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不一定需要物质上的孝敬,更重要的是被需要的价值感,你觉得对吗?为什么?

农在天涯


合理的范围,是对的,毕竟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是一个样的,另外,即便有心,子女也未必能做到父母的心里,比如像我妈妈,她不怎么说自己的诉求的一个人,无限包容我的一个妈妈,我也对她有我的超好,她完全知道,但是,日常习惯了,我并没有说真正换个角度去爱她,一直当她是妈妈,那个我心灵依靠的妈妈,现在她走了,看多了头条啦抖音啦,意识到其实应该去护她,我做孩子太久了,也是遗憾,其他老人,不管亲戚,还是长辈,还是类似公婆的角色,对我都是一样的,我会有敬老,但不谈感情,我只对我爹妈会有主动。


AliceQY


答: 老年人不一定需要物质上的孝敬,更重要的是被需要的价值感。非常对,我深有体会。

我爸今年70几岁了,不知从那时起,我感觉他脾气变得很大,因为我们觉得他年级大了,所以有些操劳事都不想他去做,但是他每次都不听讲,还对着干,让他去东,他就去西,还亲自亲为去做,不配合。有时候,家里的大小事安排好,不用他去做,他反而不高兴。直至后来,我就慢慢察觉他老人家心里是不服老,他不喜欢被安排,他依然是一家之主,我们是他小孩,需要他。明白他想法后,我们就当他老小孩,对他喜欢做的事情,阳台种的花,煮的美食经常表扬。每次听到我们表扬,他就洋洋得意,心里乐开花,他很自豪说:我种的花,好美,换了是你们,就做不到啦!对于他来说,我70岁了,但是我还是有能力的,儿女对他认同和需求,比其他物质更重要。

现在我们有时安排他干活,有时候打电话请教他小问题,自此他觉得他的重要性了,脾气变少了,生活变得积极。

我想老人家都喜欢忙碌的原因就是,能干活就是有价值。如果天天在家,只是玩乐,只是享福,没意义。每个老人家也不愿意认老,更加希望儿女像以前一样需要他们。





wenny2020


老年人不一定需要物质上的孝敬,更重要的是被需要的价值感,是对的。

老年型社会了,亲人的思念由于在异地,不能时常去探望,也是许多孤独老人的心病了。老年人更加渴望亲情。更想让亲人陪伴。物质上的东西他们并不缺,缺的是被需要的价值和存在感。

我有一个朋友的表哥快80了,现住养老院。听朋友说他表哥一个人多年来独自在农村独门独院里生活。年轻时在外做木匠活靠做家俱生活,当年由于多种原因没有结婚。岁数大了身体不好,又干不动活就宅在家里也不闲着,种种菜写写字。他的书法在在当地县城很有名气,获得的书法获奖证书有十几本。他特别想有一种被认可的价值感,求他写字的人也常有。坚持几十年热爱书法,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也想把他的书法更有需要和认可的价值,同时还有找个老伴的想法。朋友还托我们也给介绍了好几个不合适没有谈成。几十年来他的姐姐在大城市一直在给寄生活费,物质上也给他帮助。但人老了需要亲情,也特别需要个伴,需要一个精神上依托。前年遗憾的是突发高血压住了院。跟前没有个伴,姐姐在外也八十多照顾不了他,只能从医院出来直接住了养老院。

祝愿天下所有的老人们,都有情可托有事可做吧,其实人老了也被人所需要,所认可,更需要伴,需要亲情更多的陪伴。





我陪你快乐


老年人不一定需要物质上的孝敬,更重要的是被需要的价值感。这个问题不能用对不对简单的回答。

不管老人有钱没钱,一定会希望孩子们过节或者什么特殊的日子给自己送个礼物,即便是很微不足道的一双袜子也不会嫌少。老人有钱和孩子尽孝道不矛盾。孩子送不送礼物给老人是孩子的问题;老人条件好,不意味着孩子就不用给老人送礼物。给老人买不买礼物这个事,是孩子们心里有没有老人的一个体现指标。

