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3個非理性顫慄瞬間,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來幫助梳理

01

序言


2020年一場突發的新冠疫情首先襲擊了武漢,逐步蔓延至中國、全球。截止2020-3-3中國已累計確診80303例,治癒人數47448例,死亡2948例;海外確診12553例,治癒人數891例,死亡216例。

通常情況下,正常的人都被視為理性動物,有合理推理的能力,理性地指導行為。

但是隨著深入的研究發現,人在處於不確定的環境下做出的判定經常是非理性的。

特別是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將心理學的綜合洞察力應用於經濟學的研究,發現在不確定性條件下,人的判斷和決策不同於傳統標準經濟預測結果。

卡尼曼將這些研究發現整合在《思考,快與慢》這本書中,系統闡述了他的發現。

處於這種對疫情蔓延的這種未知情況,人們的情緒是恐懼、焦慮。在這種不確定的環境下,通常理性的人們,時常作出一些非理性的行為,讓人們不解。

讓我們用這本《思考,快與慢》對以下3個非理性顫慄瞬間進行解讀、梳理。


疫情下3個非理性顫慄瞬間,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來幫助梳理

思考,快與慢


02

3個非理性顫慄瞬間


A、 啟動效應

“啟動效應簡單地說,常見的動作會不知不覺地影響我們的想法和感覺”

——《思考,快與慢》

2020初疫情逐步蔓延時,正值中國農曆春節。政府部門已要求春節期間不要聚會,避免新冠疫情蔓延。

2月4日哈爾濱市新聞辦通報的哈市疫情情況,在通報會上介紹了在春節期間因聚會造成1人傳染11人的案例。

2020-1-20 呂某已出現發熱、乾咳、胸悶等症狀未及時就醫,仍然於1月24日、1月25日舉行聚會、聚餐。1月30日呂某確診,從1月30日~2月3日與呂某先後聚餐、聚會的11人先後確診。

這種案例為什麼在春節期間頻發呢?我們可以用“啟動效應”來解釋。

春節在中國可以說是一個舉家與親戚朋友團聚的符號,平時大家都很忙,一般都在春節期間走親訪友。


疫情下3個非理性顫慄瞬間,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來幫助梳理

春節是親朋好友聚會的好時機


但這次春節不同,正好新冠處於傳播期間,雖然一直強調為了降低疾病傳播,在春節期間親戚朋友不要多人聚會。

這時理性的人可能在想,雖然春節是大家聚會的時刻,但是畢竟病毒在傳播,以後有機會再聚吧。

但人不總是理性的,這個案例中的主角,在春節期間,採用了“啟動效應”,在春節期間親朋好友聚會是正常的,而傳染病毒是出人意料、不太可能的事,於是快速做出聚會的決策,最終導致傳染其他11人的後果。

在《思考,快與慢》中,卡尼曼解釋了“啟動效應”的根源:這是由於我們認知的侷限,因為我們頭腦裡的本能預測了哪些事是正常的,哪些事是不太可能的事,這是我們做出判斷活動的根據,這些快速判斷都是在我們本能指引毫無意識地完成的。


B、羊群效應

“當考慮其他人的判斷,完全理性的人也可能表現出從眾行為,即使他們知道其他人的做法也是一種從眾行為。雖然就個人而言,這種行為可能是合情合理的,但由此產生的從眾行為是非理性的”——《非理性繁榮》

在疫情發展期間,網上突然出現一個謠言說“雙黃連”能預防新冠疫情,這條消息後來被官方闢謠。但就在短短的幾天,實體藥店、電商的大多數雙黃連藥品都脫銷。雙黃連藥品脫銷情況下,連雙黃蓮蓉月餅也售罄。


疫情下3個非理性顫慄瞬間,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來幫助梳理

搶購雙黃連月餅


甚至還有一個案例,一位鄭州市民聽信謠言,相信雙黃連能預防肺炎,本來很安全地在家自我隔離。於是走出家門,到藥店購買雙黃連,但過了幾天就出現身體不適的狀況,然後被確診患病。

