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寫詩更像是發朋友圈還是寫作文?

董希偉


我個人認為,古人寫詩和現在的發朋友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隨性即發,文字簡潔,隨意創作。更像是在發朋友圈。

1.古人寫詩,其實就是那時的一種日記,就像現在的朋友圈,曬心情。比如我今天出去玩了,做了什麼事等等,就發個朋友圈,曬一曬。古人寫詩,有寫四季變化的,有寫山河湖海的,登高遠眺的,廟宇之內的,廟堂之外的,有親情,友情,愛情的……。其中“日記”最全的代表人物是杜甫,他的詩歌是從青年時代一直寫到暮年的病危時刻,記錄了他的理想、他的奮鬥、他的落魄、他的遺憾。

2.古人寫詩,是親朋好友之間交往的需要,就像現在朋友圈裡的點贊,評論,相互之間互動。而古人一般是以文會友,親人之間相處交流。在眾多的詩詞中,有贈別、懷人等類型。這些詩詞,表現了朋友之間眷戀不捨互相安慰、風雨同舟的真摯的感情。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3.古人寫詩,是排遣苦悶,或者說是娛樂的一種方式,就像現在的朋友圈,在裡面曬個失落傷感的心情,或者只是為了純粹的娛樂娛樂而以。古代詩作中也有歡樂的篇章,但絕大多數的篇目是書寫懷才不遇、理想抱負不能實現的苦悶,被貶之後遠離國都的失意,離別思鄉的痛苦之情等等。





田七姐姐愛喝茶


古人寫詩更像發朋友圈。

我們發朋友圈,寫的都是隨想所見。一句話或者幾句話把自己想說的說出來。不用長篇大論,舉例論證,旁徵引博。

詩也是這樣。一般詩人都是看到了 某處風景,某些事,某個人。心中有感。偶有所發。有點隨機的意思。而且詩大多簡單明瞭,寥寥數句便其義自見。

我很喜歡的一首詩,《所見》就是這樣。詩人看到了一處生活場景,立覺有趣,有感而發,點字成句,連句成詩。

  所見

清代: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短短22個字就讓我們看到了和平、寧靜,優美如畫的田園風光;看到了活潑、自在天真無邪的牧童形象。活潑自由淺顯易懂。讓人身臨其境。

如果古人也有朋友圈。那將是怎樣的神仙開會啊。朋友圈變成了詩詞競技大賽。一會兒杜甫《春記李白》《冬惜李白》;一會李白又《贈汪倫》,又《送孟浩然之廣陵》。好不熱鬧啊。饕餮盛宴的既視感。以詩會友,以詩交友。那該有多浪漫啊。



是個小美麗呀



夜幕下一個人不回頭


我覺得是兩者都有

在古代,信息傳遞沒有現在的這麼發達,只能靠書信還有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那麼一位詩人心裡有了一些想法,或者是想抒發一下自己內心的感受,怎麼辦,那麼好,寫一首詩吧,比如說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什麼情況呢,就是李白啊,當時在42歲的時候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詔書,開心啊,爽啊,自己的滿腔抱負就要實現了,臨走前想了一下,我得寫一首詩,提筆揮毫,一首七言詩寫完了就有了前面提的那兩句,大體是這個意思啊,就是,我李白開心啊,感嘆啊,像我這麼有報復的人怎麼能在家裡蹲著呢,就相當於發了一條朋友圈,說了一下自己的情況,就是開心。

還有的詩人,寫詩不是寥寥幾筆,而是長篇大作,比如白居易的《長恨歌》,這樣的詩句就不僅僅是寫自己的事了,這個《長恨歌》大體說的是啥呢,就是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詩中寫的就是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真切動人,以及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對她的思念,等等,就像寫小說一樣,還是言情的小說,這樣的詩就像是寫作文了,或是寫小說。

其實無論在哪個角度講,古人作詩都是在抒發自己的一些情懷,記錄自己的生活,感嘆別人的動人故事,和我們現代人一樣,只不過方式不一樣,我們現在,有了朋友圈,有了微博,等等社交平臺,可以隨意隨時的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就是時代在進步。

