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起三落”的戰國第八強國——鮮虞中山國的興亡史

導言

在浩瀚的史料中,如果我們不仔細尋找,是很難發現在“

戰國七雄”之外,原來還曾有一個非常神秘、且實力不容小覷的諸侯國,那就是中山國。為了與漢代時期的封國中山國區別,考古學家們稱之為鮮虞中山國古中山國

“三起三落”的戰國第八強國——鮮虞中山國的興亡史

九州配圖:鮮虞中山國

關於中山國的史料記載,最早出現在《左傳》一書。在後世的歷代《史記》、《漢書》以及《世語》等史書之中也均有提及,但多也語焉不詳,致使披在古中山國之上的那層濃厚的迷紗始終無法揭開,反而更增加了其神秘色彩。

直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伴隨著考古工作者在石家莊周邊的平山縣三汲鄉一帶發掘出了一座中山王族墓葬,終於讓世人可以通過出土的幾萬件璀璨文物來,逐漸將這個神秘國度從歷史的沉睡中喚醒。

“三起三落”的戰國第八強國——鮮虞中山國的興亡史

九州配圖:古中山國王陵文物陳列館

那麼,歷史上的中山國最早是怎麼緣起和立國的呢?在其發展歷程中又經歷了怎樣的興衰沉浮呢?還有,古中山國取得過什麼樣的輝煌成就?最終又是如何覆滅的呢?......為了解開這些謎題,九州今天就藉此文帶領大家走進這段塵封的歷史一探究竟。

“三起三落”的鮮虞中山國

關於古中山國的歷史,目前廣為認同的是,其前身是白狄鮮虞部落,屬於遊牧民族的一支。若以見諸史冊關於白狄鮮虞的最早記載年份公元前774年為起始,到公元前296年中山國真正覆滅為止來算,那麼鮮虞中山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首尾可達478年,其存續近五個世紀之久。

在群雄逐鹿、征伐不斷的春秋戰國時期,古中山國因其地緣位置始終是三晉以及燕國等列強的眼中釘和肉中刺,個個都想除之而後快,因此中山國常年飽受著列國的排擠和戰火的摧殘。可以說,鮮虞及鮮虞中山國幾百年的存續史,其實就是一部跌宕起伏又綿延不絕的戰爭史。

  • 緣起及早期發展

根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期的“”大致可分為白狄、赤狄、長狄、眾狄,其中比較強大的是白狄和赤狄。而白狄最早活躍於今陝西省北部一帶,此後因氣候變化,於公元前8世紀逐漸開始往東遷徙。其中有一支便遷徙至太行山附近並居住在鮮虞水流域(今山西省五臺縣境內的清水河),故得名為鮮虞族

“三起三落”的戰國第八強國——鮮虞中山國的興亡史

九州配圖:白狄遷徙路線示意圖

“中山,古鮮虞國。姬姓也。”——《史記索隱》

《史記索隱》中,明確的指出中山國其前身便是鮮虞族建立的部落政權。然而,為了在列強並爭的華夏之地的夾縫中求生存,鮮虞族群經過百餘年的發展,逐步通過太行山的各個隘口遷徙到了華北平原,並先後征服了其周邊的肥、鼓、仇等多個部落小國,組建成了一個實力強大的部落聯盟,將權力中心定在中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

“三起三落”的戰國第八強國——鮮虞中山國的興亡史

九州配圖:春秋早期地圖

此後的鮮虞部,抓住了中原各國混亂、無暇他顧的良機,逐漸開始向南發展,經常襲擾周邊的晉國邊境,甚至於公元前652年滅掉了邢國、於公元前651年差點滅了衛國(衛懿公“乘軒使鶴”的典故便源於此),最後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率聯軍反擊,才算保住了衛國的宗室延續。

“三起三落”的戰國第八強國——鮮虞中山國的興亡史

九州配圖:尊王攘夷的齊桓公

此後,鮮虞因懼於齊桓公的威勢,其對外擴張之勢也被扼制。然而,隨著齊桓公的霸業消散,晉國在晉文公的帶領下逐漸崛起,開始頻繁的攻擊中山國,不僅兼併了中山的屬國肥、鼓、仇等部落小國,甚至連“老巢”中人城一度差點淪陷。

  • 第一次起落

受到晉國重創的鮮虞部,在此後的百餘年間老實做人,沒有什麼見諸史料的大動作。可以想見,此時的鮮虞應該是在持續的積蓄力量以圖東山再起。

“秋九月,鮮虞人敗晉師於平中,獲晉觀虎,恃其勇也。”——《左傳·定公三年》:

