动了凉州所有兵马才成功平乱。

公元221年,也就是刘备孙权开打的时候,关中发生郑甘、王然叛乱,这次规模更大。郑甘叛乱又引发了凉州羌人胡人的骚乱,曹丕把心腹大将曹真,曹仁,郭淮,张郃、张既全部调过去弹压。与此同时,东北的鲜卑族也开始骚扰中原边境,曹丕派遣大将田豫镇守边关。

一波一波的精兵强将派到了北方,曹丕眼看着南方吴国蜀国斗得乌眼鸡,一块好肥肉没有牙齿下口,急死个人啊。

第三部分,魏国当时有内忧,无暇偷袭。

内忧是啥?后院失火呗。曹丕这个皇帝,得来的就很险。大家都知道,曹操一开始是很喜欢才高八斗的曹植曹子建的,只是后来曹植放浪形骸失去了曹操的宠爱,命运的天平才开始慢慢的转向了曹丕。但是另外一个曹家猛人,曹彰却亲近曹植,不喜欢曹丕。这个曹操的二儿子,比曹丕小,比曹植大,关键是,他点兵打仗是个超级猛男,这样的人,站在那一边,另外一边都得肝儿颤啊!

公元219年,曹操让曹彰做越骑将军,驻守长安,曹操在洛阳病倒之后,召见曹彰,结果曹彰还没到,曹操就死了。曹操那个时候为啥要让曹彰过来,是一个谜。曹彰比较直接,找到曹植就说,先帝要找我,就是要立你为王。曹彰后来到了洛阳,直截了当的要保管玉玺,最后是曹丕手下的大牛谋士贾逵拦住了一道:

彰从长安来赴问述先王玺缓所在 。贾逵正色曰:太子在邺,国有储副 ,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

曹丕跌跌撞撞坐上了宝座,回头就开始剪出曹植曹彰的羽翼,后来又在枣子里面下毒,毒死了曹彰。准备对曹植下手的时候,被卞太后阻拦。一家人一直斗争到公元223年,曹丕下诏书,不允许妇人干政,禁止大臣把奏疏交给卞太后,才算把这个内部权力的拉锯战掰扯清楚。

所以说,孙权刘备斗的你死我活的时候,曹丕正撅着屁股给自己家的后院浇水灭火呢。哪里顾得上偷袭呢。

等到曹丕搞定兄弟,母后,再想腾出手收拾蜀国吴国的时候,人家那边已经重归于好,敬个礼笑嘻嘻,我们还是好兄弟。

曹丕只能着急叹气了。

总结:夷陵之战的时候,魏国如果偷袭,绝对是一个坐收渔利的大好时机,只可惜曹丕当时自己也面临着内忧外患,一头的包,所以只能坐失良机。不是不想,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铁锤文史


如果夷陵之战时,魏国皇帝是官渡之战时期的曹操,魏国肯定会举大军偷袭。但是很可惜的是,当时曹操已经病死了。魏国在位的皇帝是曹丕,而曹丕的性格注定了他不会在夷陵之战期间,去偷袭东吴。至于说偷袭刘备,当时的曹魏没有这个能力。

先说说我为什么觉得曹操在位,他肯定会去偷袭东吴。

其实夷陵之战的机遇,曹操也遇到过。那是在官渡之战后,袁绍病死,曹操本打算乘机攻河北。但是郭嘉对曹操说:袁绍的两个儿子素来就不和,而且是他们还有郭图、逢纪这样的谋臣在当中搀和,所以袁氏兄弟必然要反目。我们现在去攻,他们会团结起来抵抗我们。不如我们先假装南征刘表,造成退兵的假象,等到他们打起来的时候再乘机偷袭,一举可定也!

事后果然如郭嘉所言,曹军刚退回许昌,袁氏兄弟就打了起来。曹操乘机率军北上,将袁谭和袁尚逐个击破。袁尚还假意投降,结果曹操根本不鸟他!当面接受投降,暗地里却派人去偷袭。最后袁氏兄弟一死一逃,河北遂即被平定。

当面准降,背地里搞偷袭,这就是典型的曹操式思维!他不怕别人骂他,因为只要打能打胜仗,谁敢骂他?