以上就是我的個人觀點,謝謝。




嘎哈啊老劉


寫詩需要激情充沛,思維跳躍。所以大多數時候,如果按寫作文的方式去寫,只怕是無病呻吟,難出佳作。自古詩人大多身世浮沉、經歷坎坷,只有這樣,才能動情動性,寫出好的作品。

舉個例子。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登幽州臺歌》,是千古名篇。詩中透出的悲愴、孤寂可以透出紙背,刺人心扉。詩寫於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陳子昂因為直言上諫,力陳弊政,一度被扣上“逆黨”帽子下獄。作為一個有些政治抱負的文人,有志不申,反而連受打擊,這使他心情非常苦悶。當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軍出征。武攸宜為人輕率,少謀略,導致兵敗。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隨後,陳子昂又向進言,武攸宜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在登上薊北樓時,觸景傷情,慷慨悲吟,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

如果沒有這樣的經歷,是斷斷寫不出如此深沉悲愴的作品的。

當然,詩人如果跳出自己的小圈子,融入家國情懷,那麼他的作品必將登上另一個境界。比如杜甫的《登高》、《春望》,陸游的《示兒》等。

凡事都有例外,也不是說所有命題作文都出不了好作品。比如曹植的那首《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所說就是在曹丕以性命相逼的情況下,急作而成。不過近世多認為這個故事杜撰的成分很大。不過即便不是曹丕以死脅迫,曹植七步成詩也應該是不假的。

還有,古人也常有相約“鬥詩”的佳話。當年初唐四傑中王勃、盧照鄰兩人和另一位詩人邵大震,就曾在四川相遇,相約同遊玄武山,並各自留有佳作。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 (唐 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登玄武山旅眺(唐 邵大震)

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

寒雁一向南去遠,遊人幾度菊花叢。

你看,這三首詩不但題目相似,連首聯前四個字都一模一樣。這樣的“作文”能流傳千古,也殊為不易。



未見君1


言語之不足,則歌之詠之。

覺得兩者兼有。詩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古人用詩來表達自己的心情感想,用來抒發生活中帶來種種或喜或悲的情感。

若說大自然的美,美如畫,若為之賦予詩詞一首,那麼這美是生動的、是有靈魂的。

故之,古代的文人墨客用寫詩方式記載著歷史的痕跡,就如現在的寫作一樣。

古代的生活都比較單調,寫詩也就成了當時很多公子哥兒的愛好與消遣,也就經常以詩會友。一如當時江南四大才子周文賓、祝枝山、文徵明、唐伯虎結伴出遊一樣。如果放到現在肯定是拍幾張美景,再配上一段文字寫到在:此美景遇到了一位美女,她的名字叫——秋香,然後發個朋友圈了。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每個時代所鸞生出來的事物,都有著其獨特的美。敬畏古人在其時代所作出的貢獻,也尊重現代人的努力付出。只要人們都有一顆仁德之心,愛國、愛家、愛人……不管生活在那個時代都很美!

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髮蒼顏。

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重回故里,物是人非,基至會有滄海桑田的感慨。


y夜雨飛


詩詞之美,在於簡短,所以我覺得,古人寫詩更像是在發朋友圈。

01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納蘭性德《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

有些人驚豔了時光,有些人溫柔了歲月,歲月是把殺豬刀,所謂的海誓山盟,最後也不過是滄海桑田,物是人非。對待生命中的每一件事物,有幾人能做到歸來仍是年少。

02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青玉案 元夕》

這個世間,最苦的痴兒,莫不過就是,我們苦苦追尋而不可得的東西,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所以,珍惜眼前的東西,就是幸福。幸福是擁有,而不是找尋。

03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孤獨是一群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不管世間多麼華麗,眾生演繹怎樣的妙法,孤獨永遠是千百年的話題。願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可嘆,世間有幾人白首?

