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連奎:房地產一直被打壓,6%絕不是中國經濟增長宿命

高連奎:房地產一直被打壓,6%絕不是中國經濟增長宿命

近年來,中國人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越來越低,而且越來越沒有信心,甚至感覺能保“6”已經很不錯了,但我不這樣看。

中國經濟增長動力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靠基礎設施的改善,二是靠科技進步,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科技,對經濟增長的效用都是邊際遞增的。因此,中國經濟沒理由失速,而是應該比原來更快。

經濟增長是按比例衡量的,與體量無關,現在看起來還挺大的經濟體量,在將來就可能感覺很小,經濟體量的大小都是相對的,中國經濟還有充分增長潛力,每年擴張8%是沒有問題的,僅僅是城鎮化一項就可以幫助中國經濟增長5%,而科技升級與消費升級再帶動中國經濟增長3%是完全可能的。只要還存在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中國經濟增長就上不設限,目前經濟增長放緩主要是被內部經濟政策抑制住了。

比如房地產就一直被打壓,中國雖然有著基建狂魔的稱號,但與發達國家最大的差距恰恰是基礎設施與房地產。雖然中國在生活便利性等軟件方面確實已經超越了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達到了全球領先,但我們的市容市貌還差得遠,要追上發達國家還需要至少10-20年的時間。雖然中國人均住房面積並不低,但絕大多數空置住房都在人口流出區,以一、二線城市為代表的人口流入地區仍然不足,而且舊房比例過大,舊房改造是非常難的,只有建設足夠多的新房,老舊小區的人才可以自然置換出來。

房地產這幾年也拖累了中國經濟增速,房地產企業融資太難。在開發商資金緊張的情況下,中國房子質量普遍下降,而房地產行業又是影響消費升級的核心因素,如果大部分人都住在破舊的老房子裡,或青年人沒有自己的住房,消費升級不可能完成。

2010年以後,為抑制通脹而採取的超高存款準備金率一直沒有得到有效回調,中國存款準備金率最高時,中國30萬億的基礎貨幣中,有一半左右被央行鎖定,不能流通,而輿論對廣義貨幣,融資規模等數據的嚴重誤讀,又反過來影響了高層決策,這導致融資成本長期極高,大批傳統企業經營困難,製造業生產力外流嚴重,幾乎重蹈了當年美國為治理滯漲而不惜過度提高利率,最終導致製造業外遷的悲劇。這也是導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原因之一。

2017年底開始金融供給側改革也是以收為主,不但沒能控制金融風險,反而在部分領域放大了金融風險,如果按需求管理的思路,只要降低些利率,減輕企業利息負擔,很多不良債務都會轉良,畢竟中國的債務都是在高利率環境下造成的,而非低利率,金融供給側改革,特別是資管新規中關於金融產品嵌套的規定幾乎凍結了整個銀行外金融體系的流動性,導致多種金融機構不能再合作完成一些巨大的融資項目,受傷害最深的是規模比較大的民營上市企業和創投企業,不少行業龍頭企業在金融供給側改革中破產,創投行業募集資金減半,也對中國經濟創新發展產生較大影響,我曾經說過決定一個國家未來增長潛力的只有一個指標,那就是創新創投行業募集的資金總量,資管新規後創投募集減半犧牲了未來幾年中國增長的儲備力量。

我認為中國經濟處於增長條件最好的時期,只要經濟政策能夠適度放鬆,經濟重新迴歸高增長是毫無問題的。

高連奎系國際信息發展組織學術委員會學術委員,北大國經智庫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