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後農業生產單幹包產到戶還是否能行得通?你怎麼看?

李新平瑩


改革開放,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記得我小學寫過一篇作文,關於承包責任制給農民帶來的好處。題材是寫鄰居的,他家一共八口人,兩對雙胞胎,為了撈男孩,最後一對雙胞胎終於如願以償,得了個男孩。可是生活相當困難,住草房,實行承包責任制後,家裡果樹和地很多,價錢還好,所以幾年成為村裡上等戶。這篇作文獲獎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個事例太好了。

承包責任制相對於大鍋飯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進步。農民確實得到了實惠。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承包責任制卻逐漸顯露出它的弊端。有進步只是相對於大鍋飯那種落後的方式。我國的農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它的弊端有很多,比如作業效率地下,技術不成熟,不利於規模化發展等等。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農業發展空間巨大,農業之路任重而道遠。

那麼今後的農業應該怎樣去發展,這要因人而異,因地質疑。照搬或一刀切都不太適合。我們應該根據中國的國情,土地條件。中國農業缺陷就是人均土地少,技術不成熟。隨著城鎮化的高速發展,農民的數量會越來越少。所以今後農業的發展核心是技術,技術過硬就會贏。所以重要的事說三遍。技術,技術,技術!


農業空間


公元一千九百五十四年,我七歲,入學第一堂課,語文老師手裡拿了十根筷子,先拿一根輕輕一折就斷了,後九根一起折,很難抑斷,之後大聲給我們說,同學們,這就是團結的力量!因此,我老在想,中國農業單幹千多年,成就了什麼?!


祝融松


中國農業生產單幹包產到戶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拐點效應已經形成。

包產到戶政策如於安徽小崗村。它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改變了消極怠工、勞動力不足,幹好幹壞一個樣等農村集體生產中存在的致命短板,實現了生產方式的一次革命。

國家在出臺《土地承包法》後,又出臺了〈物權法〉和“土地延包三十年不變政策”,最大限度地保護農民的對土地的承包權、使用權和經營權,滿足農民對土地生產長期規劃、穩定投入的願望,但相應也帶來一些結構性的矛盾:

比如地方政府沒有落實抽回全戶死亡、在機關、國企就業這部分人土地政策,造成有些農民兩代人沒有土地,而另一些農民家庭內部繼承不當佔有土地的現象。

同時,城市化浪潮,造成農村中青年勞動辦流失,農村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土地向大戶流轉已成不可阻擋趨勢,土地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初具雛形,對專業農民的培訓急需加強。我所在的鄉鎮,經營千畝以上的家庭農場三個,百畝以上的七十多個,農業機械化程度達到100%。

今後,建議國家著手相關政策的調研與制定,進一步規範《土地延包政策》,讓沒有土地的農民分得土地,在切實保護農民土地使用權、經營權的基礎上,助推中國農業的現代化。











響沙


我們60歲的人都知道什麼叫農業合作社,那時的合作社是為國分優,為民謀利,一起奮鬥,自力更生。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勤勞推進,從人力提水到新修水利改變農業半機械化,人心齊泰山移,為國為民一條心。如今實行土地承包30多年,人心散壞,沒有集體感念,私心貪心而沒有人性,不論個體合作社還是私人承包戶,看的鍋中的望著碗裡的,只看著國家的補貼,拉關係找門路,沒有為國為民的思想。我也是農民,由於認識問題,對農業土地承包一真到現在改變一個私心,永遠失去了團結為國的集體。怎樣的路走已經我已60了,沒有看到自己心靈深處富貴,而是60歲以後發愁的歲月。土地權不重要,誰來耕不重要,私心的語種地人老了無人耕地更重要,命失不是大事,可失去古老之家更重要。


3221614757春遊春雨


包產到戶如果人均30多畝地或戶均50多畝地,差不多就能養活家人,再一個是一戶一塊田,也便於機械作業。如果人均低於10畝地難養自己和家人,更談不上小康生活。包產到戶是權宜之計,是沒有前途的。所以必須走農業集體化合作化道路。人盡其能,物盡其用,共同致富,沒有窮人。手中有糧,心裡不慌,腳踏實地,喜氣洋洋。


2096005077171


農村的土地早已包產到戶,並且三十年不變。但現在農村土地荒蕪嚴重,種莊稼的已經不多了,自從農民工興起後,農村做田的幾乎都是五六十歲以上的,現在農村年輕人有幾個能做農田活的呢?幾乎沒有了。你說農村單幹能有多大發展前途?


快快樂樂3442836664474


農村土地承包給農民個體單幹三十年了,個人觀察結合與時俱進的社會發展趨勢。單幹與集體比較:集體時期河面寬敞,水流清清,野魚成群。溝港湖汊錯落有致,田間進水排水通暢,田壠上耕牛輕鬆行走自如。而現在大隊前面的河流推平了,也有間斷的一些小魚池。溝港湖汊己不通暢,也不能連通`田埂上走人都有困難。個人覺得集體優勢大。優勢在於更合理利用水資源,最大限度農業機械化現代化,充分利用國土資源,避免農田拋荒。經營得好相信以我國的農耕面積完全可以大量出口糧食水果等農作物。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zangping134


單幹包產到戶是弊端的。從每個家庭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到存在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的差異,這是產生土地撂荒的現實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根據農民的意願來完成,切忽一刀切,土地是農民耐依生存的生產資源,這個權益一定要保護到位,不能被剝奪。國家對土地確權,推行三權分離的政策要理解落實到位。


手機用戶4565849463


剛一開始單幹種地,沒有出門打工,沒有多少企業和工廠,工人還下崗了,小夥子大姑娘還待業了,農民上到八十歲,下到十幾歲,為自己幹活,不知道苦不知道累,生產隊的荒地,都搶著種,就好像從沼澤裡出來看到了大路,一片光明,我就是其中之一,幾十年過去了,路走到頭了,一面是苦海,一面是火坑,調頭向回走了,土地在撂荒,兩口子,傷一個,地都種不了,農業單幹到最後還是死路一條。因為沒有接班人。


留順248


我國農業的特殊形態決定了,不可能像美國那樣的大型機械化,大規模農業生產。但是也不可能再次回到過去的所謂人民公社的失敗的集體化農業形式,因為手握土地權的農民不答應,也不會提高生產效率。縱觀世界,我國的農業形態與日本比較相近,所以應該參考日本的農業模式,雖然是小農生產,但是由農協總體規劃,從農資供應到農業種植品種,一直到產品銷售,都由農協統一計劃調節,實施沒有計劃經濟的計劃生產銷售。其中包括勞動力的調配都由農協辦理。具體方法可以參考日本農業與農協的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