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大精力卻難精進職業技能?3招讓你get到高效練習正確解鎖方式


花大精力卻難精進職業技能?3招讓你get到高效練習正確解鎖方式

一萬小時定律:只要我天賦不錯,再練上10000個小時,就能成為這一領域的佼佼者。對於這一定律本身,我們存在很大的問題,其實,真正想要運用這一定律提高我們的技能,應該先對它的必要條件有所瞭解,突破3個常見誤區。

01

一萬小時定律的必要條件

在格拉德威爾的《異類》一書中講到,智商、運氣、家庭環境都是一個人成功的必要條件,但沒有一個是充分條件。世上並沒有保證一定成功的法則和方法,只能最大限度保證獲得更高的成功概率。

1、優秀的智力

對於一萬小時定律,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智商在其中起到的關鍵作用。智商太低了,就很難成功了,當智力達到120以上,對成功的影響就會變得很細微。簡言之,當智力達到一個門檻時(高於120),我們才能站在一個相對平等的起跑線進行競爭。

花大精力卻難精進職業技能?3招讓你get到高效練習正確解鎖方式

2、較好的運氣

運氣是一個人取得成功必須面對的問題。我們常說時勢造英雄,英雄想要出頭,生在一個好的時代,成功概率會大很多。

在美國,比爾·蓋茨只有出生在50年代中期,才能使他的青少年處於美國互聯網第一次變革時期;我國也是如此,在2000年前後,一大批互聯網獨角獸誕生,他們的創始人大多在那一時期正值最富開創精神,這很大程度就是靠的運氣。

還有,曾一度席捲中國的成功學,逐漸銷聲匿跡,正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人懂得——成功不可複製,絕大多數的成功都有相當的運氣,時代不同,機遇不同,東施效顰學得再像,最終也難複製別人的成功。

花大精力卻難精進職業技能?3招讓你get到高效練習正確解鎖方式


3、優越的家庭環境

最後一個是家庭和生活環境。一個好的家庭環境,有利於人在身體和心智上的健康成長,還能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激發他們的潛力。一個開明的父親或母親,一個見識廣博的鄰居,都可能影響我們的一生。要培養孩子的興趣,作為父母,得有一定的能力為孩子做相應的啟蒙。

天才音樂家莫扎特,在短短的一生作品超過1000部。這樣一個天才能夠綻放出如此壯麗的異彩,離不開他父親的功勞。莫扎特的父親是教廷的一名音樂家,發現莫扎特的音樂天賦後,便帶著小莫扎特到處見世面,開發他的潛能。4歲開始便能夠自己作曲,7歲寫了第一部交響樂,11歲寫第一部協奏曲,12歲寫出第一部歌劇……

無獨有偶,17年北京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在接受採訪時,也曾大膽直言,一語道破天機:

“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你像我這種,屬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

而且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到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農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這種東西決定了我在學習的時候,確實是能比他們走很多捷徑。”

花大精力卻難精進職業技能?3招讓你get到高效練習正確解鎖方式

02

走出精進練習的3個誤區

除了一萬小時定律的3個必要條件,人們還容易犯下面3個常見誤區:


1、簡單重複的工作幹再多也難有根本進步

一味重複簡單的工作,即使持續工作10000個小時,成長也十分有限。像一些簡單操作的工種,在未來很可能會被人工智能替代。

2018年,唐山收費站那位36歲大姐說的話,還歷歷在目:“20幾歲就到收費站工作,青春都奉獻給了收費站,除了收費,什麼也不會,現在已經36歲了,下崗了讓自己以後怎麼生活?”