公元前507年,在多年的準備之下,恢復元氣的鮮虞人反攻國勢日微的晉國

,雙方激戰於平中(古地名),不僅一舉收復了此前的失地,還俘虜了晉國大將觀虎,取得了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此戰後,鮮虞人在故城中人城正式建國,因城中有山,因而被稱為中山國(據史料記載公元前506年,已經出現了“中山”的說法,可以推測其正式建國應當早於公元前506年)。

“三起三落”的戰國第八強國——鮮虞中山國的興亡史

九州配圖:鮮虞人俘虜晉國大將觀虎

正式建國後的鮮虞人,又開始了逐步拓展自己版圖的努力。公元前494年,齊、魯、衛三國邀請鮮虞中山國一起聯合攻打晉國,中山國便利用此次大戰,順利搶佔了晉國的棘蒲(今河北省趙縣),成功將自己的疆域向南顯著的拓展,國勢一時強盛。

此後的中山國,不但屢屢襲擾晉國邊境,甚至還主動介入到晉國的內鬥當中。當時的晉國內部基本已經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況,範、中行、智、韓、趙、魏六卿之間鬥爭非常激烈。中山國在此期間隔山觀虎鬥伺機而動,收留並支持晉國大夫荀寅對抗當時執政的趙鞅(即趙簡子),目的自然是想借此削弱和分化晉國好漁翁得利。然而,此舉極大了激怒了趙鞅,因此在公元前489年,趙鞅傾全國之兵全力進攻中山國,並最終將其徹底擊潰。

“三起三落”的戰國第八強國——鮮虞中山國的興亡史

九州配圖:趙簡子

此後二十幾年的時間裡,未再有任何史料有個隻言片語的記載,說明此戰對於中山國的打擊應該是極為沉重的。

  • 第二次起落

在擊潰中山國這個攪局者之後,晉國內部的六卿之間的鬥爭進一步尖銳化,先是

範氏中行氏首先敗亡,緊接著剩下的四卿家族之間繼續兼併傾軋,最後在公元前453年,韓氏趙氏魏氏三家聯合攻滅了最強大的智氏,並瓜分了晉國。半個世紀過後的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封韓、趙、魏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

“三起三落”的戰國第八強國——鮮虞中山國的興亡史

九州配圖:三家分晉

就在晉國內部大動盪的幾十年年間,北邊的中山人再次得到了難得喘息和發展的機會。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姬窟趁著趙國內亂率領部眾離開了中人城擺脫了趙國控制,往東遷徙來到了顧城(今河北定州市)建立了新都,至此,鮮虞人再次以獨立的政權形式立於春秋戰國。此後,中山武公仿開始效法中原諸侯國的政權體制和禮樂制度,國家面貌為之一變,國力逐漸恢復,強化了對趙、魏兩國的武力防範,同時改善外交關係,與東邊的齊國交好。

“三起三落”的戰國第八強國——鮮虞中山國的興亡史

九州配圖:樂羊攻打中山國

然而,再次崛起的中山國,好景並不長。公元前408年,中山武公不幸英年早逝,隨後即位的中山桓公姬恆尚且年幼。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率先完成變法成為最強國的魏國命大將樂羊大舉舉兵攻打中山國。中山國在與魏軍三年苦戰之後,最終在公元前406年再一次被滅亡。

  • 第三次起落

中山國再度被滅後,中山桓公收拾殘部並退逃入西邊的太行山中以圖東山再起。經過20多年的養精蓄銳,中山國在桓公的率領下終於在公元前380年成功驅逐了佔領其國土的魏軍,再度光復故國。此後,中山國向西南方向遷都靈壽(今河北石家莊靈壽縣),並繼續學習中原的先進制度治國,國力得到了進一步增強。

“三起三落”的戰國第八強國——鮮虞中山國的興亡史

九州配圖:春秋末期、戰國初期中山國地界

“三起三落”的戰國第八強國——鮮虞中山國的興亡史

九州配圖:顧城和靈壽所在地理位置比對

因中山國地處趙國與燕國之間,又時常威脅趙國邊境,於是在公元前377年和376年,趙國為了打擊剛剛復興的中山國,便發動了兩次大規模進攻,但均被飽受戰爭洗禮的中山國擊敗。此後,中山國在與趙國的邊境上修築長城,以抵禦趙國的入侵。至此,中山國獲得了難得的幾十年較為平穩的發展時間。

