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日本電器巨頭,一年收入5100億

被“遺忘”的日本電器巨頭,一年收入5100億

千萬不要以為日本品牌撤出中國就是衰落的跡象;不要以為日本賣掉中國工廠就是被中國打敗。看日本品牌的發展,不能以偏概全,更應該站在全球化、高精尖技術的角度,還要看他們的盈利能力和發展趨勢。

我們一方面不能妄自菲薄,但另一方面也不能盲目樂觀,更不能以想當然的方式認為日本品牌在中國失去了市場就從此走下坡路了。如若有這樣的想法,顯然是我們低估了日本而高估了自己。

以日本家電品牌為例,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掌握中國電器市場話語權的是來自日本品牌。其中包括索尼、松下、東芝、日立、三洋、夏普等品牌。

在那個特定的時期,比如說索尼、松下、東芝等品牌,就是響亮的日本招牌。一方面是因為日本廠商的產品質量不錯,使用時間長、安全度高等優點讓消費者愛不釋手;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當時國內電器廠商的品牌認知度低,在當時特定的時代,日本品牌似乎更容易讓消費者有信任感。

不過這種情況,在進入21世紀以後發生了大逆轉。中國家電領域有海爾、美的、格力三大巨頭“坐鎮”,而智能手機領域則有華為、小米等公司,與日本品牌競爭,有著極大的優勢。

隨著國內品牌的崛起,就讓人們覺得日本的品牌不再“給力”了。日本品牌已經是強弩之弓了,甚至一度傳出了“索尼破產”的言論,但其實這些信息並不全面,日本品牌實力依然強勁。

以索尼為例,索尼在去年共實現營收781.57億美元(約人民幣5540億元),實現淨利潤82.64億美元(約人民幣586億元);可見,索尼的成績很優秀,破產根本是無稽之談。

但這並不是今天的主角。我們今天說的是另一家日本電器企業。1918年,“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創立了松下,最初的松下主要是生產插頭,然後再一步步進軍,最終在整個電器領域都能看到松下的身影。而松下除了在電器領域有所作為,還進軍了個人消費產品領域,許多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品,都產自松下公司,現在總共有80多種產品,供消費者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雖然在手機領域的成績所有欠缺,但是日本在手機行業的作用卻是不容忽視的。因為許多手機中所需配件,都是日本企業提供的,而手機制造業中的貼片機,松下公司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而推動了整個手機市場朝著更好更快的方向發展。

實力不容小覷的百年企業-松下,依靠著技術創新優勢,憑藉著終端設備在生產製造領域的重要作用,在市場取得5100億元的營收成績,並不讓人驚訝。讓人驚訝的是,松下不僅在電器行業大展身手,還遵循多元化發展戰略,在其他領域也做得風生水起。

據悉,現在松下已經開始在新能源汽車行業佈局了,松下通過與特斯拉的合作,實現“強強聯合”,松下取得了在全球動力電池領域的出貨量排在行業第二位的成績,擁有市場份額為21.54%,僅落後於中國的寧德時代,其市場份額為37.24%!可以看到,寧德超過鬆下15.7%,中國的實力依然強大。

我們再看下松下去年的成績單。松下去年實現營收721.78億美元(約人民幣5110億元),取得淨利潤25.62億美元(約人民幣180億元),其業績可圈可點。

2018年松下在中國江蘇蘇州的工廠出售,一時間關於松下乃至日本家電品牌的未來似乎都蒙上了一層陰影。

誠然,這其中有中國家電品牌迅速崛起的原因,給日本品牌帶來了極大的壓力,但另一方面,“甩包袱”或撤出中國,並不是衡量其成功的唯一標準。

任何資本都是逐利的。如果當松下們看到了更好的技術和更好的未來時,他們一定會摒棄低利潤、競爭十分激烈的產業,轉而尋求附加值更高的產業。

中國家電品牌迅速崛起,這是事實。日本家電企業撤出中國,甚至有些產品和生產線賣給中國,也是事實,但不能完全據此認為是勝出或衰敗。有時,表象上的弱者並不是真正的弱者。松下撤出中國不假,但並不代表他們的利潤在減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