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爸爸窮爸爸》書評:人生中哪一個時間段是最合適的破產年齡?

《富爸爸窮爸爸》書評:人生中哪一個時間段是最合適的破產年齡?


因為工作的關係,前幾年從各種渠道得悉,某地民營企業相互“擔保”借貸,造成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例如,一些民營企業主看好房地產業,用實業做抵押,並相互擔保,向銀行貸款,然後“拿地建樓盤”,試圖“大賺一筆”。

但也有不少企業終於沒有看清市場和政策的走向,一旦資金鍊斷裂,就開始殃及池魚,主業都受到影響。不少企業不僅因為資金借貸瀕臨危險,還影響到相互作保的其它企業正常運轉,有的企業直接進入破產“程序”。

從局外人的角度看,這樣的“投資”很多人失敗了,只有少數人通過房地產賺到了錢,成為了所謂的“成功者”。更多的人為這樣的“試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按照《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羅伯特・T・清崎所說,“破產”是一種“試錯”行為。書裡的“富爸爸”認為,“破產最好是在30歲以前”,因為“這樣你還有時間東山再起”。十分願意看到更多的“破產者”,能趁年輕而東山再起,順利走出自己的逆襲之路。

《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裡講的不是要每個人去經歷破產,才能有“錢途”,而是說明一個道理,人來到世上不容易,不要陷入“不斷幹活掙錢,支付各種各樣賬單”的現實怪圈之中。這是一種“窮爸爸”的活法。而事實上,“工作-賺錢-支付”,“再工作-再賺錢-再支付”,是千千萬萬普通人過的普通生活,而這樣沒有冒險、波瀾不驚的平常生活,不是“富人”想要的生活。

羅伯特首先自己是一個百萬富翁,他的理想是通過“富人思維”,教給全世界“愛好財富”的人,成為“百萬富翁”。

人生中最大的“坑”到底是什麼?

“起床、上班、付賬、在起床、再上班、再付賬......”這正是大多數人在經歷的“坑”。《富爸爸窮爸爸》把循環往復的人生之“坑”,稱之為“老鼠賽跑”。

羅伯特告訴人們,這是“窮爸爸”每天都在向下一代唸叨和灌輸的“窮人思維”。這樣的思維看上去邏輯嚴密,符合“主流價值觀”,實際上在不斷“腐蝕”著創新和迭代,讓人陷入無休止的為錢謀生、為錢工作的夢裡。

富人卻不為錢工作,而是讓錢為人工作。所以也可以這樣理解,本文開頭的這些把企業作為自己事業來經營的人,其實也算是富人中的一員,他們使用的是銀行裡的錢,讓錢為他們而“工作”。只是大多數“富人”失敗的原因,並不是“富人思維”的破產,而更多的是對投資風險管理出現了問題,用《富爸爸窮爸爸》裡說的,那是因為沒有掌握“駕馭風險”的能力。

現代很多人的焦慮從哪裡來,其實是為錢工作帶來的恐懼和貪婪。對金錢的想往和“恐懼”是並存的,這符合大多數人的“人性需求”。一方面,他們想通過努力工作,用一份工資養活一家人,支付各種費用,並把從牙縫裡省出來的錢進行“理財”。這種理財方式,很多甚至是跑不贏“通脹率”。

正像小富即安的心態叫“儲蓄”。就像家裡的老人,把每月從工資裡省出來的錢,存到銀行裡,利息1釐多,每一萬元每年可以生出200元利息。為老人“洗腦”是不容易的,那就只能用“穩健”的方式,“生出”相對多一點的利息來,這也是他們認為的“最穩妥”的聚財方式。

另一種窮人思維叫貪婪。很多人懷著“暴富”心態,期望像摸彩票中大獎一樣來獲得財富。更有的人因為貪婪,被騙上當;還有的為了攫取非法利益而身陷囹圄。

我們到底有沒有“試錯”的機會?

92歲的褚時健老人去世了,但這個像傳奇一樣的人生勵志故事,仍然餘溫尚存,不知還能在人們的心中存活多少年。

經歷了人生一次大的“試錯”,這位74歲的老人還倔強地站在山間地頭。經過十年的“逆襲”,褚時健用行動證明了他的“富人思維”,對創業者來說,不論年齡,仍然有效。“萬科”前董事長王石,曾經說了一句被無數人引用的話: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誌,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彈力。

其實筆者想說的不是褚時健老人,雖然7、80歲的高齡,有多少人生的“反彈力”,而是他即使年邁,“富爸爸”的觀念沒有變,“富人思維”仍然證明“有效”。

但是,74歲,有多少人能有多少“反彈”的機會呢?

所以,羅伯特“富爸爸”說“破產要趁早”的觀念,看上去也還沒有多少反駁的餘地。

如果要深究“反彈力”從哪裡來,其實是來自不斷地學習,不斷拓寬的眼界,才能逃離為金錢所奴役的怪圈。

作者羅伯特告訴我們,要培養自己的“富人思維”,“大部分人需要學習並掌握不止一項技能”,並真正從四個方面獲得發展自己“財商”的能力:會計、投資、市場營銷和法律,那是四種專業技能的綜合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