“三起三落”的戰國第八強國——鮮虞中山國的興亡史

九州配圖:中山國修築長城

桓公去世之後,其子姬約即位,是為中山成公。經過這兩代國君的勵精圖治和苦心經營,到了中山釁王姬厝在位時(前328-前308年),中山國進入了國力最為鼎盛時期,雖然疆域並不遼闊(約3.5萬平方公里),但國富兵強,是中原各國不敢小覷的一支力量。

中山釁王薨逝之後,繼位的中山王姬姿昏聵軟弱,軍政敗壞,中山國國力出現了明顯下滑。而這一時期,旁邊的趙國在趙武靈王的治下完成了“胡服騎射”的改革,國力正是蒸蒸日上。公元前305年,趙國便趁此良機開始了對中山國的持續攻伐戰,而中山國再也沒有像其祖輩那樣頑強抵抗,而是不斷的妥協和割地以求一時之太平,最終在趙國的持續進攻之下,國都

靈壽淪陷,而姬姿則流亡齊國鬱鬱而終。

“三起三落”的戰國第八強國——鮮虞中山國的興亡史

九州配圖:胡服騎射

此後,末代中山王姬尚即位,帶領殘部北退,但眼看著要取得全勝的趙國並未停下其攻伐腳步,而是繼續對中山國殘餘勢力窮追猛打。終於,在公元前296年,中山國連最後的立錐之地

滹沱也宣告陷落,正式宣告滅亡。

“交相控引,爭衡天下”的第八強國,倏而覆亡

通過前文的介紹,我們已經瞭解了鮮虞中山國的三次立國三次亡國的悲壯歷史。但即便它最終被趙國徹底滅亡,消失在戰國的滾滾狼煙之中,也無法遮擋其曾經所綻放過的絢麗光芒,尤其是在它第三次復國之後,在中山桓公成公以及中山釁王三代君王的傾心打造之下,在戰國紛爭的形勢中開創了中山國曆史上最為輝煌鼎盛的新局面。如果你還覺得太過抽象,那麼我們來從以下四個維度一起見識一番:

  • 五國相王

戰國中期,在齊、楚、秦均以稱王的前提下,剩下的

魏、韓、趙、燕和中山五國,為了拔高國際地位的同時可以合縱起來對抗秦、齊、楚三強,於是在魏國犀首公孫衍的四處活動和斡旋下,在公元前323年相互承認聯盟內的各國王位稱號,這便是著名的“五國相王”。

“三起三落”的戰國第八強國——鮮虞中山國的興亡史

九州配圖:中山國疆域圖

要說韓、趙、魏、燕這四國稱王也算合乎情理,畢竟他們都是戰國七雄之一,是當時屈指可數的列強國家,但是中山

釁王也藉此稱王,確實讓我們有點意外。雖然有當時國際形勢的需要,實際上卻也較為客觀的反映出了,彼時的中山國其國力已經非常強大,以至於各國雖然不大情願但也不得不承認其強國地位。就這樣,中山國在釁王姬厝時獲得了與韓、趙、魏、燕四個大國平起平坐的地位,一舉躍入列強行列,堪稱“戰國第八強國”。

  • 交相控引,爭衡天下

話說中山釁王也確實是位明君,在他在位期間,沿襲父親的國策,勤政愛民,舉賢任能,高度重視重軍事建設,同時在外交上保持著相對低調和中立的姿態以免引火燒身,使得當時中山國的實力達到了最為鼎盛的時期。

“三起三落”的戰國第八強國——鮮虞中山國的興亡史

九州配圖:中山國攻打燕國示意圖

然而在“五國相王”之後,隨著國際地位的極大提升,中山國逐漸的開始活躍於列國之間,頻繁的介入中原事務,除多次參與合縱伐秦之外,還曾在公元前314年配合齊國攻伐燕國,成功奪取了燕地“方數百里,列城數十”,並掠奪到大量的珍寶。更是名正言順的躋身於諸侯之列成為千乘之國。根據清代學者王先謙所著《鮮虞中山國事表、疆域圖說補釋》中所說:“錯處六國之間,縱橫捭闔,交相控引,爭衡天下”,我們用來形容當時的中山國,甚為貼切。

  • 社會文明高度發展

中山王族墓葬的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情況來看,當時的中山國的社會發展和文明程度令人歎為觀止,我們僅以留存的文物來說明。

在中山王墓中,河北考古隊發現了大量的墓葬和璀璨的古文物,包括青銅器、鐵器、金銀器、陶器、玉石器、瑪瑙器、骨角器、木漆器等數萬件之多。而其中最為珍貴的當屬銅錯金銀龍鳳方案、十五連盞燈、銀首人俑燈、虎噬鹿器座等,尤其是“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的發現更是轟動考古界和歷史學界。

