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之恋》:从“悬念-突转”式结构,解析奥斯卡获奖短片的魅力

2020年,武汉疫情发生以来,听到过最治愈的一句话:

“请记住,前方的道路看起来崎岖,但是你可以走完这段旅程,只需要花一点点功夫,还有满满地爱。”

这句话出自微电影《发之恋》,在刚刚结束的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上,它打败其他4部提名短片,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发之恋》:从“悬念-突转”式结构,解析奥斯卡获奖短片的魅力

内容主要讲的是一个黑人小女孩因为妈妈不在家,自己梳头发困难,之后爸爸上手,两个人在妈妈的美发视频帮助下,几经折腾,终于打理好漂亮发型的故事。

不到7分钟的短片,把一个平淡的家庭故事讲的温暖感人,更是契合我们当下抗疫的现实,观众从中受到启发,更加珍惜家人之间的温暖亲情。

下面我们从日常化叙事、悬念-突转”式结构、累积化情感表达三个角度,逐一解析这部短片的独特魅力

一、日常化叙事:以“头发”为线索,围绕女孩和爸爸之间的互动展开叙事,真实有趣,引发共鸣。

鉴于时间限制,不少动画短片选择从日常事件讲起,辅以夸张或想象等叙事手法,传达影片的视觉效果和主题表达。

《发之恋》一开始就是小女孩Zuri在熟睡中,被一只猫咪叫醒,起床,忽然想到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赶忙自己穿上漂亮的衣服和鞋子,准备梳头发。

可惜孩子太小,应付不了自己的“爆炸头”,照着美发视频也梳的一团糟,只能求助于爸爸。

《发之恋》:从“悬念-突转”式结构,解析奥斯卡获奖短片的魅力

没想到,对于梳头发,爸爸也是个门外汉,他首先想到的是用帽子盖住头发,女儿不同意后,他只能硬着头皮和头发搏斗,把“使劲拉直”、“用头绳捆绑”等招数悉数用尽,依然梳不好,爸爸没办法,想要再给女儿戴帽子,女儿哭着跑开,爸爸沮丧、难过。

这个时候,我们联系之前女孩独自起床穿衣和看视频想妈妈的情景,大概猜到了这个家的女主人不在。

普通人物和平凡事件是日常化叙事的主要要素,动画中这样的场景有没有一种熟悉感?像不像平日里,妈妈不在家,孩子和爸爸兵荒马乱过生活的样子?

《发之恋》:从“悬念-突转”式结构,解析奥斯卡获奖短片的魅力

记得小时候,爸爸忙于工作,早出晚归,我很少见到他,生活中都是妈妈照顾我。

有一次,爸妈吵架,妈妈赌气去了外婆家,爸爸只能接手照顾我,爸爸给我扎头发,就像短片里的爸爸那样用力拉扯,疼得我只掉眼泪,结果还是扎的很丑。

同时,爸爸做饭很难吃,我们俩除了西红柿炒鸡蛋,就是青菜方便面,他还不懂的收拾屋子,才三四天的功夫,家里乱的像遭了土匪一样。

短片用日常化的叙事手法,通过夸张的特写镜头,真实再现男人管家的混乱场景,引发观众共鸣,也启迪我们反思,是什么让女人在一个家庭里如此重要?是她们天生对家庭重视?还是男人的长期缺位造成了这种局面?

短片里,女孩拿出妈妈的美发视频给爸爸看,听到妈妈温柔地说:

“请记住,前方的道路可能看起来崎岖,但是你可以走完这趟旅程,只需要一段段工夫,还有满满的爱。”

爸爸受到启发,学着妈妈的样子,温柔地充满爱意地一步步为女儿打理好发型。

《发之恋》:从“悬念-突转”式结构,解析奥斯卡获奖短片的魅力

我小时候那次也是爸爸主动道歉,请回妈妈,生活才回归正常,也从那时起爸爸意识到家里不能没有妈妈,之后积极参与到家务中来,互相体谅彼此的难处。

短片中的“头发”是线索,也是一种隐喻,指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麻烦,尤其是一个家庭里。