這樣簡單重複的工種,競爭力太低,應該未雨綢繆,早做打算,學習朝陽行業,有技術含量的技能,實現自我升級迭代。

花大精力卻難精進職業技能?3招讓你get到高效練習正確解鎖方式

2、近乎與世隔絕地自我沉浸,路會越走越窄

吳軍老師在其著作《見識》一書中,關於一萬小時定律,告誡我們不要盲目做一名像林黛玉式的練習者。林黛玉最典型的特點是,自我沉浸太深,又樂在其中,長此以往,很容易陷入自我的世界中不能自拔,鑽研的越深,世界越小,這類人,就越難與其他人深入溝通交流。

還有一點,缺乏必要的溝通,閉門造車,很可能花費大量的精力與時間,最後得出的東西早已與時代脫鉤。

3、狗熊掰棒子式的練習,很難形成累積優勢

最後一個誤區,不夠專精。每個行業都有很多細分分支,如果你今天在這個分支上努力一陣子,明天,又到另外一個分支上折騰一陣子,又沒有將兩者聯繫起來的話,這兩份努力就算不上一萬小時定律的累積,而是若干個項目。

像中醫、武術等國粹,都具有這種分散式發展的痕跡。一位著名中醫大夫,很可能還沒有100年前的某個老中醫水平高,因為,中醫的分支太多了,又很難形成一套科學的體系,如此一來,一輩一輩的中醫大夫只能自顧自的摸索,很難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攀登更高的醫學高峰。

同樣,武術也是如此,古代的老師傅都會把自己的絕技攥在手裡,要麼帶到地下,要麼,只傳自己的下一任繼任掌門,這種制度很難形成規範化管理,因此,致使很多武術的精髓不斷流失,如今,江湖上已經很難成長真正的武術大師。他們的上升通道就像灌木叢,即使每年付出心血也不少,只可惜,永遠長不成棟樑之材。

花大精力卻難精進職業技能?3招讓你get到高效練習正確解鎖方式


03

3個妙招解鎖一萬小時定律的真正威力

說了這麼多,應該如何合理進行練習,才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主要有3招:

1、確定階段性目標,避免重複無用功

想要避免重複簡單的工作,制定階段性的目標是個不錯的辦法。

我們可以先制定一個大的願景,再給實現願景制定出每一個階段的具體目標。比如,想要成為一個棋手,不能一味練習殘局,開局,中局,飛刀陷阱都要用心練習,最後,還要多實戰,加深體悟。當到了某一個高度的瓶頸,可能還要請前輩高手指點迷津,實現自我突破。這樣,成為一名歷害棋手這一願景就變成:

a、對圍棋感興趣,且天賦不錯,立下成為著名棋手的願望

b、練習定式1000小時

c、練習開局1000小時

d、學習中局和官子3000小時

e、培養設計飛刀的能力

f、感悟大局觀

e、請教高人,突破瓶頸

在這樣的階段性目標指導下,我們練習圍棋的過程,不可能陷入一直練習圍棋定式的死循環中,而是呈階梯狀不斷向上遞進。這樣的練習才是最有效的。

花大精力卻難精進職業技能?3招讓你get到高效練習正確解鎖方式


2、學會傾聽逆耳之言,避免閉門造車的窘境

為什麼要學會傾聽逆耳之言?兩個原因:

一是,凡是我們不愛聽的,很有可能是我們一直忽略的,或者能夠和我們現有知識形成互補的;二是,凡是我們不愛聽的,都能虛心接受,還有什麼不能聽,不能學習?

這樣做,無非一個目的,讓我們避免做一個過於自我的練習者,為進一步提高自己,創造必要的交流與溝通的氛圍。

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指出,群體的一個典型心理特徵就是自信心爆棚,敢想敢幹,不管不顧。一個群體,沒有不同聲音,尚且容易走向極端,更何況是個人。一個人只研究他以為重要的,只關心他以為應該關心的,就會造成練習上的“偏食”。時間一久,這種偏好就會形成一股力量裹挾著我們“放任自我”。對此,華為的任正非深有感觸,下面是他在公司內部講話的節選:

我不怕大家批評我,大家批評我、有人批評我是好事。員工以後最重要的不是要看我的臉色,不要看我喜歡誰、罵誰,你們的眼睛要盯著客戶。客戶認同你好,你回來生氣了,就可以到我辦公室來踢我兩腳。你要是每天看著我不看著客戶,哪怕你捧得我很舒服,我還是要把你踢出去,因為你是從公司吸取利益,而不是奉獻。因此大家要正確理解上下級關係,各級幹部要多聽不同意見。公司最怕的就是聽不到反對的意見,成為一言堂。如果聽不到反對意見,都是樂觀得不得了,那麼一旦摔下去就是死亡。

強大如世界500強的華為尚且如履薄冰,生怕錯過反對聲音而使企業運營失衡,我們又怎能不謹慎對待逆耳之言呢?

