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爸爸一系叫堂,妈妈一系称表?

爱你一生威奈莱思


首先纠正一下,用题主的语言来说,并非只有妈妈一系称“表”,爸爸一系也有称“表”之现象,比如爸爸的姐妹,也就是自己姑姑的孩子,也称“表”,也即姑表兄弟。

汉语的称谓博大精深,最早的文献《尔雅》(公元前2-3世纪)即记载了90个亲属称谓词语,其后的《方言》、《释名》等都对《尔雅》有所增益。至清道光年间,梁章钜著有《称谓录》,计32卷,辑录各种称谓词语达1000多个,为历代之最。

在当代,不少学者继续对称谓进行研究,与本问相关的如林美容,将称谓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包括祖、父、母、夫、妻、伯、叔、姑、舅、姨、岳、兄、嫂、弟、姐、妹、子、女、侄、外甥、孙等21个词语称为核心语素,而将堂、表等称之为“用相应的词类来扩展”,简言之,也就是扩展词。在这个基础上,分析可以得出现代称谓的基本原则:即由“直”而“堂”,再“表”致“远”,简单来说,就是姻亲关系也按照血缘关系来称呼,而血缘关系中旁系尽可能按照直系称呼。

按照由“直”而“堂”,再“表”致“远”的原则,以兄弟姐妹为例,先是父系直系血亲,即兄弟姐妹,之后再是父系旁系血亲——(堂)兄弟姐妹,再是父系姻亲——姑(表)兄弟姐妹,再是母亲血亲,舅(表)兄弟姐妹,最后是母亲姻亲,姨(表)兄弟姐妹。

如果从这一点来看,“堂”“表”主要是用来区分亲疏关系的,众所周知,“堂”有堂屋、正堂之意,是一栋房子的核心,而“表”常用来说明外面,如“表里不一”,所以“堂”也就意味着直系血亲,而“表”则有旁亲、姻亲之意。


楚邾


爸爸一系称堂,妈妈一系称表,这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追根溯源地说,堂和表,是古代男权社会的产物,当然这也没办法,历史使然,千百年下来已经形成习惯了,也就没必要去改变,但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慢慢地所谓堂表就消失了,亲戚都没有了还堂什么堂、表什么表。


堂的区分很简单啊,同一个祖父(爷爷)这一支脉,互相之间就是堂兄弟的关系。拿我家打比方说,我的爷爷奶奶共生了3个儿子,分别是我的大伯、二伯、父亲,到我父亲3兄弟这一辈共生了4个儿子,那我这一辈4个儿子就是堂兄弟关系。

如果放在古代,在我父亲3兄弟没分家之前,我和我另外3个堂兄的在家族里的排行,是拉通来排的,而不是按照伯父和父亲各自的小家来排兄弟关系。

在这一层关系之上,再远的话也就是祖父之前的同姓族人,就是族亲了;更远更远的话就叫本家,生活中我们遇到同姓的人常开玩笑说,500年前是一家,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这也不是一定的,以我为中心,上下三代为三服,上下五代为五服,一般五服之外血缘关系就很薄弱了,但有些小村庄,上下十几代人,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个小地方,那么整个村子里的人都以堂兄弟称,也是有的。


简单来说,表就是外的意思,这很明显就是男权社会中用以区分内外之别的称呼。古代普通人家称妻子家为外家,所以为什么把母亲的父母叫外公外婆呢,就是这样来的。当然,你不能说表等于外,所以外公也叫表公,没有这样的叫法。

皇族则称外戚,在历史类书籍上我们常看到说外戚,其实就是表兄弟这一支。那么问题就来了,很多时候,外戚并不是单纯指母亲这一支的亲戚,父亲这一支也有,那就是姑姑。

所以说,表亲是分两种情况的,一是父亲这边,姑姑家的孩子,叫姑表亲。而母亲一方的表情,是指母亲的兄弟家的孩子,也就是舅舅的孩子,才能称表情。这种关系说起来复杂,其实很简单,还是拿我举例——我的表弟,是我舅舅的儿子,那么我妈必然是我表弟的姑姑。