“三起三落”的戰國第八強國——鮮虞中山國的興亡史

九州配圖:銅錯金銀龍鳳方案

“三起三落”的戰國第八強國——鮮虞中山國的興亡史

九州配圖:虎噬鹿器座

從這些代表著兩千多年前中山國璀璨文明的器物可以看出,彼時的古中山國其國內的手工業和工藝水平已經達到了極高的程度,遠比在其他先秦墓葬出土的文物來的複雜而精巧。這也直觀的體現了古中山國這個曾經無比神秘的國度,在其鼎盛時期,其社會文明發展的高度。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曾經有過極為輝煌文明和強大實力的諸侯國,卻在風雲激盪、強敵環伺的複雜兇險歷史背景下,倏忽之間,成了最早從戰國曆史中除名的列強,著實令人唏噓不已。

鮮虞中山國盛極忽亡的原因簡析

通過前文的覆盤和梳理,關於古中山國強而忽衰的原因,我們發現了至少有以下四個因素不同程度的產生了重要影響,特別是中山國的自身治國策略改變,是致使其喪失了立足於列強的根基,尤為致命。

  • 首先,中山王姬姿的危機意識喪失,改變此前三代先祖的治國圖存策略,這是最為致命的原因。

第三次立國之後的鮮虞中山國,在中山桓公、成公和中山釁王三代君王在位期間,中山國在內政、軍事和外交上有兩個鮮明的特點

一是高度重視軍隊建設,一定程度上說是以武力立國的性質,當時的中山國已經是一個千乘之國,按輕乘的配置來算,一乘有車兵甲士3個,車後步卒72個,後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那就是至少有3000車兵,72000步兵以及25000後勤兵。此外,根據《鮮虞中山國史》記載,中山國的軍事配置除了車兵、步兵兩個常規兵種之外,還有騎兵和舟兵兩個新興兵種,雖然數量無法考證,但其戰鬥力是有案例佐證的,曾經兩次大敗趙國,還曾經引江河水灌了趙國的鄗城,一直讓趙國引以為恥;還有攻取燕國數十個城池;就連趙國最後的攻滅戰,前後也耗時近10年。凡此種種,無不說明了中山國的軍事實力不容小覷。

“三起三落”的戰國第八強國——鮮虞中山國的興亡史

九州配圖:古代兵車配置

二是在外交策略上較為謹慎,特別是從桓公復國到中山釁王在位前期以前的七八十年內,基本上是處於“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軍事外交中立低調姿態。整體上比較冷靜、理性的笑看列國紛爭,埋頭苦幹發展國家實力。這樣的外交策略,也讓它在近百年時間裡,基本能夠平穩的立於不敗之地。

然而,隨著“五國相王”帶來的地位提升,鮮虞中山國的軍事外交策略上發生了一定偏離,逐漸變得主動和高調,主動攻伐燕國遭致列國譴責就是最好的證明。這樣的策略改變為後來的滅國埋下了潛在隱患。到了中山王姬姿即位之後,則在偏離的路上走的更遠,基本顛覆了原本先祖強兵和中立的存國之策。期間,起用了大量的儒士治國,同時消減了大批甲士回鄉耕戰,以為這樣不僅可以減少養兵之靡費還能夠進一步強化國力,但實際上這是承平環境下長大的姬姿完全喪失了危機意識。這樣的治國思路在穩定的社會時期可以,但在戰國這樣一個弱肉強食的紛爭年代卻是萬萬不合時宜的。

“三起三落”的戰國第八強國——鮮虞中山國的興亡史

九州配圖:重文抑武、消減兵力

事實上,趙國之所以敢在中山國還比較強盛之時持續攻打它,原因就在於趙國君臣看到了問題:“夫好顯巖穴之士而朝之,則戰士怠於行陣;上尊學者,下士居朝,則農夫惰于田。戰士怠於行陣者,則兵弱也;農夫惰于田者,則國貧也。兵弱於敵,國貧於內,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伐之不亦可乎?

