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桥》:绝望取舍的背后,是爱的延续与新生

冷峻的面孔、行进的人群,那一抹红色点缀着灰冷色调的布拉格街头的寒意,让温暖流淌在匆忙的交错步履之中。

车站自是离别感伤之处,身为道桥扳道员的父抱着儿子拉多穿梭在离别的人群之中,看他们喜怒哀乐诀别亲人、吻别爱人、送别朋友。

父子俩的生活简单质朴,幸福却从未因家庭的不完整而消失在脸庞上。儿子拉多聪明可爱,他祈求第二天去父亲的工作场所,谁曾想这却是一个改变很多人一生的约定……

短片《桥》:绝望取舍的背后,是爱的延续与新生


这便是三十分钟短片《桥》所讲述的父与子、父与一群人的故事。

短片《桥》由导演Bobby Garabedian 执导,弗拉迪姆·贾沃斯克、琳达·莱波娃、卡拉拉·伊莎娃主演,于2003年在美国上映,次年荣获“第7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真人短片提名奖”、“美国温馨电影展水晶心奖”。

影片虽只有短短三十分钟,但却展示了一场生命的轮回,父亲失去了儿子,却拯救了一车人,更给予了红帽女孩生活的希望,将她从生死边缘拉回。导演运用独具特色的创作手法,在影片结构、色调、配乐方面进行了极具艺术性的处理,将影片的主题意蕴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浓缩的往往是精华的”这是著名笑星潘长江的自嘲,同样,对于短片,要想演绎精彩、出精华,就要浓缩的到位。一部短片通常很难承载过于繁杂的内容和主题,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精巧的构思和意义的传达,这更像是一组视听思维蒙太奇,在两个层次上考验着导演的能力:创意与表达。

短片拘于时长,若想将主题完美呈现,需以细节取胜,每个镜头都会被导演赋予一定的深刻含义。本文将从叙事结构、影片色调、背景配乐三方面,解析《桥》这部短片所蕴藏的魅力与意义。

短片《桥》:绝望取舍的背后,是爱的延续与新生


叙事模式:一主多辅并行开展,丰富故事情节,为影片父亲的行为做铺垫的同时,又给予观众的感官上以及心理的情感变化

影片取胜的第一因素,便是多线并行的叙事模式,有人说“短片应该毕其攻于一役,集中力量深耕一处,而不应该节外生枝,不然反倒本末倒置”,这句话通俗来说就是短片应该采用单一的主线,而不应该多线并行,不然会凌乱不堪。

但《桥》的导演很巧妙地采用多线并行的叙事结构,不仅有条不紊、井然有序,还推动了叙事的发展,完美呈现了主题意蕴。

  • 主线:父子情深。整部影片以父亲和儿子的经历为主线,影片开始,父亲透过玻璃看街上行人的特写,通过父亲的回忆引出故事。

透过回忆我们得知,儿子拉多单亲家庭,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慈爱,儿子可爱,从其住所可以看出生活的贫乏,但即使如此,幸福的笑容却从未远离父子二人的脸庞。

  • 副线:行人百态。车站情侣、母子、红帽女孩和她的朋友这几组副线同时展开,其中又以红帽女孩这一暗线为主辅助主线完成影片叙事,为主题意蕴的呈现奠定了基础。

正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父子二人打量了匆匆的行人,表白惨被拒、朋友的分离、热恋的情侣……,正如那句歌词“当你走进这欢乐场,各色脸上各色的装,没人记得你的模样……”,人生百态,在镜头下一一呈现在观众眼中。

短片《桥》:绝望取舍的背后,是爱的延续与新生


另外,影片在结构上采用了倒叙蒙太奇,将现在与过去重新组合,影片一开始采用倒叙、交叉蒙太奇和平行蒙太奇,透过父亲的视角,回忆与儿子生前的经历,现实与回忆交叉,在回忆中既有父子的经历,又有行人的画面。影片以父亲独自行走在大街上开始,其间穿插父亲的回忆,结尾又再次回到大街上,表现父亲独自行走在人群中,遇见了红帽女孩和她的孩子,整部影片结构严谨,前后呼应,为主题的完美呈现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父亲在拉下手杆后狂奔到火车轨道旁,火车从父亲眼前呼啸而过,父亲知道儿子此时已毫无生还的可能,父亲捡起石头打着车厢竭力嘶吼着,而此时火车里的人们对车外发生的一切毫无所知,依然继续着之前的事情。平行蒙太奇的使用将父亲的痛苦与列车上乘客的悲欢同时呈现,每个人都在续写着各自的故事,而每个人又都是别人故事里的过客。

父亲的那句“到头来我总该有所发现”链接了影片的始末,父亲在痛失爱子绝望万分的同时,有了“新的发现”,红帽女孩得到了救赎,当她抱着可爱的儿子与拉多的父亲在街头相遇时,三人都笑了,拉多父亲更是将双手举过头顶,内心的伤感在这一刻全部释放。

