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優化時間投資結構,每天只需要工作4小時

學會優化時間投資結構,每天只需要工作4小時

本文共2759字 閱讀約需5分鐘


一週之前,我讀了本時間管理類的書籍,名為《奇特的一生》。

毫不含糊地講,從這本書的序言部分開始,我就被柳比歇夫(作者)的時間管理「方法」震撼到了。於是,花了一天時間把書看完,迫不及待地開始嘗試。

可嘗試了一天兩天還好。在嘗試了一週之後...我就逐漸走向奔潰了。

柳比歇夫的時間管理法,確實能很迅速地改變一個人。但這方法要把握好度,適可而止,不然很容易把自己搞得焦慮且疲憊。


學會優化時間投資結構,每天只需要工作4小時

柳比歇夫的方法


柳比歇夫的時間管理法特別簡單,就是十年如一日地在本子上,記錄自己的時間開銷。固定格式為:具體事件+消耗時間。

比方說,某一天他的時間記錄是這樣的:

1964年4月7日。


分類昆蟲學-3小時15分

鑑定袋蛾-20分鐘

給斯拉瓦寫信-2小時45分

植物保護小組開會-2小時25分

給伊戈爾寫信-10分鐘

讀報-10分鐘

列夫托爾斯泰《塞瓦斯托波爾故事》-1小時25分


基本工作合計-6小時20分

用這種「具體事件+消耗時間」的方法來做記錄,有什麼用呢?

第一,你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過去,算是一種形式的覆盤。

舉個例子哈。

在前年年底的時候,我寫了一篇年終總結《2018總結丨今年我居然完成了100件事》。這篇文章一發布,就鼓勵到了特別多讀者,大家也開始盤點自己的2018。

不過,也很多朋友跑過來跟我講,就算自己拼命想,也就只能列出三四十件。

講真,當時我能想出那麼多件事,不是因為記憶力好,也不是因為我本身做的事情就比大家多。而是我堅持寫了一年公眾號文章,所以可以通過翻閱文章,找到各種“小成就”的蛛絲馬跡。

我們很多人,到年底回顧的時候,都會覺得:好像今年又是什麼都沒幹啊。然後帶著懊悔的情緒重新立flag。

學會優化時間投資結構,每天只需要工作4小時

這種年底特有的狀態,真的很容易讓自己感覺到:我很差勁,我總是碌碌無為。

而想徹底告別這種頹廢感,其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自己每天做的事簡單寫下來。

前兩天我刷完了《小狗錢錢》,一本特別棒的理財入門書籍。裡面就講到了,一個怯懦的、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成的小女孩,就是因為開始寫成功日記(記錄自己每天做成的事)之後,逐漸變得自信且強大的。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記錄”本身就是一件讓人非常受益的事情。尤其是當時間跨度越長的時候,記錄的價值就更能凸顯。

第二,按照柳比歇夫的方法來記錄時間,還可以幫自己找到時間黑洞,優化時間投資結構

PS:emmm...時間投資結構這個詞,是我自己造的,下面慢慢跟大家聊啊~


學會優化時間投資結構,每天只需要工作4小時

時間投資公式


去年,我瞭解到一個關於理財的公式:收入-儲蓄=支出。

這個公式很簡單,我們所有人都懂。而且,我們還可以利用小學學到的數學知識,給它變換出更多形式,比如:收入-支出=儲蓄,或者儲蓄+支出=收入。

但,有著多年理財經驗的人卻強調,對於理財而言,我們只可以原封不動地記住「收入-儲蓄=支出」這個順序。

為什麼?