但是,没关系,只要我们像女孩的妈妈那样心中充满爱意,遇事懂得耐心一点,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

爸爸们在家庭生活里,不如妈妈表现好,一是因为不善家务,二是因为忙于工作,疏于对家庭的照顾,这样长期缺乏参与感,给他们造成一种误解,以为家事很简单,自己随便就能搞定,殊不知,没有做事的耐心,没有对家人的关爱,什么都做不好。

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容易的职业。

《发之恋》:从“悬念-突转”式结构,解析奥斯卡获奖短片的魅力

导演Cherry说:“这部短片关注的是黑人父亲,因为他们的名声,在美国主流媒体上一直很糟糕。”他希望更多的男人参与到家庭生活中,从分担妻子的重担、关爱家人做起。

短片是对黑人家庭的特写,也是对当下家庭问题的关注。

日常化叙事平淡乏味,导演选择回忆与现实交叉呈现,夸张与搞笑齐进的影像表达方式丰富内容,带给观众感动和思考。

二、“悬念-突转”式结构:以“光头画”为道具设置悬念,用“突转”式手法升华主题,角度新颖,不落窠臼。

不知大家发现没,动画短片的第一个镜头是小女孩的卧室墙,贴满了一家人的人物画,什么发型都有,处在中间位置的那副是一个光头女人带着王冠。

《发之恋》:从“悬念-突转”式结构,解析奥斯卡获奖短片的魅力

之后镜头就转向睡觉的小女孩,等到爸爸帮女孩梳好头发,准备出发时,女孩噔噔噔跑回去特意拿了这幅画。

《发之恋》:从“悬念-突转”式结构,解析奥斯卡获奖短片的魅力

这个时候,细心的观众就会发现这幅画不简单。

果然,等到女孩见到妈妈,拿画给她看,妈妈略作沉思状,摘下头巾,露出光头,观众瞪大眼睛的同时,明白妈妈生了重病一直呆在医院,难怪在开始的画面里,女孩独自起床、穿衣、梳头发。

而女儿画的正是光头的妈妈带着王冠,说明在她心里,妈妈不管是留着长发,还是光着头,都是最美的公主。

《发之恋》:从“悬念-突转”式结构,解析奥斯卡获奖短片的魅力

妈妈在见到女儿和丈夫前,不自在地触摸头巾,暗示她对于要不要摘下头巾是犹豫的,但是当她看到女儿画的自己,即便是光头还有王冠带,她的内心除了感动,还生出无限力量,这股力量给了她摘下头巾面对现实的勇气,她相信只要一家人相亲相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在这里,女孩的光头画第三次出现,短片情节发生“突转”,妈妈露出了光头。

“突转”这种叙事手法,最早由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简单来说,就是指情节发生变化,向非常规的方向转变,偏离了观众的预期。

情节突转,有出乎意料的效果,也有合乎情理的要求,不能违背生活逻辑,需按照故事脉络自然发展,观众最后也能接得住。所以在“突转”出现之前,导演会在暗处设置好悬念,避免到时候出现突兀,让观众疑惑。

比如,《发之恋》短片里镜头两次特写给到女孩的“光头画”,就是短片中的“悬念”设置。

在情节突转前,观众对于短片的主旨不甚明了,一旦情节突转,“悬念”即被揭晓,观众在意料之外豁然开朗,女孩的“光头画”,往浅了说,是她思念妈妈的一种童稚表达,往深延展,就是对妈妈的鼓励,这份爱,除了让她有勇气面对现实,也给了她战胜病魔的力量。

《发之恋》:从“悬念-突转”式结构,解析奥斯卡获奖短片的魅力

相反,如果《发之恋》没有“悬念-突转”这一结构设置,只是单纯讲述爸爸和小女孩对战头发的故事,将流于俗套,没有什么意义。

正是这种突转,把家人之间的温暖亲情,从梳头发小事自然过渡到抗癌大事,将短片主题指向亲情,指向爱,指向活着的希望,观众恍然大悟之余,多了些主动思索和感悟。

有些突转发生在短片的高潮处,升华主题的同时,会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发之恋》;有的突转出现在结尾,让人回味无穷,比如莫泊桑的《项链》,玛蒂尔德直到小说完结时才知道项链是假的。