影片前后的互相照应,完美地诠释了生命的“轮回”与“新生”,不管是影片中的父亲还是红帽女孩,都是在“爱与责任”的鼓舞下树立起迎接新生活的信心。

短片《桥》:绝望取舍的背后,是爱的延续与新生


影片色调:冷暖交替,现实的灰暗冷色调与回忆中的暖色调交错,希望与绝望的交织,使得影片的主旨意蕴得到升华

著名导演张艺谋曾说:“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彩色电影的出现为更真实、更客观地反映物质现实提供了可能。然而色彩不仅仅是增加影片现实感的因素,更是被创作者当成一种语言形式有意识的加以运用,从而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色彩功能。因而电影中的色彩兼有写实性与象征性。

短片《桥》的色调的对比变化极具深意。影片伊始,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灰暗悲凉的色调,父亲透过玻璃看向街上的行人、电车,特写将父亲的面部表情呈现在银屏上,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为故事叙述的展开奠定感情基调。

黑夜中,父亲独自沿着铁轨向远处走去,黑色的身影在清冷的夜里显得更加孤单、凄凉,极尽孤独而又无限落寞。当父亲开始回义与儿子在一起的温馨场景时,色调变得温暖起来,路边野草的绿、鲜花的红都充满着朝气。

儿子与父亲约定好第二天去父亲工作的地方,父子俩穿过森林一边欢笑一边打闹,但此时的色调却悄然陷入暗沉,为即将到来的悲剧埋下伏笔。导演用一个长镜头,表现红帽女孩在火车轨道上行走,少女的身影从黑暗变光亮,父亲失去儿子却无意中救赎了少女。影片结束之际,红帽少女脱去了红帽,身着浅色大衣,十分显眼地从穿戴黑灰色的人群走向拉多父亲,与拉多父亲相视而笑,此处色调的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宛若新生般的感觉,父亲撞上少女怀中的孩子清澈的眼神,顿时心胸开朗,也露出了久违而纯净的笑容。

短片《桥》:绝望取舍的背后,是爱的延续与新生


背景配乐:节奏优美平缓,无大起大落,亦无大喜大悲,配乐恰到好处的运用,撩拨着观众的心弦,与影片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交流

电影是一种声画结合、视听兼备的艺术,一部电影的成功离不开对声音的合理运用。影视音乐的成功,主要在于它有助于表现影视的主题。音乐响起,一段或悠扬或凄美或火热的配乐夹杂在影视之中,伴随着剧情的发展、跟随着人物的命运起伏飘扬开来。正基于此,音乐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因为配乐,影视让观众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配乐是构成电影本体的一个重要元素,它担负着表达情感、烘托气氛、连贯场景、推动剧情人物命运的走向的重任。

配乐通过对“画面信息”的汲取,从具体场面升华而出,作为主题意念的化身,直接激发观众的理性思维,从而使配乐成为表达和深化主题的手段

整部影片的配乐多为柔和的钢琴和萨克斯演奏的背景乐,曲调优美、节奏轻缓,没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即便是在父亲痛失儿子万分悲痛的情景下,也没有配以强烈的音乐渲染,“哀而不伤”。

短片《桥》:绝望取舍的背后,是爱的延续与新生


然而,相对于情绪化强烈的音乐,这种“中立”的背景乐的作用则会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思考的“空白期”。除了整部影片的背景乐以外,影片中几个特别场景的声音的运用也十分契合。在儿子掉下铁轨后,父亲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救儿子?还是救列车上的乘客?此时列车即将到来的隆隆声、列车上乘客播放的音乐声、铁轨发出的咔嚓声、火车的鸣笛声刹车声、火车即将到站的敲铃声都被无限地扩大化,借此以表现此时父亲心中的慌乱与无助。


父亲眼睁睁地看着火车从自己面前驶过却无能为力拯救儿子,站在铁轨旁撕心裂肺地哭喊,此处消去了父亲的悲鸣声,仅有火车通过的轰隆声以及轻缓的略带哀伤的背景乐,从而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渲染效果,将父亲的悲痛无限放大,因悲鸣而扭曲的脸撞击着每一位观众的心,挥之不去。

短片《桥》:绝望取舍的背后,是爱的延续与新生


《桥》中的背景乐都是在抒发情感,和具体的情节画面结合抒发情感,是作品中人物有感而发,是人们内心活动的揭示,内心活动性的音乐同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关系是比较深刻的,因为音乐同影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短片中配乐随着父亲情感变化而变化,配乐通过独特的方式体现父亲丰富和复杂的感情状态。

短片《桥》:绝望取舍的背后,是爱的延续与新生


结语:

短片《桥》之所以能俘获众多观众的心,究其原因就在于它“短小精悍”,在细节上取胜。叙事结构、影片色调、背景配乐都运用的恰到好处,毫无拖泥带水,多线并行的叙事结构,充实了剧情;冷暖交替的色调,调动着观众视觉变化;“哀而不伤”的配乐,拨动着观众的心弦。这是《桥》蕴藏的魅力

影片最后,父亲的那句“到头来我总该有所发现,全新的城市、全新的人类、全然不同的梦、全然不同的生活”,将影片的主题升华到至高点。生活固然残酷,但希望总会有的,因为爱。这是童话式寓言的延续,也该是生活该有的样子。绝望取舍的背后,是爱的延续与新生——这便是《桥》的现实意义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