在堂亲和表情之外,还有姨亲,就是妈妈的姐妹,就有了大姨、小姨的叫法。那么姨家的孩子,跟我的关系自然就是姨(兄弟姐妹)。


按照传统观念,堂亲是最近的,姨亲是最远的。

小结

古人为什么会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就是因为这些男权社会造成的历史原因,你在父亲这一系是堂,到母亲一系就成了表(外),古代外孙不能上族谱的原因就是这个,那么在这样的观念下,一家人如果没有生儿子,这一家人从这一代开始,就没法上族谱了,就断了香火。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因此去责难古人重男轻女,前面也说了,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落后观念,现代社会大多数脑子正常的家庭,早已经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这是中华文明的一大进步。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称表或称堂,只是一个简单的区分父亲、母亲家兄弟姐妹的代称而已,像我一律叫哥哥,或者某某哥,根本不会叫什么堂哥表哥了。

话说回来,亲戚亲不亲,还是看人,刘关张三兄弟一毛钱血缘关系也没有,千百年来都是兄弟的典范,而有些人呢……谁家还没有几个奇葩亲戚不是?




也可自话


根据我的了解,这个跟地域是有关系的。在北方一般把父亲兄弟的孩子叫堂兄堂妹,把跟父亲是兄妹关系的一般叫表兄妹,不是有句俗话,姑表亲,打断骨头连着亲,但是我是我父亲不管是弟弟还是妹妹的侄子,这个是一致的。而在母亲那边,对不起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我2岁的时候就走了,我连她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家里也没有照片,我现在34从没见过她,我也试着在家里寻找或者询问老一辈,但是看到他们的神情,我也就没再询问,在这里劝一句,单亲家庭的孩子心里真的很别的孩子不一样,很容易自卑,当听到别的孩子说妈妈爸爸的时候,你只有默默的听着,如果不是非要到离婚那一步,为了孩子请忍忍吧。好了,说回来,在南方有些地方跟北方还是有区别的,南方家族宗嗣观念比较重,为了区分庞大的家族体系,管爸爸方的都是堂兄弟姐妹,管母亲方的都叫表兄弟姐妹,这样比较好区分。

其实,叫什么无所谓,血脉相连,中国人很看重血脉,这是传统也是传承,中国人的信仰不是靠着宗教,而是靠着血脉和传承,这也是华夏民族能够延续根本唯一。


听我说书人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亲缘关系。

父系的一族,就是爸爸这一家族的,叫堂。

比如堂兄堂弟,堂姐堂妹。

堂的意思就是内的意思,意思就是同处一家。颇有点宗族的意味,要知道在中国的乡村,特别是南方的乡村,宗族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一些重要的节日,都会在宗族祠堂中举办一些活动,让一个大家族逐渐形成向心力。

这也是堂这个字的一个重要内涵。

而表的意思就是外,比如徒有其表,就是说表面光鲜的意思。

我们都知道,妈妈一系的亲戚,称表。如表弟表妹,表叔等。

其实表就是相对于堂来说的,一个是外,一个是内。

这也反映出自古以来的男女有别。尤其是以男为尊的传统思想。

毕竟是女的嫁到男方家庭,之后就在男方的家族中生活,生了孩子也是跟随男方的姓氏。

但是在堂和表之外,还有两个比较特殊的亲戚关系。就是舅舅和姑妈。

俗话说:亲舅如父,亲姑如妈。

因为舅舅是妈妈的姊妹,和妈妈的血缘关系最亲,所以自然也会疼爱外甥。

而姑姑是爸爸的姊妹,所以也是很亲的亲戚,自然有亲姑如妈的说法。



历史宝藏


父亲一系叫堂……母亲一系叫表……这种说法并不严谨。

姑姑跟父亲一系有直接关系,但称呼他们的孩子依然是表……

所以我觉得宗族内的全是堂……,宗族外的全是表……。

那这个宗族该如何确定,就是自己父亲这一脉及其配偶和男性后代组成的群体。宗族只接受一种女性,那就是作为男性配偶嫁进来,至于原本属于宗族内女性的一生是存在身份的转换,有人嫁进来必然有人嫁出去,也就是说以嫁人的方式完成一个宗族到另一个宗族的转变。这完全是以其他父权社会的制度相配套的。

