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確有利可圖,七百里連營也沒問題,錯的是諸葛亮

在三國的歷史長河中,有非常著名的三大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說說夷陵之戰。當時為什麼劉備敢公然破壞孫劉聯盟,發動夷陵之戰,他就不擔心曹丕在背後捅刀子嗎?他認為他一定打得贏吳國嗎?我們今天從當時魏蜀吳三國的具體情況來分析下,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到底有沒有錯。

01 只有曹真一支隊伍靠近蜀國

其實從劉備發動夷陵之戰開始,這就是一場三方博奕的局面,並不止是吳蜀兩方的戰鬥,當時三國之間是互相掣肘,相對穩定的一個局面,無論是哪兩方打仗,第三方都會來趁火打劫,這是毫無疑問的,而從當時曹軍的軍力佈局來看,曹丕趁火打劫的目標基本鎖定為孫權了,幾乎不可能去打劫劉備。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確有利可圖,七百里連營也沒問題,錯的是諸葛亮

夷陵之戰三國佈防圖

上面這張圖就是在夷陵之戰前,曹軍的軍力分佈,可以很清晰看出來,只有曹真那部分人可以直接攻擊劉備,但是漢中有魏延守衛,曹真也討不到好,其餘的軍隊全是靠近孫權的,換句話說,如果曹丕想趁機打劉備的話,他需要大範圍的調動兵馬,太大費周章了,但打孫權就很簡單了。曹丕說過一句話也可以看出他的真實想法。

《三國志.劉曄傳.裴注》帝曰:“人稱臣降而伐之,疑天地欲來者心,必認為懼,其殆不能!孤為何不且受吳降,而襲蜀以後乎?”對曰:“蜀遠吳近,又聞我國伐之,便還軍,不可以止也。今備已怒,故興兵擊吳,聞我伐吳,知吳必亡,必喜而進和我爭割吳地,必不改計抑怒救吳,必定勢也。”

在劉備出兵之前,曹仁和徐晃剛剛奪得了襄陽,所以局勢對孫權是很不利的,在劉備出兵後,孫權很清楚自己的處境,所以一個勁兒地為曹丕稱臣。儘管曹丕同意了他的歸順,可是大家都是明白人,曹丕根本不信孫權會投奔於他,讓孫權送個兒子去做人質,孫權也不同意,憑什麼相信你呢?

《三國志.吳主傳》魏帝問曰:"吳王何等主也?"諮對曰:"聰慧仁智,雄略之主也。"帝問其狀,諮曰:"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陳,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市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於天地,是其雄也;屈身於皇上,是其略也。"

說孫權是一個雄主,不可能甘心屈居人下的,所以孫權這邊是和曹丕也是有間隙的,因而,孫劉交兵的時候,劉備只要專心對付孫權就行了,爭取速戰速決。而孫權得一邊抵禦劉備,一邊防著曹丕,情況很糟糕。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確有利可圖,七百里連營也沒問題,錯的是諸葛亮

劉備東征東吳

02 蜀國風險低,山高皇帝遠

未慮勝,先慮敗”。從理論上說,劉備打孫權的風險是很小的,即使被孫權打敗了,也不會傷到他的大本營益州,曹丕也威脅不到自己,所以劉備是沒有什麼後顧之憂的,實際的發展也是順著這個來的,陸遜擊敗劉備後,手下將領都是應該乘勝追擊,取益州。孫權當時問了陸遜,陸遜怎麼說的呢?

《三國志.陸遜傳》權以問遜,遜與朱然、駱統認為“曹丕大合士眾。外託助國討備,內登記奸心,謹決計輒還”。

劉備大敗後,徐盛、潘璋等將領覺得是個機會,可以直接殺向益州,奪取益州,陸遜說,不要去,過不了多久,曹丕就會打來了。果不其然,陸遜六月擊敗了劉備,曹丕九月就出兵三路伐吳了。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確有利可圖,七百里連營也沒問題,錯的是諸葛亮

劉備兵敗逃亡

03 吳國面對兩方面壓力,非常的艱難

吳國當時剛剛奪回了荊州大部,勢力擴張了許多,但是在和劉備的夷陵之戰後,吳國也是受到了不小的損失的,而且這時候對抗魏國也是很吃力的。

所以說,夷陵之戰劉備預想到了可能會敗,但是沒想到會敗得這麼慘,假如他沒敗那麼慘,在曹丕打孫權的時候,劉備可以趁火打劫一番的,讓他把荊州讓出來也是可以的,不然的話,我再出兵東征,看你孫權如何守得住2路兵馬。

