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學》:將近30天把這本書看完。何為元一?何為形而上?

如果有哪門學科被人忽視,以及別人惡意評判,那一定非《形而上學》莫屬了。

應該很多人對這四個字都有些籠統的概念,更老一輩的人一定會排斥。因為這門學科主要是思考和研究是物質之上的東西。相對物質世界而言有些扯淡。因為這跟可視物的現實世界沒什麼關係。對自己很遠。

但真的是這樣嗎?


《形而上學》:將近30天把這本書看完。何為元一?何為形而上?


文化會隨著社會進步而進行篩選,如果時代不認為這個東西可以存在,自然會被扔進歷史長河中,永無再見天日的機會。

如果無用,就沒有必要存在。既然存在就有自己的道理。

那麼,先說一下什麼叫形而上學。

形而上,顧名思義就是形態之上的東西,高於物質世界,是一種哲學思維,也是一種玄學概念。

最開始沒有物理世界時,人類最開始思考的就是天地,上下,左右,前後。這是空間,當把這些空間放在大腦中的時候,進行思考這些的存在,那種模糊的規律和概念就屬於形而上。

後來,給事物的命名,以及邏輯的前後,有很濃很濃的哲學思想,這就是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

然而,有意思就在這裡,哲學不完全等於形而上,但形而上一定是哲學。

《形而上學》:將近30天把這本書看完。何為元一?何為形而上?

形而上學的來意,是日本明治時期哲學家井上哲次郎,從易經中翻譯。易經原文: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取之,形而上。

物質形態之上的東西,稱為形而上學。

那麼,形而上學有什麼意義?


01

這本書本是亞里士多德死後兩百年,由安德羅尼柯編撰亞氏遺作時,把現在所謂的《形而上學》放在了物理學之後。

也因此,形而上學得到了曝光式的推廣。

這裡面奇妙的是,形而上學中關於物流學科,有很深的見解,這就是可以把數字和哲學放在一起,整個世界都是由數字組成的這句話的來源。

同時,作為哲學類的著作,在思考問題上幫助人能分清邏輯的前後順序,名詞的發源,名詞的意義。

而很多的字,幾乎都是我們的常用字。

比如,量,體,原,因,一,元素,等等等……

這些我們熟知的字在背後就擁有非同一般的意義,如果明白這些字的本意,也就明白瞭如何思考。


《形而上學》:將近30天把這本書看完。何為元一?何為形而上?


02

《形而上學》當初為什麼會沒落,甚至被人遺棄。

這件事兒說一個代表性人物吧。

馬克思。

一個偉大又傳奇的人物,這個人我想不用多介紹,都非常清楚。他的理論和社會結構現在還在用,並且很好。

雖然一直在完善,但不代表在未來的以後,世界不會走向充滿和平的那一天。

但最開始《形而上學》出現時,他為什麼覺得觀點是有問題的?

這應該說兩個詞。唯心主義,唯物主義。

形而上就是唯心的,老馬是唯物的。

他認為如果用形而上的角度去看問題,會片面,靜止,不符合客觀實際。這樣的思維方式勢必唯心主義,和自己的唯物主義觀念相沖。

在那個時代,人們的目光是看在社會和人身上的,用實際的,物質的去解決問題才是主流思想。

那個時代需要有人這麼發出聲音,他做到了,也就自然而然的把形而上當作歷史慢慢遺棄。

這是時代需求,而非老馬的客觀要求。

《形而上學》:將近30天把這本書看完。何為元一?何為形而上?


03

形而上學講的是什麼?

這門學科主要圍繞著兩個字進行思辯。

“元一”

形而上學主要的思想是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有根本的本質。一切東西都能找到源頭。

舉例子,一張木製桌子,它的元素就是樹木,而樹木是從種子來的,那種子裡面的元素是什麼呢?

如此進行深入思辯,就是在追求本質。

那這裡就又出現了一個名詞,元素。

何為元素?

元素是不可分割的。這是定義。

元素就是一個物體的本源,不能再進行分解。或者針對一個物體而言,此物體(或非物體)不能再分解。也可叫元素。

“元一”這個詞或者這個意思在佛學,國學,道學都出現過。以各種描述。但大家都追求是一種東西。就是原始。

一些終極問題的思辯,就是在追求原始問題。

比如,我從那裡?到哪裡去?我是誰?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些無法思辯的問題會差繞在腦海裡。

當問題真的到能解決那一刻,我想我們的文明就會上升好幾個等級。

《形而上學》上充分可以說明,這不是一種臆想說,也不是無稽之談。之前沒讀這本書,在我狹義的思想裡,一直以為這幾個字關乎是玄學且只關乎玄學。但現在我知道錯了,書中的概念讓我不禁思考很多的東西。

當然,玄學也是其中之一。而玄學裡,我們想象的存在是否客觀,這沒有得到準確證據之前不敢說。

可是我知道,如果世界就是我們所看見這樣的,那未免太可憐了,也太狹隘了。

對於宇宙生命而言我們不是幸運的,我們只是還沒出家門的小孩子。對外面就要有敬畏之心,和敢於面對的決心。

我想這是最基本的井底之蛙原理。不盲目,不自傲,實事求是。

《形而上學》:將近30天把這本書看完。何為元一?何為形而上?


04

關注《形而上學》這門學科有什麼用?

在我們物質世界裡,幾乎所有的情緒來源都在於事件,關係,人物上。我們用五官感受世界,反饋給自己的時候會通過大腦傳達給身體。這是一種規律。

但真的那麼簡單嗎?

大腦分辨出來的情緒,是如何進行分類的?是靠客觀現實而存在嗎?我想不是。應該是我們依靠基因和主觀概念進行分別。而這主觀可稱為思維,甚至是靈魂。

那麼思維出現了,就可以問一問,思維是什麼?它為什麼會存在?

這一點,就又進行了形而上的問題,形態之上的世界。

我們的思考是在培養我們具象化的思維能力,思考的越久,大腦的靈活度就越高。

我想這一點很多人都有過經驗。

一些進行自我思辯的人,追求“元一”追求本質的人,他的思維方式就會比正常人活躍。

而這,不是聰明和愚蠢決定的,而是和深入淺薄有關係。

舉例子,一個直線無限度分成對等兩半,這件事兒可能嗎?

這當然不可能,但會有人認為一條線剪到看不見不就沒了嗎?這一觀點就在於深入,因為只要剪了它就存在。

就算肉眼看不見長度,但不能代表它不存在。

這就是意識觀。

如果我們能更加深入瞭解自己,瞭解這個世界自己不願意看見的長度和寬度,我想在思維健康上,營養會均衡,而不會出現偏食的情況。

有些須彌飄渺中的概念,依靠大腦的活躍度存活的問題,都可以是哲學。思維,思辯,深入,明確事實,而不是瞎想,瞎決定,盲目認知。

當這些認清後,意識程度就會影響當下現實生活。

不以自我意識為肯定認知,就是接納不同領域知識的前提。

而意識是什麼?

意識是主觀行為


《形而上學》:將近30天把這本書看完。何為元一?何為形而上?


《形而上學》沒有多麼的神秘,只是書難看而已。較比哲學上,《形而上學》只是一個分支,沒有像是神壇上的天書那般遙不可及。

如果我們對未知沒有那麼的恐懼,願意接受自己不願意承認的事情。那往前進步的何止幾步的概念。

凡事有陰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才會和諧,才會平衡。這就是所有事情的相對性。

如,唯心主義,唯物主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