所以我们经常称呼(堂)伯父、(堂)叔叔的孩子都是堂兄弟姐妹。而称呼姑姑、姨、舅舅的孩子都是表兄弟姐妹。至于自己的姐妹、小姑姑和堂姐妹没嫁人前是毫无疑问的亲人,等以后嫁人,因为自己跟那个男性没直接关系,那原来的亲人关系实质变为表亲,可我们依然习惯用以前的称呼来界定关系。这也只是称呼没变,但实际关系已经变了,这是好多人感到自己的兄弟姐妹一结婚,就在也没有以前的感觉了。


长久以来形成这种现象,是因为这种称呼体系是跟父权社会相适应的。我国古代主要出于父权社会,男性在社会中起主要的决定作用,女性只是其附庸,因女性获得的社会关系也就会被边缘化,宗族是最核心的。

一个宗族可以把所有男性及其配偶纳入进去,但没有把嫁出去的闺女再纳入自己宗族的,不嫁人的女性会一直属于一个宗族而不发生变化,这只是例外。由此而衍生出来“内亲外戚”的说法。我们还经常说走亲戚、走亲(戚)访(朋友)友,亲戚一词是分开的,亲人和戚人,二者犹如表里关系;

宗族内的男性获得配偶就会从陌生人上升为亲人,女性外嫁就会由亲人变为戚人,这就是“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的说法。


堂、表……这类称呼是完全适应男权社会的需要建立的,始终要以男性为中心,纵使女性中也有男性,那也只能处于外戚的地位;一个个宗族,就是靠姻亲结表,而又彼此的宗族相互保证独立,有条不紊的运行。

要改变这种称呼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是这种称呼早就适应中华民族,也没有什么压迫性或者歧视意义,今天我们也已经从父权社会走出来了。二是我们在父权社会中呆了两千多年,早已经习惯了这种称为,或者说它早就被一代一代的人潜移默化的遵守着,这时刻在民族基因里的。表面看就一个称呼的问题,可它实际上运行起来很不简单,要达到与其他制度完全契合哪有朝夕之间就可以建立的。

我经常说到“历史包袱”一词,历史包袱有积极的东西也有消极的东西,而纵观世界范围内,我们经常说我们历史悠久,换句话说我们背负的历史包袱最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是历史包袱在发挥作用。


父权社会摆脱容易,当想要把父权社会在这个社会的角角落落遗留的痕迹给清除掉难如登天。


过去即历史


严格来讲,这话不完全正确。爸爸那边的姐妹的子女,不能称为堂兄弟姐妹,他们同样是你的表亲。

就像《红楼梦》中的血缘关系一样:贾宝玉的堂姐妹是贾迎春、贾惜春;而林黛玉的母亲贾敏虽然是贾政的亲妹妹,但林仍然是宝玉的表妹。

那么问题就来了:什么是堂亲?什么是表亲?

古代讲究五族的观念,堂的意思指的是祠堂。所谓堂亲,就是指那些能够一起进同一个祠堂祭祀的亲属。

对于姑姑的子女而言,他们和你不属于同一堂,所以被算在表亲的范畴内,也就是说和你不是一家子。

表亲如果细化,还可以分为姑表亲和姨表亲。

姑表亲前面已经说到了。姨表亲就是指母亲的姐妹的子女,跟你是表兄弟姐妹。

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上,前者也就是姑表亲,理论上要比后者姨表亲更亲近、尊贵。这是由于两者的亲属关系,维系于舅舅(姑姑)。

舅舅是母亲家族的父权代表。在古代的父权制社会中,拥有天然的优越地位,所以理论上是更亲近的。

不过这些东西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方都叫堂亲,有些地方都叫表亲,并没有那么明确的区分。


HuiNanHistory


对父亲方面的亲戚都称为堂亲,母亲方面的亲戚都称为表亲,是因为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男性处于主导地位,女性处于从属地位造成的。女子在结婚后,她不仅要随丈夫的姓氏,所生的子女也是随丈夫的姓,她的姓氏是没有延续性的。而父亲这一脉的直系亲属称呼为堂,就表示他们是宗亲族姓,是非常亲的。