劉備想象的結果最不濟也是曹丕來襲時,跟孫權談談條件,能討回荊州是最好的,可惜沒想到自己會敗得這麼慘,把自己都給搭進去了,所以說,從戰略上看,劉備伐吳談不上是一個錯誤的決策。

那為什麼劉備會敗得這麼慘呢?看過演義的人都知道,是他的七百里連營造成的,而且諸葛亮也是否定了七百里連營的。其實並不然,劉備並非敗在連營上的,反之,劉備當時連營的決策還是非常正確的

從正史中陸遜給孫權的信件、雙方彼此膠著的時間、及其吳軍沒法攻克蜀國佈署的記述中可以看出來,陸遜對劉備採取的連營方法是很頭疼的,並沒有什麼可靠的方法能夠去擊破,只得固守。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確有利可圖,七百里連營也沒問題,錯的是諸葛亮

陸遜:火燒連營

而後擊敗劉備有各方面的原因,我認為最主要的就是2點,一是兩軍對戰時間太長了,把劉備軍的銳氣完全磨沒了。二是劉備沒有水軍,對於陸遜水軍的威脅他是毫無抵抗力的。

很多人會說曹丕有點評,說劉備不會帶兵,連營這種低級錯誤都會犯。這完全是演義的誤導,首先,曹丕不知道當地的情況,妄下結論,而且曹丕自己的帶兵能力就不行,趕他老子曹操差遠了,劉備能和曹操鬥,當然帶兵能力比曹丕要高出不少了。

還有就是演義中諸葛亮聽說劉備連營後,就急忙派人去勸說,這也是子虛烏有的,這全是說書先生及其小說家的虛構,在歷史上是沒有這一段的。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確有利可圖,七百里連營也沒問題,錯的是諸葛亮

夷陵之戰對戰過程

事實上,劉備的連營策略是很高明的,佈署一環接著一環,讓陸遜只能龜縮防禦,慢慢的等候機會,採取後來司馬懿的策略,任你怎麼叫罵,我就是不出來 ,活活的把劉備兵士的士氣拖沒了,隨後運用水軍的優點,在劉備軍背後登錄,才一戰而勝的。

總結 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豈能不敗

再來看看夷陵這個地方吧,夷陵也就是在現在的三峽一帶,河谷細長、河堤窄小。軍隊來到這裡,連營紮寨是很正常的,不然這麼多兵馬怎麼安置?

唯一可以佈署伏兵的地區就在山後。而三峽的天氣原因,山後伏兵常常遭受大暴雨侵蝕,時間一長的話,當然就疲憊了。

宜都(夷陵)東部地區地貌寬闊,而中西部是細長河谷。儘管中間間隔幾十裡,但二地的天氣情況完全不一樣。

吳國看守宜都隘口,蜀兵被阻攔在萬里河谷內。因為戰爭長期持續時間太長、氣溫悶熱難忍,蜀兵的山後伏兵都很疲憊了,陸遜趁蜀軍怠倦之時,啟動水軍,逆湘江而襲,直撲蜀軍側後方。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確有利可圖,七百里連營也沒問題,錯的是諸葛亮

夷陵之戰慘敗:劉備白帝城託孤

江闊路窄,直接千餘吳兵精英坐船繞後,斷了蜀軍的退路,隨後四處縱火,根本就無處躲藏。山頂風很大,火勁十足,蜀軍退路一斷,兵士都自亂陣腳了,當然不攻自破。

夷陵這種地形地貌,本身就沒辦法把軍隊全部分開,連營百里實屬無奈。吳國據險而守,主場優勢顯著,更兼具水軍忽視地貌的存在,可以說神擋殺神。

打仗要天時地利人和,天氣悶熱,地勢很險峻,兵士疲憊,三者劉備都佔不了,所以被陸遜擊敗也是理所當然的了。根本怪不得連營的問題


【如果大家對三國曆史問題有什麼看法和見解,歡迎留言,我們一起探討】

作者簡介:一支筆在手,書寫歷史的風雲變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