花大精力卻難精進職業技能?3招讓你get到高效練習正確解鎖方式

3、凡事多做記錄,不在同一個坑裡絆倒

凡事做記錄,可以避免丟三落四,幫助對知識的積累。做任何職業都會遇上一些難題,大部分人都太相信自己的記憶,覺得這次解決了難題下次我會更順手,但實際上很快就忘了,下次再碰到同一個問題,還是束手無策。所以記錄的好處就是,這個過程中你會再思考一遍,這樣進步會更快。實際上,這就是一種自我強制“自省”的過程。

世人多服曾國藩,推崇他的《曾國藩家書》。可是,有多少人想過,其實,《曾國藩家書》對曾國藩的成長也是極有幫助的。

花大精力卻難精進職業技能?3招讓你get到高效練習正確解鎖方式


1857年,曾國藩的父親去世,他回老家丁憂守制。然而,禍不單行,也恰是在這個時候,曾國藩因為政治原因被咸豐皇帝收回兵權,成為真正的白丁。從當時的情形來看,年近50的曾國藩這次的政治生涯基本被斷送了。回到老家,曾國藩內心也十分痛苦,他不明白,自己的忠心為何總得不到皇帝的理解與信任?如果換成常人,可能就會走向兩個極端,要麼自暴自棄荒廢餘生,要麼心懷忿恨,甚至走向反面。

然而,曾國藩經此雙重打擊,卻開悟了。他找來《道德經》、《莊子》等道家典籍進行深度研讀,終於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又提高一大塊。從此以後,他做事少了三分強硬,多了幾許圓融。他不僅在與咸豐皇帝打交道過程中,身段柔軟了許多,竟然也開始接受官場的潛規則。

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後,要到戶部報銷三千萬兩白銀。按照當時的潛規則,這筆報銷需要給書辦40萬的回扣,後來曾國藩將價格壓到了8萬兩。但自己的頂頭上司恭親王卻不願出這筆回扣,曾國藩就自掏腰包拿出了8萬兩給書辦。因為,曾國藩深知,這些書辦們雖然官職小,但權力大,如果這次失信於人,以後再找他們辦事可就難了。這在以前,曾國藩是萬萬不可能向潛規則低頭,與小人同流合汙的。

是什麼使曾國藩產生如此大的轉變?閱讀《道德經》,焚香靜坐,只是表面現象,真正的關鍵是驅使他改變的內在力量。這個神秘力量就是他幾十年如一日的日記式的《曾國藩家書》。曾的前半生是地地道道的儒教徒,對自己要求極其嚴苛,又十分推崇“日三省吾身”,這本家書,與其說是寫給皇上絕不反叛的保證書,寫給兄弟子侄的家訓,其實,不如說是曾國藩用於每日自省自正的鏡子。正是有了這面“鏡子”,使曾國藩不斷精進成為進退自如“做實事的人”。

俗話說,好腦子不如爛筆頭。現在科技水平日新月異,有許多優秀的筆記、便箋軟件,可以幫我們隨時隨地記錄腦中的靈感與想法。當這種習慣堅持的久了,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集腋成裘,打造出屬於自己的“家書系列”,使我們在每一天都能時刻自省吾身,以客觀平和的態度進行練習。

花大精力卻難精進職業技能?3招讓你get到高效練習正確解鎖方式


總結:一萬小時定律看似人人都懂,卻未必人人都能做到。它像一層層的篩子,將不符標準的人拒之門外,只有真正精通一萬小時法則的人能夠穿透重重迷霧,將技能練習的爐火純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