我们经常用四世同堂儿孙满堂来形容一个家族人丁兴旺。

从这两个词就看得出来:

中国传统上是以家族为单位聚居在一起,所以这种情况下,和自己生活在同一个“堂”中的往往是叔伯的子女,也就是我们的堂兄弟姐妹

同样的,妈妈的娘家也是“另外的”一个家族。

所以妈妈那边的亲戚,不仅同辈的人叫表哥/表姐。 连外公、外婆、外甥、外甥女这些人的称谓中也要加上一个“外”字,以和自己本家的亲戚区分。

堂亲是和自己同姓的,而表亲有很大可能和自己不同姓。

但现在早已经是男女平等了,女性也能参加很多社会活动。而且双方亲戚之间的往来也是越来越频繁,并不是说,男方的亲戚就和自家关系亲。如果两家不太走动,那么即使是堂兄堂弟也不会太亲近的。而如果表姐表妹经常在一起联络感情,那么她们俩家的关系是非常好的

其实,叫什么无所谓,血脉相连,中国人很看重血脉,这是传统也是传承,中国人的信仰不是靠着宗教,而是靠着血脉和传承,这也是华夏民族能够延续根本唯一。

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可以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



漫泉


这个问题有点笼统,不是很准确,爸爸一系叫堂未必全叫堂,妈妈一系未必全称表。

与父亲这边的有血缘关系的亲戚

父亲这边的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不都叫堂亲,血缘关系近一点的称堂亲,远一点的称族亲,再远一点的就是本家了,还有父亲这边也有表亲;

(维系宗族关系——乔家大院)

中国家族关系是一种树形关系,主干生出树枝,树枝又再生出小树枝,又如人身上的血管,有主脉和很多的支脉,支脉又有毛细血管,民间称之为支系和支脉。堂的古意为正屋,高大的房子,在家族支系中也就是共种堂屋(有的地方称厅堂)的意思,即便分了家,堂屋是不能分的,还是共有的,祭祀祖先时,分家出去另建房屋的人,有权回老堂屋祭祖,或者在老堂屋中送终办丧事。于是一个家庭繁衍过程中产生堂伯叔姑、堂兄弟姐妹。在表示家族社会关系时,堂与家族意义是一样的,如祠堂,但堂的关系比族、本家血缘关系更亲近。

中国民间因地方不同,或者姓氏不同,或者姓氏中的家族不同,甚至家族的支脉不同,对堂的称呼有很大的差别的。如有的家族三服内称堂,三服外称族,如族伯叔姑,族兄弟姐妹;有的家族则是五服内称堂,五服外称族,这样就有了堂爷爷、堂孙子之类的称呼;有的更远,八服或十服内还称堂;有的三四个支脉后裔集在一个村子或相邻的几个村子,支脉内的人都称堂,称其他支脉为族;还有的只要共种一个祠堂就称为堂。中国民间大部分家族称堂的一般是三服或五服内,但这不是硬性规定,规矩一般由家族内部来确定。

(同姓同宗的杨家大院落)

父亲这边的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中女子出嫁后也有后代,如姑奶奶、姑姑等,她们的后代与娘家人称表,这样就有了表伯叔和表兄弟姐妹等。也就是说,与父亲有血缘关系的父系亲戚不都是堂亲,同样有表亲。

母亲这边的有血缘关系的亲戚

母亲这边的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与自己同辈的称表亲,如表兄弟姐妹,但是,与母亲同辈的称舅、姨,比母亲辈分高的称外,如外公外婆(北方称姥爷姥姥),书面语为外祖父外祖母。每一个家庭背后都有一个家族,母亲娘家的家族同样也有称堂的,如堂舅舅堂姨妈、堂外公堂外婆等。

表的意思同外,表、里为反义词,内、外是反义词,表明夫权社会的内外之别。古代百姓家称妻家外家,皇帝家里称外戚、戚畹。古代晚辈与长辈之间的名字与称呼有避讳的规矩,既然外公外婆带了“外”字,他们的后代不能再称“外”,而是用“表”。