在曹操平河北十八年后,几乎是同样的天赐良机落到了曹丕头上。当时刘备与孙权这对十四年的盟友展开火拼,情况如当年袁氏兄弟内讧一样,曹魏也是坐山观虎斗,同样也掌握战略了主动权。

但是这一次,曹丕却玩砸了。

是怎么玩砸的呢?因为曹丕太要面子了。完全没有遗传到曹操性格中的狡猾。

先简单复盘一下夷陵之战前后的大致情况:

从赤壁之战开始,一直到吕蒙偷袭荆州。孙权与刘备都是结盟关系。期间,双方虽然有一些争执,但在共同对付曹操这件事上,双方利益和立场是一致的。

但是在吕蒙偷袭荆州后,孙刘双方的同盟关系迅速破裂。孙权为了应付刘备将来可能会兴兵报仇,一面将首都从江东迁至荆州,一面向曹操臣服,缓和江东与曹魏的关系。

没过多久,曹操病死了,曹丕继立。孙权继续遣使向曹丕臣服。

面对孙权的臣服,曹丕高兴坏了。因为他搞禅让制,篡汉自立,最需要的就是名份!让大家都承认他是天下的共主。然而当时的形势,却是曹刘孙天下三分,曹丕这个大魏皇帝,其实做得名不正言不顺。

因此,当孙权的使者来到洛阳后,曹丕很是心动。曹魏大多数的大臣,也都倾向于接受孙权的臣服。毕竟孙权主动请臣,是主动在给曹丕送名份。

这个时候,刘晔站出来反对了。他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两点:

首先,孙权的动机不纯。他现在来投,必然是迫于刘备的军事压力,而不是心悦诚服的向大魏归顺。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接受呢?反正以后孙权还是要反叛;

其次,如今天下三分,就是因为蜀、吴两国结盟,抱团和我们大魏抗衡。如今他们双方狗咬狗,正是我们借机渔利的好时机。这种机会不会常有,必须要把握好;

刘晔的这个话,简单点说就是:我们之所以灭不了孙权与刘备,就是因为他们结盟。现在他们破天荒的破盟,这个机会实在太难得了!这是老天爷送给我们的一个机会。如果抓不住这个机会,等他们再结盟,我们就很难再灭吴蜀两国了。

如果把刘晔说的这番话与当年郭嘉对曹操说的那番话做对比,可以看出刘晔说的,是非常有道理的。

因为当年的袁尚和袁谭有仇,不管有没有曹操的压力,他们都会掐架!所以郭嘉建议曹操不要急着出兵,让他们开始掐架了再行出兵;但是刘备和孙权不一样。孙、刘两家十四年的同盟,只是因为偶然的机会才大打出手。如果这一仗打完了,双方很有可能会再次结盟。若是让他们再次结盟,那么魏国也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然而,曹丕却认为:孙权向我投诚,我不接受也就算了,反而还要乘人之危,这恐怕不是大国所应有的风度吧?毕竟,我现在最需要的是名声啊!如果没有名声了,我的老脸哪搁?

刘晔见曹丕要犯浑,就继续再劝。结果把曹丕给问急了,他便反问道:既然你说我们可以出兵,那我们为什么不出兵打刘备呢?打刘备正好可以显示我们的大国风度。

刘晔反驳道:刘备如果知道我们要出兵去攻打他,那刘备肯定就不会和孙权打了;但如果反过来,如果我们打吴国,刘备肯定是乐见其成的,我们正好可以一消灭孙权。

打孙权——刘备不会帮忙,而且孙权离我们比较近,这样打起来容易。

打刘备——孙权虽然也不会帮忙,但是刘备离我们太远了,不容易打。

陛下,你要明鉴啊!

然而,曹丕还是不听,他最终接受了孙权的投诚,并且封孙权为吴王。在刘备与孙权的大战期间,不发一兵一卒。

所以,当吴蜀在夷陵大战时,曹丕却没有乘机出兵的原因,就是因为曹丕认为:自己刚刚篡汉,需要合法性。现在孙权来称臣,就是给我送合法性。如果我不接受,反而还要乘机偷袭他,怕是会伤了后来者的心。并且曹丕还天真的认为,只要吴、蜀交战,必然会打的两败俱伤,到时候我们再去搂草打兔子,大业必成。

简而言之:曹丕要面子。

然而后来的事态发展,证明了曹丕在接受孙权投降的问题上,他失策了。因为从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孙权的请降就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假投降。

