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良:窮且益堅

窮且益堅

——馬加爵案件警示

辰良

雲南大學學生馬加爵因和同學打牌發生口角,先後殺害4人而伏法。從此,震驚全國的馬加爵案件畫上無奈的句號。案件雖然離我們遠去,但它給我們留下的血腥教訓和刻骨警示仿如昨日:家庭教育和個人修養對青少年的成長是何等重要!

筆者從全國鋪天蓋地的新聞報道中總結出案件的起因:馬加爵家境貧寒,素遭同窗冷嘲熱諷,遂生自卑、報復心理。

毋庸諱言,像馬加爵這樣的貧困家庭,相當部分的父母,或經濟羞澀,或文化尷尬,放鬆了對孩子的教誨。久而久之,孩子心裡起疙瘩,形成孤僻、冷漠心理,埋下犯罪禍根。尤其在中小學階段,心靈一旦扭曲,他日殊難矯正。

為人父母,千萬別以為孩子鯉魚腰一挺,躍進大學“龍門”,就等於進了保險箱,可以馬放南山;殊不知,進大學只是開頭,能否學到知識,考取文憑,成為社會有用之才,可謂“路漫漫兮”!古人道:“兒行千里母擔憂。”子女無論讀幾何書、長多少歲,在父母眼裡永遠是孩子。既是孩子,難免幼稚,做人道理自家教始。我們應授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美德。

身為學生,追求學業成績固然重要;打牌娛樂也不可厚非。但古代文學“待人寬厚謙讓、與人從善如流”之儀,不可不學。它,能豐富人的內涵,增強人的信心,完美人的一生。

憶往昔,明朝少年解縉,身材矮小,出身貧寒。父親外出挑水掙錢;母親在家織布謀生。家庭雖生計維艱,常患斷炊之虞、無米之憂,但藏書頗豐;父母安貧樂道,忍辱負重,教子讀書做人不敢怠慢。而解縉深知父母艱辛,發奮讀書,才氣過人。然而,鄉里卿孺,多鄙視他。一次,曹尚書故意捉弄他,問曰:“你父母做何生意?”他想起父親早出晚歸,沿街賣水,日月光華倒映水桶;母親夜以繼日,紡紗織布,一雙巧手不停轉動,便脫口而出:“嚴父肩挑日月,慈母手轉乾坤。”這是何等鏗鏘的心音、何等磅礴的氣勢!從此,曹尚書無不佩服;他人也不敢拿他開“涮”。而他後來更憑才華、人品贏得朝廷重用,官至翰林學士,名揚天下。

“解府遺風”值得天下父母及其孩子借鑑傳承。它闡述了一個道理:凡人,無論家境富貧、身份貴賤,在社會上是平等的,看你是否有內涵和自信。

其實,馬加爵是大學生,對自己的行為應該自律,若能解讀該故事,領略其言行,不致於因冷嘲熱諷而大開殺戒,闖下慘禍;而是去努力尋找適合自己人生基點與事業的座標,去擁抱屬於自己的一片藍天。說穿了,馬加爵正是家庭教育和個人修養貧乏演繹的悲劇。從哲學的觀點看,這是特殊矛盾。這不,雲南大學莘莘學子,緣何惟馬加爵殺人伏法?誠然,馬加爵案件的發生,學校和社會都難辭其咎,有待各方“亡羊補牢”。

中華民族悠久璀璨的文化,薰陶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乃至仁人志士,催人發奮讀書,激人砥礪志氣,教人從善如流,讓人儘管身陷逆境、屢遭凌辱,仍不頹廢。古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今見劉振興,逃生死劫難,秉花生油燈,讀天文地理,造首顆衛星,稱首席專家。志士們化劣勢為優勢,扳敗局為勝局,正所謂:身出貧窮志不喪,腹有詩書氣自華。

“不慎其前而悔其後,何可復得?”父母無論再苦再窮,都應吸取“馬家教訓”,營造良好家庭氛圍,當孩子的好朋友,讓孩子把心裡話向你傾訴;當孩子學有所成時,勸其再接再厲;當孩子心靈受創時,盼其戒憂戒傷。而孩子也當“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自尊、自重、自愛、自強,力爭來日成為國之棟樑。

辰良:窮且益堅

2004年6月2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