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称呼,父亲这边的有血缘关系的亲戚称为“堂”,不称“内”,“内”字被用于称呼妻兄妻弟及子女,如内兄内弟,内侄儿内侄女,这可能是为了与岳父家拉近亲戚关系的一种古代最有智慧的称呼,与俗话说的“郎(女婿)是半边子”一样,女婿不是外人。


关山听风


熟读金庸武侠的人一定会发现,金庸似乎对“表哥”特别有成见。比如《倚天屠龙记》里的卫璧,《连城诀》里的汪啸风以及《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复,就都被描写成了大坏蛋。

金庸对表哥的“憎恨”,有说是与他自己的表哥徐志摩有关,现实中的徐志摩正是一个薄情浪子。然而这种说法,据考证是站不住脚的,但有一点却是实情,那就是徐志摩确实是金庸的表哥。

金庸的母亲名叫徐禄,是徐志摩的堂姑姑,所以金庸和徐志摩确实是一对表兄弟。不过他们并不是嫡亲的表兄弟,如果用英语来说的话,只能算是“second cousin”,直译过来就是“第二代堂/表兄弟”。

看到这里,相信也有人发现了另一个问题,英文世界里是不区分堂亲和表亲的,所以cousin这个词,可以泛指伯叔舅姑姨的孩子,然而在中文世界里,却是区分的明明白白,如果是在古代,彼此间的差距甚至还不小。

如何区分堂亲和表亲?单纯靠姓氏来判断是不够严谨的

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行,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对各种亲戚关系越来越陌生了,有些夸张的,甚至连叔叔和舅舅都分不清了,对于这些人来说,要让他们说出堂亲和表亲的区别,恐怕是天方夜谭。

其实堂亲和表亲并不难区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对方的姓氏,如果对方与你同姓,那么他以及他的子女是你的堂亲,其余的血亲就是表亲(亲叔伯姑舅姨除外)。但是这里面也有例外,因为有可能出现同姓结婚的情况,尤其是大姓,这种情况会更普遍。

另外,现在也流行随母姓,这就会导致一些表亲也和你同姓,因此单纯通过姓氏来判断堂表亲,还是不够严谨的。

与父亲共享“Y染色体”的非直系血亲以及他的女儿,是你的堂亲,其他的血亲皆为表亲

那应该如何准确地区分堂亲和表亲呢?这就不得不借助生物遗传学了。

人的性染色体分为Y染色体和X染色体,其中Y染色体是父系遗传的,传男不传女。借助Y染色体,就可以很好地标识出你的堂亲,简单地说,就是与你父亲共享“Y染色体”的非直系血亲,他本人(亲叔伯、亲叔伯祖等除外)以及他的女儿就是你的堂亲。除掉这些人之外,其他的血亲(包括母系)就都是你的表亲。

比如在《红楼梦》里,被称作王熙凤“正经侄儿”的贾蓉,就是贾琏(王熙凤老公)的堂亲,原因就是贾琏与贾蓉是共享Y染色体的,他们有同一个父系祖先,即第一代国公爷贾源和贾演的父亲。

而贾琏与林黛玉,虽然血缘更近,却只能是表亲,因为林黛玉的父亲和贾琏是不共享Y染色体的。但同为女性血亲的贾惜春,尽管对于贾琏来说,血缘关系比林黛玉还远,却是堂亲,原因是贾惜春的父亲贾敬,也是和贾琏共享Y染色体的。

为什么中国古代会区分堂表亲?根源出在父权社会上

无论是看姓氏,还是看Y染色体,其实都揭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堂亲一定是爸爸一系的血亲,而妈妈一系的血亲,哪怕血缘关系再近,也只能是表亲。

在当代,堂亲和表亲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了,相信现在大多数人也不会觉得堂弟比表弟更亲吧,然而在古代,堂表一字之差,却有着亲疏之别。

还是拿《红楼梦》来举例,贾琏与贾蓉之间,血缘联系已经非常淡了,远比不上贾琏和林黛玉,可从书中描述来看,对于贾琏来说,明显贾蓉才是更亲近的,可见在当时,堂亲对表亲是碾压的。

