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行》:轉動的景物交織著靜止的時間,聯結出苦難與經典

17年臺灣女作家林奕含之死不僅讓我們再次關注兒童成長的永恆話題,也讓更多人把目光轉向了臺灣文學。雖然已經過去兩年多了,但是《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依舊被列在很多人的必讀書單上。或許是因為臺灣處於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漫長而又潮溼的夏季讓他們的性格也變得敏感而又脆弱。

像林奕含一樣,以自殺結束痛苦一生的作家並不少。在上世紀六七時代艱難開啟人們對同性戀認同感的同志作家邱妙津年僅26歲,在巴黎自殺。臺灣文壇有“冷麵笑匠”之稱的作家袁哲生,也在39歲之時自縊而亡。袁哲生短暫的一生中,只留下了十部作品,主要以中短篇小說為主。在他的同名短篇集《送行》中,就收錄了他最有代表性的幾篇小說。

《送行》:轉動的景物交織著靜止的時間,聯結出苦難與經典

《送行》這篇文集中,內容被分成了四份:

  • 輯一:開始——轉動的景物
  • 輯二:途中——聯結的經典
  • 輯三:結束——靜止的時間
  • 輯四:之後——告別的嘆息

這並不僅僅是書的四個部分,更是像極了一個人的一生,像極了袁哲生短暫的一生。

1. 轉動的景物

事實上,這一部分也是袁哲生終於最初的文稿,學生時期的作品。

“當我和山羊都固定了之後,周圍的景物便開始轉動起來。”

這些轉動的景物有自己的父親,自己的母親,自己的同學,也有街上的流浪漢,別人的父親母親,兒時的同學,甚至是自己坐過的鞦韆,一切的景物都在變化著,唯獨不變的是自己觀察的眼睛

兒時的雙胞胎同學,哥哥“差不多”,弟弟“差很多”,“差不多”覺得什麼都差不多,因此經常考零分,“差很多”覺得什麼都差很多,於是嚴謹的他成績很好。“差不多”中學畢業就開始工作,“差很多”為了自己的夢想去異地求學。

在現實與理想的不斷碰撞下,“差很多”悟出了“教育才是改革之本”,於是回到家鄉教書。

在鄰居們看來,“差很多”是個念過書、有學問的人,但是在課堂上卻時不時會講些奇怪的話,便有人開始嘲笑他“念不唸書,也差不多嘛!”於是,別人也開始叫“差很多”為“差不多”,這樣一來,兄弟倆更沒人分得清了。但是誰也不在乎。

《送行》:轉動的景物交織著靜止的時間,聯結出苦難與經典

袁哲生確實不愧為“冷麵笑匠”,把臺灣家喻戶曉的故事《差不多先生》改編為《差不多先生別傳》,一下子就給人當頭一棒。“差很多”沒有完成為教育改革的宏偉志向,倒是把自己變成了“差不多”。在如今人人都只求“差不多”的社會環境下,能夠堅持“差很多”又有幾人?

是啊,差不多就行了。有錢沒錢不都差不多嘛。活的和死的不也差不多嘛。

《送行》:轉動的景物交織著靜止的時間,聯結出苦難與經典

圖源網絡

對於“轉動的景物”來說,作者就像是一個觀眾,默默的看著世事變遷,看回憶,看未來,也看瞬間。

年少時的孩子對空間的概念極為單純,認為從家裡走到旁邊的糖果鋪就是一個地方到了另一個地方,是那麼簡單,閉著眼睛也能到。長大之後,卻會看著郵票開始發呆:原來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真的就那麼簡單。簡單到來不及帶走所有的回憶,包括牆上那張泛黃的牆紙,吱嘎作響的舊衣櫃,和曾經那麼要好的玩伴。

景物時時刻刻都在轉動著,只能看著,伸手去抓,只有空氣。正如勞倫斯在《純淨集》中所寫的“生活對他來說不是這事那事,而是一種流動。

2. 聯結的經典

大多數的港臺小說家都是愛讀書的人,當然內地文學作家也愛讀書,只是他們很少像港臺作家那樣專門評論成冊。比如西西的《像我這樣的一個讀者》,其中就涵蓋大量國外大名鼎鼎的作家,包括卡爾維諾、杜拉斯、馬爾克斯、博爾赫斯等等。這些大作家的經典之作對於港臺文學作家的創作,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影響。

袁哲生作為西洋語文研究所的碩士生,對歐美文學自然也是頗有研究。第二部分“聯結中的經典”便是袁哲生的“個人部分書單”。

《送行》:轉動的景物交織著靜止的時間,聯結出苦難與經典

聚斯金德

聚斯金德的《夏先生的故事》,海明威的《印第安人的營地》,瑞蒙·卡佛的《安靜一點好不好》,沈從文的《柏子》,汪曾祺的《晚飯花》,契訶夫的《寶貝兒》等等,大多是一些比較冷門的作品,作者的閱讀量之廣泛也可見一斑。或許對於西西、袁哲生之類的作家而言,在名家的冷門作品中,更能夠探尋到不易察覺的創作背景和手法。