雙黃連現象,我們可以用羊群效應來解釋。

有研究顯示,羊群效應產生的原因是“信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

信息瀑布是這樣的一種情況,當前人們的選擇受到前人信息的影響,放棄自己的愛好,追隨前人的選擇的一種現象。當前人們可以看到別人的選擇,卻看不到別人的心理。即便選擇不是當前人們所喜愛的,還是會跟隨前人。

我們用導致羊群效應的“信息瀑布”原理回顧一下雙黃連現象,整個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信息瀑布”開始:

1月31日某機構稱“研究初步發現,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

需要注意的是,這時僅僅是初步發現,還未經歷任何實驗,更沒有經過臨床實驗的檢驗。

第二階段:“信息瀑布”形成,並導致羊群效應:

這個消息被網友刷屏,許多藥店前面顧客深夜排隊搶購雙黃連藥品。

隨後,雙黃連藥品被搶購一空。當雙黃連藥品都被搶購一空,雙黃蓮蓉月餅也被搶購。這時人們已經完全喪失理性,只是跟隨著前人搶購。

第三階段:羊群效應結束:

官方發佈聲明“雙黃連口服液並不能預防病毒”,至此鬧劇結束。


C、過度自信

“我們只重視自己已知的。卻忽視自己未知的,因此我們對自己的信念過度自信”——《思考,快與慢》

疫情發展到現在,國內的確診增速逐漸下降,基本抑制住了疫情瘋狂蔓延的局面。這與政府大力控制、民眾配合實施、逆行者勇敢面對是分不開的。

但時至今日國外局勢卻不容樂觀,甚至WHO官員於2月28日宣佈將新冠疫情全球風險級別由此前的“高”上調至“非常高”。

這是為什麼呢?原本2月初國外的病例不是很多,怎麼一下就失控了?

其實這就與我們所說的“過度自信”有關。

韓國在1月23日僅確診1例,但在3月4日高達5328例,疫情在韓國爆發。


疫情下3個非理性顫慄瞬間,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來幫助梳理

韓國疫情增長圖


據媒體報道,在2月22日,韓國確診總數達400人次時,這是疫情關鍵時刻。但是首爾市民舉行大規模集會,並且部分人不戴口罩。甚至首爾市長到場勸集會者離開,警告疫情風險。市長還被市民圍攻。

韓國疫情爆發的情況,可以用“過度自信”來解釋:

過度自信來自於堅實的生理基礎,樂觀情緒是生物適應環境的本能。生物在進化過程中,每天要面對傷殘、死亡。所以人在受傷時會產生一種激素,這種激素既能緩解疼痛又可以產生愉悅感,這種樂觀讓人類繁衍至今。

但人們的樂觀情緒時常把現實想象得很美好,並誇大了預測未來的能力,所以將會掉入過度自信的陷阱,影響到決策。

回到韓國的案例,當時集會的群眾肯定不會想到幾天以後新冠疫情會飆升,都認為不過就是普通集會而已,新冠病毒不會傳染到自己,病毒距離自己還很遠,過度自信造成了這個局面。但實際情況卻是很糟糕,韓國總統3月4日宣佈進入戰時狀態,要求所有政府機構啟動24小時應急機制共同抗疫。

好了,對於以上3種非理性顫慄時刻,我們進行了說明和分析。

可能會問,有沒有什麼辦法讓人們恢復理智,減少非理性的行為呢?


03

如何減少非理性行為?


如何減少非理性行為呢?我們認為要做到以下3步:


1、 首先正確認識人思維模式:

“人的大腦有兩套思維模式,即系統1、系統2:

系統1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怎麼費力,沒有感覺,完全處於系統自主狀態。

系統2是將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來,例如複雜的運算。”

——《思考,快與慢》

卡尼曼把人的大腦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感性腦,一部分是理性腦。感性腦不做任何分析,直接對外界事物快速地反應。如果你看到一個猛獸在前面,肯定會想也不想拔腿就跑,這就是感性腦起作用。另一部分是理性腦,負責把收集到的資料仔細分析,幫人們做出最佳決策。