这其实就是父权社会的体现,除女性成员以外的堂亲,都是共享Y染色体的,他们才是自己人,而女性成员,一旦嫁出去,就好比泼出去的水,自然就成了外人,她们的后代,也就只能以“表亲”称之了。

不再区分堂表亲,让血缘回归根本,才是更先进的理念

老有人抱怨说现在的孩子不能区分堂表亲了,然而这真的就是坏事吗?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所谓堂亲表亲之分,其实就是父权时代男性对女性打压的体现,这明显是一种落后的理念。

现在强调男女平等,从血缘上讲,姑姑姨妈的子女,和伯伯叔叔的子女是一样亲的,又何必去区分什么堂哥表哥呢?所以说,不再区分堂表亲,让血缘回归根本,才是更先进的理念。

随着少子化时代的持续,相信纠结堂亲表亲的人也会越来越少。毕竟血缘的稀释可是指数级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第四代旁系血亲就已经非常生疏了,更何况第五代、第六代?相信不用多久,“堂哥”、“表哥”都将成为历史名词,甚至连“哥哥”、“姐姐”这样的称谓,也将逐渐与血缘脱离。


汗青正浩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都是社会关系,人们对于如何衡量这些关系制定了一些规则解决这个问题,当时解决这个问题的需求并不迫切,但是当人类进入了私有制社会以后,因为要确定家族的私有财产由谁继承和权力由谁世袭,如何衡量尊卑、长幼、贵贱、亲疏这些关系就成了人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确定了衡量家族成员亲疏远近关系的标准,那就是家族成员,和家族中父亲或者祖父的血缘关系的远近。

所以家族成员与父系尊长的血缘关系就显得重要,与母亲的血缘关系就不是很重要,在称呼上就相应的有了区别,父亲的一支称为堂,母亲的一支称为表,而且还有“一表三千里”的说法。

为什么父亲的一支叫“堂”呢?首先从这个字说起,堂,指的就是房屋中的正厅,古代的房屋建筑是很讲究的,最重要的一间叫堂,民间有正堂、堂屋的称谓,居于住宅的中央,两侧是卧室,储藏室,都是较为次要的房间。

在这间房子里进行的都是家族或者家庭里最重要的活动,会客、吃饭、祭祀祖宗、举行婚礼等等。这间房子的北墙——人们建房子都是坐北朝南,取其向阳的地势——最中央叫中堂,这是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

逢年过节、或者家族发生大喜事都要在这里给祖宗上香祷告,一来是供奉祖宗,二来是向祖宗报告家族的发展情况,希望祖宗在天之灵,继续保佑后世子孙幸福安康,这是举行礼仪活动的地方,十分重要。

能参加这些活动,能在这个堂屋里祭祀祖宗的,都是一个共同的祖先繁衍出来的后代,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父系的祖先,但是这些人当中不包括母亲一支的人——嫁过来的女性就成了这一家的人,这就是堂的作用。堂,既表示祭祀祖宗的同一个厅堂,更表示参与祭祀的人是同一个祖先的后代。

表,本意是裘皮大衣上有毛的一面,也就是毛附着的一面。古人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毛,是附着在皮上的,这也就是说,母亲的一支就像毛附着在皮上一样,这也符合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这是对妇女地位贬低的一种思想。

封建社会妇女附属于男子,就像裘皮大衣上的毛附着在皮上一样,虽然是很腐朽的思想,但是这也是符合历史实情的,到现在农村还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说法,认为妇女是男性的附属物,因此,就用表亲来形容母亲这一支的亲戚。

这个“表”还有表面的意思,与里相对,也就是说表亲就是表面上是亲戚,实际上不亲。古代的亲戚二字所代表的意思和现在不同,现在的亲戚是指血亲以外的姻亲,古代恰好相反,亲戚是指血亲,包括父母,所以说表亲是表面上的亲戚,实际上是没有血缘关系的,这是恰如其分的。

堂和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不同的亲疏远近关系,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了社会关系,人真的不能称其为人,所以确定亲疏远近关系十分重要,古人做了科学的界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