因為這個公式的順序,會影響到自己的理財心理。

舉個例子哈。

如果我們潛意識裡牢記的,是“收入-支出=儲蓄”,那麼我們對應的行為就是:發工資了,想買什麼先買,剩下多少就存多少。

但,如果我們潛意識裡牢記的,是“收入-儲蓄=支出”,那我們對應的行為就會變成:發工資了,先把固定的一部分錢存起來,剩下的愛怎麼花怎麼花。

去年,我作為一個理財小白,在看到「收入-儲蓄=支出」這個公式的解釋之後,就感覺被救贖了。而且我也去認真嘗試了。

總體感覺下來就是,不僅自己每月可以固定存下一些錢,而且,在花錢買東西的時候,也更坦然了,心情更愉悅了。畢竟該攢的已經攢下了,剩下的錢我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支配。

這種感覺真的很“心安理得”。

學會優化時間投資結構,每天只需要工作4小時

之所以講這個事情,我是想說:我們管理時間這種資產,也是同樣的道理。

當你通過記錄時間開銷,發現自己每天的時間公式是24小時=睡覺+賴床+吃飯+歇著+工作+看劇+微信聊天+待著的時候。

第一,你可以把自己曾經沒注意到的時間黑洞優化掉。

第二,你可以摸清自己每天用在正經工作上的時間到底是幾小時。

然後,每天起床,就先把這幾小時投資出去,剩下的時間,愛怎麼花怎麼花,就算你用來看劇打遊戲,也會感到很坦然。


學會優化時間投資結構,每天只需要工作4小時

我的轉變和心得


在看完柳比歇夫的時間管理法之後,我下載了追蹤時間的軟件-toggl,並拉著好朋友開始非常認真地記錄時間開銷

剛開始的那兩天,我倆都感受到了這個方法的好處

比如,我可以說起床就起床了,因為不想親眼看到一天下來,磨磨蹭蹭睡覺的時間就佔了10小時。

而被我逼著記錄時間的朋友,就更有趣了。

他竟然老老實實地記錄了這個,如圖:

學會優化時間投資結構,每天只需要工作4小時

然後他跟我說,開始記錄之後,他每天都在努力縮短自己的賴床時間。

學會優化時間投資結構,每天只需要工作4小時

(就不給他留面子了)

對於每天忙碌無比,覺得時間不夠用的人來說,真的可以追蹤一下自己的時間開銷,這樣就可以意識到、並找回很多被浪費掉的時間黑洞了。

不過,為什麼我在文章開頭說,說這個時間管理法最終會讓人焦慮呢

因為像我這樣的性格,越往後記錄,發現自己活得越來越累了。

有一次,我不想看到時間表上出現太多休息和玩耍的時間段,就加長了工作時長,一整天下來,光專注性的工作就忙了7個多小時。

結果是:腦子直接糊塗了,第二天睡到10點都沒緩過來。

在《奇特的一生》裡,柳比歇夫56年如一日地堅持記錄時間,他純專注的工作時長平均也就每天5小時而已。時間超了,效率就會直線下降。

所以,當你把時間黑洞優化完,並且調整好時間投資結構之後,其實就不必這麼認真記錄了,因為它確實會讓人產生無比嚴重的焦慮感。

這兩天,我還是用回了番茄鍾,每天專注4個小時左右。

起床之後,先把這4個小時的專注工作時間投資出去,剩下就不再那麼詳細地記錄玩了多久,看電視看了多久,不然心理負擔會特別特別大。


總結一下:

  • 只是單純記錄每天做的事,本身就會讓自己受益匪淺;
  • 如果你覺得自己每天特別忙,擠不出時間,那就追蹤一下自己的時間開銷,找到時間黑洞;
  • 把時間投資當成理財一樣,每天首要的事情,是把最重要的時間投資出去,剩下可以坦然地玩兒,坦然地放鬆;
  • 柳比歇夫的方法可能會讓你焦慮,可以嘗試一週看看效果。


——


對啦,在看《奇特的一生》這本書時,我心裡也有隱隱約約想過:柳比歇夫56年如一日地記錄著時間開銷,是不是有點“過”了,這樣活著不累嗎?

但,我們不可以用自己的思維和標準來揣測別人的人生啊,對於柳比歇夫來說,能堅持56年,就說明這樣的方法是對他有用的,是讓他感到快樂的。

如果我們覺得有啟發,可以參考,如果覺得有問題,也完全可以忽視。畢竟,適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