04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李商隱《錦瑟》

有些人走人,卻永遠的活在了我們的回憶裡,回憶總是美好的,多少羨慕的好時光,當時不覺得怎麼,如今想起,只有滿身的無力長嘆和遺憾。

05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虞美人》

有些痛苦和回憶,只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拿出來回味,然後無聲無息的忘記。世上惆悵的事很多,願我們能適當忘記。人生真的需要一種邊走邊忘的勇氣和決絕。

06

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卓文君《白頭吟》

說什麼地久天長,最後還不是人走茶涼。那些相濡以沫,執子之手,海枯石爛,地老天荒的鬼話,都只不過是登徒子們戲言。《慶餘年》裡說的好,他只是饞你的身子。最厚重的感情,還是柴米油鹽的枯燥與陪伴。那是日久天長的滲透,是抱團取暖式的相依為命。

07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佚名《古詩十九首》

浮游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說到底,我們只不過是紅塵浪海中的一位過客,很多人,許多事,過了也就過了。歲月遲暮,何必做那蜉蝣撼球的傻事。一念放下,皆是萬般自在。

08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秦觀《鵲橋仙》

熬過了失戀了的酸,卻熬不過異地的苦。儘管呼吸著同一片天空的氣息,卻無法擁抱走你。看得著,摸不到,最難熬。罷了罷了,只要兩個相愛的人心有彼此,就夠了。

09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元稹《離思》

這輩子,有沒有為一個人拼過命?依然是有的,都說得不到的總是最好的,多少人玩味著這句話,究竟是深情,還是薄情。“你身上怎麼穿著品如的衣服?”何嘗不是另一種懷念。

10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

古時候,都喜歡以“鴛鴦”來形容男女之間的愛情,殊不知鴛鴦根本不痴情,還很渣,另一半死了,它就會去尋找其他異性交配。也許我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牽著你的手,和你一起慢慢變老。

11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題都城南莊》

你還記得她嗎?早就忘了。我都還沒有說是誰……過去的,我們誰都無法去改變,既然留不住,索性就放手好了。是風動,還是心動?是心動吧!

12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楊慎《臨江仙》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世事無常,何必張狂,那些欺詐我們的人,如今墳頭草都一尺高了。浮生榮辱,皆是塵土。平民也好,帝王也罷,終究是亂葬崗上的一抔黃土。成敗得失,恩怨是否,終究都是一個“空”字。



結論是分情況來看,詳見下面:

應制詩的故事

古詩中有一種叫做應制詩,比如說上官婉兒下面這首:

駕幸三會寺應制

釋子談經處,軒臣刻字留。故臺遺老識,殘簡聖皇求。

駐蹕懷千古,開襟望九州。四山緣塞合,二水夾城流。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獻酬。太平詞藻盛,長願紀鴻休。

(王者榮耀玩家都知道,上官婉兒原皮扇子上寫的就是駐蹕懷千古那兩句)

這首詩就是在固定的場合,寫一些固定的話。比如說歌功頌德這些。此外還有一種分韻詩,就像《紅樓夢》中海棠詩社的各位做的詩,限定話題限定韻,這就更接近於作文了。


作文做不好,後果是很嚴重的

唐朝有個詩人叫祖詠,科舉考試時候,考官出了題目——《終南望餘雪》,要求寫六韻十二句的五言詩。祖詠提筆寫下了“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四句就不寫了。

考官不高興了,你小子敢不按作文的題目要求作?不錄取!祖詠就沒被這一次科舉錄取,回了老家。幸好是考官不高興,要是皇帝不高興,估計得砍腦袋了。


發朋友圈也是經常的

古人當然除了科舉考試、隨聖駕出遊,更多的時候還是在閒暇之中的。因此發朋友圈的古人也是不少。比如黃庭堅就曾經說,“瑤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我為靈芝仙草,不為朱唇丹臉,長嘯亦何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怎麼樣,是不是有點像今天朋友圈裡的遊記了?

古代最喜歡發朋友圈的應該就是陸游了。他的朋友圈,那可真是刷了屏。“雙雙新燕飛春岸,片片輕鷗落晚沙。”咔嚓拍張照片;回到沈園,就得寫下“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還自帶個定位呢。


所以,古人作詩,還真不一定是什麼目的哦!


朱雀在南


應該是發朋友圈?

輕舟玉橋生雲畔,若有伊人側面聞。











草頭君


古代文人其實真的喜歡沒事一群朋友圍成一圈,插科打諢,吟詩作對,互相傳唱。最典型的當屬《蘭亭序》,這才是真正的朋友圈,朋友圍成一圈。

當然古代也有命題作文,並且很多,而且是向全社會文人圈裡有償徵集。例如,天才王勃的《滕王閣序》。然而更多的是文人有感而發,即興寫作,李白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