一般情況下,人們會認為理性腦佔主動,但實際情況往往是,理性腦是感性腦的跟班。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是:這是進化的結果。有研究顯示,有意識的理性思考系統是20萬年前才最後形成,而無意識的感性腦系統已有上億年的歷史了。

經過漫長的進化,人類終於有了理性思考能力,但自然選擇並沒有放棄快速思考的感性腦。

感性腦處於自動運行狀態,反應迅速,省力氣。但感性腦的自動、高效,有時候也會讓人不知不覺踏入陷阱,甚至讓人作出愚蠢的決策。

我們上面說描述的三個效應“啟動效應”、“羊群效應”、“過度自信”

,感性腦都在不知不覺中起到決定作用。


疫情下3個非理性顫慄瞬間,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來幫助梳理

認識思維模式


正確認識人的思維方式這是第一步


2、 其次面對不確定性問題,採用“飲水機”策略。

“飲水機旁交談,其目的就是給讀者提供更豐富精確的語言來討論他人乃至自己在判斷和決策的失誤,提升發現和理解這些失誤的能力” ——《思考,快與慢》

“飲水機”閒談策略就是在決策以前,決策者在一個輕鬆的環境,例如在飲水機旁,聽聽大家的閒聊和批評。儘可能收集不同意見,避免思維偏見造成決策的失誤。

在決策前,發動勇氣自我批評,發現自己決策的漏洞,對於常人來說是比較困難的。

因為這時感性腦處於優勢狀態。

正如柏拉圖的描述感性,“它有公牛一樣的粗脖子,雄獅一樣的鼻子,它的耳朵被厚厚一層毛覆蓋,已經聽不見了,它只向胡蘿蔔、大棒屈服”。

這時即便自己的理性腦發動自我批評,感性腦也聽不到。

但,如果有一個輕鬆的環境,暫時放鬆感性腦的警惕,請理性腦出場聽聽其他人的批評意見,收集別人的不同意見,往往能避免感性腦帶來的偏見和失誤。

現在想一想我們上面提到的三個案例,如果人們能在輕鬆的環境下,與其他人聊一聊,聽一聽其他人的想法,說不定後果就完全不一樣了。


疫情下3個非理性顫慄瞬間,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來幫助梳理

飲水機旁交談


在決策前,採用“飲水機”策略是第二步。


3、 最後刻意冷靜,慢思考。


在採用“飲水機”策略,將理性腦引出來之後,就是需要進行慢思考了。

“按部就班的運算過程便是慢思考。計算的過程是腦力工作,需要刻意、努力有序地進行——這也是慢思考的特徵” ——《思考,快與慢》

慢思考需要大量計算是第一個特徵,另外一個特徵就是費腦力,因為需要更多的精力投入。這時人就會感到緊張、血壓上升、心跳會加快。通常我們進行較長時期的慢思考以後,雖然身體未運動,但也會覺得很累。大腦通常情況

經過大腦的理性思考後,再決策。通常決策的效果會大幅上升。

慢思考就被股神巴菲應用到投資領域,並形成獨到的投資秘訣,巴菲特稱之為“延遲決策”。巴菲特通常閱讀大量財務信息、報表,但很少見他頻繁對這些信息作出反應。這就是投資的專業人士著眼於長期,他們不僅具有快速反應能力,更重要的是克服短期的衝動。

人們的感性大腦很擅長從過去經歷找答案,當遇到從來沒有碰到過的問題時,感性大腦不知道怎麼做。在決策前,我們立即調整平復心情,這種狀態叫“刻意冷靜”。在刻意冷靜之後,讓理性大腦集中注意力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所以刻意冷靜是調動理性大腦思考的關鍵。


疫情下3個非理性顫慄瞬間,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來幫助梳理

冷靜思考

最後是刻意冷靜,慢思考是第三步。


04

總結


好了,我們再總結一下減少非理性行為的步驟:

1、 首先正確認識人思維模式;

2、 其次面對不確定性問題,採用“飲水機”策略;

3、 最後刻意冷靜,慢思考;

如果在疫情期間,我們能採用以上步驟,將會大幅降低非理性的行為,為更好打贏這場反“疫”戰做好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