可見,中山王姬姿的危機意識喪失,隨意顛覆前三代先祖的治國圖存方略,等於自廢武功,就是它盛極忽亡的最為致命的原因。

  • 其次,“華夷有別”,中山國的戎狄背景,為列國長期排斥。

古中山國的先祖是白狄鮮虞部,這樣的出身背景在華夏諸國看來,是非常受鄙夷的。“華夷有別”的觀念在那個年代已經是一個共識。在這樣的觀念主導之下,華夏諸國對於鮮虞中山國自然是長期排斥和懷有滿滿敵意的。

“三起三落”的戰國第八強國——鮮虞中山國的興亡史

九州配圖:孤立無援的中山國

這樣的外圍形象,在它國力鼎盛之時沒有問題,但每每到了存亡危殆的時刻,就顯得尤為明顯了。縱觀鮮虞人“三起三落”存續歷程,從來沒有哪一個諸侯國曾經因為中山國被攻伐之時前來相助,已經非常明顯的說明了一切。有道是“一個好漢三個幫”,在朝夕危亡的戰國時期,長期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就顯得尤為危險了。不像魏國圍攻韓國和趙國之時,齊國會派兵來援救,以至於魏文候時期樂羊進攻中山國之時,趙國還借道給魏國進兵,其人心向背可見一斑。

  • 再次,地狹人少,處於列國合圍之地又無天險,終究是寡不敵眾。

古中山國曾經一度非常強盛,但畢竟還是地狹人少,其國力和軍事實力至少與七雄中秦、齊、趙、楚等國相比還是要弱上一大截的,尤其是儲備力量。同時又處在燕、趙、齊的包圍圈內,也是一個典型的四戰之地

,且所處華北平原之地,雖有背靠西邊太行山脈,但其他三面基本無險可據,這樣的地理環境也對它極為不利。

“三起三落”的戰國第八強國——鮮虞中山國的興亡史

九州配圖:中山國地理位置

早期的魏國花了三年時間攻滅了鮮虞中山國,而後期的趙國花了近十年最終將它打到彈盡糧絕、亡國滅種,可以看出,中山國雖盛極一時,但受限於人口較少、面積狹小且又無天固之險的劣勢,終究還是寡不敵眾,一朝覆滅。

  • 第四,趙武靈王的異軍突起,最終成功拔除了中山國這根插在趙國腹地的肉中刺。

此外,說到鮮虞中山國的覆亡,自然免不了要提及趙武靈王這位戰國雄主。趙武靈王即位之初,對於北邊持續受匈奴欺負、東邊深受中山國威脅的局面甚為擔心,而這兩股勢力均有較強的騎兵部隊,趙國與之交戰屢屢受挫。為了是趙國真正具備強大的軍事實力,“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打造出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並在此後的多次戰爭中嚐到了改革的好處,真正做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

“三起三落”的戰國第八強國——鮮虞中山國的興亡史

九州配圖:趙武靈王

一直以來,趙武靈王對中山國那次圍攻並引江河水灌鄗邑的恥辱耿耿於懷,心心念念想要拔除中山國這根插在趙國腹地的肉中刺。與此同時,作為一塊近在咫尺的肥肉,無論是從掃除後方威脅的戰略角度考慮還是從拓展疆域的角度,趙武靈王都想把中山國收入囊中。於是,隨著趙國國力和軍事實力的與日俱增,拳頭越來越硬了,趙武靈王一方面厲兵秣馬、積蓄力量;一方面派使臣前往中山國瞭解虛實;再一方面四處運作以離間和孤立中山國,終於在公元前305年對中山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滅國戰,雖然歷時九年有餘,但終究是成功拔除了中山國這根插在趙國腹地的肉中刺。

“三起三落”的戰國第八強國——鮮虞中山國的興亡史

九州配圖:中山國被趙國納入版圖

九州君評

也許很多人並不清楚,今天河北石家莊一帶的這片土地,在群雄並爭的戰國時期,既不屬於燕國,亦不屬於趙國,而是屬於一個由白狄鮮虞部落建立的名叫鮮虞中山的神秘國度。它曾經多次經受戰火洗禮而三起三落,也曾在金戈天馬之中發展成為一個令戰國七雄都不敢忽視的“千乘大國”,然而,最終因各種內外原因的疊加,在盛極一時之後,倏而王廈傾覆,就此沉寂,令無數人扼腕不已。

時至當代,藉助史料中的隻言片語以及考古學者的野外發掘,終而將古中山國這個神秘國度從沉睡中喚醒,讓我們能夠藉以更多的瞭解屬於它的璀璨文明。

“三起三落”的戰國第八強國——鮮虞中山國的興亡史

1.《史記》

2.《戰國策》

3.《左傳》

4.《北狄族與中山國》

5.《鮮虞中山國史》

1.圖片多源於網絡,首先感謝圖片原作者,其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2.本文為個人觀點,如有錯誤之處或觀點不一,請留言探討,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