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都是无私、无止境的。为孩子操劳了一生的父母不是不知道累,不是非得看孙子就是有价值,那是父母出于对孩子、对孙子辈的爱,为了减少孩子们的负担贴钱又贴时间。谁不知道出去旅游好、谁不知道闲下来歇歇好。有时候父母就是狠不下心对孩子们的事情撒手不管,有时候管多了还会招来矛盾。记着有一档子节目说“有一位单亲母亲辛辛苦苦把儿子养大,又给他娶了媳妇。由于年轻人早晨起的晚,怕赶不上上班时间,于是就不吃饭。老母亲和儿子在一个小区住,就每天早晨去给儿子媳妇做饭、洗衣服,老人家这样的做法,让媳妇很气愤,原因是老人打扰了他们的生活。于是儿子换了门锁。当老人打不开门的时候,老人明白了”。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孩子们需要父母帮忙的时候,那叫价值;孩子们不需要父母帮忙的时候那叫添乱。所以父母对孩子有没有价值那要孩子们说了算。中国的父母要明白对孩子们的事该放手时一定得放手。



雀之灵品味人生之感悟


对的,同意这个说法。

首先,物质孝敬也是一种孝敬,且是最基本的,但在物质不缺温饱不愁的时代,精神孝敬更亟需,更难能可贵。

现代社会,老年人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其实不高,就算儿女给再多的钱和物质,他们也依然坚持自己一辈子习惯了的俭省节约,不会因此而更幸福。

反倒是越年老,体力脑力大大衰退,觉得自己没用了,成老废物了,精神上越容易孤独空虚。

这时候,儿女的精神孝敬才是他们最最需要的。

其次,精神孝敬是多样的,要因人因事而异。

简单地讲,精神孝敬可以指陪老人说说话,听听他们的意见,多向他们请教,必要时也可以让他们当自己的心灵导师开导自己等等,总之要从精神上让老人觉得自己还不老,还有用。

比如,你可以给父母说说你与婆婆闹了点小矛盾,假装很委屈,向父母讨安慰,让他们发挥心灵导师的作用,替你分析并出主意,然后无论他们讲得对不对好不好,你都假装豁然开朗心情大好,他们就会有满足感和成就感。

最后,被需要的价值感是每个人都想要的,不只是老年人。

老年人因为面临着自己老了而儿女都大了,经常会认为社会和国家不再需要自己,儿女也完全可以独立,也不需要自己,从而陷入自我价值缺失的泥淖里,长吁短叹,自怨自艾。

这时候,儿女需要做的,不是啥都不让他们做,不让他们管,在家静享天年,慢慢等老就好了,而是要给他们提供机会,让他们继续发挥余光余热。

比如,如果他们身体尚好,让他们帮忙接接孩子,做做饭,或者教自己打打拳,如何养生等等。

总之,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此确认自己被需要,千万不要啥都不让他们参与,这样他们就觉得自己真的老了,不中用了,活着就是儿女的累赘。





思想碎碎念


老年人不一定需要物质上的孝敬,这一点我认同。但是更重要的是被需要的价值感,这个我不完全认同。

(1)老年人不一定需要物质上孝敬

住在城市里的老年人,退休后大多数人都有退休工资。虽然工资的多少差距很大,但是生活一般都是没有问题的。

很多时候,这些老人不太需要儿女物质上的孝敬。相反,有很多老年人还在经济上接济儿女。

人老了,经济上没有压力了,但是身体却是一天不如一天,他们渴望儿女的关心。

做为儿女,你可以不用在经济上孝敬条件好的父母,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你要经常关心父母的状况。

忙的时候,给父母打个电话;不忙的时候,看看父母去。

回到父母家,不要坐在沙发上玩手机,看着父母里外忙碌着,给孩子们做饭。做为儿女,你们可以不买东西,但是能不能下厨房给父母做顿饭。

(2)”老年人更需要被需要的价值感”我是这样想的:

有一部分身体健康的老人,他们不能适应,一下子就从社会的舞台退下的现实。还想发挥余热,为家人,为社会再做些事,他们需要被需要的价值感。

但是,不是所有的老人都需要有被需要的价值感。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老人的身体状态越来越差。为了不给儿女添麻烦,他们强撑着,已经没有能力再顾其它。

所以我认为:老年人不一定需要物质上的孝敬是对的。但是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是更需要被需要的价值感。


王秋阳


题主的问题,看来是非常关注于父母长辈的孝养上面,


《论语》里面孔老夫子讲的话:“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仅用物质去养自己的父母,如果没有了“孝”、“敬”,动物也能够做到,那仅仅的物质孝养父母,和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老年人上了年纪,生理和心理都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因为不能够再为家庭和儿女做付出和贡献,就会有担心自己没用了,成为儿女的负担了,有这种想法的父母,可能会非常多。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所以这个时候,做儿女的,一定要清楚认识到父母的真实想法,并给予他们充分的关心与理解。除了物质上的孝敬,更重要是让父母感觉自己还很重要。