曹丕他想当然的认为孙权与刘备必然是两败俱伤。岂不料,刘备败的太惨了,孙权也赢得太快。以至于说,夷陵之战几乎没有伤到东吴的元气。

等到夷陵之战后,曹丕又要伐吴。而曹丕出兵东吴的理由也是很幼稚,仅仅是因为孙权对他不恭敬,他要给自己找回面子。

而在曹丕出兵之前,刘晔又劝他:东吴在夷陵之战中的损失不大,我们现在去讨伐东吴,已经没有时机了。

但是曹丕就是不听不听我不听,寡人就是要去伐吴,寡人就是要给自己找回面子。

结果,果然是一场败仗收场。而孙权则是大放异彩。

他先是用诈降的办法稳住了曹丕,然后一砖拍倒了刘备;接着又稳住了刘备,再以一板砖拍晕了曹丕。化解了这一场有可能灭亡东吴的危机。然后孙权再朝着曹丕的方向哈哈大笑——你就是个傻子!

最后说说,曹丕的失策到底失策在哪。

曹丕的失策,其实就是他在决策前,没有分清楚问题的主次关系。

曹丕看中的,是大国的风度,是接受孙权请臣以后,对后来者的示范效应;

刘晔提出的,则是夹击东吴的机会,这种机会实在太难得,以后不会再有;

曹丕有他的道理,刘晔也有他的道理。但是这两人的道理,明显刘晔的更有道理。

因为曹丕如果拒绝了孙权,并偷袭孙权,哪怕是失败了,事后还可以补救,只是代价会更大一点;而孙权与刘备翻脸,这不是曹丕能决定的。也就是说,前者可控,后者并不可控。

举个例子来说,老板安排我今天加班,完成一个大案子,干的好会升职加薪。但是我之前答应了女朋友,晚上陪她一起看电影。如果我不加班,有可能我会失去升职加薪的机会,甚至会丢掉工作;而如果我不陪女朋友看电影,我有可能会被女朋友骂。

曹丕和刘晔,其实就是在陪女朋友看电影和晚上加班的问题上的分歧。


曹丕他觉得,不陪女朋友,自己的天就会塌下来了。而刘晔认为,如果你连这个大好机会都把握不住,陪女朋友看电影了又能怎么样?你这是因小失大。

或许,在曹丕的世界里,他认为坚持自己的王道才是最重要的。其它的东西,都要给自己的王道让路。虽然这个理由很可笑,但这就是曹丕不出兵偷袭东吴的原因。


Mer86


魏国为何不偷袭,说到底,是决策上的重大失误

曹丕本想“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点没有错,但是,要做”渔翁“,必须要懂得抓住机会,显然曹丕不像他老爹,不懂得这个道理。

为何不偷袭?首先孙权向曹丕俯首称臣,让曹丕误以为孙权真的软了,或者说是为了自己刚当上皇帝的虚荣心,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孙权是不可能一直向曹丕服软的,只不过是为了东吴避免遭到两线夹击的危险而已,果不其然,在击破蜀汉之后,孙权便翻了脸,不再服从曹丕,而是在刘禅上位后,继续贯彻连蜀抗魏的战略。

那为何不偷袭蜀汉?

实际上,刘备率军攻打东吴时,并没有全力而出,而且是相当理智的。诸葛亮镇守成都,魏延把关汉中,且马超尚在,可以说此时蜀汉实力尚在,魏国小打小闹没有实际利益,大举进攻还可能得不偿失。

所以在此时,联合蜀汉偷袭东吴是最好的选择,要知道,在蜀汉前期进攻东吴时是占据优势的,东吴举国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中的。

只可惜,曹丕为了自己的虚荣心,为了自己所谓的皇帝面子,错失了良机。

而魏国的大臣刘晔则是看的很清楚

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

不过,历史就是这样,作为后人,我们只能对那段历史发出感慨和无限的遐想了。


尚德未央


首先,刘备是有考虑的。诸葛亮坐镇成都,统率大局,马超,魏延据汉中,北防曹魏,赵云督江州以为接应。这是刘备认为最稳妥的安排了。最起码保证了大后方的稳定。无论曹魏是出兵汉中还是偷袭荆襄,都能从容应对。这个安排在战略上也是正确的。只是刘备没有料到是自己出了问题,在夷陵败给了陆逊。但是,还是在赵云的接应下,安全退回白帝。因此,曹魏在曹丕主政,稳健派占上风的情况下,还是慎重行事,没有贸然出击。当然,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算盘,曹魏肯定也是打得当当响的。