“悬念-突转”式结构,从故事开端就一点一点营造悬念,在故事的高潮发生突转,解开悬念,自然走向结局。奥斯卡获奖影单里,不少影片都采取这种结构,获得了绝佳的艺术效果。

三、累积式情感表达:穿插“思念”、“责任”、“鼓励”等情感点,讲述家人之间“爱”的表达和互助,动画虽短,情感逐渐累积,充满治愈性。

每一部作品都有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发之恋》也不例外。

一开始,女孩独自起床穿衣,对着视频整理头发时,回忆了妈妈给自己梳头发的场景,看不出什么特别的情感。

之后情节发展到爸爸给女儿梳头发,各种折腾,把女儿惹哭了还梳不好,父女感情降到冰点,女孩开始思念妈妈,拿出她的视频给爸爸看,爸爸看到视频,满眼含泪,说明不但女儿想妈妈,他也想念妻子了。

《发之恋》:从“悬念-突转”式结构,解析奥斯卡获奖短片的魅力

然后爸爸在妈妈视频的帮助下,终于帮女儿打理好头发,父女感情由疏离变得亲密,爸爸对家庭的责任感油然而生,父女俩想要见到妈妈的心情变得强烈。

接着,女儿和爸爸见到了妈妈,妈妈夸奖爸爸给女儿扎的头发漂亮,女儿拿出画作给妈妈看,妈妈卸下心里包袱,在父女俩面前露出光头,一家人拥抱在一起,短片情感冲向最高点。

最后一幕,出现在片尾彩蛋里,妈妈的头发一天天长出来,爸爸参与到家庭里,一家三口,轮流帮忙打理头发,故事的情感从前面的热烈转向平缓,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短片的情感从始至终,都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在一个个镜头里慢慢累积,“悬念-突转”式结构的运用,在“突转”发生时,促使情感达到高潮,观众被妈妈摘下头巾,露出光头,一家人拥抱的场面感动落泪。

《发之恋》:从“悬念-突转”式结构,解析奥斯卡获奖短片的魅力

这种累积式情感表达的手法,在第73届奥斯卡获奖短片《父与女》中也有使用,8分钟的时长,女儿从小时后跟爸爸分开就一直等他回来,从孩童等到少女时,从少女等到少妇时,从少妇等到中年,再等到成了老婆婆,女儿的一生很快结束了,但是对爸爸的思念之情与日俱增。

在日常化叙事短片中,观众体会不到好莱坞大片的惊险与刺激,所有情感都是在生活琐事中一点一点地累积起来的。

观众在导演营造的日常化氛围中,慢慢体悟主人公的情感流动,“量”的积累带动“情感”在高潮处喷发,引发共鸣的同时倍感治愈。

写在最后:

和其他形式的动画相比,动画短片风格独特,有创新性,更能表达创作者的理念和情感。

《发之恋》从日常化叙事着手,在人们最平常的生活状态中,探讨家庭问题,用“悬念-突转”式结构,以小见大,把主题升华到生死的高度;以累积式情感表达的方式,从女孩对妈妈的想念,讲到父女情感的由阴转晴,再到妈妈被女儿感动,乐观对待疾病,最后到一家人互助互爱,战胜病魔,由浅入深,真挚动人。

导演取材黑人家庭的现状问题,切口小,照面大,这种在日常生活中挖掘人生意义的手法,征服了奥斯卡评委,也赢得了观众的掌声。

对于奥斯卡评委来说,一部短片,从头发讲起,立足自身种族特征,上升到生死这个宏大主题,是它的魅力所在。

对于观众来说,一部短片,从头发讲起,谈到家庭养育话题,再关联生死主题,我们被深深打动的同时,也悟出一个道理:

生活里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麻烦,只有心中有爱,就会担起责任,就会充满希望,人与人之间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一切都好起来。

爱,不管相隔距离有多远,都能让家人间彼此牵挂。

爱,不管面临困难有多大,都能给我们克服的勇气。

爱,不管距离死亡有多近,都能给我们生还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