在這些作品中,袁哲生多次分析了聚斯金德的《夏先生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夏先生,但是讀者卻需要透過一個男孩去觀察夏先生。

男孩從幼年成長到成年,經歷了童真、初戀、失戀等等,而夏先生卻是依舊不變得每天繞著湖畔散步。正如作者的主題一般,在這個時空的長鏡頭中,男孩和夏先生,一個是“轉動的景物”,經歷童年、青春和成年,而夏先生則是“靜止的時間”,彷彿被時間定格住,幾十年如一日的在湖邊散步。

《送行》:轉動的景物交織著靜止的時間,聯結出苦難與經典

夏先生在整個故事中唯一的一句臺詞就是“那就請讓我靜一靜!”明明是一個古怪的人,一個孤獨的人,甚至是一個患有“空間恐懼症”,無法停下來或者靜靜坐著的人,他因此而痛苦地繞著湖畔散步,在男孩眼裡卻是一個精力充沛的人——生病的人是沒有力氣到處亂走的。

作者袁哲生花在這篇小說上的筆墨尤為的多,不難想到他的自殺同樣引起一片錯愕。一個看起來開朗樂觀的人,怎麼走得這麼突然?或許他看到故事中的夏先生,就把他和夏先生結合在了一起——外人只看到他的樂觀,卻沒有看到他內心的不安和惶恐。他在最後也留下了意味深長的一句話:

我們並不知道夏先生的一生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然而我們都會欣然同意夏先生才是這篇故事的主角:時間及其無所不在的苦難。

同樣,我們也無法得知袁哲生的一生到底發生了什麼,但是他將自己與經典作品中的人物聯結,但是我們不能否認他正在苦難中煎熬。

3. 靜止的時間

把時間定格在某一刻,再進行無限放大,時間就會彷彿很久很久,如果會剪輯視頻的朋友應該會有這樣的體會:輕輕滾動鼠標,某一幀就會被拉長放大。在這短短的一幀內,進行意識流的描寫和思考,這也是哲學家和文學家愛做的事。

在《溫泉浴池》這一篇小說中,講述的是一家三口的故事。父親暴躁,母親軟弱溫和,兒子J待業家中。因為J的無所事事,在一次父親的暴躁下——其實僅僅是因為巨型拼圖少了一塊,J被趕出家門找工作。

那是個炎熱的下午,J並不願意工作,雖然他擁有哲學碩士的學位,但是他還是找了一家奶茶店消磨了一下午。這下午的時間對於他來說是靜止的,他只是發著呆,喝著奶茶,想象著傳教士去他家裡能夠勸勸他父親,開始陶醉在自己的意識中。這段靜止的事件中,他在暢想著輕鬆美好的家庭氛圍,直到幾個小時後,才回到家裡。

然而回到家J看到的是狼藉的書房,和哭泣的母親。J最受不了這種重大事件降臨的現場,他只能幫母親整理頭髮、洗手洗臉,而心中卻還在慢慢消化眼前所見的一切。照顧好母親之後,照著母親的吩咐去把父親從醫院接回來,到了醫院門口之後,J猶豫著要不要去病房裡,在醫院裡呆坐著,消化剛剛的一切,雖然時間靜止了,但是他的回憶在不斷流淌。

在故事中,J總是想讓時間靜止下來——他想逃避,逃避工作,逃避父母的指責,逃避衝突,逃避重大事件降臨,甚至逃避和人接觸。而在他時間的保護罩外,父親在來回踱步,傳教士再騎著車往他家趕,再後來父親自己從醫院裡回到家。

《送行》:轉動的景物交織著靜止的時間,聯結出苦難與經典

在小說的最後,J坐在公交車上,閉上眼睛,看見自己走進了溫泉浴池,旁邊和他一起泡溫泉的老者竟是他父親,他問父親,溫泉的三條S型的水蒸汽符號代表什麼?

《送行》:轉動的景物交織著靜止的時間,聯結出苦難與經典

父親回答他:

那是靈魂,人死掉以後的樣子。

4. 告別的嘆息

“小說就是告別人世前,一聲如釋重負的嘆息。”

文集的最後一部分是哲思,既有作者對文學的思考,也有對人生的嘆息。

“幽默是悲傷的低音部。”

“畢竟,不是每次一鼓掌便會出現空中飛人的。”

“寫作就是用一種深情的方式跟這個世界說再見。”

短短的幾小句,彷彿看到了一個憂鬱、深情、失落的袁哲生,像極了那個每天都要在湖邊散步的夏先生。

整本文集就猶如一聲嘆息,基調是憂傷的,雖然其中夾雜著幽默和調侃,但是如作者所說,幽默不過是悲傷的低音部。被驚嚇的童年,無疾而終的初戀,迷茫而無所事事的成年,心力不足的老年······這些才是時間的真相,生活的本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