比如向父母咨询一些重要的事情,认真听取父母的建议做为参考,这会让父母感觉自己的经验还是比儿女丰富,让他们有成就感。

又或者,父母如果想动手做一些简单轻松的家务活儿,在他们身体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做一些,这样父母会感到自己仍然有为家庭付出,自己在家庭中是有贡献的。

以上只是简单略举一些例子。各人可以根据各自家庭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总而言之,是让父母感觉到自己有重要的、被需要的价值感。


孝养父母,要养父母的身、心、志、愿。

身——一切物质生活用度,健康关怀照顾

心——心情舒畅愉悦,不让父母操心、忧心。

志——父母对于儿女的期望,儿女尽可能实现

愿——父母想要做的事情,尽可能协助父母去完成实现。


一个能够做到以上方面,可说是圆满的实现了“孝道“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孝养父母,

愿意天下的父母皆得安心、健康


书香居


老年人不一定需要物质上的孝敬,更重要的是被需要的价值感。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需要从时间和空间上去回答这个问题。

一.虽然现在我们绝大部分人都不用愁日常吃穿住问题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还有一部分人因为长期失业,疾病困扰等原因,他们的家庭生活过的还是比较艰辛的,那么处于这些家庭生活中的老年人往往都是缺衣少药的,物质生活都是比较匮乏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晚辈的我们平时还是要多多关心下老人家的物质生活,即使他们习惯节省了,我们也主动给些他们零花钱,买点水果营养品等,让老人家晚年生活过的尽量无忧些,让他们知道晚辈对他们的那份关爱。

二是现在很多老人家生活过的比较富足了,但是由于他们年龄,性格及家人为了生活聚少离多等多方面的原因,他们与旁人、家人交流谈心的时间和机会也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他们变的越来越孤独。其实他们内心上是渴望与大众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喜欢晚辈能有时间听他们唠嗑、听他们讲叙曾经有关他们的故事的,他们也还需要被认同,也还需要精神上的鼓励和慰藉。所以,对这些晚辈,即使纵然我们与他们聚少离多,也请不要忘记了我们要经常地多关心、多叮嘱问候他们,他们给予我们的欢声笑语比我们给他的金钱物质都重要,都有意义。

因为我们也有老的一天。


伐木一族


这个问题其实适用于任何一种关系,被需要是所有亲密关系的本质。因为我需要,因为我被需要,所以我呆在这段关系里。

  • 亲子关系中孩子需要父母的照顾,父母需要孩子的陪伴与自我实现。
  • 恋人、夫妻关系的建立与存在基础也是互为需要,若哪天被需要的价值感降低或消失了,那么这段关系就容易岌岌可危。
  • 朋友、同事、合作伙伴就更不用说,一定是建立在能够提供情绪价值、商业价值、互惠价值、自我需要与自我实现基础才会建立并持续。

那么不管是父母又或是其他亲人爱人朋友,被需要的价值感都是关系维系非常重要的一环。

且不说重孝是人之根本,其余关系尚有可选择调整的余地,血缘关系是与生俱来的,关系本身不会断联。如何让关系里的两个人相处自然和谐,就需要顾及双方的情感需要,以及在关系里的自我价值体现。

就算他们老了物质及生活上无法再帮助到你,但只要你对他们还有情感需要,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还是被需要的,对于老人这些尤为重要。因为老人对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无所适从觉得被抛弃,他们对健康及死亡越来越恐惧与无力,需要证明自己还有存在的价值,而亲人是大多数老人情感价值需求的唯一出口

,只有通过亲人的需要才能找到自我价值。

所以与其用冷冰冰的钱物去“孝敬”他们,不如真切的让他们体会你还需要他们,因为价值感是每个人毕生的自我实现需求。如若可以,你还能帮他们找到更多重要的自我价值,激励并协助他们实现价值提升,这将是更有意义的孝道。


水韵婵


确实如此,老人觉得活着有价值,不被嫌弃,这才是最需要的。

举个简单的极端例子,如果孩子有病或生理缺陷,当父母的宁愿放弃很多机会,都会坚守在孩子身边,一直陪伴到不能陪伴为止;

而如果返过来,如果是父母有卧床不起或行动不便等情况,当儿女能做到宁愿放弃机会也要陪伴一生的少,多数都是会邀请保姆或护工照顾。这很现实。

所以能做到孝顺,还有一种说法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比如老人生病了,自己实在实在没有经济支撑了,做儿女的可能就是选择陪伴。

所以物质是基础,让老人觉得有价值和做到精神陪伴,是孝顺的奢侈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