其二是有人根据演义的说法认为刘备是因为诸葛亮和赵云直谏不可伐吴,所以二人失去了刘备的信任,才没有到伐吴前线。我觉得这不是事实,如果对二人的信任稍有折扣,也不敢把最重要的守卫大本营的担子交到二人肩上。相反,我觉得刘备对马超和魏延还是缺乏信任的。无论在能力上还是政治品格上。留诸葛坐镇成都,赵云督江州,也隐隐流露出了这种思想。如果不是刘备,马超都离世过早的话,肯定还有一番政治博弈。

另外,汉末的白帝并不是唐时的白帝城哦。我看有的哥们朝辞白帝彩云间都出来了。


风神翼龙12


夷陵之战中,魏国没有偷袭,是因为曹丕想坐收渔利,又没把利害想清楚。

夷陵之战前,魏国的格局可以说是最有利的。刘备气势汹汹一门心思想找东吴报仇,而东吴则向曹丕称臣。这时候,曹丕有四种选择:

(1)进攻蜀汉的汉中地区。

(2)进攻东吴的扬州地区。

(3)冲到荆州地区开打。

(4)两不相助,静观其变。

这里面,(3)显然是不妥的。本来两家在荆州正打得你死我活,你参进去反而他们可能不打了。

刘晔的主张是(2),趁机夹攻东吴。他的思路很简单,就是蜀国和吴国都有很险要的地形,单独靠魏国很难打下。如今吴蜀相争,魏国应该趁机下手帮着一家打另一家。现在既然蜀国主动打吴国,那曹魏趁机也打吴国,必然就可以灭掉吴国。灭吴之后,曹魏占据了东吴的核心区域(扬州),再对付孤掌难鸣的蜀国就比三足鼎立要容易了。

应该说,刘晔的这个思路基本是正确的。因为如果曹魏按照(1)去打汉中,首先汉中隔着秦岭,比扬州地形更险要,其次刘备是吴蜀战争的进攻方,如果屁股起火,多半会停止进攻,这样吴蜀之间的战火就弱化了,曹魏等于帮东吴解了围,不符合曹魏利益。而曹魏打东吴,只会让刘备打得更来劲,进一步激化吴蜀冲突。等灭了东吴,变成一大一小的局面,对曹魏更有利。


不过曹丕最终却选择了(4)两不相助。这是一个看上去谨慎,其实却过度保守坐失良机的决策。不知道曹丕是因为孙权已经称臣而决定打之不义,还是害怕孙权一旦被腹背夹击有可能干脆投降刘备造成吴蜀合一?

下面是两人的对话,出自《傅子》

孙权遣使求降,帝以问晔。晔对曰:“……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对曰:“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今备已怒,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然之势也。”帝不听,遂受吴降,即拜权为吴王。


但是,等到孙权终于打败刘备后,吴军锐气正盛,他又转去进攻孙权,结果闹得灰头土脸,这就是自讨没趣了。所以整体而言,魏国这样的决策,是曹丕脑残造成的。

(欢迎关注巴山夜雨,更多三国趣话共赏)


巴山夜雨涮锅



夷陵之战是吴国和蜀国之间的一次大战,根据《三国志·后主传》记载:

陆议大破先主军于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

由此可以看出吴国和蜀国在夷陵之战当中派出了主力军,在战争当中激战许久吴国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那么作为三国当中最为强大的魏国,为什么没有趁着吴国和蜀国两军在夷陵一带交战而唱趁机南下消灭吴国呢?在一些人看来这是曹丕的政治幼稚所导致曹魏势力失去的一次统一全国的机会,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我认为并不是这样。在我看来这正是曹丕的独特的政治智慧所在,并非是一句简单的政治幼稚可以解决的。


首先曹丕的父亲曹操曾经南下意图一举统一全国,但是遭到了蜀国和吴国的联手阻击,最终梦断赤壁之战,仓皇逃回北方。《三国志》如是记载了赤壁之战:

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


从那以后魏国由战略攻势转为守势,一方面在长江沿线打造百里无人区防止吴国的北下侵略,一边在蜀汉方向构筑防线以应对诸葛亮的北伐举动,面对南方吴国和蜀国的联合而被动防守,整体国力有所不如只能无奈接受这一状态。

但是夷陵之战是一个战略转机,吴国和蜀国因为荆州归属问题,在夷陵地带交战,双方可以说是主力尽出,打的昏天黑地。


其次那为什么魏国不趁机去沿着长江进攻吴国来达到消灭吴国的战略目的呢?其实在吴蜀两国交兵开始,魏国国内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司空王朗主张:坐山观虎斗,待双方两败俱伤从而去坐收渔翁之利。侍中刘晔则建议:联蜀灭吴。

曹丕选择了前者,这在现在看来仿佛是愚蠢之举,直接错过了统一的好时机。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前文已经说过曹魏势力实力较为强大,因而遭到吴国和蜀国的征讨。夷陵之战在今天看来是吴国和蜀国之间的一次战争,但是在三国当时那个大环境看来更像是对于魏国的一种战略引诱,通过诱导魏国军队南下来削弱魏国的军事实力,从而达到消灭魏国的目的。


在我看来,在那种大环境下选择出兵南下无疑是有着极大的风险的。魏国按照在夷陵之战之前的态势,面对吴国和蜀国的进攻已经有了相对应的办法。剩下就在于消耗其国力,等到优势累积到一定地步,出兵南下就可以一举胜利。在我看来夷陵之战固然对于魏国是一个机会,但这个机会背后的风险也不得不面对。

因为在夷陵之战前吴国和蜀国是联合对抗魏国的,无论是赤壁之战还是两国不断的南征。无不在表达着一个既成事实,两国是联合对抗魏国的。


最后固然后续荆州之战两国出现了摩擦,但是曹丕无法确定两国是否真正交兵。毕竟在魏国的强大压力之下,自身内斗实为不智。说白了就是曹丕低估了刘备为其义兄弟关羽报仇的决心,也就是他们的兄弟感情。毕竟从一个大国决策者来说,联吴抗魏才是首要任务。

那么魏国选择按兵不动也就不难解释了。魏国本身战争实力远远强于吴国和蜀国,没有必要去投入兵力做一次巨大的冒险。毕竟只要拖住了,最后的胜利者肯定是魏国。恰恰相反,如果魏国选择趁机南下,反而可能促进吴国和蜀国放下兵戈联合对抗魏国,那样反而是不妙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夷陵之战是吴国和蜀国联合进行的一次战略欺骗,从而选择对魏国进行征讨,这种情况也是有可能的。

从此来看,曹丕当时选择按兵不动也是有着其独特考虑的。毕竟出征在当时来看属于冒险行为,选择更加稳妥的方式,也并没有错误。

你是如何看待曹魏不偷袭?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要知道,夷陵之战爆发的时间是公元222年,而曹丕是在公元220年的12月才成登上皇帝位。

曹丕称帝过后,翻年就是公元221年了。接下来的头两年里面,他首先要解决的是政权的稳定问题。

一方面,既要清除曹植在文臣中的党羽,还要扫清曹彰在军队中的势力,从而削弱他们对朝政的影响。同时,还要安插自己的心腹和支持者,牢牢地掌控政权。

这些工作都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了,所以当他面临着夷陵之战的机会,也没有精力南下偷袭。

另外,曹丕还有第二个大的问题要解决,就是要解决青州和徐州的割据势力。

如果不能够很好的解决藏霸和孙观等人在青州、徐州的割据势力。一旦曹丕大军南下,则后方不稳,那就是曹丕被别人偷袭了!

因为青州和徐州的位置距曹丕的大本营洛阳非常近,可谓卧榻之患!

实际上曹操刚死的时候,洛阳附近的青州兵和徐州兵就曾经发生过骚乱,要不是曹丕及时招抚,稳住阵脚,可能就已经出现了大动荡。

因此对曹丕来说,最好的策略就是精神上支持孙权打刘备,狗咬狗一地毛,最好是双方打得两败俱伤,才再让魏国来收拾残局。

所以说,夷陵之战时,刚刚称帝不久的曹丕,当务之急是稳定政权,排除割据势力,他根本无暇南下偷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